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作文“画龙点睛”五法:关于画龙点睛的作文

    时间:2019-01-13 03:29:3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南北朝时,梁朝有一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一条龙,但是没有点睛,众人不解。他说:“倘若点睛,龙便会破壁而飞。”众人不信。于是他挥笔一点,果然顷刻间被点睛的龙破壁腾空而去。这就是成语“画龙点睛”的来历。
      写文章,这种点睛之笔通常被称为“文眼”。给文章点个漂亮的眼睛,使文章生动活泼起来,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掌握“画龙点睛”的写法,有助于在阅读中把握首尾照应,理解文章内容和概括中心意思,有助于在写作中克服主题不明的毛病。怎样运用“画龙点睛”这一方法呢?这就需要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于关键处用重要的笔墨点明要旨,突出文章中心。
      一、独字点睛突文眼
      蒲松龄的《狼》,是一篇文言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内涵深刻。在写到两只狼贪婪至极,企图前后夹击屠夫时,先写一只狼在屠夫面前假装睡觉,制造假象,企图迷惑、麻痹屠夫;再写另外一只狼悄悄溜到草堆的后面打洞,企图从背后攻其于不备。当两只狼的用意最终被屠夫识破,且双双被斩劈于刀下之后,文章写道:“狼亦黠矣!”一个“黠”字,准确地揭示了狼狡诈阴险的本质特征。又如冰心的散文名篇《小橘灯》,运用象征手法来赞美小姑娘的乐观精神。作者通过小姑娘的话“我们大家也都好了”,紧扣一个“好”字,表现小姑娘对未来充满信心,赞扬她那种乐观的精神,含义深刻。结尾“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再扣“好”,证实了小姑娘的乐观、充满信心,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作为学生在这方面亦可适当下点工夫,这可以提高在潜词造句上的能力。
      二、词语点睛标文眼
      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文章以“德馨”一词点睛,着力赞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叙述一位“生五年”即能“指物作诗立就”的奇才,因为其父“利其然”而“不使学”,终于天分尽失,形同一般。行文到末,作者为文章点上一睛:“泯然众人矣。”这“泯然”一词,正是全文之眼。而以一词点睛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文末一词“活该”,其意深邃,铿锵有力,爱憎分明,表达主旨淋漓尽致,可谓神来之笔。这种词语点睛的方法,在现在学生作文中完全可以让学生接受,并且让学生们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训练。譬如,“ 的力量”这一文题,有学生写“爱的力量”,行文中紧扣标题突出“爱”字,用一词语“伟大”贯串文章始终,使行文内容突显爱的伟大这一主题。
      三、单句点睛揭文眼
      即用一完整的句子来为文章画龙点睛,是最常见的形式。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描述了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和梨花姑娘、梨花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照料小茅屋的过程。作者用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象征雷锋精神。最后引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点明了题旨,把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过程这一主题表现得生动形象,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当代女作家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此句作为点睛之笔,给人启迪:人在挫折面前不能低头,要不屈不挠地奋斗,才能感悟到生命的永恒和美好,催人奋发。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一文,也正是在行文就要结束时,借用一个天真孩子的话:“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作为文章的点睛之笔,极具讽刺意味。应该肯定地说,这种用一个句子来突出主题的方法,是当前学生常用的一种作文点题的最佳方法。这也能够让学生一针见血地在自己的作文中提出文章的主旨,从而达到表情达意之目的。
      四、数语点睛示文眼
      用数句话放在一起来点睛,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女作家张洁的《挖荠菜》中这样写道:“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这个点睛之笔由几句话构成,作者感慨议论,希望自己的孩子珍惜幸福生活,才能得到幸福,从而点明题旨,深化中心。有时这种点睛之笔还可根据写作需要分而点之,点出多个“睛”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末尾一段就在一问的基础上,引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揭示个人的旷达胸襟,此为一“睛”;继而又在二问的基础上,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示个人的政治抱负,此为二“睛”。而相对于整篇文章来说,两“睛”之间,互为关联,又各有侧重。
      五、通段点睛昭文眼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捕蛇者说》结尾一段写道:“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此段在文中正是点睛之笔,深化了主题。段落点睛,有时还表现为数段共点的形式,朱自清的散文《春》的结尾,正是使用三个并列而成的自然段,以比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春天的“新”“美”“力”三个特征。这样的点睛之笔使有了文眼的《春》一文,似乎真的如同春天般美好,实不可无。通段点睛的方法,学生也比较容易掌握,但一定要求学生注重言简意赅,否则,极易产生废话多、主题不明的毛病。
      “文之眼”犹若“人之眼”,它既是文章所不可或缺的光华所在,也是指引读者领略文章之美的光明所在。我们在写作时,也应学会点题。从以上例析来看,点睛之笔墨根据需要可浓可淡,可多可少,当以恰到好处为宜。正如刘禹锡所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

    相关热词搜索: 画龙点睛 作文 五法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