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一介草民的忧怀国恨与救国之志】 一介草民的意思

    时间:2019-05-14 03:19:4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陈邦彦是明末清初岭南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民族英雄,“岭南三忠”之首,他和黎遂球及邝露被称为“岭南前三家”。他师法杜甫,诗风雄健、苍凉,被誉为“粵中杜甫”。《疏草成》是陈邦彦的代表作之一,诗歌表达了诗人献策抗敌的愿望,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悲痛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侵略者的憎恶和愤慨,也描写了诗人惭愧和矛盾的心理。诗歌风格雄直、苍凉,同时巧妙地运用了直抒胸臆、非喻不醒、用事入妙、上下勾勒、重言摹拟等写作手法。
      关键词:明末清初 岭南 陈邦彦 诗歌 《疏草成》
      
      “陈邦彦(1603—1647),字令斌,号岩野,顺德龙山人,明末岭南抗清烈士,‘岭南三忠’之首,著名诗人、散文家,与番禺的黎遂球、南海的邝露并称为‘岭南前三家’。他的诗歌师法杜甫,笔力老健,感慨深沉,清代杰出的岭南文献学家温汝能称其为‘ 中杜甫’。他的诗文在明清之际影响很大,且‘三家’(岭南三大家)、‘四子’都在他的门下学习过,故后人认为他开了‘三家’‘四子’面目。”① 陈邦彦对“岭南三大家”诗歌创作的内容和风格产生过积极影响。但是,就目前的研究资料看,学界对陈邦彦诗文的研究较为薄弱。笔者曾依据香港何氏至乐楼1977年出版的《陈岩野先生全集》(四卷),对陈邦彦的诗文进行过研究,如对陈邦彦诗歌中的国家情、陈邦彦散文的思想、陈邦彦的“雄直”诗风等进行过探讨。在此,笔者将对陈邦彦的代表作之一《疏草成》(二首)进行解读。
      一、作品及背景
      1.作品及其版本
      《疏草成》(二首):“七尺昂藏愧此躯,褐衣徒步一迂儒。 / 未能健翮随鸿鹄,谁与修弧射训狐。 / 忧国独余填海恨,著书何异徙山愚。 / 盈庭此日多长策,为问刍荛定有无。 / 严寒风色昼萧萧,极目关河涕泪遥。 / 陇首自啼秦吉了,军中宁乏霍嫖姚。 / 雁臣聚朔卢龙暗,鲛室徂秋赤魃骄。 / 纵使微忱动天听,空言何补圣明朝。”②
      《疏草成》(二首)收于《陈岩野先生全集》(卷三),也收于《 东诗海》卷五十二。因本诗在《陈岩野先生全集》收录不全,故本文参考的是《 东诗海》版本。
      2.作品背景 “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定鼎中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国难当头,陈邦彦五内如焚,疾呼‘此时不思报国者,非丈夫也!’随即结束讲学,针对时局,精心撰写了数万言的《中兴政要书》,具体开列了三十二条抗敌救国方略,踌躇满志地只身赴南京进呈弘光帝。”③他满怀期待,携同《中兴政要书》晋京,一路上赋诗遣怀,抵京后随即上疏(指《上中兴政要疏》,见《陈岩野先生全集》卷一),有《疏草成》(二首)。陈邦彦写《上中兴政要疏》,是要将《中兴政要书》献给皇上,为国出力。现在解读的《疏草成》(二首)是他疏草完成后的感想。
      二、思想内容
      1.诗歌大意 《疏草成》其一从诗人的身材和地位写起,“七尺昂藏愧此躯,褐衣徒步一迂儒”,虽然我身材魁梧,但是愧对此身躯了,我只是一个贫贱的迂腐的儒生。接着笔锋一转,“未能健翮随鸿鹄,谁与修弧射训狐”,虽然我没有矫健的翅膀,不能像鸿鹄一样高飞,但在位群公,有谁能修整弓矢,对着猫头鹰射击?然后展开抒写自己的志向,“忧国独余填海恨,著书何异徙山愚”,为国事而忧劳,有精卫填海之诚;著书献策,有愚公移山之志。最后点题,回到要献给皇上的《中兴政要书》和《中兴政要疏》上,“盈庭此日多长策,为问刍荛定有无”,治国安邦之上策充满朝廷,我的浅陋的见解有或无,就不用问了。
      《疏草成》其二从诗人对山河的情感写起,“严寒风色昼萧萧,极目关河涕泪遥”,严寒的天气,白天也是凄风萧萧,远望山河,鼻涕和眼泪时间长地流。接着写国家对内和对外的现实状态,“陇首自啼秦吉了,军中宁乏霍嫖姚”。陇首的秦吉了鸟自啼也没有用,军队中,难道缺乏像霍去病一样的大将吗?然后写侵略者的猖狂,“雁臣聚朔卢龙暗,鲛室徂秋赤魃骄”,逢秋到京师朝觐,至春始还部落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开始聚集那天下就不太平了,神话传说中的人鱼水中的居室到了秋天,传说中造成旱灾的鬼怪就猖狂了。最后笔锋一转,点题,同样回到要献给皇上的《中兴政要书》和《中兴政要疏》上,“纵使微忱动天听,空言何补圣明朝”,即使我微薄的心意打动了皇上,自己这些不切实际的话又有什么用呢?
      2.主要思想情感 在这两首诗歌中表达了诗人献策抗敌的愿望,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悲痛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侵略者的憎恶和愤慨,也描写了诗人惭愧和矛盾的心理。
      虽然诗人只是一介草民,但是国变之后,他不仅忧心忡忡,而且将自己的忧国情感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他渴望建功立业、抗敌救国,故写了《中兴政要书》,并不远千里北上献书。“忧国独余填海恨”可见其忧国之深沉,“严寒风色昼萧萧,极目关河涕泪遥”可见其心中之悲痛,“谁与修弧射训狐”可见为国立功的志向和准备。“陇首自啼秦吉了,军中宁乏霍嫖姚”可见其对于内忧外患现状的忧心和无奈,“雁臣聚朔卢龙暗,鲛室徂秋赤魃骄”可见其对于外敌入侵的愤慨。
      诗歌还表现出诗人惭愧、矛盾的思想情感。“七尺昂藏愧此躯,褐衣徒步一迂儒”是诗人惭愧于自己的身份和体魄,“未能健翮随鸿鹄”是诗人惭愧于自己的才能。“盈庭此日多长策,为问刍荛定有无”“纵使微忱动天听,空言何补圣明朝”,诗人把自己数万言的《中兴政要书》治国方略说成是“刍荛”“空言”,是浅陋的见解,这是一种自谦的言语。在此,也反映出诗人矛盾的心理,一方面,面对破败的山河,他忧心忡忡,有救国抗敌之志;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平民,没有官职,能力有限。自己该不该发表见解,自己的这些见解有没有用,诗人心中存有疑问;但是,哪怕自己只是一介草民,也该为国出力,献计献策,抗击外敌,同时实现自己的理想,建功立业。
      三、艺术表现
      1.诗歌风格 《疏草成》(二首)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其雄直和苍凉的诗风。
      (1)雄直 陈永正先生所著的《岭南诗歌研究》中提到:“最能体现岭南雄直诗风的当为明末及清初的‘岭南前三家’和‘岭南三大家’。前三家指被誉为‘ 中屈原’‘ 中李白’‘ 中杜甫’的邝露、黎遂球、陈邦彦。邝露诗汪洋恣肆、黎遂球诗苍劲悲凉、陈邦彦诗雄奇老健。”④ 清温汝能纂辑的《 东诗海》中记载:“梁 洲云:‘先生诗使笔如铁,运腕如风。绝去华靡,独存真气。精沉遒健,纯是忠义之气所发者。’”⑤这些评价,就是赞扬陈邦彦诗歌的“雄”和“真”。
      《疏草成》(二首)诗歌风格的“雄”,主要表现在诗歌的境界雄伟,描绘的画面给人宏阔之感,诗人的豪迈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诗歌中,写的内容是国家,是人民,是朝廷,是军队,抒发的是自己想建功立业、收复故土的豪情。诗人一方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另一方面惭愧于自己能力有限、地位低微,在该不该献策和献策有没有用之间存在矛盾心理。虽然如此,诗人还是想像“鸿鹄”一样高飞,修整弓矢,杀敌卫国。他为国事而忧劳,有精卫填海之诚;著书献策,有愚公移山之志。这种愿望,豪迈而厚重,给人雄伟之感。“严寒风色昼萧萧,极目关河涕泪遥。陇首自啼秦吉了,军中宁乏霍嫖姚。雁臣聚朔卢龙暗,鲛室徂秋赤魃骄。”诗人极目凄清的山河,涕泪无法停止;秦吉了在哀冤民,军中的大将却昏庸无能;敌人铁骑纵横,南北烽火遍地。诗歌中展示出一种宏阔的画面:整个破败的山河是背景,里面民怨沸腾、战火纷飞。画面给人宏大、雄伟之感。
      本诗之“直”,主要体现为在抒情上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方法,这一方法将在下文表现手法部分进行具体阐述。
      (2)苍凉 陈永正先生主编的《岭南文学史》中曰:“陈邦彦的诗师法杜甫,笔力老健,感慨深沉,在明清之际影响很大。代表作如五律《丁亥仲春,余归自岭右,暂憩乡园,读杜工部秦中杂咏,怅然感怀,因次其韵》二十首,揭露清兵杀掠的暴行,抒发山河沦丧的悲慨,表达效忠明室抗战到底的决心,风格慷慨苍凉,为诗人极意之作。诗中充满家国之痛,逼肖杜甫原作。”⑥黄海章先生著的《明末广东抗清诗人评传》也提及:“其代表作《疏草成》《南上述怀》《丁亥仲春,余归自岭右,暂憩乡园,读杜工部秦中杂咏,怅然感怀,因次其韵》写得苍凉沉郁,饶有杜甫的遗风。”⑦ 陈邦彦的诗歌给人苍凉之感,这种苍凉感缘于诗歌对国破家亡的描写,缘于诗人所抒发的悲凉沉痛之情。
      例如《疏草成》二首中的第二首,“严寒风色昼萧萧”,描写山河沦丧的苍凉景色,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涕泪无法停止,悲痛不已。“军中宁乏霍嫖姚”,从国家对外的情况来看,朝廷的大将昏庸无能,导致外敌入侵,形势危急。难道朝廷中就没有像霍去病那样的杰出将领出来稳定大局吗?其实,当时如袁崇焕等将领是可用之才,但是皇帝并不信任和任用他们。“雁臣聚朔卢龙暗,鲛室徂秋赤魃骄”,敌人肆意践踏,南北烽火遍地。国家内忧外患,确实让人忧心和悲痛,“纵使微忱动天听,空言何补圣明朝。”诗人献上的这些计策不一定有效,更何况皇帝还不一定采纳呢?诗人看到的是萧条的家国景象,看到的是民众的哀怨,看到的是外敌当前的危急形势。此情此景,诗人怎么能够不悲凉,怎么能够不悲痛?
      2.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 在陈邦彦的诗歌中,诗人情感的抒发,主要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方法。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是诗人心中最真切、强烈的情感,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喷发出来,具有感人的魅力,也让我们领略到了诗人“雄直”诗风中的“直”。
      在《疏草成》二首中,“七尺昂藏愧此躯,褐衣徒步一迂儒”,“未能健翮随鸿鹄”,直接表达了他对自己身份、才能的惭愧之情;“忧国独余填海恨”直白了他对国家忧心忡忡之心;“著书何异徙山愚”,表达了自己为国献策著书的态度,虽然像愚公移山一样,但是我有此大志;“盈庭此日多长策,为问刍荛定有无”“纵使微忱动天听,空言何补圣明朝”,这些诗句中,我们明显看到了诗人北上献书的矛盾心理。“严寒风色昼萧萧,极目关河涕泪遥”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悲痛;“陇首自啼秦吉了,军中宁乏霍嫖姚”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担忧;“雁臣聚朔卢龙暗,鲛室徂秋赤魃骄”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愤慨。这些情感,都是诗人比较明显地反映在诗句之中,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的。
      (2)非喻不醒 比喻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比喻,“盖写物以附意, 言以切事者也”。这就是说,不用比喻,不足以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鲜明与深刻。古人因此有“非喻不醒”之说。在本诗中,诗人虽然是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来抒情,但是诗歌也不是一味的直,对于敌人,诗人运用了借喻的手法,直中有曲地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怒。“谁与修弧射训狐”中的“训狐”是指猫头鹰,旧时多以为不祥之恶鸟,在此借它来比喻凶恶的侵略者。“雁臣聚朔卢龙暗,鲛室徂秋赤魃骄”中的“赤魃”是指传说中造成旱灾的红色鬼怪,在此同样是借它来比喻丑陋的侵略者。诗人用为大家所厌恶的、丑陋的、凶恶的物体,来比喻入侵的清军。这些比喻,产生了形象、生动、深刻的效果。
      (3)用事入妙 用事,亦指用典,即在作品中征引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中的语句。这是古典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因为诗歌这一体裁,受到格律、字数的严格限制,有时很难把曲折复杂的情事表达出来,而如能于古事中觅得与此情况结合者熔铸于诗句中,既能加深和扩展作品的内在容量,又可使读者产生广阔的联想。古人有“用事入妙”(刘熙载语)的要求。所谓“入妙”,就是用事如同不用,达到自然浑成的境界。《疏草成》中,“忧国独余填海恨,著书何异徙山愚”中,诗人用了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诗人心忧国事,目睹国家破败,山河沦丧,敌人铁骑纵横,心中只剩下精卫填海般的恨,立志报复。我著书献策,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相信可以实现愿望。这两个典故,在此和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融为一体。
      “陇首自啼秦吉了”,鸟在啼叫,它无法在凤凰的前面代白冤苦。句子中的“秦吉了”,也是运用了典故。白居易写了《新乐府》,其中有《秦吉了》一诗,标题说“哀冤民也”。诗人用此典说明当时的内政,当时是百姓走投无路,但是谏官不敢向皇帝进一言,诗人是为民而喊冤。
      (4)上下勾勒 诗歌的意脉须有转折,若直泄而下,易犯单薄浅率的毛病。然而,意脉的转折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总得通过一定的方法体现出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掌握感情变化的线索。“上下勾勒”便是其方法之一。它通过运用勾勒字,在诗意的转折处一方面回顾上文,一方面又逗起下文,使读者对于诗人所表达的曲折情思有更为清晰的感受。“七尺昂藏愧此躯,褐衣徒步一迂儒。未能健翮随鸿鹄,谁与修弧射训狐”中的“未能”,是勾勒字。虽然我身材魁梧,但是愧对此身躯了,我只是一个贫贱的迂腐的儒生。如果没有“未能”这个勾勒字,那从语意上就是接着讲自己地位低微,没有资格向皇帝进言了。但是,诗人是要向皇上献书,为国事献计献策的,所以,诗歌用了“未能”进行语意上的转折。虽然我没有矫健的翅膀,未能像鸿鹄一样高飞,但在位群公,有谁能修整弓矢,对着猫头鹰射击?言下之意是说我却有此志向,准备抗击来犯的敌人。这一勾勒字用得非常自然,使诗意产生了跌宕的效果。
      “纵使微忱动天听,空言何补圣明朝”中的“纵使”,也是勾勒字。“严寒风色昼萧萧,极目关河涕泪遥。陇首自啼秦吉了,军中宁乏霍嫖姚。雁臣聚朔卢龙暗,鲛室徂秋赤魃骄”,山河沦丧,诗人涕泪满面。国家民怨沸腾,大将昏庸无能,敌人铁骑纵横。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应该奋起反抗了,但是诗人笔锋一转,“纵使微忱动天听,空言何补圣明朝”,即使我微薄的心意打动了皇上,自己这些不切实际的话又有什么用呢?一个“纵使”,使意思转回到了诗人的矛盾心理之中。这也是当时很真实的社会情况,诗人的治国治军策略即使很好,但未必能奏效,皇帝也不一定采纳。历史的事实也是如此,陈邦彦献上的治国策略,皇帝一眼都没有看。“纵使”勾勒字,把诗人放开了的笔很自然地收了回来,把上文的意思推进一层。
      (5)重言摹拟 重言摹拟这一艺术手法,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同的字重叠在一起使用,用来摹拟声音、描写情景、传递感情。刘勰认为,它可以使“情貌无遗”。在陈邦彦的诗歌中,诗人大量运用这一艺术手法。据作者统计,《陈岩野先生全集》所收录的三百首诗歌中,有九十六个地方运用了重言摹拟手法,均是两字重叠。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也使得摹声、写貌、传情更加生动、形象。
      《疏草成》二首中的第二首“严寒风色昼萧萧,极目关河涕泪遥”句,其中有“萧萧”这一叠字。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也有凄清、寒冷之意,在此用来描摹风声,以造成与描绘的情景相类似的听觉效果,使读者如闻其声,易生共鸣。严寒时节,连白天都是北风萧萧。萧萧的北风给人凄清、寒冷之感,更何况山河已经沦丧,这让诗人情何以堪?这个叠字,使诗歌产生强烈的乐感,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感,也和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便于诗人表情达意。
      结 语
      陈邦彦的这两首《疏草成》,展示了当时真实的社会情况,情感真挚而强烈,诗歌风格雄直、苍凉。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情,但是情感跌宕起伏,结构安排自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非喻不醒、用事入妙、上下勾勒、重言摹拟等多种写作技法,使得诗歌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也具有高超的艺术性。
      
      ①③ 梁巧丽:《论陈邦彦诗歌中的国家情》,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106页。
      ②⑤ [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五十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75页,第964页。
      ④ 陈永正:《岭南诗歌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36页。
      ⑥ 陈永正:《岭南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202页。
      ⑦ 黄海章:《明末广东抗清诗人评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44页。
      
      参考文献:
      [1] 岑桑.陈邦彦父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黄海章.明末广东抗清诗人评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3] 叶光大.古典诗词技巧[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4] 陈如江.诗词百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5] 周啸天.古典诗词鉴赏方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 草民 救国 之志 忧怀国恨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