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亟待解决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几个现实问题

    时间:2021-01-25 08:02: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谁都知道,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准确的统计数据来源于基层的源头数,每一笔源头数据是否真实反映基层的客观实际,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所在。笔者认为在目前我国这种统计管理体制运行的情况下所引发出基层统计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不去研究解决,那么要想提高统计的数据质量恐怕是一句空话。按照《统计法》的规定:“国务院设立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统计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和企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置相应的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这种“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表现在:地方各级统计机构在人员编制、经费方面以地方政府的管理为主,在业务方面以上级统计机构的领导为主。这种双重的管理体制在上世纪9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还可以适应,而时过境迁到了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和信息经济时代就显得不相适应了。由此而引发出基层统计工作中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任务在强化而基层统计队伍在弱化。近几年来,一方面随着国家和上级政府(主要指省一级政府)决策的需要,这就要求统计部门提供大量的统计数据,而上级统计机构为了满足政府的需要就必须往下级统计机构布置大量的统计报表和统计调查任务,工作量在逐年增加;
    另一方面下级统计机构(指县、乡两级)鉴于人员编制和经费限制已无力承担来自上级统计机构所布置的大量的统计业务工作。包括各种普查,定期报表和抽样调查。就以笔者所在的衡阳县来讲,我县是一个上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辖26个乡镇,县统计局目前在编人员20人,除了领导,办公室和老同志离岗休息外,真正搞业务的只有9人,这9人要承担起农调,企调,城调这三支调查队和工业、农业、劳资、固定资产投资、贸经等9个专业的统计业务,还要完成来自上级统计部门所布置的大量调查任务,可以讲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口针。乡镇统计站的情况更令人担忧,撤区并乡以后,我县最大的乡镇有10多万人,最少的乡镇也有上万人,一般乡镇人口都在3至5万人左右,这样几万人口的乡镇连一个专职的统计人员编制都解决不了,那么要搞准一个乡镇内的工业、农业、人口等各方面的数据便可想而知了。部门统计机构较之过去来讲是在削弱,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的破产改制,原有的企业统计机构已不复存在,统计人员下岗分流。取而代之的是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它们为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很少设统计岗位或专职统计人员,即使有这个岗位也不被重视,这种统计工作(任务)在强化而基层统计队伍在弱化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2、工作量与工作经费不配套。要开展好一项工作,除了有人做事之外,还要有开展工作所必需的经费。作为基层统计工作来讲,基层统计机构所承担的大量工作与所需经费严重短缺,显得很不配套,这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来讲大量的业务工作来自上级统计部门的布置,而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经费却要基层统计机构向地方财政去争取,至于能不能争取到经费或争取多少经费,上级统计部门也管不了。总之业务工作是要无条件去完成,即按时上报各种统计报表。谁都清楚分税制以来,地方财政越往下一级越困难,有一句顺口溜可以生动地说明这个问题。“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市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举步唯艰,乡镇财政喊爹叫娘。”也就是说县、乡两级财政连吃饭(发工资)都困难,需要国家财政转移支付,那么开展统计业务工作所需要的经费想按业务工作预算要求地方财政解决是相当困难的。没有钱也要去做事(即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这就势必导致基层统计人员要么不做,要么应付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笔者在基层统计局工作二十余年,亲身经历过二次人口普查,二次农业普查,一次经济普查,这都是全国性的普查。从普查表的设计来讲一次比一次调查项目多,内容更全面,设计更科学,可谓是用心良苦,目的是想通过普查把所要的基层的基础数据搞准确,可是到了乡村两级,由于缺乏经费就大打折扣,写在方案上的高标准严要求与实际操作起来就大相庭经了。就拿最近这一次农业普查培训来讲吧!省培训到市、县时间是一个星期,市培训到县时间是5天,县培训到乡镇时间是3天,而乡镇培训到村一级的指导员与普查员由于受经费限制时间就是半天,说确切些就是2个小时。一般来讲上级的业务培训去参训的人员都是下级选派的业务精干,素质相对要高些,越往下一级的培训所参加的人员相对来讲业务素质、文化水平都要低一些,这样就出现了素质高的人培训的时间长,素质低的人培训的时间反而短。谁都知道普查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从事一线的广大普查员对业务的掌握程度,如果连起码的业务培训时间都不能保证,能谈得上认真搞好普查登记质量吗?一位村普查指导员深有感慨地对笔者说:“这次农业普查看起来很重视而实质并不重视,因为对于从事一线的普查员培训国家都舍不得花钱(培训时间不能保证)能谈得上重视吗?”由于受经费的限制,一些普查员的误工工资得不到落实,以至于没有人做事,大量的工作压在村干部身上,说确切点有的村是压在村会计一个人身上。照此推算一个300户左右的村靠一个人去完成普查登记大约要近一个月时间(完成一户要用50分钟,一天按8个小时工作时间计算,一个人最多只能登记10户左右)。到年底村会计又事情多,试想这样大的工作量靠一个人短期内去完成就是想把普查登记工作做好也无力去做好,更何况还没有待遇。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受利益驱动的,今天市场经济时期误工没有工资,凭良心在做工作能够保证质量有谁能相信呢?笔者认为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搞普查不适合我国的国情,至少不适合分税制情况下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的国情。

        3、不可避免的行政干预。笔者认为,在目前这种统治管理体制和政府目前的考核办法下,地方政府对统计部门的行政干预将不可避免,因为近几年来上级政府考核下级政府的工作政绩和对工作的完成情况,一般是按各地的统计上报数在进行考核评比。这样就出现了凡是上级纳入考核的经济指标,下一级地方党委政府都是相当关注的,因为这关系到领导们的面子、位子和票子,有些经济指标还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向上级政府计划部门争资立项的需要,换句话讲就是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大局,于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不可避免。为什么呢?拿地方财政的钱,吃地方财政的饭,统计部门不对地方政府负责对谁负责?恐怕再原则的统计局长也不会为了维护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去得罪直接掌控自己政治生命的顶头上司。所以在现行这种管理体制下,各地出现了许多“不换数字就换人,不换脑子就换位子”的现象。这也是导致统计数据不衔接的重要原因,因而统计数据的公信力低,数据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4、信息化时代对统计数据的需求与我国目前统计队伍现状不相适应。信息化时代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需求频率大,要求精度高,供给要及时。而目前我国统计队伍(或称统计网络)的现状如何呢?用一句话来讲是“头重脚轻根基浅”。上级统计机构办公条件好,设备先进,分工又细,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也好。越往下一级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条件越差,到了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差,办公条件差,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的现状难以得到改善,这种现状不能不令人堪忧。按理讲信息化时代对统计数据的大量需求,要求基层统计队伍建设成为一支能征善战,高效的快速反应部队,而目前是一支拖着疲惫的虚弱身体,迟滞的被动应付部队。这样一支基层统计队伍怎么能适应今天信息化时代的统计数据需求呢?

        总之,这些问题虽出现在基层,但原因在上层,归根结底是目前这种双重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笔者认为现行的管理体制不改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解决上述几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而上述几个方面的现实问题不能很好地去研究解决,那么要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永远都将是一句空话。
     

    相关热词搜索: 几个 统计工作 亟待 统计数据 基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