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准备及标志|高中语文课堂总结

    时间:2019-05-13 03:17:2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高效课堂是推进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支撑,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重要阵地。如何推进高效课堂的实现是需要每一个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够回答好的一个问题。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准备及标志提出一点参考,希望以此推进实现高效课堂的讨论。
      关键词:语文 高效课堂 对话兴趣 风格
      高效课堂的实现是每一个教师的目标,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什么是高效课堂、如何实现高效课堂等关键问题上还存在诸多疑问,笔者就此展开思考。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效率快,收益多,水平高。就语文课堂而言,高效课堂必须在这样几个方面具备一定的水平:思维发散,精神集中,心灵自由,感情丰富。具体而言就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聚精会神;没有包袱,轻装上阵;一个感性和理性相协调的人。一节语文课如果能够在这几个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距离语文由工具课转化为人文课的目标也就更近了。
      如何实现这样的高效课堂?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准备和标志是什么?
      一是对话意识的培养。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在我们上好语文课之前首先得知道语文和课堂的本质是什么。文本是作者和世界、作者和欣赏者显性或隐形对话的结果,课堂对作品的欣赏就是欣赏者和文本、世界及作者的对话过程。因此,语文课堂说到底就是作者和读者,个人和世界,学生和教师等多方交流探讨的场域,需要激发每一个参与者的内在能量,这一参与这不仅包括人,还包括物,甚至物的出现会使课堂更具备必须和多样的色彩。例如在教授《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这一句时,如果能够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适时的引进,那么学生就会在与“百草园”这一物的对话中感悟到陶渊明日久生情于平凡中神奇的趣味。如果学生能够本着一颗和作者交流对话的心来学习,那么就不会被莫名的作者吓倒,从而失去自我,也不会漠然而忽视一颗鲜活的灵魂;如果能够以一颗对话交流的心进入课堂那么也就不会出现一言堂或者群龙无首的状态;如果能够本着人和世界交流的状态进入语文课堂,那么收获的不仅是认识了一个人或者一种生活一个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以后的创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即坚持与外在世界的交流,从而收获一个作品中的世界。
      二是兴趣的激发。这是语文高效课堂的准备。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带着兴趣开始课堂,那么,所有的困难、厌倦及低效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里的关键是兴趣点在什么地方以及如何培养兴趣,二者又是二而一的。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所以兴趣点就在人上,就在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上。只要对文学与人的生命二者的关系有足够的重视和强调及引导,学生对语文失去的兴趣会找回,拥有的兴趣会加强。在真正知道为什么学之后,如何学的问题就较为容易解决,每个人都可以在兴趣的指引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另外,就教师而言,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带着热爱开始备课授课反思,那么教学基本功可以提高,畏难情绪可以克服,方法可以多样化。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每一个独特的生命,课堂一定会充满情趣、内容、价值和生命的魅力。例如在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握到郁达夫笔下北平秋天的清、静和悲凉特点。但是很少会就此多问一句:为什么郁达夫会喜欢这样的秋天。每个人都趋于快乐,都会避悲凉恐不及,怎么郁达夫会喜欢呢?这时如果能够带着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探索,就会发现郁达夫的性格与此相关,并且就此还会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披文入情和知人论世两种读书法结合的重要性以及一个虽是常识但经常被忽视的准则,即世界有多丰富,文学作品就应该也就有多么丰富。我们喜欢高大全,也不能忽视低小少。
      三是风格的树立。这是高效课堂成型的标志。风格就是每一个生命、每一篇作品、每一节课的个性表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可能会有高下之分,但是一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那么这节课就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对生命的解读就为世界增添了多样的色彩,而且可以和志同道合的学生愉悦交流,甚至可以为风格不同的学生提供另一种思考的方式。可以因为风格的具备,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一种期待效应,或者说是一种气场的吸引力。风格的形成除了和个人魅力紧密相关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对文本的专研,披文入情,而不是人云亦云,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解读当然也和参考书不一样。在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能为了求新而求新;而是读到深处语自新。为新而新求来的也许会与众不同,但是因为矫揉造作而显得不自然和贴不紧文本和实际。反而是不为了求新,只是为了把握文本努力专研多方解读,不求而自新,并且自然以及贴近文本。例如《兰亭集序》,一般资料将生死问题作为本文主题,但是我们总感觉思路不同,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生死是作者顺笔而为,真正的主题在于阐述合集的目的,即世易时移,沧海桑田,为了保持一种不朽的奢望所以合集以待知音。风格的形成当然和学生关系密切,在某种程度上说,风格不是某一个教师的风格而是师生共有的品质和格调,因此挖掘学生在形成风格中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需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激发,随时把握学生对教师的启发,作好记录,从而形成课堂独有的气质。
      高效课堂的形成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实践,重视多方反应,在对话、兴趣及风格之外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向和途径,从而推进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高效 前提 标志 语文课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