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pdf_古代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

    时间:2019-03-30 03:14:3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5-0142-01  摘要: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是指在某一个意义上相同(其他意义并不相同)而先后产生的不同形体的字。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键词: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联系;区别
      中学不少的教学参考资料和一些古籍文献关于通假字、古今字、假借字的注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分,比如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注释都用“同”或“通”,使学生很难分清哪个是通假字,哪个是古今字,这就对学生的古文学习造成了不便。本文就针对古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分析通假字、古今字、假借字的区别和联系,以弄清它们各自的用法。具体分析如下:
      一、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
      (一)通假字。
      1.定义:通假字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2.产生
      (1)由于古代字少,古书里使用汉字,用本字的很少,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的现象却很多。所以,文字的通假现象相当普遍。
      (2)写字工具缺乏。古人写字是刻在龟甲兽壳或竹片上,遇到笔画多的字,就用笔画少的字代替。写字工具发明后,古书传抄时,后人往往把前人的错字抄写下来,久而久之,别字就越来越多。
      (3)作者写作时,一时忘记了本字怎么写,就只好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也就是写了一个别字(通假字)。有时作者也可能为避免在同一文章中出现反复的字,在同一篇文章中,本字、别字兼用。
      3.种类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音同(或音近)代替。所以,我们把通假字分为两大类:音同通假和音近通假。这里说的音同、音近,是指古音而言,并不是今音。
      (1)同音通假:是指借字与本字古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中的“罢”通“疲”,两字的古音相同。
      (2)近音通假又可分为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
      双声通假:是指借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韵母和声调不同的通假。如:“毋内诸侯”《鸿门宴》中的“内”通“纳”。
      叠韵通假:指借字与本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声母不同的通假。如:“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中的“详”通“佯”。
      (二)假借字。
      1.定义: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2.种类
      (1)假借义取代本义,本义消失了且没有造新字。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
      (2)假借义和本义同时使用,皆不造新字。如:“耳”,本义是耳朵的意思,假借是语气词,放在末尾,现两者都在使用。
      (3)假借义取代本义,原字形表示假借义,再为本义造新字。如:“孰”,本义是食物煮熟,假借是疑问代词“谁”,最后造“熟”字来表示煮熟食物。
      (4)假借以后,仍用原字形表示本义,而后为假借再造一个新字。如:“辟”,假借是避开,之后造了新字“避”来表示避开的意思。
      (三)古今字。
      1.定义:古今字是指在某一个意义上相同(其他意义并不相同)而先后产生的不同字形,又称为分化字。分化前记录几个词兼表多种意义的那个字叫古字,分化后新造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叫今字,两者合称为古今字。
      2.产生
      (1)词义的引申。如:“益”,本义是溢出,后来又产生了“增益”、“好处”、“更加”等引申义,为了区分,于是加形符“水”,另造一个“溢”字来表示“益”的本义。“益”字出现在先是古字,“溢”字出现在后是今字,因此,“益”与“溢”是古今字的关系。
      (2)同音假借。如:“它”的本义是蛇,在《说文》:“它,虫也。”古无“他”字,便借“它”增人旁作’佗”,后来又变为“他”,因此,“它”与“他”就是古今字的关系。
      3.古字与今字的关系
      (1)字形上,今字从古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或更换形符生成的。如:“度”是古字,“渡”是今字,古字增加形符“水”变成“渡”来表示渡河的意思。
      (2)语音上,今字一般以古字作为声符,或者沿用古字的声符。如:今字“增”与古字“曾”的声符相同。
      (3)意义上,今字所代表的意义是古字众多意义上的一种。如:“责”与“债”是古今字的关系,古字“责”的本义是求,后来引申为“要求”、“询问”、“责备”、“欠人钱财”等几种含义,今字“债”表示的含义就是其中的一种“欠人钱财”。
      (4)古字和今字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但也有一对多的情况。如:辟、避、僻。
      二、通假字、假借字与古今字之间的关系
      (一)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关系。
      1.联系:两者都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
      2.区别:①通假是本有其字,有两个字形,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曹刿论战》:“小惠未徧”的“惠”通“慧”,“惠”是借字,“慧”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假借是本无其字,是另造了一个字形记录。如《论语?公冶长》:“愿五伐善”的“伐”,本义是进攻,这里借作夸耀,用的是假借义。
      ②通假字是临时借用,本义保留,仍以本义为常用义,如“早”与“蚤”,二字表一义,为“迟早”的“早”,现在还是用“早”表示本义,“蚤”表示跳蚤;假借字是长期借而不还,本义消失,令造一个字来表示原字的本义。如 “孰”,借用表“生熟”的“孰”字,“孰”一字表二义。“孰”借作表疑问代词,长期借而不还,本义消失后,另造“熟”字表“孰”的本义。
      (二)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关系。
      1.区别:①时间上,通假字具有共时性的特点,两个字形同时存在。而古今字具有历时性的特点,一个先造,一个后造。如“早”与“蚤”是同时存在的,“蚤”是通假字。“悬”比“县”出现晚,是古今字的关系。②意义上,通假字的本字和借字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蚤”,《说文》释为“啮人跳虫”,而释“早”为“晨也”。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商君书?楚使》中“县绳之数也” 的“县” ,本义为“悬挂” ,而后被借作“州县”之县后,另造的“悬”,不仅可以书写“县”的本义,也可表示后起的引申义“悬念”、“悬心”等。③字形上,通假字的本字和借字没有联系,如“要”与“邀”。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在形体上有联系,今字大多是依古字形体为基础增加或改变形符造出的,如“要”与“腰”。
      (三)假借字与古今字的关系。
      1.联系:同音假借而来的古今字与假借字有重叠现象。如“然”是“燃”的古字 ,两字构成古今字关系,但“然”作代词、形容词词尾时,又是一个假借字。
      2.区别:①假借字涉及的范围只有一个字的性质说,即假借的那个字;而古今字涉及的是两个字的性质,即古字和今字的关系 。②词义引申形成的古今字与假借字无关。如“解”与“懈”,“解”的本义是分解,引申为分散,后又引申出懈怠 , 最后造出“懈” 表懈怠。两个字在形和义上相统一的,不能看成是假借字。
      通假字、假借字和古今字有时会交错在一起,区分有一定难度,使读者在学习时遇到一定的困难。总之,我们在区分时,要抓住主要内容,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把握它们。
      参考文献:
      [1]赵广成.通假字浅说[M].山东省: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P20到21页。164到166。266到269。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市: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170到172页。
      [3]王兴才.汉语语法[M].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165到166页。
      [4]曹先擢.通假字例释[M].河南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181到184页。

    相关热词搜索: 用字 混淆 现象 古代汉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