•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白金作家唐家三少最新作品 [中学生最喜爱的美文作家最新作品读赏练之余秋雨]

    时间:2019-01-14 03:28:4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阅读前言   余秋雨先生驾驭文字,时而犷放不羁,时而和风细雨,文字底处的华美质感,深深捕获着读者的心。咏史怀古、说理悟思、记游咏物……无所不包。承载过无数游人足迹的景观,只要他往那儿一站,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便“哗”地一声奔泻出来。
      伦勃朗的坚守让人感佩,李白杜甫的友情使人唏嘘,海参崴的钓者使人启悟。且读且思,境界自此开阔,生命自此饱满。在自成一体的浩渺幽深的世界里,统领着风云、日月、地理、历史,文化的濡养让他卓尔不群。
      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秋雨散文。读罢掩卷沉思,顿觉韵味无穷。
      
      坚守信仰・主宰自我
      
      自己的真相
      余秋雨
      
      那年有十六个保安射手凑钱请伦勃朗画群像,伦勃朗觉得要把这么多人安排在一幅画中非常困难,只能设计一个情景。按照他们的身份,伦勃朗设计的情景是:似乎接到了报警,他们准备出发去查看,队长在交代任务,有人在擦枪筒,有人在扛旗帜,周围又有一些孩子在看热闹。
      这幅画,就是人类艺术史上的无价珍品《夜巡》。任何一本哪怕是最简单的世界美术史,都不可能把它漏掉;任何一位哪怕是对美术未必挚爱的外国游客,也要千方百计挤到博物馆里看上它一眼。
      但在当时,这幅画遇上了真正的麻烦。那十六个保安射手认为没有把他们的地位摆平均,明暗、大小都不同,不仅拒绝接受,而且上诉法庭,闹得沸沸扬扬。
      整个阿姆斯特丹不知有多少市民来看了这幅作品,看了都咧嘴大笑。这笑声不是来自艺术判断,而是来自对他人遭殃的兴奋。这笑声又有传染性,笑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要用笑来划清自己与这幅作品的界线,来洗清它给全城带来的耻辱。
      当时亲戚朋友也给他提过,那就是再重画一幅,完全按照世人的标准,让这些保安射手们穿着鲜亮的服装齐齐地坐在餐桌前,餐桌上食物丰富。伦勃朗理所当然地拒绝了。
      那么,他就注定要面对无人买画的绝境。他还在画画,而且越画越好,却始终贫困。
      直到他去世后的一百年,阿姆斯特丹才惊奇地发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波兰的一些著名画家,自称接受了伦勃朗的艺术濡养。
      伦勃朗不就是那位被保安射手们怒骂、被全城耻笑、像乞丐般下葬的穷画家吗?一百年过去,阿姆斯特丹的记忆模糊了。
      好像是在去世前一年吧,大师已经十分贫困,一天磨磨蹭蹭来到早年的一个学生家。学生正在画画,需要临时雇用一个形貌粗野的模特儿,装扮成刽子手的姿态。大师便说:“我试试吧!”随手脱掉上衣,露出了多毛的胸膛……这个姿态他摆了很久,感觉不错。但谁料不小心一眼走神,看到了学生的画框。画框上,全部笔法都是在模仿早年的自己,有些笔法又模仿得不好。大师立即转过脸去,满眼黯然。他真后悔这一眼。
      此刻的伦勃朗便是如此。他被学生的画笔猛然点醒,一醒却看见自己脱衣露胸像傻瓜一样站立着。更惊人的是,那个点醒自己的学生本人却没有醒,正在得意洋洋地远觑近瞄、涂色抹彩,全然忘了眼前的模特儿是谁。
      学生画完了,照市场价格付给他报酬。他收下,步履蹒跚地回家。
      这个情节,今天稍稍复述还是心里难受。我便转身来到故居底层,买了一条印有大师签名的红领带,找一个无人的角落戴上。
      今天,他的名字用各种不同的字体装潢在大大小小的门面上,好像整个城市几百年来都为这个名字而存在,为这个名字在欢呼。但我只相信这个印在领带上的签名,那是大师用最轻微又最强韧的笔触在尘污中争辩:我是谁。
      (选自《名作欣赏・中学阅读》2009年第1期)
      
      逆境行走
      人类艺术史上的无价珍品――画作《夜巡》的作者伦勃朗先生本是稀世之才,无奈在当时竟无人欣赏,以致声誉扫地,只好到处流浪忍辱度日。他一度窘迫到饥寒交迫衣衫褴褛形同乞丐的地步。即便如此,伦勃朗先生始终保持着一颗赤诚的心,依然没有忘记画画而且越画越好;坚持着自己的执著,没有对《夜巡》做出任何修改,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伦勃朗先生没有违背上帝的旨意,他活在了自己的领域内,做着天性中该做的事情,他看清了自己的真相,他是自己真正的主宰。
      逆境行走没有什么可怕的,怕的是没有伦勃朗先生的这种气魄这种精神。
      相反,有了这一切,历史会还所有人一个公道!
      
      且读且思
      1.第二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2.伦勃朗的画受到了当时所有人的嘲笑,但他为什么还理所当然地拒绝再重画一幅?
      3.文章复述晚年伦勃朗为学生当模特的情节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4.结合文意,说说标题“自己的真相”的深刻意义。
      5.全文最突出的表现方法是什么?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关于友情・君子之交
      
      关于友情(节选)
      余秋雨
      
      友情的错位,来源于我们自身的混乱。
      从类似于那本连环画(《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起点开始,心中总有几缕缥缈的乐曲在盘旋,但生性又看不惯孤傲,喜欢随遇而安,无所执持地面对日常往来。这两个方面常常难以兼顾,时间一长,飘缈的乐曲已难以捕捉,身边的热闹又让人腻烦,寻访友情的孤舟在哪一边都无法靠岸。无所适从间,一些珍贵的缘分都已经稍纵即逝,而一堆无聊的关系却仍在不断灌溉。你去灌溉,它就生长,长得密密层层、遮天蔽日,长得枝如虬龙、根如罗网,不能怪它,它还以为在烘托你、卫护你、宠爱你。几十年的积累,说不定已把自己与它长成一体,就像东南亚热带雨林中,建筑与植物已不分彼此。
      谁也没有想到,从企盼友情开始的人生,却被友情拥塞到不知自己是什么人。川端康成自杀时的遗言是“大拥塞了”,可见拥塞可以致命。我们会比他顽泼一点,还有机会面对拥塞向自己高喊一声:你到底要什么?
      只能等待我们自己来回答。然而可笑的是,我们的回答大部分不属于自己。能够随口吐出的,都是早年的老师、慈祥的长辈、陈旧的著作所发出过的声音。所幸流年,也给了我们另一套隐隐约约的话语系统,已经可以与那些熟悉的回答略作争辩。
      他们说,友情来自于共同的事业。长辈们喜欢用大词,所说的事业其实也就是职业。置身于同一个职业难道是友情的基础?当然不是。如果偶尔有之,也不能本末倒置。情感岂能依附于事业,友谊岂能从属于谋生,朋友岂能局限于同僚。
      他们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种说法既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了朋友的价值在于被依靠。但是,没有可靠的实用价值能不能成为朋友?一切帮助过你的人是不是都能算作朋友?
      他们说,患难见知己,烈火炼真金。这又对友情提出了一种要求,盼望它在危难之际及时出现。能够出现当然很好,但友情不是应急的储备,朋友更不应该被故意地考验。
      ……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们这个缺少商业思维的民族在友情关系上竟然那么强调实用原则和交换原则。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在古今中外有关友情的万千美言中,我特别赞成英国诗人赫巴德的说法:“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都应该具有“无所求”的性质,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却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装点。我认为,世间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败坏的,即便所求的内容乍一看并不是坏东西;让友情分担忧愁,让友情推进工作……,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是什么呢?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朋友就是朋友,除此之外,无所求。
      其实,无所求的朋友最难得,不妨闭眼一试,把有所求的朋友一一删去,最后还剩几个?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还是不平衡。诗人周涛描写过一种平衡的深刻:“两棵在夏天喧哗着聊了很久的树,彼此看见对方的黄叶飘落于秋风,它们沉静了片刻,互相道别说:明年夏天见!”
      楚楚则写过一种不平衡的深刻:“真想为你好好活着,但我,疲惫已极。在我生命终结前,你没有抵达。只为最后看你一眼,我才飘落在这里。”
      都是无所求的飘落,都是诗化的高贵。
      (选自《阅读与鉴赏・高中》2009年第7期)
      
      高山流水
      来一次世间,容易吗?
      有一次相遇,容易吗?
      叫一声朋友,容易吗?
      人的一生中离不开友情的串入,友情作为生命的一部分而存在着,它和亲情一样,很多时候可以作为我们的避风港,可是真正的友情是什么?友情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余秋雨说: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三个字,“无所求”。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就像伯牙与子期,李白和杜甫……到底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伯牙与子期,还有多少高山流水呢?
      此曲依旧,知音难寻。
      还是,且行且珍惜!
      
      且读且思
      1.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处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而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李白的诗中出现。”这些文字说明,李白把友情看得很淡,不是杜甫真正的朋友。
      B.作者认为,世间的友情都是被“有所求”败坏的,我们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让朋友们彼此轻松起来。
      C.作者特别赞成英国诗人赫巴德关于朋友的说法,表明友情一旦“有所求”,便会转化为一种虚假的装饰,真正的友情就没有了。
      D.作者指出,我们在友情关系上太注重实用原则和交换原则,我们这个民族缺少真正的友情。
      2.文章开头引用川端康成的遗言,作用是什么?
      3.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说一说文章5、6、7三节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联系全文,说一说什么是真正的“无所求”的友情。
      5.读了本文,你如何理解“都是无所求的飘落,都是诗化的高贵”?谈谈你的看法。
      
      生命本质・对立统一
      
      垂 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摘自《优秀作文选评・初中版》2009年第9期)
      
      双面人生
      “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在偌大的海参崴的弯角上,两个垂钓者进入作家的视野。这是作家惊奇的发现,也是作家苦苦追寻的。
      人类是在不断地追求物质和精神中获得进步的,这种追求的过程就是生活。而完整的人生正是把精神和物质的追求都统一起来,从而变得和谐。“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垂钓》正是以这种看似平淡的笔调在阐释着人性的深刻的美,出色地完成了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和诠释。
      
      且读且思
      1.文中描写了两位垂钓老人,除了“一胖一瘦”的外在形象外,作者还从哪几个方面对二人展开了对比?
      2.“海参崴的海”有什么特点?作者关于海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我”对两位老人的思考与妻子有何不同?进而“我”获得了怎样的哲理性领悟?
      4.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试解析文中加横线的“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这一句话。
      5.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一种恐怖、凄惶的气氛,与全文情调不合。
      B.文中胖瘦二老人互相嘲讽,胖子嘲讽瘦子为“伟大的谈判者”,瘦子鄙视胖子浅薄。
      C.文章将胖瘦二老人的体形、追求和取舍标准等进行鲜明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D.第五段“泥塑木雕般”描写出瘦老人对精神的追求,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呆滞和僵化。
      E.文章表明作者对胖瘦二老人的人生追求皆持肯定态度,他们的相得益彰才组成完美的人类。

    相关热词搜索: 之余 美文 最喜爱 秋雨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