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范畴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综述研究】理想和信念属于什么范畴

    时间:2019-04-17 03:19:4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在范畴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采用两种指导语形式来进行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一种是基于信念的指导语,一种是基于逻辑的指导语。采用两种任务难度来对信念偏差效应进行研究:一种是简单的任务,一种是复杂的任务。采用两种结论评估范式来进行研究:一种是结论生成式,一种是结论评估式。对信念偏差效应最具解释力的两种理论是:心理逻辑理论和心理模型理论。
      关键词:范畴三段论推理;信念偏差效应;指导语;任务难度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049-02
      一、范畴三段论
      范畴三段论推理在人们对思维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引发了大量的研究。在形式逻辑中,范畴三段论是指由两个包含着共同项的性质命题为前提而推出一个新的性质的命题为结论的推理[1]103。一个范畴三段论传统的包括三个陈述:包括四种量项中的一种AEIO。这些量项决定陈述的式。A代表全称肯定,E代表全称否定,I代表特称肯定,O代表特称否定。项的顺序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可以产生四种格中的一种。可以产生AB-BC;BA-CB;AB-CB;BA-BC这四种格。在这里格是前提和结论同时呈现的。诸如,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养蜂人;所有的养蜂人都是化学家。至此,如果我们要问: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化学家吗?上面三段论的形式是AAA,格是AB-BC。通过这种方式来定义格,结论的顺序也是相关的,在这个例子中是A-C。前提和结论的格与式决定着三段论的有效性。前提决定他们是否支持一个有效结论,是否是从前提中必然的推出。
      二、信念偏差效应
      自1928年Wilkins开始对信念偏差效应进行研究以来,许多研究者开展了实验研究,确认了信念偏差效应的基本表现形式,并尝试对信念偏差效应发生的基本机制进行解释。对范畴三段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意识到人们的实际推理活动不仅仅受到推理问题的逻辑形式的影响,还受到与逻辑形式相互独立的一些因素的影响。内容效应指面对具有相同逻辑形式的推理问题时,我们采用不同的具体内容,人们的正确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内容对演绎推理的影响存在两种方向,促进或抑制对问题的逻辑解决。信念偏差效应是内容效应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信念偏差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结论的有效性或推出结论时,常常受到已有知识经验或者信念影响,表现出接受可信结论,拒绝不可信结论的倾向[1]126。
      Evans对信念偏差效应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确认了信念偏差的一般表现形式,第一,不可信结论与可信结论相比,被试倾向接受可信结论,表明被试在进行推理的时候受到信念或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第二,推理结论的可信性与逻辑有效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的可信性对无效推理的效应大于对有效推理的效应。此外,逻辑无效结论与逻辑有效结论相比,被试更加倾向接受逻辑有效的结论[2]。这个实验结果得到后来一系列实验研究的验证。
      三、指导语对信念偏差效应的影响
      当我们在对范畴三段的信念偏差效应进行研究的时候存在两种不同的指导语形式。一种是基于信念的指导语,一种是基于逻辑的指导语。当我们采用基于信念的指导语进行研究的时候,是让人们根据已有的信念,即根据你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判断能否得出此结论。所以人们在进行推理的时候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常常会表现出接受可信结论,而拒绝不可信结论的倾向。这样就会导致信念偏差效应的出现。还会对信念偏差效应产生促进的作用。当我们采用基于逻辑的指导语进行研究的时候,是要求人们判断能不能从前面的两个前提中合乎逻辑地得出后面的结论。即根据逻辑有效性来判断是否能够得出结论。由于是根据逻辑进行判断,所以人们在做出判断的时候是基于逻辑的,可以减少信念偏差效应的影响,但是还是不能够完全的消除信念偏差效应的影响。这样就可以抑制信念偏差效应的出现。
      Evans等的研究发现在可能性指导语下被试对结论的接受率要显著高于必然性指导语下被试对结论的接受率;指导语和问题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不确定无效的可能性弱的问题在必然性指导语下的接受率显著低于可能性指导语下的接受率。然而在Evans等的研究对于不确定无效问题又被分成了可能性强问题和可能性弱问题。在他的文章中又涉及了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和两种不同的指导语,一种指导语是可能性指导语,一种是必然性指导语。然而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是对信念偏差形式的一种具体的划分。积极效应(接受更多的可信结论)指不经常犯的错误当结论可信时却出现了;消极效应(拒绝更多不可信的结论)指经常犯的错误当结论不可信时被抑制了。在Evans等的研究中得出这种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和采用何种指导语之间没有交互作用。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和问题的类型出现了交互作用,在不确定无效的可能性弱的问题上出现了积极效应;在不确定无效的可能性弱的问题上出现了消极效应[2]。
      四、任务难度对信念偏差效应的影响
      为了解释信念偏差效应,区分多模型、单模型问题是有必要的。根据心理模型理论根据可以建构模型的数量把范畴三段论分成了单模问题和多模问题。在解决三段论问题时,只可以构建一个心理模型的三段论问题就是单模型问题。可以建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心理模型的三段论问题就是多模型问题。单模问题是一种简单的三段论问题。诸如,所有的梨树都是细阅;所有的细阅都是动物;因此,所有的梨树都是动物。多模问题是一种复杂的三段论问题。诸如,所有的哺乳动物都不是位真;有些猩猩是位真;因此有些哺乳动物不是猩猩。这里所提到的位真和细阅是无意的中项[3]。由于难度低的单模型任务只需要建构一个心理模型,所以他很少会出现信念偏差效应。而难度大的多模型任务需要建构两个以上的心理模型,很容易就会出现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做出判断,而不是按照逻辑有效性进行判断。Evans等人的实验中表明:所有谬误的产生至少是在三段论能够建构两个心理模型的推理中。他认为只有在难度大的问题上才会出现谬误,也就是难度大的问题比难度小的问题容易出现信念偏差。
      胡竹菁采用非必然性的指导语时,当被试同时面对推理形式和推理内容,如果被试对推理形式掌握比较好,那么他就会按照推理的形式回答;如果被试对推理内容掌握比较好,那么他就会按照推理的内容回答;如果被试对推理的内容和形式掌握的差不多,两种标准均有一半的人采用[4]。单模型的任务就是一种形式很好掌握的任务,所以基本不会出现信念偏差效应。然而对于多模型的问题,他的形式就比较地难掌握,而他的内容则要比他的形式好掌握许多。所以比较容易出现信念偏差效应。
      五、生成结论的范式对信念偏差效应的影响
      三段论推理任务中的推理评估任务范型中发现了信念偏差效应,没有发现格效应。而在产生式范型中发现了格效应,没有发现信念偏差效应。所以我们在对三段论的信念偏差效应进行研究的时候都是采用的结论评估范式而不是采用结论生成范式。结论的评估范式是指:在进行三段论推理的时候采用给出两个前提的同时给出一个结论,让被试来判断这个结论是否能够得出。然而结论的生成式是指:在进行三段论推理的时候只给出两个前提,而不给出结论,要被试自己从前提得出结论。这样他们两个在进行推理时候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他们所进行的推理方向刚好相反。一个是正向的推理,一个是反向的推理。
      六、两种理论对信念偏差效应的解释
      强调推理过程中的逻辑加工以Braine等人的心理逻辑最有名。该理论认为,人们在推理过程中将逻辑规则运用于心理操作,即人们在推理中首先将前提转化成相似的心理表征,使其逻辑形式明确化,进而将逻辑规则运用于这些表征,得出结论。尽管这一假设被许多心理学家认同,但一直没有得到实验证据支持。与心理逻辑假设相对的一些理论认为,人们进行范畴三段论的推理的过程似乎与形式逻辑规则是没有关系的。这些相对的理论中以Johnson—Larid等的心理模型理论影响最大。该理论认为演绎推理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够完成。首先,推理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或者经验对前提加以理解,建构一个前提所描述内容的心理模型。然后,在所建构的心理模型的基础上得出某个结论;如果模型不能够提供结论,推理者就会得出前提得不出任何结论的判断。最后,通过建构其他可能的模型来对得到的结论验证,如果找不到其他可能的模型,那么就接受在第二步时得到的结论,如果可以建构其他可能的模型,就回到第二阶段试图发现是否存在所建构的模型中都正确的结论,这样反复下去,穷尽全部可能的模型。该理论认为演绎推理的难度是由所能够建构的心理模型的数量来决定,并推断推理者的错误结论是根据某些可能的模型得出,并没有能够穷尽所有的模型。同时认为,人们所持有的知识或者信念会影响演绎推理的加工,如果得出的结论令人难以相信,人们就会努力寻找其他可能的模型。我们需注意的是,最近的证据表明人们在进行三段论推理时,倾向接受在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结论,很少去证明有效性。
      七、结语
      无论你采用何种指导语都不能够完全的消除信念偏差效应,但是采用逻辑必然性指导语的时候可以减轻信念的影响。简单的三段论推理中的信念偏差效应比较的小,在难度较大的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较大。在使用结论的生成范式时,基本不会出现信念偏差效应。然而采用结论评估范式时,容易出现信念偏差效应。心理模型理论可以对信念偏差效应很好地进行解释,然而心理逻辑理论并不能够对信念偏差效应很好地进行解释。
      参考文献:
      [1]胡竹菁.人类推理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Jonathan,St.B.T.Evans,Simon,J.Handley,& Catherine,N.J.Harper.Necessity,possibility and belief:A study of syllogistic reasoning[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ental psychology,2001,54,935-958.
      [3]姚志强.演绎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4]胡竹菁.“心理模型”与“知识和试题双重结构模型”的实验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1999,(4).

    相关热词搜索: 偏差 范畴 三段 推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