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浅析陈丹青对中国当代文艺界的影晌】陈丹青

    时间:2019-02-13 03:23:4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陈丹青先生在绘画和艺术理论上对中国当代文艺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从《西藏组画》到近期的“静物摹本”,可以看出他绘画理念的转变:即从注重“绘画性”到注重“观念性”。他考虑的不仅仅是艺术本身,更多是在思考技法、思想的出路问题。
      关键词:陈丹青;绘画严密性;架上油画
      
      一、《西藏组画》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
      
      作为中国“百名人才引进计划”中的一员的陈丹青先生,当年受聘为清华大学美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0年以《西藏组画》而名声大噪,被中国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智的青年油画家,甚至许多人直至今日仍有“丹青情结”。陈丹青描绘藏民日常生活中很普通,很不起眼的―个角落,《西藏组画》对当时画坛的文学性和主题性创作模式是一种极大的冲击,而陈丹青相对熟练的写实能力及向欧洲溯源的油画语言令沉醉于技法的同道们佩服不已。
      
      二、从陈丹青出国前、后分析其绘画艺术
      
      陈丹青的绘画艺术可以从出国前、出国后这两个部分来加以分析:
      
      1.出国前的绘画艺术
      这一部分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绘画性”上,也就是对绘画的直接体验上,这种绘画的直接性表现在观察、重视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受。陈丹青从事艺术基本上走的是一条自学的道路,这个经历决定了他没有接触到当时受苏联影响很大的学院派程式化的训练方法,再加上他天生的对古典油画审美经验的归属感。使他能较早地排除学院派概念化的程式,体味到古典大师们“画眼睛只把它当眼睛来画,画鼻子只把它当鼻子来画……”的朴素单纯的写生体验。
      
      2.出国后的绘画艺术
      如果说在《西藏组画》中陈丹青的审美真实,实现了对概念化审美的突破的话,那么,自八十年代后期,中国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对于现实生活近距离的个人感悟。
      在这期间陈先生在纽约虽然画了很多油画作品,技法上有了很大变化,但只是风格更精致化、技法更写实化了。陈丹青没有停止过对绘画艺术的思考,也没有走上商业绘画的道路,同时,他也感受到巨大的困惑与痛苦。这种困惑与痛苦是一个曾经对“绘画”充满了自信的人在传统绘画正在失去尊严时的困惑与痛苦,对一个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油画家而言,长期处在纽约这样一个现代艺术之都,比起国内绘画界的同行来说感触的可能更深。
      
      三、传统派、前卫派对陈丹青的角色期待
      
      而当时,国内艺术界正处于所谓“在朝”与“在野”或“前卫”与“传统”的阵营之分。这种划分可能也不完全能用“架上”与“非架上”或“绘画性”与“观念性”涵盖。各派似乎都按照各自的标准设定了―个“角色期待”来“规定”纽约归来的陈丹青。这是一件颇有意味的事情。下面我们着重看一下矛盾最为尖锐的两个派别的期待:
      “传统派”的角色期待,大体上反映了当前国内油画界的一些问题与现状。八十年代初期。在突破“文革”时期僵化的美学概念上,油画曾经起到过很大的作用,也曾经产生过很多“热点”,但是这种意义可能更多地体现在“题材”的突破上。对于油画语言自身而言,作为一种对概念化的“典型”美学标准,它自然会向古典技术美学回归,继而产生了在八十年代后期的复古主义。而刚刚从纽约归来的陈丹青,成为了“传统派”画家的期待角色。
      由于油画曾经作为某种革命与进步的象征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正因为这种在油画技术语言上的“先天性自卑感”,我们会为在技术语言上的哪怕是一点点的突破而自我感动。正是这种纯技巧上的“自我感动”被前卫艺术家们所用,他们的“非架上性”实验实际上是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油画通过技术进步而达到自我完善的幻想。而另一方面,作为九十年代消费文化即时化观、平面文化观、代表“新锐”画家们的观念性绘画实际上更像是用油彩画的卡通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消解了传统绘画的“绘画性”特质。
      强调传统“绘画性”的人士似乎更愿意从“绘画性”的方面来谈论陈丹青的近期作品,以及他在国外对于古典油画的学习与研究,应该为中国油画史的发展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
      现在国内的同行们按照一种“角色期待”来设定陈丹青,更是愿意把他变成一个“公共符号”,他现在称“画画”是他个人的事。陈丹青的归国对他来说“冲击”是巨大的,对中国艺术界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冲击”。两种“冲击”撞在一起而演变成的只有一句话“不合适宜”。
      在中国,一个艺术家的选择曾经影响过一代艺术人士,而现在影响的不仅仅是为艺术而狂热的人,还有很多!
      读陈丹青先生的绘画艺术,就像解读他的做人一样,勇敢而又坚强地在不断困惑和痛苦中探寻自己的路。我们可以看到,改变陈丹青绘画艺术的不仅仅是他的性格,还有以上所列举的各个因素;但性格最终决定了他的艺术生涯。从陈丹青先生在东南大学百年校庆上演讲的“常识与记忆”的一言半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做人原则和对绘画艺术的态度,引用《易经》里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
      总之一句话:陈丹青的绘画艺术就像他的做人一样最终追求的是“品质”。而他所理解的“品质”也许只有他自己理解的最为深刻吧!

    相关热词搜索: 文艺界 浅析 中国当代 陈丹青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