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追寻孔子仁学精髓,,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时间:2019-05-02 03:24:4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以孔子仁学精髓“为仁由己”、“里仁为美”警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通过自我修养,塑造自我人格,明辩美与丑、善与恶,进而抑恶扬善,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关键词:孔子;道德建设;仁学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79-010引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道德建设,道德促进经济发展,它们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正当市场经济呼唤职业道德的今天,我们去寻古代文明的“根”,势必有助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冲突,给“患病”的人们开了一付有效的药方。使人们重建了价值理想,伦理道德和精神家园。仁学思想的价值威力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社会倾向性,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强道德建设,对于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1人与我的相互关系
      在一般社会中均存在着以我为轴心的人我关系,自我具有首要的地位。孔孟的仁爱论、墨家的兼爱论、道家的自爱论、杨朱的贵己、韩非的自利论等,总的都是对人与我、人与人的人际关系的认识和解决方案,达到人与我的关系的和谐,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
      1.1 见利思义,仁人必备。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已的行为活动都有一定的规范和一定的度,而无过或不及。主张限制、节制自我,同时又提倡“君子自强不息”,不懈奋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孔子主张利民所利和“见利思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日》)。“民利”是大利。他反对“见小利”,因为“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主张“见利思义”(《宪向》),认为这是君子、仁人必备的品格。当今社会的物质财富与过去相比已极大丰富,而一些人的精神生活却十分空虚,道德滑坡严重。人们学善、学好很难,学坏、学恶容易。孔子主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按仁道行事就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产生巨大的精神快感。同时,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人也可以充分体味到人生的意义和乐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人应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仁道,以仁道为己任,为理想目标而斗,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是人生价值之所在。联系到上世纪60年代党的好干部焦裕禄、90年代的孔繁森,本世纪“老有所为”先进个人——杨善洲等英雄、道德楷模,都是他们坚持仁道,以仁道为己任,是他们人生价值的里程碑。
      1.2 修身为本,先人后己,平等待人,推己及人。中国古代传统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修身为本”。儒家经典《大学》重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等内圣功夫,正人先正己。要求人们需要有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然后才能治理国家,理顺天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具格。”(《为政》)没有道德意识的提高,就没有道德行为的形成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用孔子之话说,“为仁由己”。通过自我道德修养,升华自我人格、情操、气节,以影响周围他人,例如 “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的楷模——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村任职干部、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甘愿舍小家为大家,不计个人名利,把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小岗村。
      2人与社会的价值观念
      仁学思想,既是个体生存权利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又是对群体社会关系的规定。因而作为仁学的最高价值目标——“仁”的实现,对个体而言,是培养具有完善人格、高尚品德的仁人,对群体而言,则是建立体现“仁政”的即是充满生机与活力、和谐有序、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1 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仁德”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孔子主张“里仁为美”,仁是君子必不可少的高尚品质,没有仁德,君子就不成其为君子。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中的成员,而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每个细胞的好坏,必然要影响肌肤的完整。
      2.2 人对社会的责任。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倾向。这样,社会本身的职能,公正、法律、道德完全被钱所吞没。人,生活在“孔方兄”的钱眼中,还有什么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道德是社会理想、团结的因素,是使社会发展繁荣的基础,如果没有道德、思想规范,人们行为活动就没有约束力。如果人人只讲私利、私益,邪恶泛滥成灾,还成其为什么社会?而孔子的仁学思想最讲人的起码道德,为了社会的发展,人对社会的责任应该讲公利、公益,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不能对社会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2.3 仁德与道德建设。对于人格目标,孔子主张“仁者安仁”,即在义利关系上,主张“义以为上”(《阳货》)。孔子虽然承认人们正常追求利欲的权利,但却反对以不正当的手段来牟取暴利。“富以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这种“仁德”的教育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思想道德教育是相适应的。
      综上所述,维护社会公德的主要途径是,要在人们思想道德上加强学习教育,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要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展开。使青少年从思想上接受伦理道德的教育,使道德成为他们的自觉规范行为,让他们自律、自觉、自省。要达到此目的,关键在于节制自己,同自己自觉或不自觉的不良意识和行为作斗争,从理智上明白善恶美丑,进而抑恶扬善,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孔子建构的仁学思想,道德的自律原则,一直启迪着人们的良知。在社会安定时期,仁学的价值更是显著地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规范、社会原则之中,为整顿和维护社会秩序指明社会发展方向。我们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首先要从对公德的认同起始,在任何时期都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优秀精神成果,放弃千淘万滤积淀下来的沉甸甸的精神果实,斩断维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精神家园的根。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又是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需要社会实践进一步扬弃和积淀,这种扬弃和积淀应是更高标准更大意义上的利他、利社会的,是建立在更高文明程度上的。在当代中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动态过程,要求把符合时代特点,体现崭新民族精神的合理内核与民族优秀文化遣产相融合。
      参考文献:
      [1]陈增辉.中国哲学史简明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3.
      [2]曾春海等.中国哲学概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2.
      [3]葛覃.非礼勿言:儒家经典慧语录.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9.

    相关热词搜索: 孔子 精髓 道德建设 追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