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人老心未老,人穷志未穷【未得其数 未得其志 未得其人】

    时间:2019-02-14 03:21:2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史上的一代宗师。乐教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被看作是完成诗教与礼教的最后手段,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不仅从理论上重视“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自己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实践领域,拜师学艺,刻苦学习,并取得了极高的音乐造诣。
      孔子“学琴于师襄”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所广泛传颂,它是孔子勤奋学习音乐的一个缩影。故事梗概是:孔子向师襄(鲁国乐官)学琴的时候,一首曲子练了十多天,每当老师觉得他已经学会了这个曲子,可以继续练习别的曲子时,孔子却给出了自己继续练习旧曲的理由,依次是:未得其数、未得其志、未得其人。最后,他终于悟到了曲子所描写的正是文王的高大形象。这着实让老师佩服不已,因为这首曲子正是《文王操》。
      对数、志、人的这三种境界,徐复观先生给予了精彩的诠释:“‘数’是技术上的问题;‘志’是形成一个乐章的精神;‘人’是呈现某一精神的人格主体。孔子对音乐的学习,是要由技术深入到探究技术后面的精神,更进而要把握到此精神具有者的具体人格,这正可以看出一个伟大艺术家的艺术活动的过程。”(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引导他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自愿地去不断创造、不断进取,逐步到达了音乐学习的最高境界的呢?那就是“自娱”。自娱是孔子学习音乐时始终保持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正是他成功完成各个学习阶段的心理“秘诀”。这种心理状态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学习有着什么样的启示与意义?如何才能做到音乐学习中的自娱?自娱发生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探索音乐学习的规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自娱的意义
      
      1. 自娱是快乐教育的根本所在
      一提到快乐教育,人们立刻就能想到“寓教于乐”。无论什么类型与性质的教育,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寓教于乐”则不可或缺。尤其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其意义更是不言自明。“乐者,乐也。”只有快乐教育才符合音乐教育的本质,说教式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与音乐教育格格不入的。虽然大家对于快乐教育的重要性知之甚多,而且对于快乐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客观上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寓教于乐”就直接对应着受教育者的“寓学于乐”吗?这两者之间还不能划等号。我们所探讨的快乐教育大多限于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如何才能“寓教于乐”,而并不太关注受教育者心理方面的研究。如果这种教中之乐没有很好地与学生的兴趣、需要、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对于学生来讲,这种外在的乐并没有引起或转化为他们内在的乐,那么这种教学就没有达到快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它至多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短暂的学习动机,并没有真正做到去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学中乐”的美好愿望也就成了空谈。只有更多地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审视教学过程,努力探索处于某一特定生理与学习阶段的学习者心理方面的特殊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起学生自娱的心理状态,不停留于寓教于乐,而是让学生学中寓乐,充分地调动起内心的积极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联合起其他心理因素,如想像力、创造力等,学生才能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真正最大限度地领略到音乐艺术宝库中所蕴涵的美。所以说,自娱才是快乐教育的根本所在,只有有效地刺激学生自娱的心理状态,我们才能说是真正实现了快乐教育。
      2. 自娱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
      从音乐学习方式上,我们可以分为接受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方式。前者强调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后者更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乐于研究的学习品质。孔子学琴的故事可以看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典范,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虽然有老师师襄的指导,但老师的指导很明显是有限的,更多的时间则是孔子自己在不断地进行自觉学习,不轻易满足于学习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去努力探索学习中更高层次的奥秘,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连老师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以至于一再“离席而拜”。孔子成功的背后是多种积极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但贯穿这些众多因素的正是学习中的“自娱”状态。自娱的心理状态使得他始终是以一种自觉的学习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不轻易满足于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去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练习,去追求自己心目中音乐学习的最高境界。近年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更加科学的学习方式,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无论从教育教学规律还是从对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对学生终身学习的心理品质与学习品质的培养塑造,研究性学习更值得提倡。自娱不仅是学生研究性学习得以发生的基础,由于它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始终,源源不断地为主体提供不断进取的不竭动力,所以更是研究性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 自娱的发生机制
      
      1. 兴趣
      学习兴趣的获得是自娱得以发生的最基础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就等于有了自觉求知的动力,才可能具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才不轻易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去主动探索求知。然而兴趣也是有层次之分的,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孔子的这个至理名言,徐复观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人仅知道之可贵,未必即肯去追求道;能‘好之’,才会积极去追求。仅好道而加以追求,自己犹与道为二,有时会因懈怠而道相离。到了以道为乐,则道才在人身上生稳了根,此时人与道成为一体,而无一丝一毫的间隔。”(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看来,“好”与“乐”表面上虽只有一字之差,却代表了兴趣的不同境界。如果对于音乐学习只是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兴趣,即停留在“好之”的层次,那还不足以最大限度地引发学习者潜在的学习动力,惟有到达兴趣的较高层次――“乐之”以探索音乐学习之“道”为乐,才真正获得了音乐学习中的最佳求知状态。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都不应以牺牲学生兴趣为代价,要始终注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呵护,并要努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层次,使其逐步达到“乐之”的境地。
      2. 情感
      情感是指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可以分为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自娱的心理状态自然是与前者联系在一起的,学习者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肯定性的情感体验,才会体验到“自娱”。学习中每一个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获得都会为学习者带来自娱的情感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反过来就会给学习者带来更多的信心与动力,使其学习动机更加稳固与持久。学习中的自娱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循环往复。有人说,任何情感的付出都会获得接受方不同程度的回报,看来在学习中也是如此。学习者只要全身心地把情感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他就会获得来自于知识国度的慷慨回报。“学海无涯苦作舟”也会彻底转舵,改乘“乐”之舟了。要想在音乐学习中达到上述的循环往复的自娱,更是离不开情感的积极参与。音乐学习从本质上就是一种音乐审美活动,是以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学习者美感的发生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包括感知、情感、联想、想像、理解等。而这些因素恰恰是以情感为主线贯穿其中,做到有机统一。审美的感知离不开情感的参与,联想和想像等更是以情感为基础,没有学习者情感的触动与共鸣,也就不可能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去翱翔于音乐美的自由天地。所以,音乐学习中如果缺少了情感,学习者也就不能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人,反过来学习者也就不会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自娱的心理体验。可见,情感对于自娱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思维
      要想在学习中始终保持自娱的状态,除了应具有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参与外,还需要具备优异的思维方式。在音乐学习中,思维的重要性同样重要。音乐虽然是以感性体验为主的人文学科,但是在音乐表演与欣赏的过程中也不能离开理性认识的参与。它可以深化学习者对于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加深对于作品思想感情和意境的理解,更有助于领略作品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孔子在习琴过程中能悟到文王的高大形象,除了有技术上的高度熟练作基础外,显然与他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是分不开的。乐思,则比单纯的“思”更进了一步,它是在“乐”基础上的“思”,思具有了乐的前提,不仅有助于思的效果,而且这样的思也就不显得那么枯燥了。
      孔子学琴的故事,为后人的音乐学习做出了典范,“数―志―人”的探索过程与实践环节正是他乐于学习、不断进取的生动写照。
      
      马东风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音乐系
      张涛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其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