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在汉代,儒学传播的形式【论儒学思想在陶艺作品中的和谐美形式——静】

    时间:2019-05-12 03:19:2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被人公认的思想家就是孔子,影响最大,传承最广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而儒学这样一种思想,主要讲的不是哲学,而是一种社会规范,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可以说,它包含的两大思想精髓就是礼和中庸(先不说中庸在人们心中的印象),这些都表达的是一种和谐美,都是静的表现。同样,在艺术世界中,一件好的作品也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夸张、抽象、怪异,与之相对的在儒学思想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具有民族精神内涵与向往的作品更加的清新、自然。
      一、儒学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儒士静之形)
      1、儒士印象
      在有些人看来,“儒生”一词似乎与“懦弱”有着微妙的联系。认为儒生不过是一群百无一用的读书人,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庸即被意味着无能,似乎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在人们眼中更多崇拜的对象依然多是儒士,回首中华民族的屡扑屡起,不屈不挠,也就是许许多多的优秀人物作为精神支柱支撑着。特别是“五四”以来,对儒家的全面推崇,有其合理的因素。翻开历代一大批的中坚人物历史,其气节、情操、事业,有多少不是我们所崇敬、所向往的呢!他们的优秀品质与风范,长期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精神——民族灵魂。儒士,一个多么优雅而崇高的称谓,在中国传颂了几千年,也影响了几千年。
      2、儒士思想
      儒士们的中心思想大概就是仁,凡事讲礼,做事中庸。
      说到礼,在古代的等级社会中,礼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的和谐有序,是治世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为,礼规定了,社会上的人要区分名分,如君和臣,父与子,夫和妻等,然后又指出了各种身份之间应该遵循的礼仪,处事规范等,这样一来,我们处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身份(个人赞成道德上的尊重,不是划分等级),那么社会上的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地位、规范都确定了,就能与别人和谐的相处,那么社会就有秩序了,就规范了。在这样氛围下创造出来的艺术,是具有丰富的内在和谐美的,正如唐代的青花,丰满、华丽、有韵味。然而,近代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虽西方文化中没有礼的推崇,却超过我国成为强势文化,所以让部分中国人有点无所适从,认为老一套是不是完全背离时代了,鼓吹全盘西化。我也有一段时间特别困惑,觉得外国的东西就是有创意,好看,后来看多了就觉得其实差不多,感觉艺术完全商业化了,流行与艺术好像成为了一回事。反倒是看不懂中国的一些传统艺术,挺神奇,挺智慧的。
      说到中庸,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温不火,不够积极,认为这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一个原因,这显然是对中庸的误解。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以才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节中节,谓之和。”可见儒学不是压抑人性,而是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的,并要依据人性来进行修养。
      3、和谐美在陶艺作品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从老子到王国维,中国美学经历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儒士的传承,不难看出中国美学外在的一些特征,第一是重表现,表达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评价、愿望和情感,是一种表现与再现,自我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二是重意象,强调情景交融,因此,一件好的陶艺作品,要具有生动的形象,饱含着艺术家的情感,具有精湛的艺术技能,同时能含蓄地唤起欣赏者的想象。就像周国桢大师的猫头鹰,一个多么静止而生动的形象,看似随意的造型组合起来确实那么和谐,依然可以看到猫头鹰那深邃的眼神,沉默的表情与绅士的风度。三是注重美与善的结合,美以善为前提。可以看出,在中国人眼里,善是多么的重要,思想与灵魂上的善,才能创作出美与善的作品。国内,有很多表现儒士的陶艺作品,不管是古代的、现代的、写意的、工笔的,一眼看去,他们共同的外在特点就是一个字——静。这是一种优雅的静,崇高的静,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
      我的第一组作品《儒士图》,包含了中国从古至今,我比较喜欢的儒士形象,有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孔子三岁丧父,十四岁丧母,四处流浪,但仍不忘学习礼仪,即便这样还受到贵族家奴的鄙视,因此,更加努力学习,博览群书,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还有聪明绝顶的诸葛亮,书法大师王羲之,隐士陶渊明,一代诗人杜甫、李白,还有草原将军耶律楚材等儒士将军……。这些人物,从外形上看,同他们的内心一样,心如止水的静,然而他们都有一颗强大的心,让他们在面对困难,面对恐惧时,依然淡定自如。喜欢他们的形象,因此此作品取名《儒士图》,表达对他们的敬仰,是对智慧和才智的推崇。
      二、儒学思想的内在形式
      孔子的美学思想,与他的仁学思想密切相联系,《里仁》中曾提出:“里者人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可见仁者的气息是多么重要。
       1、儒学思想中的审美性
      孔子同样重视美与善,他讲以善为内容,还要有美的形式,美的气息,就像中国古典的和谐美。古典美具体又分为壮美与优美。壮美和优美是和谐美的两种形态,因而都是在因素对立中强调均衡与和谐,但又具有不同的影响,相对而言,壮美偏向于刚健、运动、气势和骨力,优美偏向于柔媚、宁静、含蓄和神韵;壮美趋向于无限、主体、观念,优美则守在有限,客体和感性里面;壮美追求高大、庄严、雄伟,优美偏于娇小、可爱、祥和;壮美是愉悦中夹杂着激昂的情感,优美则是单纯的愉悦和静观的享受……如刘正的惊蛰之三,表现得是一种壮美,身体的刚健与气势,有一种一触即发的感觉,同时又有一种和谐美在里面,看他们扭曲的身子,怪异的造型,凝重的表情,都没有让他们张开嘴巴大叫,而是紧紧地闭着双唇独自享受着静的气氛……2、自然之美
      所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也就是说,自然无为为天下最高品格的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关于天地之谓也。是说,天地之大美,四季之更替,万物之成理,并没有言语议论,因而圣人推崇天地之美,通达万物之理,也就无作无为,只是效法天地的自然法则,以之为美。因此让自然保持其和谐状态,便是最美、最理想的。法国著名雕塑家也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的第二组作品是一组首饰,首饰的主题是以海芋花为主,表现海芋的安静与平静。白色海芋送给同学、朋友,花语是青春活力,黄色海芋送给挚友,花语是情谊高贵,橙色海芋象征爱情,送给心仪的人,因为它的花语是我喜欢你,海芋的外形简单清纯,白色的海芋更是清新柔美。海芋的花语非常美,是纯洁、幸福、清秀、纯净的爱。海芋本身也代表了真诚、简单、纯洁、内蕴清秀。看这花好像一个带有头巾的少女,半遮半掩,偶尔回头看你一眼,细看它还是安静地在那站着,这个作品是用泥板加泥片手工成型,因此造型比较随意,流露出自然的清新。
      想想,在我们身边,往往离我们越近的艺术越是安静的,像室内的装潢,桌子上的艺术品,你喜欢的一种生活环境,不都是以一种静的形式存在着吗?离开公园、海边、办公楼前那些巨型的雕塑,还是希望能回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安静环境。在这样的一个心境下,谁不希望身边是一种和谐美的景象?
      三、儒学思想的理性表现形式(化动为静)
      1、动态事物的美
      美是一个说不出,摸不到的话题,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审美,同样美也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也许是一种永恒美,也许是一个瞬间美。运动员起跑的样子,海上冲浪的气势,万人空巷的景象,还有婴儿出生时的幸福……不都是由一幅幅画面组成。同样这些也许会由一名雕塑家生动地表现出来,也许会由摄影家记录下来,作为美的回忆。
      2、相对的静止美
      如果将和谐看成是一个古典范畴,只以平衡、对称、统一等特征为本质,那么自然会认为和谐美学是静态美学,缺乏开放性,但实际上,从“和谐”这一概念来看,古典和谐美是一种静态美,这是无容置疑的,但并不是说,和谐美学就是静态美学,这是两个概念。和谐美——静,是一种感觉,而静态美学就完全是一种状态。而对这一理论的把握,需要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因为只有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思维才能存在。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中,纷繁庞杂的感性材料才会泥沙沉淀,将特征凸显出来。
      3、艺术创作中动静结合的表现
      我的第三组作品《佛手》,是泥板加泥片成型,泥片表现出了手的随意,由不同的四个手姿组成,简单的影青釉装饰,表现的是一种似动非动的感觉,一只只手好像正抬起要指明你方向,却定在了那里,好像只要你找到了那只发现美的眼睛,就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四、结语
      现代社会中,有太多功利性的、形式性的、怪异性的艺术,让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疲惫不堪,使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忘记了欣赏路边美好的景色,使我们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淡漠,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降低我们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不会再为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动情,我们的生活像百年老树一样空洞,难道我们应该这样下去吗?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盲从,心永远敞着迎接即将来临的一切,相信总会有阳光照入,总会看到美丽的彩虹,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永远保持平静的心态。

    相关热词搜索: 谐美 陶艺 儒学 形式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