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从《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看亲情中的怨恨情结|饥饿的女儿中母亲

    时间:2019-04-11 03:16:4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虹影的小说善于描写亲情,这集中体现在她的两部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和《好儿女花》中。然而与以往的许多作品不同的是,看完这两部小说后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却似乎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浓浓亲情,其中渗透着某种无奈感和凄凉感。这种感觉的来源就是我们即将在文中探讨的亲情中的怨恨情结。这种怨恨心理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表征
      ,又是如何形成的?结合虹影的两部小说,我们将重审其中的亲情,浅析亲情中的怨恨情结。
      关键词:《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怨恨情结;亲情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5-0000-02
      
      据一种尚未得到科学验证的说法:母亲分娩后,身体的一部分病痛会随孩子的降生转移到孩子身上。我认为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病痛,心理上的怨恨或许也将随之在孩子身上
      延续。母亲是女儿的历史,女儿是母亲生命的延续。在虹影的小说里,这一说法得到充分印证。“六六”是带着饥饿与怨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她从一个苦难母亲的身体里降生出
      来,身上就必然留有那种苦难忧怨的气质。如果在虹影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和《好儿女花》里仅仅看到了爱,而忽略了这贯穿母女两代人的隐秘的怨气,那么,这两部小
      说里的情感只能算你参透了一半。或许这有些令人费解,亲生母女之情,怎么会有“怨”呢?事实上,它真的存在,作为“伟大母亲”人性的真实一面存在着,作为血浓于水的亲
      情的暗流存在着。“怨恨”作为一种现象确确实实会隐藏于亲情的脉脉温情之下。之所以我们无所察觉或总有意无意将其忽略,溯其心理,正是舍勒曾描述过的“怨恨根源于在人
      的潜意识的情感体验层次上被隐藏起来的那些无可救药的无能。”[1]母女面对种种境况的无能为力最终引起了她们内心的怨恨,正像虹影在《好儿女花》开头所言“在写这本书
      的过程中,我看见了母亲身上的印记,我自己身上的印记,你也可以认为是悲剧的源头”①。
      一、母亲的怨
      如果没有“六六”,母亲肩上的担子或许会轻很多,那年轻时犯下的错也不会被一遍遍揪出来折磨她的心,或许在街坊邻居面前她就能挺直她的腰杆。但那个“错”非但没有
      消失,反而结出果实一天天成长起来,时时刻刻提醒着她记起。母亲心里有怨,对“六六”的怨,这怨来自“小孙”——六六的生父。“小孙”曾让母亲陷入爱情,而在那样的一
      个年代中,这爱情又注定难成正果,只会留下苦果。母亲没有选择的余地,她的幸福她无权把握,只能任其消逝。而一种东西你拥有过却最终被剥夺,你只会心生不平与怨恨,就
      算那件东西本就不该属于你。这种怨恨是由“被剥夺”[2]带来的“受伤感”[3]所导致的。顾名思义,“被剥夺”就是自己拥有的东西被强行夺走,由此形成被剥夺者内心的
      失落感和受伤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强行将一个孩子手中的玩具夺走,他(她)必定会因受到剥夺而大哭,这种“大哭”的行为,就是由内心的怨恨外化而成的。
      母亲是不与“六六”亲近的,她们之间隔着冰墙,怨恨结成的冰墙。这当然不仅仅因为“六六”是私生子,更是因为那个年代给那一辈人留下的怨恨在母亲身上雪上加霜,加
      重了她的苦难。母亲怀着“六六”的时候正是大饥荒,本就难以填饱肚子的她却因为腹中的这个本不应该存在的生命寻觅吃食,“在那种年代,连口水都会把人淹死的时期,她居
      然敢把我这个私生子生下来,敢把我养大,独自忍受屈辱和各种可怕的压力不吭声”②,可见母亲为了“六六”曾受尽了屈辱;作为一个母亲,她不能为其他孩子多留下一口吃的
      ,她的内心必定是自责的。她痛恨那个年头,这种恨波及到让她为难的腹中的“六六” 。“母亲说怀上我以后,她就不想要。不仅这个家不容,这个家还这么穷,又在饥饿年代,
      添一张嘴,日子更难,这孩子不能生下。她有意抬重物,奔山路,想小产,但孩子就像生根似的赖在她身体里不肯下来。于是她想去医院打掉孩子”③,当然最终小孙的争取和母
      亲的不忍留下了她。
      母亲是伟大的,正是这千古不变的崇高定位,将母亲作为女人的天性扼杀。为了这些孩子,她的美貌完全被丑陋覆盖,“我看着她一步一步变成现在这么一个一身病痛的女人
      ,坏牙、补牙、牙齿掉的差不多。眼泡浮肿,眼睛浑浊无神,眯成一条缝,她透过这缝看人,总认错人。她头发稀疏,枯草般理不顺,一个劲掉……因为背驼,更显得短而臃肿,
      上重下轻。”④她的爱情被无情摧毁,生活压得她没有了一丝对爱情的念想。她心里存有积怨,这积怨使得她唠叨,使得她脾气越来越怪。她与大姐争吵、埋怨六六不听话、总说
      粗话……这一切都隐含着怨恨,一个女人为所失去的、被剥夺了的权利而怨恨。这里的母亲不再是以往默默为家奉献,没有一丝怨言的“伟大”形象,而把生活中的真实的“人”
      的形象凸显出来。这里“怨恨”又是“受伤感”所引起的,这受伤感来自“相对剥夺感”[4]。所谓的“相对剥夺感”即某种价值得而复失,因此感觉自己失去了什么或者被剥夺
      了什么。在漫长的岁月里,母亲历经磨难,她的美貌、她的爱情、亲情甚至她作为母亲的心(为饥饿的儿女多省一口饭)都统统被无情剥夺过,母亲怎会不怨?
      二、女儿的怨
      复杂身世尚未揭开之前,“六六”对母亲的冷漠是不解和怨恨的,甚至经常觉得自己在家中像一个“多余人” 。“每次闯下这种烂祸,我总是觉得哥哥姐姐,还有父母和街
      坊一样漠然地站在院外的台阶上,俯视我满身恶臭紧张地忙乱……他们为什么不肯伸出手帮我,而总让我看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她越是渴望得到母亲的关注和爱护,越是对母亲
      的冷漠怨恨得深。十八岁生日时,她热切的盼望母亲能记得给她过一个生日,而“母亲从没给我过生日……她根本就忘得彻彻底底。她记得又能怎样?只要是我的事,她总不屑于
      记在心”⑤。于是这怨也使得她“背后都不愿多叫她一声妈妈”这是出自本本真真的内心的情感(或许每一个曾对父母叛逆过的子女心里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即使在“六六”知   道了自己身世的来龙去脉之后“在当时,我怨母亲,我不愿意理解她。母亲给我讲的一切,没有化解我与她之间长年结下的冰墙,可能内部有些开裂,但墙面还是那么僵硬冰冷,
      似乎更理由十足,这是我一点也没办法的”⑥这怨恨是日久累计下来的,是不受理智控制的。“ 我尚在襁褓中,就在法庭上从母亲的手中,扔到父亲手里,扔到生父手中。挤眉弄
      眼的邻居们哄笑着,无事生非就闹得天翻地覆,有事更往火里添油,这场笑剧中的道具就是我,一个又破又丑的肮脏皮球,被踢来踢去。”⑦作为女儿她无法理解自己的“多余”
      ,自己不被这个生活了十八年的家认可,这种“无归属感”使她心生怨恨。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母亲去世“我不肯讲我是一个多余的人,母亲不在意我,父亲不把我当一回事,哥
      哥姐姐把我当外人。”⑧。六六的怨恨自然是来自母亲,来自这个家的。“私生子”的身份让她在家中被“另眼相待”得不到亲人的爱与呵护,而种种忽视与她对爱的强烈渴望又
      形成鲜明冲突。她的心是孤独的,她将自己受到的伤害外向归咎于母亲的冷漠。
      三、不可忽视的“怨”
      我们将亲人之间的感情以“亲情”来概括,“亲情”这个词总会让人联想到温馨、关怀等种种温暖的词语。而我们以往却常常将“亲情”神圣化了,这种神圣化常常会在小说
      中或一些文学评论中出现,到处充斥着对亲情的赞美和歌颂。当然,肯定亲情的积极作用,对于唤醒人们的良知,促进社会的和谐有着莫大作用。但是当今社会许许多多的现象,
      让我们不禁质疑:我们理想中的亲情为何变了味?正如我们发现的,现今,越来越多的媒体将目光投向“破裂的亲情”进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温情节目,诸如 “xx调解”、“真情
      ”、“人间”等。这类节目往往是通过化解亲人之间的矛盾,使之达到和谐状态来契合观众钟爱的“大团圆”的心理,从而征服观众的心,然而现实中如此“大团圆”的美满结果
      能有多少呢?亲情中隐含的矛盾被激化到打破亲情的和谐局面,甚至出现兄弟阋墙、母子残杀等等悲剧的现象,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屡见不鲜的。我们的眼睛难以捕捉到尚未激
      化的矛盾。往往等我们意识到时,怨恨的情绪早已显露出来甚至已白热化。
      回到虹影的小说上来,不可否认“母亲”的形象是无私的、伟大的,母女之间也必定是互相惦念充满感情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爱的背影下存在着“怨”的成分,不管你
      愿不愿意承认,没有纯净的不掺杂一丝怨恨的爱。“怨”往往是达到“爱”之前的必修课,正如每个人经历过的青春期的叛逆一般,对父母不解甚至怨恨之后才能真正反省自身,
      最终体会到浓浓的亲情。在《好儿女花》中,虹影正是因为深切地怨过母亲,才会在母亲去世后悔恨不已,此时母女之情更加显得弥足珍贵。这样的怨推及到母亲“小桃红”与外
      婆身上同样明显,母亲年轻时的逃婚,使外婆怨恨了母亲一辈子,而当母亲看到外婆种下的成片的小桃红时,她才幡然明白外婆的怨恨正是由爱而生的。
      亲情中的“怨”与其它的怨恨不同之处,正是在于亲情中的怨恨多是“归因不咎”的,即虽然认为自己受伤是他人(亲人)造成的,但由于受伤者与伤害者的特殊关系,受伤
      者对伤害者的同情,伤害者的真诚悔过等因素而采取谅解而非责问的态度。受伤者在一种宽容的心态中抚平了受伤的情绪激动。简单的以现象学的知识来看亲情中的怨时,我们就
      明白了为什么小说中的怨常常会被我们忽视。人们期待视野里的亲情总像是纯净的不着杂色的温婉的玉石,而真正的亲情并不是单纯的暖色调,总体的暖色调里总要掺杂一些冷的
      怨的色彩,这才是完整的亲情。否则,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亲人之间的争吵、冷战甚至决裂就很难真实的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了。事实上,这些心底的怨,正是亲情所不可缺少的。
      亲情里的怨恨情结,常常发生在家庭地位较弱势的成员身上。这种心理也正是一种情绪和反抗的转移。就像在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中,父亲的不满会以打骂其他家庭成员的方
      式而发泄出来一样。处于较弱地位的家庭成员则只能将不满转化为内心隐秘深处的怨恨甚至是无声的咒骂,以此来平衡内心的不满,转移这种受伤的情绪。六六后来对母亲的冷漠
      也就是这样一种情感的转移。因此我们可以了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种种家庭矛盾:父母咒骂子女、子女疏远父母、夫妻猜疑、兄弟阋墙……这些无非都应归咎于爱被剥夺从而引发
      受伤感进而产生怨恨,怨恨最终以种种形式外化成各种矛盾。也就是开头我们所引用的舍勒那句话:怨恨根源于在人的潜意识的情感层次上被隐藏起来的那些无可救药的无能。
      亲情中的“怨恨情结”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考察作品中的亲情时满眼只看到爱而忽略了“怨”是偏颇的,透过怨和爱的结合去分析亲情,或许才能立体地再现
      亲情的复杂性,从而才能更符合人性的特点。
      注释:
      ① ②⑧ 分别摘自虹影.好儿女花[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09 第1页、第26页、第36页
      ③ ④⑤⑥⑦均摘自虹影.饥饿的女儿[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4 第176页、第11页、第47页、第84页、第179页
      参考文献:
      [1] [美]曼弗雷德?S?弗林斯.舍勒的心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6.01
      [2] [3][4] 刘美红.论怨恨:一个现象学的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08
      [5] 徐子方.生命:悲怨文学的活力之源[J].文史哲.2002.04
      [6] 胡传吉.诉苦新传统与怨恨情结[J].小说评论.2011.02
      [7] 虹影.好儿女花[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09
      [8] 虹影.饥饿的女儿[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4

    相关热词搜索: 饥饿 怨恨 情结 儿女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