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鲁迅杂文读法举隅】 鲁迅杂文在线阅读

    时间:2019-04-21 03:19:1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通过鲁迅和他的杂文,我们可以读懂中国。然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鲁迅似乎很遥远,他的杂文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杂文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很强,假如剥离了具体的历史情境,读者就会觉得隔膜;加之鲁迅出于斗争的策略,好用“曲笔”和反语,如果没有注释来帮助“扫雷”,读者就更加不知所云。读鲁迅杂文,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历史知识和民族感情。除了知人论世以外,更要我们善得其法,所谓“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我们姑举三法,以便大家借一斑以窥全豹。
      体察类型
      鲁迅杂文材料来源特别广泛,小到蚊子,大到坦克,近至友邦,远及德国,寻常如吆喝,粗俗如国骂,都信手拈来,嬉笑怒骂,著成文章。鲁迅认为要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所以他总是寥寥几笔,就使被画者神情毕肖。
      我们试看鲁迅的《夏三虫》。
      文章开篇谈到夏天将近会出现三种虫子——跳蚤、蚊子、苍蝇。接着笔锋一转,突然提出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假如有谁提出一个问题,问我三者之中,最爱什么,而且非爱一个不可,又不准像‘青年必读书’那样的缴白卷的。我便只得回答道:跳蚤。”这个问题问得很莫名其妙,跳蚤、蚊子、苍蝇是谁都讨厌的东西,现在却逼着你非得喜欢一个,那味道恐怕不太好受吧?读者正思忖着为什么会问这么个古怪的问题,鲁迅已经不动声色地给出答案:跳蚤。现在更奇特了,问题已经如此离奇,答案就更加离奇。我们且看鲁迅如何道来:
      跳蚤的来吮血,虽然可恶,而一声不响地就是一口,何等直截爽快。蚊子便不然了,一针叮进皮肤,自然还可以算得有点彻底的,但当未叮之前,要哼哼地发一篇大议论,却使人觉得讨厌。如果所哼的是在说明人血应该给它充饥的理由,那可更其讨厌了,幸而我不懂。
      跳蚤吮血绝不拖泥带水,长痛不如短痛,虽然可恶但是人们也就认了。蚊子偏要在叮人之前,唧唧歪歪哼半天,发表长篇大论,为自己的吮血找理由。大家听鲁迅这么一说,确实是这个理,蚊子太讨厌了,吵得人心烦。且慢,大家是否注意到,鲁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悄悄糅进了他个人对社会的独特看法?蚊子的哼哼,在鲁迅看来是在发表议论,这个比喻看似无理,其实绝妙,社会上不是有很多这样的吮血者吗?吮了血还要振振有词,为自己的吮血辩护,认为吮血害人天经地义,一副虚伪、狡诈的面孔。鲁迅抓住了蚊子吮血和哼哼叫的特点,赋予了动物以人性。接着鲁迅又谈到苍蝇污染美好、干净的东西,画出它的不道德。读到这里,读者其实已经完全接受了鲁迅的观点,因为他唤起了我们的共同感受:蚊子、苍蝇和跳蚤象征了社会生活中的三种人。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又何其相似乃尔。鲁迅在《半夏小集》里面也说过类似的话,宁愿将自己的血肉喂狮虎鹰隼,也绝不给癞皮狗们吃一点。养胖一群癞皮狗,只会乱钻乱叫,多么讨厌!
      蚊子、苍蝇、跳蚤、癞皮狗在鲁迅的笔下,就成为类型人物。鲁迅就是这样,将一鼻、一嘴、一毛合起来构成一个全体的形象,像他自己说的:“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
      鲁迅用杂文勾勒出社会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类型形象:媚态的猫,好发议论的蚊子,貌似公允的巴儿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麻痹人神经的细腰蜂,引导群羊走向屠场的山羊;高等华人,洋场恶少,帮闲文人,才子加流氓,精神资本家,翻筋斗的小资产阶级,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的第三种人,名利双收的捐班文人;投机的革命小贩,一觉醒来便成为无产阶级的左派作家,以鸣鞭为业绩的奴隶总管:往来主奴之界的西崽,小骂大帮忙的二丑,爱占小便宜的揩油者。他们一道构成了现代人物画廊,是我们认识现代社会的重要坐标。形象就是思想,他们已经超越了文学,进入思想史的领域。
      感悟诗情
      中国人对鲁迅的句子往往张口就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读来让人正气凛然;“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读来令人低回不已;“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读来使人信心倍增。鲁迅的语言,总使人热血沸腾,回味无穷。
      鲁迅的杂文不仅是匕首、投枪,更是一首首诗。无论谈古论今,指东打西,点评时政,他都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诗意犹如音符在字里行间涌动。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进入鲁迅的杂文世界,我们必须细心感悟作品洋溢出的诗情。
      在《病后杂谈》中,鲁迅娓娓道来。他谈到才子们养病,希望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地到阶前去看秋海棠。鲁迅忍不住调侃道:“‘吐半口血’,就有很大的道理。才子本来多病,但要‘多’,就不能重,假使一吐就是一碗或几升,一个人的血,能有几回好吐呢?过不几天,就雅不下去了。”写出了雅人的做作与卖弄,吐半口血不过是撒撒娇、顾影自怜的手段罢了。
      从才子养病,鲁迅又谈到自己的病情,每晚发热,一礼拜不肯好。医生给他抽血,怀疑他得了伤寒病,然而没有。“注意的听肺,平常:听心,上等。这似乎很使他为难。我说,也许是疲劳罢;他也不甚反对,只是沉吟着说,但是疲劳的发热,还应该低一点。”这里有鲁迅的自嘲,也有对医生的揶揄。读者在幽默中,又能感到淡淡的哀愁。寻常事物经鲁迅的笔一点染,立刻点石成金,焕发出浓郁的诗意。
      病中读书未尝不是一件雅事。鲁迅翻起《世说新语》来,读到阮籍求为步兵校尉,陶渊明教官田种秫,都只为了美酒,算是文人豪放潇洒的雅事。笔锋一顿,鲁迅却谈起“俗”来,他说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渊明的好句,但我们在上海学起来可就难了。没有南山,我们还可以改作“悠然见洋房”或“悠然见烟囱”的,然而要租一所院子里有点竹篱,可以种菊的房子,租钱就每月总得一百两,水电在外;巡捕捐按房租百分之十四,每月十四两。单是这两项,每月就是一百十四两,每两作一元四角算,等于一百五十九元六。近来的文稿又不值钱,每千字最低的只有四五角,因为是学陶渊明的雅人的稿子,现在算他每千字三大元罢,但标点,洋文,空白除外。那么,单单为了采菊,他就得每月译作净五万三千二百字。吃饭呢?要另外想法子生发,否则,他只好“饥来驱我去,不知竞何之”了。“雅”要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   读者看到“悠然见烟囱”的句子,自当流露会心的微笑。后面作者竟然算起一笔细致的经济账:房租啊,水电啊,纳税啊,吃饭啊,似乎是大杀风景,以“俗”杀“雅”,实际上却用铁的数字,剥去了所谓雅人的外衣。假如没有地位和金钱,无论如何是“雅”不起来的。鲁迅以诗的语言,揭示出文学与阶级性的问题。自然,文章的诗意并不“空灵”,却显得深沉隽永,启人深思。
      这是诗的语言。鲁迅晚年的杂文,已将逻辑论证完全融化在诗情中。鲁迅的音容笑貌,他的烟味,他的体温,似乎从读者面前流淌而过。
      品味幽默
      据说现在学生当中流传着一句语文学习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由于政治的需要,鲁迅的形象一直以来被塑造得高大庄严,像杜甫一样不苟言笑,忧国忧民,给人沉重的感觉。
      实际上,鲁迅无论是在私下场合还是在杂文中,都时刻流露自己的幽默天性。鲁迅儿子海婴问:“爸爸可以吃吗?”鲁迅答曰:“可以的,不过还是不吃的好吧。”让我们看到鲁迅的风趣。萧伯纳恭维鲁迅:“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鲁迅当仁不让,说道:“我老了会更漂亮!”让我们看到老先生的可爱。
      在鲁迅看来,幽默不同于滑稽,而更接近于讽刺:幽默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释愤抒情的工具。他发现了生活中的一幕幕喜剧,于是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让我们看到伪装的面纱。在嬉笑怒骂之间,读者不知不觉领会了生活的真谛。
      幽默来源于鲁迅敏锐的观察力。在《论讽刺》里鲁迅有这样一段白描:
      “贵姓?……”
      “敝姓钱。”
      “哦,久仰久仰!还没有请教台甫……”
      “草字阔亭。”
      “高雅高雅。责处是……”
      “就是上海……”
      “哦哦,那好极了,这真是……”
      这是那个时代人们交谈的习语,然而鲁迅却从生活常态中看出了人的做作、敷衍与无聊。更妙的是,他将这个生活场景实录下来,不加一字褒贬,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滑稽与荒诞。
      幽默来源于鲁迅深刻的自省精神。在文坛~45-走的后辈青年,都喜欢请鲁迅助拳,鲁迅也乐于助拳。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里这样说道:
      譬如一匹疲牛罢,明知不堪大用的了,但废物何妨利用呢,所以张家要我耕一弓地,可以的;李家要我挨一转磨,也可以的;赵家要我在他店前站一刻,在我背上帖出广告道:敝店备有肥牛,出售上等消毒滋养牛乳。我虽然深知道自己是怎么瘦,又是公的,并没有乳,然而想到他们为张罗生意起见,情有可原,只要出售的不是毒药,也就不说什么了。
      鲁迅用了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表明不愿自居青年导师,而希望做点实事。语言读来生动、有趣、亲切,绝不刻板。
      幽默来源于鲁迅独特的思维能力。鲁迅有一篇杂文一《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学匪”派考古学之一)》,光看这题目,就觉得光怪陆离,女人的脚、中庸、孔夫子、胃病,根本不搭界的事物,竟然被鲁迅拽入文章做题目。但是这种幽默的反差效果却能迅速抓住读者。鲁迅揶揄孔夫子犯了胃病,他举出了三个例证:孔子“割不正不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撤姜食”,进而宣判道:孔子得了胃病,所以要吃精细的食物,便于消化,吃生姜嘛,则是为了暖胃。读者读到这里,自会莞尔一笑,为鲁迅的幽默而感慨。鲁迅将圣人的神圣外衣给轻松剥去,接着乘胜追击,描绘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吃苦生活:没有花旗白面,无法改良营养;土磨麦粉,分量又重;国道未修,一路颠簸。孔子只好“胃里带着沉重的面食”,“一颠一顿,一掀一坠”,得了“胃扩张”的毛病。读至此处,读者大概会掩卷长笑吧?庄严、神圣的东西在鲁迅的解构下被消解了,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凡人孔子。在笑声中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中庸”。这真是古今第一妙文。
      必须提及的是,鲁迅本人反对为幽默而幽默,他怕堕入油滑的境地。
      自然,鲁迅杂文的意义绝不止于此。他的杂文具有浓厚的批判精神,不轻信权威,敢于挑战思维惰性。他的杂文语言瘦劲而峭拔,倘若敲击的话,分明可以听到青铜的声音;形式上讽刺幽默,善用曲笔、反语、夸张和比喻。这些都值得我们细细体会。读鲁迅杂文,将是愉快而痛苦的阅读体验,也将是思索而激动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鲁迅《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补编》,《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鲁迅《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鲁迅《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 鲁迅 读法 杂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