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检测题】 《陌上花开》徐志摩

    时间:2019-03-10 03:28:4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本试卷满分150分 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危机是现代文化哲学的另一重要主题。虽然文化模式同经济和政治体制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它并不是亘古不变的,相反,在较大的历史尺度上,文化模式也会经历着重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与政治经济变化相比,往往更为深刻。具体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习惯的变化往往是潜移默化和不知不觉的,而一个地域、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根本变迁则常常要经历某种文化危机的过程。一般说来,文化危机是指主导性文化模式的失效,即支配和左右人们行为的普遍的文化习惯开始失范,不再能够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意义上的生存意义和根据。文化危机可以表现为文化观念的激烈冲突、人的精神上的“不在家”、意识形态的“断裂”等。文化危机时期往往是文化批判的时代。这种意义上的文化危机在中外的历史上都发生过。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曾分析过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所经历的以“逃避自由”为特征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危机。他认为,中世纪虽然缺乏自由,但人却凭借着同周围世界的天然联系和自在的文化模式而获得生存的自在的意义和安全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封闭的传统世界,一种理性的自由的文化模式开始生成。这种变化引发了深刻的文化危机,因为,人“不再生活于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封闭社会里;世界成为没有边界的,同时也是危险的。由于人失去了他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的固定地位,他也失去他生活的意义,其结果是,他对自己和对生活的目的感到怀疑”。“逃避自由”的现象正是这一文化危机的极端表现。
      相比之下,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文化危机更为深刻。文艺复兴之后,以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背景,理性文化模式成为西方社会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然而,进入20世纪后,西方历史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形。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有增无减,人类向大自然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也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因此,许多人依旧深信理性文化和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技术征服和统治却带来一系列人们所未曾预料的结果:不但被征服的自然在生态等方面重新恢复其自身的自然性,正在而且将继续无情地报复人类,而且人用以征服自然的技术本身也愈来愈成为自律的和失控的超人力量。结果,人在完全是自己的造物的属人的世界中,表面上是自由的,实质上从生产到消费,从工作到私人生活均受到无形的异己力量的摆布。面对按照技术原则组织起来的庞大的社会机器,个人的渺小感、无能为力感油然而生,空虚、孤独、畏惧、烦恼、异化、无意义等开始笼罩着人们的文化心态。存在主义等非理性主义思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为有影响的文化思潮。
      (选自《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有删改)
      1.根据原文,下列对“文化危机”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所经历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危机是以“逃避自由”为特征的。
      B.所谓“文化危机”是指支配和左右人们行为的普遍的文化习惯开始失范,不再能够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意义上的生存意义和根据。
      C.文化危机可以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断裂”、人的精神上的“不在家”、文化观念的激烈冲突以及文化心态的失范等。
      D.中世纪深刻的文化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封闭的传统世界,一种理性的自由的文化模式开始生成的种种变化而引发的。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模式同经济和政治体制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在较大的历史尺度上,文化模式与政治经济变化也一样会经历着重大的变化。
      B.文化批判的时代往往是文化危机时期。这种意义上的文化危机在中外的历史上常常发生。
      C.因为许多人依旧深信理性文化和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才使得人类向大自然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也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生存条件。
      D.一个地域、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根本变迁则必然经历过某种文化危机的过程。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一项( )
      A.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文化危机更为深刻,东方几乎没有经历过任何形式的文化危机。
      B.文化模式同经济和政治体制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文化模式很少有变化。
      C.存在主义等非理性主义思潮成为有影响的文化思潮是在当时人们的文化心态在自己的造物的属人的世界中受到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
      D.文化危机产生后使得人们的文化观念激烈冲突、人的精神“不在家”、意识形态“断裂”。
      二、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9分)
      我为什么喜欢读书
      [埃及]阿巴斯・阿卡德
      我爱读书只是因为在这个世界我只有一个生命,而一个生命对我来说是不够的,一个生命不能把我心中的全部动因都激发起来。
      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加了生命,尽管它并不能在时间上延长它。
      你的思想是一个思想。你的感觉是一个感觉。你的想象是一个想象――如果你限制了自己的想象的话。但是,你若借助你的思想与另一个思想相会,借助你的感觉与另一种感觉相会,那么,事情就不止于此了:你的思想变成了两个思想,或者你的感觉变成了两种感觉,你的想象变成了两个想象。绝不仅仅如此!由于这一相会,你的思想变成了数百个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思想。一个思想是一条被分开的小溪,但许多相会在一起的思想,则是融汇全部溪流的大海。这二者的区别,正如广阔的天际和汹涌的波涛同狭窄的堤岸和有限的轻波之间的区别。
      很多问题,也许表面上或标题上有所不同,但你若将其归到这个本源上来,那最遥远的也像最切近的了。例如,昆虫的天性和宗教哲学有什么关系呢?宗教哲学与一首抒情诗和一首讽刺诗有什么关系呢?这首诗或那首诗与一段复兴史或一场革命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的生平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有什么关系呢?从表面上看,许多事情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它们都是一种生命的物质,都是从一眼泉中涌出的溪流,还要归回到那里去。昆虫的天性是对生命初始的一种研究。抒情诗或讽刺诗,是一个人的生命在爱情和报复时的两块燃烧的木炭。民族的复兴或革命,是千百万人心中生命波涛的汹涌澎湃。伟大的个人的生平,是一个生命对其他生命的展示。所有这些都在同一个大海中相会。他人把我们从溪涧引向浩瀚的大海。
      在阅读时,我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寻求这一切,也不知道这一爱好是从这一愿望中产生出来的,但是我喜欢阅读了。我从我所读的东西中发现了这一广泛的联系。
      我喜欢书,因为一个生命对我来说是不够的。一个人尽管可以吃,但他绝不可能吃下比一个胃的容量还要多的食物;尽管可以穿,但他绝不可能穿比人体所能穿的还要多的衣服;尽管他可以行走,但他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落脚。然而,当他的思想、感情、想象增长时,他就能把许多生命集于一身,就能成倍地扩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想象,正如彼此交换的那种爱情的成倍增长,亦如两面镜子间叠映出的那张像那样层出不穷。
      (选自《意林》2007年第9期)
      4.根据文中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一个思想是一条被分开的小溪,但许多相会在一起的思想,则是融汇全部溪流的大海”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B.第二自然段中“更多的生命”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感觉、想象等。
      C.第五自然段中,“这一爱好”和“这一愿望”分别指的是喜爱读书和寻求个人思想的扩展。
      D.阅读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这里的生命不仅仅指有血有肉的生命。
      5.下列四句名言中,与本文的旨趣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法国]罗曼・罗兰
      B.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法国]孟德斯鸠
      C.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法国]伏尔泰
      D.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瑞士]凯 勒
      6.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推荐一本你喜欢读的书给身边的同学,说说你的推荐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11分)
      爱的哲学
      [英国]雪 莱
      泉水总是向河水汇流,
      河水又汇入海中,
      天宇的清风永远融有
      一种甜蜜的感情;
      世上哪有什么孤零零?
      万物由于自然律
      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
      何以你我却独异?
      
      你看高山在吻着碧空,
      波浪也相互拥抱;
      谁曾见花儿彼此不容:
      姊妹把弟兄轻蔑?
      阳光紧紧地拥抱大地,
      月光在吻着海波:
      但这些接吻又有何益,
      要是你不肯吻我?
      (选自《雪莱诗歌精粹》)
      8.这首诗所揭示的主题思想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主题?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你无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纷纷逃避。(雪 莱《西风颂》)
      (2)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正忙着工作,/______________。我在茅屋前面站着,我不知道为什么。(泰戈尔《园丁集》)
      (3)禁受不住过多的粒子/_____________,/我像看到高贵的额头/______________。(瓦雷里《石榴》)
      乙 选考题(2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论沉思
      [印度]泰戈尔
      我们只有通过沉思,才能认识最高深的真理。当我们的意识完全沉静在沉思之中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仅是一种获得,而且是我们与它的合一。
      因此,只有通过沉思,让我们的灵魂与思想的最高峰联系在一起时,我们所有的活动、言辞、行为才能变得真实。
      让我在这里为你们引用一段在印度经常被引用的有关沉思的话吧:
      我沉思宇宙创造者那值得敬慕的力量。
      “创造者”这个词的含义由于经常使用而变得庸俗了。只有当你把广漠的宇宙整个带进你直觉的视野之时,你才能说,神从他那无限的创造力中创造了这个世界。但神创造世界并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每时每刻连续不断地创造。
      所有这一切表明了创造者无限强大的意志。它不像万有引力定律,也不像我不能崇拜或不能认同的某些抽象物。但这段话说的力量是“值得敬慕的”,它认可了我的崇拜,因为它属于一个至上者,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抽象。
       这个力量体现在哪里?
      一方面,它是大地、天空、星河;另一方面,它是我们的意识。
      由于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自我和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倘若在它的源泉和中心没有意识、没有那种至上意识的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世界。
      神的力量一经迸发就向前奔涌,它既是我们的意识,又是外部世界的意识。它的分裂往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而实际上,创造的这两个方面正如它们出于同一来源一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沉思意味着我的意识和外部广漠的世界的合一。那么,这种统一在何处呢?
      在那伟大的力量之中,在发射出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意识的伟大力量之中。
      沉思并非使我占有了某物,而是要弃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这就是我们引用的有关沉思的精义,我们要用心记住这话――反复地背诵它,直到我们的心灵安定下来,排除一切迷乱杂念为止。这里没有损失,没有畏惧,没有要我们忍受的痛苦――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变得单纯、自然――我们变得自由了。沉思――就是去领悟真理,去生活,去运动,并在沉思中去获得我们的存在。
      让我再告诉你们有关的另一段话,那是在我们的学校里,孩子们沉思和每日祈祷时所使用的一段话:
      给我们意识,让我们在其中顿悟――你是我们的父亲。
      然而,这个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完全实现,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不完美、受苦和犯罪的原因。因此,我们祈求能够在我们的意识中实现这一真理,我们祈求能够这样去做。
      当我们完全实现了这个伟大真理,那么,我的生命将以它的谦卑,以它的自制,在敬仰崇拜的温馨中去表达它自己的真理。
      我们在祈祷中有时虽然没有用我们的全部心思去充分认识所用的词语,而只是机械地说出它们的发音,然而它们使我们得到满足。“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词。
      因此,在我们的沉思中必须更深刻地理解“父亲”这个词的意义,以使我们的心灵处于它真实的和谐之中。
      (选自《泰戈尔文集》)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认为,由于自我和世界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而意识之外有一个外部世界。沉思就是要弃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B.作者在文中前后引用了有关“沉思”的两句话,并围绕这两句话展开分析,挖掘出“沉思”的精义所在,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我存在的思考。
      C.“我沉思宇宙创造者那值得敬慕的力量”中的“创造者”与“神的力量一经迸发就向前奔涌”中的“神”,二者属同一对象。
      D.“由于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自我和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这里的“另一面”就是上文说的“我们的意识”。
      E.本文篇幅短小,但微言大义,简洁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体现了泰戈尔认识的深刻性和思想的深邃性。
      (2)第六自然段说的“创造者无限强大的意志”具体体现在哪里?第十七、十八自然段出现了四个“真理”,这四个“真理”的内涵相同吗?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将“沉思”说成“父亲”,意在说明什么?有何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结合本文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如何做好“沉思”?(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苏格拉底与商鞅
      傅道彬
      公元前4世纪两位东西方思想家的死,沉重而耐人寻味。一位是希腊的苏格拉底,一位是中国的商鞅。苏格拉底死于公元前399年,商鞅死于公元前338年,相隔60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苏格拉底是典型的雅典公民,他从根本上维护民主政权的利益,而他却被民主政权通过公民大会表决处死;商鞅是秦国最得力的臣民,他建立了秦国集权的威严,但他却死于自己的法律。后来逃亡的路上,没人敢收留这位变法的重臣,因为依照他创立的法律,收留来路不明的客人是要坐牢的。
      说苏格拉底维系民主恐怕会招来非议,因为苏格拉底对当时的雅典民主政权屡屡出言不逊,而试图建立更有力量更具权威的贵族政治。生活在专制的社会里的人们对民主社会寄予过高的期望,其实民主社会绝非完美。西方一些学者已经指出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这就意味着它不是最好的制度。既然不是最好的,就允许有人异议,就允许改善改良,使之臻于完善。从根本上讲,苏格拉底对民主的批判,是要改善民主制度的。
      其实民主的根本是对人民利益的最终关怀,而不是简单的多数人的意见。在民主的低级阶段,最容易把民主理解为多数人的意见,如果我们说爱因斯坦与一个白痴的意见具有同等意义,大概不会有人同意。但在决定多寡的表决里却未必不是如此。因此苏格拉底干脆说:“我认为,要想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苏格拉底把个别的多数与普遍的知识(真理)已区分开来;普遍的真理并不在个别的多数之中,民主不是多数吗?如果民主不是多数,那它不又成了独裁者的天下?如果我们发挥一下苏格拉底的思想,多数应是真理的多数,知识的多数;而不是情绪的多数,表决的多数。
      这样苏格拉底们不得不寻求一条知识民主的路线。知识民主不是简单的表决多数,而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理性选择。民主政权的基础是广大的知识公民,这是符合苏格拉底的一贯精神的。“知识”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核心问题。苏格拉底的问题可以概括为X是什么,他不断发问“是什么”“为什么”,什么是勇敢,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知识等。苏格拉底式的追问本质上是一种民主精神,因为独裁与专制是最害怕发问的。
      在知识面前苏格拉底是虔敬的。认识自己探求知识本身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说:“我除了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外,还能知道什么呢?”这同专制政治里目空一切的自信是多么的不同。所有的独裁者无不相信自己垄断了真理。
      苏格拉底与商鞅的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它创造了人类赖以生活的文化基础。而值得注意的是,当苏格拉底以知识去寻找和实践公民政治时,中国的思想家寻求的是臣民政治。法家更是不遗余力地倡导臣民政治,这一点商鞅更有代表意义。
      公民是需要知识的,而臣民只需要蒙昧。我在情感上不能接受法家的理论,不是因为其倡导严明的法律,而因为他们对知识的蔑视。商鞅毫不掩饰其愚民弱民的理想。他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同时商鞅鼓吹民勇,但这民勇是失去民智的民勇。在他的理想国里,民便是有呆滞的目光,只知耕种只知作战的民了。其实封建统治者最高兴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臣民。要造就这样的臣民,即先弱民愚民,就要先剥夺其求知的欲望。用商鞅式的推断就是“民不贵学问……则勉农不偷”。商鞅式的话语是垄断式话语,它潜藏于中国官僚政治的肌肤里,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
      与苏格拉底相比,商鞅显然太不关心知识了,他更注重的是策略是计谋。他不仅轻视臣民的知识,连自己的变法也只能算一种计谋,而不是知识基础上的正义和真理。据《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初见秦孝公先游说以帝道,继之以王道,但秦孝公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他只好选择了霸道。这也就是说变法并不源于他的信仰,而仅是一种生存策略。商鞅对于封建君主而言,最多也不过是献计献策的谋士而已。但是陪伴着一个专制的君王,仅靠生存的聪明是不够的。秦孝公死后,商鞅便因谋反的罪名而被追捕,以至于他死后,秦惠王还把他五马分尸。
      民主与专制以不同的方式杀死了两位思想家,这多少让热切向往民主的人有些失望。苏格拉底的悲剧意味着现代民主只能是知识的民主,理性的民主,它不仅仅是多数人意见的投票权,否则民主有时也会失去理智也会犯错误的。但这并不说明民主和专制的意义是相同的,民主有时也犯错误,但它可以改正错误,而一旦发生了专制,错误便不可更改。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因为它是最不坏的,所以它可行。而独裁者往往能勾画最诱人的所谓理想蓝图,暴君常常借助漂亮的口号来推行专制。这似乎给人们提个醒,诸种比较,还是选择最不坏的。
      在民主化的进程里我们应多一些公民少一些臣民。
      (选自《领导文萃》2003年第8期)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苏格拉底与商鞅同处于公元前4世纪,上帝用一种请君入瓮的方式同他们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在人类思想的源头东西方的两位伟人都创造了一种民主思想。
      B.苏格拉底与商鞅都被他们缔造的思想和制度所毁灭,但他们都分别以自己的生命使自己缔造的东西发扬光大。
      C.由于商鞅太不关心知识,变法也只能算一种计谋,而不是知识基础上的正义和真理。
      D.民主的根本是对人民利益的最终关怀,而不是简单的多数人意见。
      E.民主与法制是相对而言的,现代社会中既需要大批公民也需要大批臣民。
      (2)苏格拉底与商鞅的根本死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格拉底与商鞅分别试图建立一种怎样的政治体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说:“在民主化的进程里我们应多一些公民少一些臣民。”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熄灯铃已经响了,他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着明天回家要拿的行李。
      B.我看见就在那一瞬间,大黄狗忽然戛然而止,不再跟车追赶。
      C.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俱备,板滞或晦涩常使我意兴索然。
      D.便民箱、井盖、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这些发生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气愤。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电影《英雄》上映以后,李冯的同名小说也备受青睐,观众认为其画面精美,善于营造视觉氛围。
      B.今年春节期间,形象再现杜甫《兵车行》、“三吏三别”等代表作内容的磨漆壁画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正式向游人开放。
      C.因特网作为传媒,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地的人们凭借计算机的互联来共享信息,对此经常上网的同学深有体会。
      D.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梭罗的《瓦尔登湖》等中外散文佳作,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自然,又充满思辨色彩,耐人咀嚼。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泰戈尔不仅是这样告诫人们如何对待人生,而且也通过对一些无名小卒、无名花朵的礼赞,来倡导一种为创造美好生活而默默献身的人生精神。_______。
      ①而是以它质朴、华丽的沉默,显示出内在的美,装点着大千世界,给人们带来芬芳②像那无名的花朵,比起萧萧的树叶来,它没有那暴风雨般的声响③小花自有小花的性格,小花自有小花的芬芳,它纯洁、简朴、沉静不就是那默默地为人生而献身的精神体现么④人们不会因为那富丽堂皇的牡丹和绚丽多彩的菊花,而去看轻无名的小花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16.下面一段文字,本着简明的原则,应当保留的三处是_________________。(5分)
      倘若(1)一个没有崇高理想的人,就好像迷失了路途一样,不但(2)不知道明天走到哪里,或者(3)做什么,而且(4),就是(5)连今天做什么以及(6)为什么要这样做,都(7)弄不清楚。
      17.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18.请以“最好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相关热词搜索: 诗歌散文 外国 检测 欣赏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