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道路技术指标【古城控规中道路相关技术指标研究】

    时间:2019-05-26 03:33:1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古城的道路是古城保护的要素之一。它对塑造古城街道形象和整体面貌起着深刻的作用。古城中的道路特征和城市其他地区的道路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就如何在控规中体现古城道路的特征进行探讨,并试图摸索出适应古城道路的相关技术指标。
       【关键词】:古城;控规;道路技术指标
      【abstract】:The road of the ancient city is one of the elements of the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Its plays a profound role of shaping the ancient city street image and the overall outlook.The road features in the old city and urban roads in the other area have lots of differences. This article discussed how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city road in the regulatory plan,and tried to explore the technical indicators to adapt to the ancient city road.
      【Keyword】:The ancient city; regulatory plan; road technical indicators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先后经历了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三个层次。目前,指导古城建设的规划多为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但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的覆盖面较小。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覆盖面虽大,但缺乏具体的可感知性,对古城的保护较为笼统。不仅不能直接指导古城的建设,还缺乏法律效力。因此控制性详细规划仍然是用于直接指导、管理古城土地使用、建筑建造的手段。较与城市其他地区,古城控规的的编制要复杂的多,侧重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针对古城控规中的道路相关技术指标进行阐述、研究。
       在古城中,由于其规划的特殊性,部分控规中的强制指标未必是地块中最重要的控制内容,如建筑后退红线,停车指标等。同样,根据保护规划的具体相关要求,需要增加新的强制性指标,如历史文化街区的控制要求、历史街巷控制要求等。应借助控规编制中的规划管理规定,对古城道路进行整体、灵活的管理。在古城控规的道路技术指标中,减少其不必要的技术指标,增加保护空间、风貌等相关指标。
      控规中道路技术指标解析
       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伴随着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而引入我国的。控规中所涉及的道路相关技术指标,是为了引导、控制现代化的城市街道而设计的。而现代化的城市街道是以承载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汽车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城市市政设施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道路的形式。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涉及的道路相关的控制技术指标分为规定性控制指标和引导性控制指标。其中规定性控制指标包括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地块出入口方位、数量和允许开口路段;引导性控制指标包括建筑形体、色彩、风格等城市设计内容。主要用于重点地段、文物保护区、历史街区、特色街道,城市公园以及其他城市开敞空间。除了以上技术指标,还有一些涉及到图则内容的道路技术指标。
       以图1-1、图1-2为例,解释控规中的道路相关技术指标。
      道路中心线:道路中心线用来区分不同方向的车道,一般画在马路正中,好像一条隔离带,把马路隔成两个方向。
      路缘石线: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的分界线。
      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及居住区内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道路红线后退线: 地块内建筑物垂直投影外轮廓线必须后退于地块边界的距离限值。
      转弯半径:又称道路平曲线半径,指道路
      平面线形中路线转向处圆曲线的半径。
      转角半径:在平面交叉口处为保证右转车辆能按一定速度顺利转弯,将转角处缘石做成圆曲线的半径。
      禁止开口路段: 地块周边不准直接向城市道路开设机动车出入口的路段。
      
      
      2.古城街道的价值及构成要素
       古城的街道是构成古城风貌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古城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古城丰富的路网,便利的交通,给步行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古城道路两侧的历史建筑也展示了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城深厚的历史沉淀也汇聚于市民的街道生活里。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的各种生活场景在人文和地域民风的衬托下,更加鲜活感人。对古城街道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其物质形态,更要保护街道中丰富多彩的生活。
       古城历史悠久,其兴盛时期大部分是在步行时代或马车时代。古城的道路也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慢慢积淀下来的,保留了鲜明的步行时代、马车时代的道路特征。在对古城街道的实际走访中可以看到,古城的道路和现代城市道路是具有很大差异的。在平面线形上大部分古城道路曲曲折折,不具备现代城市道路平直的特征。此外,具有现代城市城市道路特征的道路红线、路缘石线、建筑后退红线大多也不能体现在古城的道路中。
       以古城道路的物质性要素着手来分析古城的道路的特征。它的物质性要素包括:路面铺装、道路和建筑的过渡带(通常是建筑入口处的台阶),两侧的建筑立面、屋顶挑出的部分。
       古城道路的路面部分,大多为一块板,由车辆和行人共同使用。路面的铺装材料也能透露出历史的讯息,采用道路历史沿用下来的砖石材料,摒弃新的、现代化气息的材料。古城的道路承担着收集雨水的职能,路面标高低于地块标高,这个高差由建筑入口的台阶来联系。古城道路两侧建筑的台阶伸向古城道路,台阶和道路不具有明显的分界线。这就说明,古城道路和两侧建筑结合的非常紧密。街道两侧建筑的立面是限定街道空间的主体。一般来说,人在街道中行走、交谈、休憩都会与平行面对的侧界面发生关系,侧界面是人们所熟悉的界面。通常是由街巷两侧的建筑立面展现出他的性格特征,如墙体、门窗、店铺组合等。它决定了道路空间的总体基调,是道路宽度的直接反应。若古城街道的两侧的建筑是木建筑,则木建筑屋顶挑出的部分不仅进一步限定了街道的空间,而且起着保护木建筑不被雨水淋湿的作用。挑出的屋顶的垂直投影轮廓线,将整个建筑包在了里面,有时将建筑的台阶和部分道路也包在了里面。在地形图上我们测量得到的道路宽度是两侧屋顶之间的距离,而非道路的实际宽度。 建筑群的坡屋顶对街巷景观的影响也很重要。从街巷向天空望去时,坡屋顶使人产生一种视野逐渐扩展的舒畅感觉,也就是说屋顶的坡度延长了建筑物的墙面,从而对它所构成的街巷空间产生了影响,或者说、屋顶的轮廓影响了景观效果。屋顶对街巷景观的影响受两方面的影响:屋顶坡度越陡影响越强烈,房屋越高影响越弱,直至消失。
      3.古城道路技术指标的调整思路
      (1)引入古城保护的分区理念,不同级别的地区的道路控制技术指标应当有所不同
       古城历经沧桑,保存至现在,已经于其兴盛时期的面貌有个很大的不同。对现有的文物古迹据其本身价值和环境的特点,一般设置绝对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区两个等级,对有重要价值或对环境要求十分严格的文物古迹可加划环境协调区三个等级。根据不同的保护等级,提出不同的保护要求,制定适合本区的道路技术指标。
      (2)道路技术指标的制定应与古城建筑的保护相协调。
       古城道路两侧的建筑限定出了古城街道的空间。对古城街巷空间、尺度、风貌的保护必然涉及到街道两侧的建筑。对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方式的确定是根据建筑的质量、风貌和层数以不同地段的要求而进行的,分为保护、保留、改善、整饬和更新五个类别。
       保护:指文保、控保建筑和古建民居。它们的外观除了修缮复原外,一般不做改造。
       保留:指对现状质量较好的旧建筑或近几年新建的但风貌能与街坊相协调的建筑,对这些建筑基本不做改动调整,继续使用。
       改善:指对有一定保存价值、传统风貌较好,但建筑质量稍差,平面使用不适宜等的旧建筑,可允许其内部进行修缮更新以提高居住条件,建筑外观基本保持做法,只作极少改造。
       整饬:对一些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形式与古城风貌不相协调的,因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又难以马上拆除的建筑,可对其外观加以整饬暂时保留。
       更新:指无保留价值的危旧住宅,予以拆除,重新规划设计,使之适应新的用途,但建筑的形式、比例应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区分古城街道两侧的建筑类别,结合对两侧建筑的处理方式,提出对古城道路的规划设计依据。并与街道空间的技术指标相融合。
      (3)道路技术指标的制定应便于古城的规划管理
       在控规道路技术指标中,固定方式的固定规定的显得僵化而脱离实际。摒弃不适应古城道路的道路技术指标,提出与古城道路建设管理相协调的道路技术指标。
      4.古城道路技术指标的规划建议
       在古城控规中,由于其规划控制的特殊性,部分控规中的道路常规指标未必是重要的控制内容,如建筑后退线、路缘石线等。同样根据保护规划的具体相关要求,需要增加新的控制性指标,如历史文街道的风貌、尺度等控制要求,并和道路相关指标进行结合。
      (1)不同分区的道路技术指标,应不同
      核心保护区中的道路技术指标
       绝对保护区内,所有的建筑本身与环境均要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告便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应在专家指导下按原样修复,做到“修旧如旧”,并严格按审核手续进行。绝对保护区内现有影响文物原有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坚决拆除,并且保证满足消防要求。
       取消传统的道路技术指标——路缘石线、道路后退红线、转弯半径,转角半径和。路缘石线是现代城市道路中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平面分界线,取消路缘石线的设置也就意味着对古城道路结构的保护。路缘石线的取消,也就带走了转角半径存在的合理性。道路后退红线是控制城市沿街立面、提供用地的道路交通缓冲的技术手段之一。但在这一地区,道路的边界和建筑的边界含糊不清,非常暧昧,道路后退红线的设置也就没有了意义,故也将其取消。古城中这一地区的道路,是严禁扩宽、改线的,故转弯半径的设置也不存在合理性。
       为进一步保护街巷空间、传统风貌,将引导性指标与控制性指标相结合。增设沿街保护界面线,保护道路的历史风貌及空间尺度。若沿街有需要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并规定新建建筑的沿街界面位置、高度、屋顶形式。
       调整后的道路技术控制指标,如图所示。
      建设控制地带中的道路控制技术指标
       建设控制区是指,指为了保护文物本身的完整和安全所必须的控制的周围地段,即在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即绝对保护区)以外划一道保护范围、一般视现状建筑、街区布局等具体情况而定。用以控制文物古迹周围的环境,使这里的建设活动不对文物古迹造成干扰,一般是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形式、色彩。
      建设控制区内的道路要求是,尽可能的与核心区的道路形态、尺度、风貌相一致,相关技术指标相一致。
      城市协调发展区的道路控制技术指标
       环境协调区是指,对有重要价值或对环境要求十分严格的文物古迹,在其建设控制区的外围可再划一道界限,并对这里的环境提出进一步的控制要求,以求得保护对象与现代建筑空间的合理的空间与景观过渡。
       作为城市重要公共空间和交通载体的道路,也承担着这个过渡功能。一般古城均在协调发展区或者更外围开辟环形道路并设置停车场,减少机动车进入古城的数量,并为交通转化提供方便。围绕环形道路设置深入古城的支路。这一片区的路带有核心保护区道路和现代城市道路的双重特征。
       在这一地区,引入“贴线率”和“街墙立面线”这两个指标,贴现率是指由多个建筑的立面构成的街墙立面至少应该跨及所在街区长度的百分比,即临路建筑物的连续及底层建筑物的退让程度,是建筑物的长度和临街红线长度的比值,这个比值越高,沿街面看上去越齐整。反之,道路的连续性、围合感则会降低。“街墙立面线”是指主要街道由建筑立面线构成的街道立面线。这些构成街墙立面线的建筑沿人行道布置.确定了城市开放空间的界限。墙立面线的确立,更能模仿出古城道路曲曲折折的形态。
      (2)不同功能的道路指标应有所不同
       古城内道路按社会功能可分为商业性道路、生活性的道路、 游览性道路、交通性道路、综合性道路。在实际情况中往往几种功能同时体现在一条道路上。
       商业性的街巷:由两侧线形分布的铺面组合而成,作坊或店铺的后面或上面就是住宅,店铺既是工作场所,也是生活场所的延展。
       生活性的道路:由两侧线形分布的居住单元组合而成,多为相对的门与门之间的巷道。
       游览性道路:有着良好的景观的街道,或者将若干景点联系起来的街道。
       交通性的道路:多位于建筑山墙或围墙之间,呈狭窄的线形空间。
       综合性的道路: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呈现出多种功能的揉杂,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展现其中。
       通过控制道路两侧的建筑立面特征,来体现道路的功能。这些道路的控制指标多体现在引导性指标中。
      (3)不同时期建设的道路指标应有所不同
       古城中某些个别的道路,大多是古城中的主干路,由于近代以来的城市建设,已经改建成具有现代道路特征的道路。这种道路不搞一刀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成若干路段,分别处理。对于风貌已丧失,但对城市肌理的构成及城市特色的塑造具有恢复意义的街巷。规划策略是按街巷尺度、环境及建筑高度、色彩与风貌的规划控制引导进行建设,逐步整治、改建或拆除街区内不符合规划控制要求的建(构)筑物,以院落为单位保护和修缮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旧宅舍。对于风貌尚有、走向未变,尺度等却已经改变、正逐步转化为现代化的街道,规划策略是不得进行整街段建设、修缮和整治活动,只能进行零星的建设、修缮和整治,街巷尺度、街巷两侧第一层面建筑(包括保护、保留历史建筑)的容量、高度、退界及建筑形式、色彩要符合规划控制要求。
      5.结语
       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提升,涉及到古城各个层面的规划也会进一步深化完善。古城道路的设计方法亦会改变。这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古城控规中的道路技术指标,应该在完善街巷使用功能,保护街巷尺度、风貌的基础上,审慎进行、保留弹性,尽量使古城道路中的技术指标更加符合古城的保护要求。
      
      参考文献: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夏南凯,《控制性详细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周俭 , 张恺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建筑分类与保护措施 [J]. 城市规划,2001
      杜茜.《古城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扬州市仁丰里为例》.南京林业大学,2010
      张军民,刘亮.《传统街巷系统规划与古城风貌延续——以曲阜明故城街巷系统规划为例》[J].规划设计,2010
      扈万泰,魏英.传统风貌街道解析[J].规划师,2008

    相关热词搜索: 技术指标 古城 道路 相关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