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关注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动手操作环节|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卷子

    时间:2019-05-03 03:20:3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动手操作是孩子进行数学活动的重要途经之一,它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器官,能帮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气氛中获得数学经验,建构知识网络,同时使幼儿的逻辑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动手操作是数学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那如何让操作活动更有效、更有意义呢?
      一、重视操作材料的选择
      1.材料要为目标服务
      操作活动的材料要为目标服务,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材料要“加工”成何种程度等都要从目标出发,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潜能,使它能实现多项目标,发展最大的功效。如:在小班的分类教学中,如果让幼儿以颜色为标准来分类,那么就可以为幼儿设计出不同颜色、同一形状的图形卡片作为操作材料;如果让幼儿以形状为分类的标准来分类,操作活动材料就应该改为同一颜色、不同形状的图片。如果在上述两个活动中,为幼儿设计的操作活动材料都是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片,则容易导致幼儿混淆分类标准,干扰因素过大,很可能在操作活动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当然,有了第一次活动经验后,可以在以后的分类活动中增加干扰因素,提高分类的难度。
      2.材料可从生活中来
      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种类丰富,是老师一人所不能企及的,其中包含的数学关系也不计其数。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他就会更加投入,兴趣一下子就产生了。这时,儿童学习的速度会大大加快,而且会持之以恒。所以,有时可让幼儿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操作活动材料。在寻找时,幼儿要对众多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经过这个有充裕时间的寻找、分类过程,幼儿对数的理解会加深。如:让幼儿寻找排序操作活动材料时,幼儿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排序,然后才能在众多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筛选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所以,幼儿寻找材料的过程也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幼儿对同伴的材料往往产生好奇,总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种好奇心,引导幼儿在操作同伴的材料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相互地交换操作,可用材料极其丰富,不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材料蕴藏的数学关系中,幼儿拓宽了视野。幼儿在众多的材料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求知欲,也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增强了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同时,教师也从制作材料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幼儿的观察指导中去。另外,从材料来源于生活,再到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真正体现数学活动的意义,切实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材料要有差异性
      在目标统一的情况下,我们给幼儿设计的操作活动材料不必一模一样的,可以各不相同。如给幼儿每人一刀卡片,其中一张是数量5的,这张表示数量5的卡片就可以各不相同,有的是5个三角形,有的是5个圆点,有的是5个五角星,即使都是5个圆点的卡片,每人手中的也不一样。当幼儿按教师要求找出数量是5的卡片时,由于每人的卡片各不相同,幼儿只能自己动脑筋,找出数量是5的卡片,然后,教师有意识地请持不一样卡片的幼儿——介绍自己找出来的是不是5个的。这样,实际上起到了交流的作用,使幼儿在短短的时间内看到了数量是5的各种不同物体,学到了5个元素的各种不同的排列形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这种操作材料的不统一性,有利于幼儿独立思考,相互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
      4.材料要能多次调整
      幼儿操作活动材料设计最好具有自动控制错误的特点,以便幼儿主动发现、探索学习与自我检查。如:学习一一对应内容时,可以用“布娃娃来睡觉”这一操作活动,它的材料是三张不一样大小的床,三个不一样大小的娃娃。在幼儿操作时,如果两个娃娃睡在一张床上,另一张床上便没有娃娃睡了,如果娃娃们大小顺序排错了,大娃娃睡小床就睡不了了。这样,可以提示幼儿更换排列位置。在“接龙游戏”中,接对了若干张卡片会形成一种图形,接错了,就不能形成这种图形,甚至拼不起来。这样的操作活动材料可自动调整,刺激幼儿尝试错误,有利于幼儿主动地、积极地发现、探索学习。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操作活动材料中的自控性可逐渐减少,以增加难度。
      5.关注幼儿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指导孩子操作时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喜欢上操作,让每个孩子在操作中真正享受到快乐、成功的体验。当然,有的幼儿能很快理解新活动的玩法,积极投入到操作过程中去,而有的幼儿则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护每个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要从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教师要耐心指导,从最基础出发,让孩子通过操作,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如,在比较物体的多少时,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加大难度,不仅要说出谁多谁少,还可说出多多少,少多少。而能力弱的孩子则要指导他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多操作几遍,说出谁多谁少即可。要多鼓励多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又能使每个幼儿用不同的方法练习操作。如在活动“练习长短排序”中,教师可在每个小组中准备全范例板、半范例板和一条水平线,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先练习在半范例板上摆放长短不同的小棒, 掌握按长短排序的规律,然后过渡到脱离范例板在水平线上操作; 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先指导其在全范例板上反复摆小棒,再逐步过渡到在半范例板上摆小棒,逐步掌握按长短排序的要领。通过提供让幼儿体会 成功机会的指导,使处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能有成功的机会,还可通过同伴互评、小组互评等方式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激励幼儿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总之,要让每一个幼儿体会到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感受。
      三、注重思维引导
      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孩子的思维引导非常重要。操作活动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在幼儿能够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上,使幼儿有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操作时当孩子碰到问题了,教师不是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孩子怎样解决问题。孩子这个问题解决了,那类似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呢?在引导孩子时要一步步来,从易到难。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要把握住这个精髓,在孩子数学操作活动中提供好材料、关注到个体差异、积极引导。这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观察力、判断推理等能力。操作活动使幼儿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 动手 环节 幼儿 数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