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三尺井深,三口井浅] 不深不浅一口井

    时间:2019-02-24 03:32:3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高考《考试大纲》对“深刻”的表述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一   什么样的文章才算得上深刻呢?我们不妨从韩寒的《杯中窥人》(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作品)说起。主考将一团纸放入半杯水中。这半杯水、纸,就是命题――
      杯中窥人
      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
      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刚出生好比这团干布,可以严谨地律己;接触社会这水,哪怕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含羞草的叶,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思想便向列子靠近。中国人向来品性如刚,所以也偶有洁身自好者,硬是撑到出生后好几十年还清纯得不得了,这些清纯得不得了的人未浸水,不为社会所容纳,“君子固穷”了。写杂文的就是如此。《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以为作者真是嫉恶如仇。其实不然,要细读,细读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愤――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倘若这些骂官的人忽得官位,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要以官为荣。可惜现在的官位抢手,轮不到这些骂官又想当官的人,所以,他们只好越来越骂官。
      写到这里,那布已经仿佛是个累极的人躺在床上伸懒腰了,撑足了杯子。接触久了,不免展露无遗。我又想到中国人向来奉守的儒家中庸和谦虚之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很不幸得先学会谦虚。一个人起先再狂傲,也要慢慢变谦虚。钱锺书起初够做,可怜了他的导师吴宓、叶公超,被贬成“太笨”和“太懒”,惜后来不见有唯我独尊的傲语,也算是被水浸透了。李敖尚好,国民党暂时磨不平他,他对他看不顺眼的一一戮杀,对国民党也照戮不误。说要想找个崇敬的人,他就照照镜子,但中国又能出几个这类为文为人都在二十四品之外的叛才?然而在中国做个直言自己水平的人实在不易。一些不谦虚的人的轶事都被收在《舌华录》里,《舌华录》是什么书?――笑话书啊!以后就有人这么教育儿子了:“吾儿乖,待汝老时,纵有一身才华,切记断不可傲也,汝视《舌华录》之做人,莫不作笑话也!”中国人便乖了,广与社会交融,谦虚为人。
      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
      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幸亏胡适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
      写到这里,布已经吸水吸得欲坠了。于是涉及到了过分浸在社会里的结果――犯罪。美国的犯罪率雄踞世界首位,我也读过大量批评、赞扬美国的书,对美国印象不佳;但有一点值得肯定,一个美国孩子再有钱,他也不能被允许进播放黄带的影院。
      中国教育者是否知道,这和青少年犯罪是连在一起的,一个不到年龄的人太多沾染社会,便会――中国教育者把性和犯罪分得太清了,由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人造字就没古罗马人的先知,拉丁文里有个词叫“Corpusdelieti”,解释为“身体、肉体”与“犯罪条件”,可见罗马人早认识到肉体即为犯罪条件。
      写到这里,猛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
      读完此文,你定啧啧赞叹――咳,真是深刻!
      暂且先不说读书、积累重要。从本文看,我们说一个人聪明,思维敏锐,其中标志之一,就表现在善于找出事(物)件间的联系。这里,作者由“布”入水的过程,层层深入,联想到人性在社会中浸染过程的改变,便是发现了这其中的相似性(相关性)。我想,理透彻处,便是深刻所在。
      
      二
      文章怎么才能深刻?
      由此,我们说,立意深刻,前提之一,就是思维上要有所延展。
      既然《考试大纲》关注了由“现象与本质”、由“结果到原因”,我们似乎还能作更广阔、更深入的思考。除此,什么样的立意,更“具有启发性”呢?
      我们来看思维的两个坐标轴――横向轴与纵向轴。
      (一)横向
      深刻,就是要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思考问题。立意上,我们可以就某一事件(生发点)作横向延展:
      (1)由点及面、由一及众。我们要由“特殊到普遍”地找出事件(物)间的联系。如“一枝一叶一世界”,即一枝一叶见得的一世界。如《剃光头发微》,掌握剃头权――掌握一单位的权力――掌握一国权力。
      (2)由正及反。这是一个二元性思维。要对事件(物)作辩证的思考。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换一种眼光看……如2001年高考北京卷“诚信”话题,有一个考生以“不诚不信不为过”立意,“难道对敌人也要讲诚信吗?”这个判断,更深一层,站得住脚,自然也优于大多数考生的千篇一律的立意。
      (3)由内及外。如,可以由本单位的,想到外单位的;从中国的,想到外国的;由东方的,想到西方的,作一个延展的思考。如“说忧患”这个话题,中国古人自有“忧思怀远”之情结,而我们也要放眼横观,你看人家德国、新加坡、日本、以色列……
      结构是思路的外化,思路表现在作文结构上,多为平行的横式结构。
      (二)纵向
      深刻,就是纵深思考,纵深挖掘,多层次地思考问题。立意上,我们可以就某一事件(生发点)作纵深延展:
      (1)向上看,由低及高,是纵而高,即境界的提升。教材中的例子,你可以看看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鲍鹏山的《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都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你也可以看看本刊今年第1、2期《文之美恶,视道合离》一文的内容。
      (2)向下看,纵深思考,是纵而深,是深入的挖掘。①由浅及深、由表及里。上面的《杯中窥人》即是。②由果及因。比如,像中央台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节目就非常好,要常看,要学会揭开层层面纱,关注探求事实真相的过程,以锤炼我们的思维。③由古及今。这个思维路径,暗含着对人类某个方面规律性的总结,更具有普遍意义。洞察趋势,把握某种必然方向。
      这里举2005年高考北京卷的一篇作文为例:《说“安”――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同学们可以上网搜索此文,限于篇幅,这里只作概述)
      作者以“怎么给天下苍生一份安定的生活?”立意。文章从历史到未来,视野恢宏,着眼点清晰:从“进谏求安之术的天真”到“造反求安之路的断绝”,从“变革求安之法的失败”再到“科技求安之策的徒劳”,紧扣话题,对“怎么给天下苍生一份安定的生活?”作了深入的思考。实践得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集合到了斧头镰刀的旗帜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引导革命走出了蜗行摸索的隧道”。行文至此,文章主题似已见分明。但是作者并非浅层次的“歌德”,而是作了冷静的思考。
      接着,“但是”思维纵进一层――“人民的住房仍不宽敞,国家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国际挑战”,“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大智大勇,到‘与时俱进’的继往开来,再到‘创建和谐社会’的锦绣华章”,“‘似乎’终于给了你答案”。最后指出,唯此“科学、民主、法制、宽仁和博爱”,“才能笑傲风雨,岿然不动,安定如山!”读此文,不禁叫绝。为他的大开大合的恢宏的气势,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更为其有着层层深入的深刻的批判意识。
      纵深立意,表现在作文结构上,多为纵向的递进结构。从思维的求取纵深来看,这似乎要优于横式结构。
      
      三
      文章怎么才能深刻?
      立意深刻,前提之二,就是立意上还要有所限制。
      用我的说法就是“三尺井深,三口井浅”。遍地挖井,哪也不出水。800字解决不了人间的全部问题。应是“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一晚上,复习十八科,什么效果也没有。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写作,我想,多是对一些静态或动态的“概念”,表达看法而已。还看2005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说“安”》。
      我们来探讨立意在有所限制中求取纵深的两条途径:(1)从“与概念有关涉”的角度来说,应有所限定。如有的考生加副题,写“女子与安”“奋斗者永安”“真福是安”等。
      (2)从“分析概念内涵”的角度来说,当取其一支。有一个考生写的是:“京剧之‘安’”,然后再从“戏剧情节方面,京剧是安和的”“音乐伴奏方面,京剧是安稳的”“表演风格方面,京剧是安详的”三个方面分论,例析。这样立意有所限定,自然易于深入。
      
      四
      文章深刻,谈何容易。
      能落到可操作层面的东西,少之又少。换句话说,“深刻”难,难不在“技术”,难在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我想说:读书广识要博取,最是勤读勤见;表达惜墨当如金,莫如勤索勤思。

    相关热词搜索: 三尺 三口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