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高考健康食谱 [高考“盛宴” 名师“菜谱”]

    时间:2019-03-11 03:27: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2008年6月的高考是所有高三同学必赴的一场“盛宴”。“宴席”上的每一道“菜”都是命题人精心“烹调”而成的。面对这些“大菜”,你准备好了吗?你能顺利破解这些“珍馐美味”的“材料”和“来龙去脉”吗?你会成为“宴席”上最出色的客人之一吗?《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特邀请名师,为同学们分析历年的“菜色”,展望2008年的“口味”,希望能助同学们轻松地赴这场一年一度的“盛宴”。
      
      语文学科特邀名师:朱昌元
      浙江省特级教师
      教授级中学高级a教师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
      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古诗文名句或许“回归”默写
      文学常识改错可能“回归”填空
      
      基础题的布局会比较稳定,如有变化,很可能出现在第5、第6小题。
      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古诗文名句,不是理想的方式,考查方式应该更直接、更简明,比如回归到以前的“默写”。
       考查文学常识的方式有很多种,去年我省的文学常识改错只是众多的形式之一。对文学常识的考查也应该更直接一些,少转弯抹角,不搞“虚拟错误”。比如200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第24题,结合古文阅读要求同学们填空:“上文选自《资治通鉴》,它是一部________体史书,文中的‘臣光’是________(人名)。”何等自然,何等明快!同学们复习文学常识时,应该以课本为“根据地”,不要盲目扩大“战线”。
      
      “大阅读”:表现历史思考、文化思考和审美体验的散文更有优势
      会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鉴赏能力
      
      俗称的“大阅读”是高考的“重头戏”之一。戏剧、小说和散文都可以进入高考试卷,但从高考命题艺术的角度讲,散文更有优势。散文的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可供命题选材的天地更广阔、更自由;散文的“题眼”丰富多样,更适合拟制体现现代文阅读要求的题目。其中表现历史思考、文化思考和审美体验的散文内容更厚重,更值得同学们复习时关注。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阅读”的最后一题都采用“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形式考查对文章的鉴赏。而2007年的浙江卷改变了路数,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鉴赏能力。这个变化其实是对鉴赏本质的回归。主观题的形式单刀直入,简洁明快,更能考查出鉴赏能力的高低。这种形式在2007年高考中才出现,很有必要继续探索。当然,它也可以有变式,比如对相关的两段文章或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鉴赏等。
      
      古诗词鉴赏:涉及“感叹历史兴亡”之外的任何主题
      
      2007年浙江卷第16题围绕“感叹历史兴亡”的主题选取了诗、词、曲三个作品。中国古代的诗歌如恒河沙数,表现出来的情感类型也多种多样,如怀古、伤时、惜别、思乡、友情、爱情、报国、宦游、讽喻等。从情感类型的角度讲,除了“感叹历史兴亡”外,2008年的古诗词鉴赏题有可能涉及其他任何主题。
      
      文言文阅读:从“传记时代”到“‘杂’文时代”
      断句与求学、修身、励志、孝亲、交友、亲师等内容相关
      
      经过多年的摸索,文言文阅读题已渐趋成熟,题型和命题角度相对稳定。
      文言文阅读的材料,已从过去的“传记时代”过渡到了现在的“‘杂’文时代”。此处的“‘杂’文”不是指“像匕首、像投枪”的具体文章体裁,而是指文章的范围更加广泛,取向更加多元。短小精悍并有一定现实借鉴意义的文章,如传记、小说、游记、序文、杂感、语录、寓言等,都有可能被选取。
      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点,离不开对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对典型句式的判断,以及对文意(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的理解、判断和辨析。
      作为我省2007年出现的新题,文言文断句能够有效地检测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今后的文言文考查题中可能会继续看到它的“身影”。用以断句的材料应与同学们息息相关,会涉及诸如求学、修身、励志、孝亲、交友、亲师等内容。
      
      语用题:追逐新题和“立定脚跟”
      
      语言运用题是新题型的“试验田”和“展览厅”,各种花样翻新的题都在这里露面,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你未唱罢我也登场”。复习时,既要追逐新题型,如写颁奖词、写手机短信、模拟正方或反方陈词、给刊物或电视栏目命名、填写稿件处理单等,又要“立定脚跟”训练,就是根据表达需要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新的题型层出不穷,永远追逐不完,决难一网打尽,只有抓住语言运用的本质扎实训练,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话题作文继续得到命题人的青睐
      话题具备文化性、时代性、理趣和情趣,能“引爆”个体表达
      
      由于话题作文在限制与开放的矛盾中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可以比较有效地防止套作甚至抄袭,又能提供一定的空间让同学们一展长才,因此它将继续得到命题人的青睐。当然,凡事不可偏废,对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也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作文命题富有文化含量,富有时代气息,富有理趣情趣,对个体表达有强烈的“引爆”功能――浙江卷作文题将会坚持这一追求。理想的作文题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包容度与开放性,提供的话题语料应该既简练典雅又引人深思,能够引导同学们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同学们既可以写情真意切的记叙文,也可以写富有哲理的议论文。当然,如果两方面结合夹叙夹议,则更有兼收并取之效。
      
      语文学科特邀名师:程继伍
      浙江省特级教师
      浙江省中小学2211名师工程人选
      浙江省首批中小学高级访问学者
      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
      
      试卷的结构变化不大,具体题目的形式和内容却有不少新意
      与其他省份变化“激进”的试卷相比,我省的试卷属于“稳中有变”式。整张试卷的结构变化不大,具体题目的形式和内容却有不少新意。比如2007年的试卷将文学常识填空改为文学常识改错,语用题中出现了填写稿件处理单的题目,等等。2008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应该会延续“稳中有变”这个思路。
      
      基础题:前四道题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创新点在后两题
      一般情况下,基础题的前四题的内容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主要考查字音字形、词语熟语和语病等;而后面的两道题目,一般都会出现一些变化。
      文化常识作为高考内容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上个世纪的事了。2007年,在全国考试大纲和浙江省考试说明都没有明确提及的情况下,文化常识突然出现在基础题第5题中,着实令大家吃了一惊。客观地说,这道题难度并不大,但考生的失分率非常高。基础题的第6题是判断名句正误,而以往考查名句都是以默写的形式出现的。有人认为,这道题有“为陷阱而设置陷阱”之嫌,引起了广泛争论。这些 “争议题”2007年考了一次,2008年还会继续考吗?何不换换花样,来点别的东西呢?
      
      “小阅读”:注重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
      经常听到有同学讨论“小阅读”选材会是自然科学类文章还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在此,我要着重说明一点,“小阅读”考的是同学们的语文能力,而不是考对材料专业内容的理解。所以,大家应该认识到,重要的不是考什么体裁、题材,而是考对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总之,提高自己的筛选判断、概括理解能力,就足以应付任何题材的“小阅读”文章和题目了。
      
      “大阅读”:以现当代散文为主流
      从根本上讲,“大阅读”是最能体现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反映阅读和鉴赏等语文能力的题型。
      “大阅读”的选文以散文为主,但不能绝对排除小说等体裁的文章。一般会选取文质兼备的现当代散文,国外的也可能会少量涉及。设置的题目突出地体现了对鉴赏的侧重,比如2007年浙江卷的第21题。答题时,首先要依据原文,找出相关的信息;其次要分层表述,可以按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逻辑顺序答题,显得条理清楚,有层次。
      
      话题作文似乎占上风,但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并非会终结
      应扣住主题深写
      话题作文也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也罢,都是命题的形式,不能说哪一种绝对不会出现。然而,话题作文作为已经成熟的命题形式,是有极大可能出现的。从内容上讲,我省的作文题文学性很强,品位较高,与同学们的生活和思想较为贴近,使同学们有话可说,也能发掘出深层的东西。我认为这种倾向还会延续下去。
      写好考场作文的关键在于审题,即审清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和话题的含义,多角度地、辩证地进行思考。这些话可能大家都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过,其实它还有另一层意思。根据我的经验,一些同学对作文题的思考不可谓不投入,但是他把自己关于这个话题的每一点想法都写进了文章,这也写写,那也写写,结果每一点都不能深入,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大家要谨记,写作时只需抓住其中的一点想法,扣住主题深写下去,再辅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一定能获得高分!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菜谱 盛宴 名师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