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第四章,杂文:小中见大,亦庄亦谐] 亦庄亦谐

    时间:2019-01-29 03:26:4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杂文,《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议论文。”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杂文是以议论为主又兼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杂文语言大都精练、别致,往往庄重与诙谐并用,骈散结合,妙趣横生。
      杂文的特点主要有:
      一、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杂文具有战斗性,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击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杂文又有愉悦性,它使读者在笑声中愉快地和那些旧事物告别,并获得美的精神享受。
      二、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杂文的本质是论辩的,其最终目的是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与议论文不同的是,杂文的论辩是形象性的论辩,其论述的现象或问题,是可知可感的。
      三、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幽默,是通过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不合情理的现象;讽刺,是以含蓄的语言或夸张的手法,讥刺嘲讽落后黑暗的人或事。
      阅读杂文的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领悟杂文生动形象的阐述中所蕴涵的道理,品言外之意,感受寓庄于谐的情趣,细心揣摩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2.注意选材立意的“大”与“小”。杂文常常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3.体会艺术构思的“虚”(讲道理)与“实”(举实例)。体会杂文中以虚统实、以实带虚的写法。
      4.注意行文布局的“开”与“合”。合而能开,开而能合。
      5.将杂文中的论辩与形象结合起来,让形象更加鲜明,从中看出“时代的眉目”。
      
      ■
      论礼貌
      □[英国]培根
      只有确实内在品格很高的人,才可以不拘小节。犹如没有衬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蒙受宠爱一样。
      深入观察人生会看出,获得赞扬之道犹如经商致富之道,正像一句话所说:“薄利才能多销。”同样,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可赢得很高的赞赏。因为小节更易为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因此,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良好的声誉。这正如西班牙王后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其实要习得优美的举止,只要做到细心就可以了。因为人只要不粗野,他就自然会乐于观察和模仿别人的优点。礼节要举止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在表现上过于做作,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举止优美本身就包括自然和纯真。有的人举止言谈好像在作曲,其中的每一音节都仔细推敲过。但这种明察秋毫的人,却可能不见舆薪(一车柴草,比喻大的方面)。也有人举止粗放不拘礼仪,这种不自重的结果是别人也放弃了对他的尊重。
      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交际间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又会失去与人真诚的信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难又是最好的。
      要注意――在亲密的同伴之间应注意保持矜持以免被狎犯。在地位较低的下属面前却不妨显得亲密会备受敬重。事事都伸头的人是自轻自贱并惹人厌嫌的。好心助人时要让人感到这种帮助是出自对他的爱重,而并非你天生多情乐施。表示一种赞同的时候,不要忘记略示还有所保留――以表明这种赞同并非阿谀而是经过思考的。即使对很能干的人,也不可过于恭维,否则难免被你的嫉妒者看做拍马屁。在面临大事之际,就不要过于计较形式,否则将如所罗门所说的:“看风者无法播种,看云者不得收获。”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
      总而言之,礼貌举止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又不可太紧,要讲究而有余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此行动才能自如。
      (选自《论说随笔文集》,有改动)
      赏析
      这篇杂文在思想上更多地给人以智慧,它告诉我们在礼貌问题上应该怎样做才更为得体,因而说理性较强。语言上,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说理的效果和生动性。如,把“内在品格很高的人”比做“没有衬景的宝石”;引用“薄利才能多销”来说明获得赞扬的途径;在第三段中,把两种人的举止言谈进行了对比。
      
      ■
      容忍
      □季羡林
      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时候恐怕需要讲点容忍的。
      唐朝有一个姓张的大官,家庭和睦,美名远扬,一直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赞美他治家有道,问他道在何处,他一气写了一百个“忍”字。这说得非常清楚:家庭中要互相容忍,才能和睦。这个故事非常有名。在旧社会,新年贴春联,只要门楣上写着“百忍家声”就知道这一家一定姓张。中国姓张的全以祖先的容忍为荣了。
      但是容忍也并不容易。1935年,我乘西伯利亚铁路的车经前苏联赴德国,车过中苏边界上的满洲里,停车四小时,由前苏联海关检查行李。这是无可厚非的,入国必须检查,这是世界公例。但是,当时的苏联大概认为,我们这一帮人,从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到另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恐怕没有好人,必须严查,以防万一。检查其他行李,我决无意见。但是,在哈尔滨买的一把最粗糙的铁皮壶,却成了被检查的首要对象。这里敲敲,那里敲敲,薄薄的一层铁皮决藏不下一颗炸弹的,然而他却敲打不止。我真有点无法容忍,想要发火。我身旁有一位年老的老外,是与我们同车的,看到我的神态,在我耳旁悄悄地说了句:Patience is the great virtue(容忍是最大的美德)。我对他微笑,表示致谢。我立即心平气和,天下太平。
      看来容忍确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美德。但是,我认为,也必须有一个界限。我们到了德国以后,就碰到这个问题。旧时欧洲流行决斗之风,谁污辱了谁,特别是谁的女情人,被污辱者一定要提出决斗,或用手枪,或用剑。普希金就是在决斗中被枪打死的。我们到了的时候,此风已息,但仍发生。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相约:如果外国人污辱了我们自身,我们要揣度形势,主要要容忍,以东方的恕道克制自己。但是,如果他们污辱我们的国家,则无论如何也要同他们玩儿命,决不容忍。这就是我们容忍的界限。幸亏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否则我就活不到今天在这里舞文弄墨了。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让人气短。在公共汽车上,挤挤碰碰是常见的现象。如果碰了或者踩了别人,连忙说一声“对不起!”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有不少人连“对不起”都不会说了。于是大家就相吵相骂,甚至于扭打,甚至打得头破血流。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怎么竟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在自己心中暗暗祝愿:容忍兮,归来!
      (选自《党政论坛》2007年第10X期,有改动)
      赏析
      这篇精短的杂文联系现实生活侃侃而谈:先由古代家庭容忍的故事,说到“我”的亲身经历,再联系现在人们缺乏容忍的现象,发出了“容忍兮,归来”的祝愿。从杂文的思想性来看,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容忍,而是要有一个界限的,这样,就使得作者的观点立场鲜明,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语言上,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作者并没有居高临下板着面孔训人,而是表达亲切自然,似与读者谈心,这也是此类杂文能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
      你想一鸣惊人吗
      □刘墉
      说个有意思的故事给你听。
      有位非常走运,又非常不走运的警官。
      非常走运的是他做了十几年的警务工作,由小警员上升为警官,一直到将近退休,居然没遇过一次强盗,没有开过一次枪。
      他非常不走运的是,就在他退休的前一天,经过一家银行,正看见有人抢劫,于是掏枪吓阻,不料对方也有枪,而且比他先发射。他在最后一天的任上,手中握着他一辈子没真正用过的枪,枪里居然忘了装子弹。
      你说这警官笨不笨?倒霉不倒霉?说不定正因为隔天要退休,所以没装子弹。他也可能想,反正口袋里有子弹,遇到情况再装也来得及,没想到歹徒当面拔枪。
      他难道不知道,作为一个值勤的警官,枪里总要有子弹,即使一辈子遇不见一次盗窃案犯,他也应该随时清理枪械并到靶场练习,因为“携枪千日,用在一时”,平时总要为战时做准备?
      如果换做你是他,你会不会像他那么笨?
      你一定不会,对不对?
      但是让我问你,如果你很喜欢诗词,那么背几首给我听吧!你很爱古文,那么背一篇《岳阳楼记》或《桃花源记》吧!
      你背得出来吗?
      我再问你,如果你已经学了好几年钢琴,也自认为弹得不错。有一天家里来了许多朋友,大家起哄,要你表演几首,你是不是可以立刻开一场小型演奏会呢?
      抑或你会说“没有准备,怎么弹”。
      说到音乐,你知道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柏恩斯坦是怎么一夕成名的吗?
      那是1943年,在他担任乐团副指挥的时候,有一天演出之前,正指挥生病了,临时由他代为上场。
       25岁的他,在后台紧张得要死,但一上台就什么紧张都忘了。他尽情地发挥,只记得整场演奏结束,台下的观众起立、鼓掌、尖叫。
      柏恩斯坦就这样“一鸣惊人”“一炮而红”。用那一个晚上的“机遇”,开创了下面50年的“柏恩斯坦时代”。
      当你羡慕他的“机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怎么临时接到命令,立刻能从容应付,而且表现得无懈可击呢?
      他怎么对当天演出的曲子那么了解、那么熟练呢?
      他怎么好像随时都准备好,仿佛一个出勤的警员,枪里总装着子弹,随时准备出发呢?
      再说个故事吧!
      你知道唐代大诗人陈子昂21岁到京师,是怎么在“一日之内名满天下”吗?
      陈子昂有一天遇见个卖琴的人,开价百万,大家都买不起,陈子昂却运来现金,当场买下。
      四周的人问:“想必您一定琴弹得非常好。”
      陈子昂说:“我确实善于此。”
      大家又问能不能欣赏一下呢。
      “可以!”陈子昂说,“明天请大家来我家。”
      第二天,大家都到了,陈子昂准备了酒肴招待,捧出琴,对大家说:“我陈子昂有文章上百卷,大家不知道,居然对这区区弹琴的小技感兴趣。”说完把琴举起来,当场砸碎,并且把上百卷文章分送给大家。就这么一天陈子昂成名了。
      当你想陈子昂未免太诈,而且家里必定十分富有的时候,你想没想过,如果换做你,并且有人为你出钱买琴,准你砸琴,你又是不是能在一天之间,拿出上百卷的好文章给大家看呢?
      陈子昂不是跟柏恩斯坦一样,早有准备吗?
      能“一鸣惊人”的,必定在他“不鸣则已”的时候,不断养精蓄锐;能“动如脱兔”的,必定在他“静如处子”的时候细细观察;能“一夕成名”的必定在那一夕之前,有着千百个夜晚,暗暗地演练。
      请问,你有没有随时准备好你自己?
      抑或,你是只有到考试才读书、只在到演奏会才练熟整首曲子、只有遇到匪盗才装填子弹的人。
      你会不会像那位警官,该开枪的时候开不了枪,第一次应战就死了?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
      赏析
      这篇杂文在语言上,既诙谐幽默又亲切自然,似与读者娓娓而谈;内容上,文章列举典型事例,并联系现实生活生发出恰当的议论,给读者以启迪;结构布局上,环环相扣,即一件事接着一件事讲,却并不给人以堆砌之感,因为这些事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从列举的事例来看,第一件事警官中枪是从反面说理,其余事件是从正面说理。
      
      ■
      解答杂文类文章阅读训练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找出中心论点。在杂文中,论点是文意最简练的概括。因此,文中往往有明确的表述,有的题目就是论点,有的论点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主体部分,有的在结尾。论点在语言上的特点是一个意思明确的陈述句。当然,有的杂文有一个总论点,下面还有几个分论点,这时候我们就要把两者综合起来把握。
      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文章的思路多种多样。对于杂文来说,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我们常说的引论、本论和结论。把握主要内容,我们必须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关键性词、句,再加以适当的组合即可。
      三、准确概括段意或层意,归纳文章中心。概括段意一般找段的中心句,位置一般在段首或段尾,当然有的也需要概括。层意是段落内部的意思构成,一个段落往往由几层意思构成。方法是:看该段内论述了哪几件事情,如果有两件事情属于同一类,则应该归纳为一个层意。一般来说,每个层意论述的事情是不同的。
      四、了解杂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区别,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作出判断。观点是文章的论点,是作者对问题的见解、看法和主张。材料是用来证明观点的事例和道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证明观点。凡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例和道理(包括名人名言、俗语等),都是材料;凡是能表达作者见解、看法和主张的,就是论点。
      五、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阅读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这是对阅读材料的延伸,我们需要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思考。无论是赞同或反对文章的观点,都必须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不能自相矛盾。
      六、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也是结合该句和该句的前后语境作答,应该解释出这些重要词句在语境里的具体意义。一般来说,这个意义大都突破了它的本义,在语境里的意义多是引申义或比喻义。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拒绝“广告语法”
      □陈长林
      其实广告本没有语法,广告做得多了,也便有了“语法”。
      现实生活中,广告无所不包,无孔不入。广告刊发,离不开语言铺路;只要使用语言,就该遵循语法。但有的商家自恃财大气粗,不按牌理出牌,自行一套“语法”,有时就不免闹出笑话。
      语法的基础是词法。“广告语法”一大特征,就是乱改词义,不着边际。百姓过日子,少不了专家指点迷津,故媒体上常见“专家说法”。无论辞书解释,还是人们共识,“专家”要么精通一门学问,要么擅长某项技术,肯定是人不是物。可在商家眼里,“专家”指人是老皇历,任我随意翻过去:街头专卖店,号称“钻石专家”;超市面巾纸,标榜“用纸专家”;厨房清洁剂,自称“去污专家”;席梦思床垫,宣称“睡眠专家”;某家全国闻名肉联企业,向顾客赠送环保购物袋,上面赫然印着“肉类美食专家”;更有海南一家房地产公司,刊发整版广告,自称“中国休闲地产专家”……诸如此类,统统见物不见人。原先以为中科院里专家最多,现在不能不有所怀疑。照此趋势发展下去,来日超市里“专家”肯定会比科学院更多。新版《辞海》可千万不要迫于广告压力,在“专家”词条下新增义项云:广告用语,特指该广告大力宣传之内容……
      说罢词法说句法。“广告语法”一大恶习,就是只求炫目,不管逻辑。网民说法挺俏皮,叫“废话是人际关系第一句”,细想不无道理。广告诉求直指人心,原本没心思跟消费者作“废话练习”,只因“广告语法”作祟,往往事与愿违。比如某乳业公司,企业是名企,产品是名牌,其一款高档产品包装盒上印着:“不是所有牛奶都叫×××”,却令人喷饭。产品名称最忌重复、无意“撞车”、有心“山寨”,都属侵权,哪有厂家会“脑残”到这种程度,让“所有牛奶”都唱“同一首歌”?超市里有一种瓜子,品牌名气大,市场占有率也高,就是包装袋上广告语,实在经不起推敲。什么叫“吃出一张瓜子脸”?难道瓜子具有“特异功能”,不是手术刀,胜似手术刀?民间审美推崇瓜子脸,东北民歌《看秧歌》遂唱“瓜子脸,赛粉团”。瓜子脸,哪里来?只能出自娘胎。说吃瓜子健脑、美容,犯不上给厂家提意见;说吃瓜子能“变脸”,纯属天方夜谭。一种葵花油,大肆张扬“葵花油专家,教你种葵花”,更见荒唐:吃过鸡蛋,想知道母鸡长相者,确有人在;食罢葵花油,欲种葵花者,不知何在。消费者认可葵花油,常吃就是了,哪有闲情跟你“种葵花”?
      广告作为向导,介绍产品性能,说明服务内容,引导消费理念,功不可没;“广告语法”扭曲语言功能,破坏语言规范,混淆语言是非,不该提倡。“顾客就是上帝”,我们虽无上帝的威严,但接受广告须小心,拒绝“广告语法”要大胆,这一点还是应该记住的。
      (选自《文汇报》2009年9月15日)
      1.从文中看,“广告语法”的危害有哪些?你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危害?
      2.文章在行文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年味”与“炮味”
      □邓高如
      花有香味,盐有咸味,醋有酸味,人有体味……这是常识。于是我们又说,过年还当有“年味”,这也是常理。不知何时,一批“恋味”人士认定,“年味”中独不可少了“炮味”。
      何为“炮味”?即是过年时燃放烟花爆竹的声响和弥漫在空气中的火药味,也就是那番平地响春雷的热闹景象,以及由此给节日增添的欢乐气氛。正是因为“恋味”者们的需求与斡旋,本来已经禁放多年的爆竹烟花,又死灰复燃,重新开禁了。此禁一开,仅五六年时间,何等了得:害人性命、毁人财产、污染环境,弊端暴显。前年元宵节,因烟花爆竹引燃了中央电视台新址北配楼的大火灾,造成经济损失1.6亿元,23人被起诉。去年元宵节前一天,广东普宁市军埠镇石桥头村某大户也因燃放这玩意儿,一次性炸死20人。今年尤甚,兔年刚过20分钟,又因燃放烟花,使沈阳152米高的皇朝万鑫国际大厦被烧通了天,损失30亿元。据公安部消防局统计,仅2月2日零点至次日上午8点,全国共发生火灾5945起,骇人听闻。
      我国燃放烟花爆竹,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说,起初因为人烟稀少,村民把它作为驱赶野兽、保护家园安全的重要手段,后逐步演变为驱邪逐鬼、喜庆招财,以至逢年过节热闹一番的礼俗。改革开放后,人喜年丰,因“文革”被冷落多年的老玩意儿焕发了青春,城市农村普遍燃放,愈放愈烈。因为它弊大于利,万民吁请,政府终于决定从1993年起,在许多大城市禁放。从万炮齐鸣的喧嚣中一下沉寂下来,确有人顿感不适,一位已故的老作家做过这样的比喻:农民进了城,听不到鸡鸣犬吠声,不甘寂寞,于是一定要在房间摆个自鸣钟,或者买笼蝈蝈,放至柜前,晨叫夜鸣,听了这声音,觉才睡得踏实。于是,从北京到其他200多个城市终于取消了禁放令。当然,也有的城市至今未取消,如广州。虽然取消禁放令时,许多城市对在市内燃放的地点、时间,也做了有利于安全和尽量不扰民的限定,但千门万户执行起来往往走了样。
      本来,烟花爆竹就是一项奢侈品,可放可不放。旧时,城市不大,人口不密,楼房不高,烟花爆竹的花样也不多,燃放时威力也不会太大,何况可供玩乐的项目也较少,这玩意儿放放也无妨。今天不同了,城市人口暴增,高楼林立,休闲娱乐的方式丰富多彩,层出不穷,我们玩啥不行,何必非抱着“点火放炮”的乐子不放呢?
      娱乐习俗,从古至今,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人有“投壶燕饮”“曲水流觞”等等时尚,今人基本不沾了。春节的屠苏酒不喝了,端午的雄黄不用了,艾草也不挂了,就连儿时我们还玩过的“丢手绢”“击鼓传花”也与我们生分起来。十多年前我们还热衷过的“呼啦圈”,据说一夜之间成为垃圾。风靡一时的魔方,也快进玩具博物馆了。由是观之,对于燃放烟花爆竹这样一个弊大于利的娱乐项目,我们冷落一下,又何妨呢?
      国粹人士可能又会说:鞭炮不响,年味可就淡了!我却说,淡一点好。不是吗?旧时人们认为:“穿上新衣裳,才有过年样。”今人若以旧时眼光看,天天都穿新衣裳,天天都在过新年。北方人士认为:“吃上水饺,才算过年。”今天我们想吃饺子就吃饺子,岂不是想过年就过年了。这真是“久居兰房,不闻其香”。经常过年,何必计较年味呢!况且,我们对年味的追求也会因人的经济社会地位不同而各异。一张春运返程票,就可使外乡打工仔春意无限;一副春联,即可使我们年意浓浓;一桌团圆饭,又可使家人其乐融融。那几天,我外甥女能撇下作业不管,痛快地看个电视,打个游戏,睡个懒觉,在她心中那就是最大的年味。我等长期伏案之辈,若能利用这“共休”的机会,偕妻携子去旅游一圈,自然是年味对我们的最高奖赏了!
      充满火药味、爆炸声、炫光闪烁的年味,确实不对我们的胃口。
      (选自“浙江在线新闻网”2011年2月17日)
      1.从文中筛选出作者的观点,不少于两个。
      2.依照文中画线句,再仿写一句,使之构成一个排比分句,要求和上文语意连贯。
      3.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显然是不赞成过年时为了增加年味而燃放烟花爆竹的。你同意作者的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
      杂文的由来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杂文”这个概念,并把它当做一种独立的文体的人,是南朝(梁)文艺理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题名为“杂文”的一章。他一方面总结前人的杂文创作情况,并总括其名为“杂文”,另一方面又历述秦汉以来杂文有三类,以泉玉的《答楚王问》、枚乘的《七发》、扬雄的《连珠》等为最早的代表作。但事实上早在先秦散文兴起之时,杂文也已随之出现。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实际上就是杂文。后来,杂文又有新的发展。唐代韩愈的《杂说》、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的杂文,明代刘基的《卖柑者言》等,都是有名的代表作品。杂文不仅源流最早,而且它的地位最初也很高。诚如班固所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比其所长也。”可见,杂文对于当时社会的作用之大。
      “鲁迅风”杂文
      所谓“鲁迅风”杂文,就是鲁迅式的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它当然不能囊括中国现代杂文的一切,但无疑是中国现代杂文的主流。“鲁迅风”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打击敌人、匡正时弊、张扬真理,进行广泛、尖锐、巧妙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基本内容;二是有自觉的美学追求和美学创造,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注重多样化、形象化的说理以及笔调的讽刺和幽默的杂文味,追求一种“理趣美”;三是杂文在艺术风格上、文体样式上,不拘一格,随物赋形,允许有广阔自由的创造天地。“鲁迅风”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是一个比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广泛得多的概念,也是一个在时代的运动中不断流动、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概念。如,鲁迅的杂文集《三闲集》《二心集》《花边文学》《准风月谈》等。
      昆明杂文作家群
      抗战时期,一大批知名学者和民主人士如李公朴、闻一多、吴晗、朱自清、钱钟书等,都聚集昆明。他们创作了大量有鲜明学术色彩和战斗性的杂文。其特点有:一是这些杂文家有着大致相同的人生经历:诗人―学者―战士。抗战以前,他们或者不过问政治,或者政治上不太激进,但此时则都冲出书斋,走上街头,关心政治,忧国忧民;二是这些杂文家有着渊博的知识。他们有较曲折的人生经历和较丰富的人生体验,有广博的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知识,有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这些正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杂文作家所必备的知识结构;三是他们中的多数人自觉师承鲁迅杂文的战斗传统,同时在杂文创作上又追求独创的艺术风格。如,闻一多《龙凤》《复古的空气》,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吴晗《历史的镜子》。
      
      ■
      一、巧用象征,生发议论
      指津: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并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示例: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鲁迅《战士和苍蝇》)
      选段描述了两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对象,把战士人格的伟大与苍蝇灵魂的肮脏进行了鲜明的对照,得出“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的结论。从写作技巧来说,有时候运用较为隐晦的象征手法发表对社会人生的见解,既生动形象,又避免了别有用心的人对号入座。
      二、比较说理,鲜明透彻
      指津:比较说理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包括人)的比较分析来论证论点,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具体方法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对照比较和类比等。
      示例:80岁比70岁可好太多了。70岁的时候,人家可以为了什么事对你发脾气。到了80岁,你不论做了什么,都完全可以得到谅解。即使你做了蠢事,那只是你返老还童,人人都在琢磨你的脑软化症状。
      70岁根本没什么好玩。在那个年纪,他们盼着你在佛罗里达州隐居,在一所房子里抱怨着你的关节炎,而你要求每一个人停止他们含糊不清的叽叽咕咕,因为你听不懂(你的听力已经减弱一半了)。
      如果你活到80岁,人们就会惊奇你还活着。他们满怀尊敬地对待你,因为你还这么长寿。实际上,他们看起来是惊讶你还能走路,而且谈吐敏锐。[(美国)法兰克・劳巴赫《生命始于80岁》]
      选段主要把80岁的人生与70岁的人生进行比较,突出80岁才是生命中最好的时刻,从而勉励人们热爱生命,努力活到80岁。运用对比法,不仅可以扩充文章的内容,还可以使阐述的道理更加鲜明,更加透彻。
      三、反弹琵琶,突出新意
      指津:反弹琵琶喻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从反面看问题,与常规事物对着干。写作中的反弹琵琶,是指从事物的反面来逆向思考问题,得出令人耳目一新又富有哲理的结论。
      示例:千里马的日益稀少,伯乐也有相当的责任,如果他不是“遇其良,辄取之”,在找出了千里马之后,不急于牵去向秦王献礼,而是给以时日培养、发展,冀北之野千里马的繁衍,也就指日可待了!
      古今之人一再叹息“伯乐不常有”而忘了其他,这本身就是观念上的误区。
      试想:如果当初无千里马于槽枥,伯乐之名从何而起?即便到了今天,如果没有千里马,即便你身揣一打伯乐资格证,也难以树伯乐之名。真正的伯乐绝不会指驴为马。
      没有伯乐,千里马依然是千里马;离开千里马,伯乐岂能为伯乐?更何况,真正的千里马毋须朝朝暮暮地等待伯乐,天马行空一向是步态不凡。(彭荆风《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
      在人们的正常思维里,是“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作者却说“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题目即是论点),并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生活中,有时候反弹琵琶反而能取得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四、联系现实,剖析说理
      指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杂文是时代的最强音。联系现实,剖析说理,就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情、景等(有好的也有坏的),也可以是某种习惯、思想或风气等,进行分析,阐明主张和道理,使读者分清主次。
      示例:《拒绝“广告语法”》《“年味”与“炮味”》就是这类杂文的范例。
      【片段演练】
      1.请根据以上介绍的写作方法,写一则对社会生活或时事进行评论的杂文片段。
      精彩片段: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对“星”的崇拜可谓登峰造极。为了能一睹“星”的风采,不惜牺牲宝贵的学习时间,在剧场或馆院门口“守株待兔”。更有甚者,不惜远赴“星”所在的城市,去堵“星”。一时,追“星”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其实,“星”们和我们普通人并无两样,只不过他们在某一领域――主要是艺术领域有所建树,赢得了大众的喜爱罢了。客观地说,“星”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让人迷恋,如“星”的歌声动听,“星”的面相帅或靓,欣赏这些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对“星”的迷恋和崇拜,到了要放弃学业,搞得倾家荡产,甚至弄出人命的地步,就不能不说是追“星”的悲哀了。
      事实告诉我们:追“星”不能盲目!(吴素萍)
      2.日本地震引出了“抢盐风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则杂文片段,浅谈自己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
      
      ■
      比较说理佳篇
      好事真的做不得吗
      □梅林
      前阵子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有一位老人摔倒在街头,一小伙子走上前去把老人扶起来,老人却一把抓住小伙子,硬说是小伙子把他撞倒的。结果小伙子不但被人误会痛骂,还赔了钱。于是,有人就说:这年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事做不得啊!
      好事真的做不得吗?
      先不说这件事有以点概面之嫌,就说如果倒地的老人是自己的亲人,难道你也会见死不救吗?诚然,也不否认有个别老人因种种原因会讹人钱财,但社会上毕竟还是好人多。如果因为个别老人的不良行为,就认为所有老人都会这样做,显然是以偏概全。为此,我想到另外一个故事:
      有一位父亲去学校接女儿放学回家,两人都骑自行车,原来两人是并排前进的,双方都能看得见。后来由于人多车多,渐渐地女儿落在了后头。这位父亲骑了好长时间才发现女儿不见了,就赶忙回头去找。走了没多远,就看到一群人围在马路中间,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不想去过问。可是他一直找回到学校都没有见到女儿的影子,只得往回赶。当他再次路过那段马路时,看到刚才围观的一群人还没散去,好奇心趋使他身不由己地挤了过去。当他拨开人群走近一看,原来正是自己的女儿出了车祸。此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而为时已晚……
      这件事告诉我们,如果每一个人都对他人的不幸抱着漠视的态度,那么总有一天,灾难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到那时,后悔就晚了。
      还记得孟子说过的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扩大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扩大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这样,我们就不会看到残疾人过马路时没人搀扶、流落街头的孩子无人过问、公交车上没人主动让座等现象。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人有难众人相助,这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把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当然,对于社会上那些以骗人钱财为目的的人,我们也不能等闲视之,应该让他们曝光,使之受到良心的谴责,教育他们改过自新。
      点评
      这篇杂文采用比较说理进行周密的论述剖析,在论述的过程中,注意以理服人。事例典型,引人思索,让读者明辨是非,提高认识。
      联系现实佳篇
      有感于“常回家看看”
      □杨士芳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国家有关部门重新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并把子女“常回家看看”明确写入修正草案。这意味着子女常回家看望老人,成为一项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这项修改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赞成和反对的都不在少数。前者为老年人的权益得到进一步明确和保障而欢欣鼓舞,后者则以种种理由认为“常回家看看”难以实现。而我则认为只要心中有父母,即使工作再忙,离家再远,也是能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的。
      说实话,初看到这则新闻,我心里不但不高兴,反而感到一种凄凉和悲哀。“父母者,人之本也。”人人都是父母生养,按理说,“常回家看看”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根本用不着以法律的形式来约束。然而,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做子女的,为了自己的小家,不但不“常回家看看”,还想方设法从父母那里谋取好处,千方百计啃老。更有甚者,明明有充足的能力赡养父母,却对父母的贫困视而不见。这种对父母精神和物质上的虐待,不仅是一种道德的缺失,也是一种犯罪。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的道德水准也应该与时俱进。可实际情况却是一些人的道德水准在下降。古人云“人之行,莫大于孝”,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条文,就是为了扼制少数不孝者对老人关爱的缺失。
      诚然,法律不是万能的。要做到“常回家看看”,还要看做子女的是否出于真心诚心,是否真有孝心,是否真的想为父母排忧解难,是否真的能给父母带来关爱和快乐。如果只是慑于法律的威严,而不得不去“常回家看看”,那这种“常回家看看”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意义。正如有的网友所说,这种勉为其难的“常回家看看”还不如不要。
      想想吧,每一个人都会有老的时候,早晚有一天,你的子女也会离你而去。如果我们不能在“常回家看看”方面给他们作出榜样,那么,他们成家后极有可能也不会“常回家看看”。就这点来说,“常回家看看”实际上也是给自己留了一条亲近儿女、享受天伦之乐的后路。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愿我们每一个为人子女者,都能像父母当初对待我们那样去关爱他们、理解他们、体贴他们,尽可能地“常回家看看”。
      点评
      这篇杂文紧扣社会热点有感而发,在议论的过程中,不仅态度诚恳,且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行文上,虽侃侃而谈,却层次井然,并能联系现实进行由此及彼的阐述,让读者在亲切自然的阅读中受到启发,心悦诚服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反弹琵琶佳篇
      有志者事未必成
      □吴波涛
      日常生活中,总听人们说:有志者事竟成。而我则认为,这只是一种勉励人的话而已,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志者事未成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爱国诗人屈原算是一个有志者吧,为了能让楚国强大,他积极辅佐楚王变法图强,却遭到小人的诬陷,最后被流放在外。他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在国家灭亡时以死明志。你能说屈原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青年时代也是满怀济世的理想,希冀有所作为,却不料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最终也只能在纵情山水中打发寂寞的时光。你能说李白实现了他的济世理想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平生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南宋爱国将领岳飞,壮志未酬反遭奸臣秦桧所害。你能说岳飞实现了他的报国之志吗?
      ……
      像屈原、李白和岳飞这样有志的人,尚且未能实现他们的壮志、理想,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就更不用说了。
      在我的身边就有一些同学,他们的志向不能不说远大,有的想当作家,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当政治家,有的想当艺术家……这些理想最终能否实现,不仅要看个人的努力、家庭的状况,还要看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实际需要。
      爸爸曾经告诉我,他青少年时期的志向是当一名像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爸爸未能实现他的愿望。可他常说:“一个人的志向未能实现没关系,关键是不能没有志向,更不能失去为志向拼搏的精神。只要努力过,执著过,奋斗过,就不后悔。”
      生活的经历告诉我们:有志者事未必成。每一个人在树立志向的时候,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得志时不忘形,失意时不忧伤。
      点评
      这篇杂文运用“反弹琵琶”的方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志者事未必成。从文中所举的事例来看,的确如此。在举例的过程中,作者注意按照时间顺序,做到了有条不紊,并注意联系现实。可以说,联系现实生发感受是写好杂文的一个最好方法,惟有如此,文章才有现实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 亦庄亦谐 第四章 杂文 中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