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关于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及建议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0-12-23 08:13: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要解决农村问题,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2009年12月初,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开展村级事务“421”管理工作,主要是进一步扩大村内民主,解决农村问题。两个月来,我对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调研。  

    一、农民增收现状  

    (一)杨桥村基本村情 。杨桥村是杨桥镇三个社区之一,交通便利、商贸繁荣。S102、S328公路穿境而过,是连接临泉、阜阳、阜南、界首的枢纽。全村有8个自然村,17个村民组,村民879户、总人口2781人,81名党员,耕地1017亩,人均0.37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该村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种植小麦、玉米,个别村民靠畜牧养殖、小商品零售、农产品运输、外出劳务打工等方式获得收入。  

    (二)杨桥村农民增收及收入状况。近年来,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增收状况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增收愿望强烈。二是增收渠道较窄。三是增收空间不大,。四是收入不稳定。五是收入不均衡 。六是收入入不敷出。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大多数农民群众从事小麦、玉米种植,极少数群众从事畜牧养殖等副业。从这个层面分析,就是在农产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遏制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农民的增收空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的原因有: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很多群众反映,农业龙头企业较少,虽有农业合作社,但作用发挥不够明显。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不够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问题,管理粗放,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二是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想致富、缺资金、贷款难是当前群众们最大的难题,县乡经济乏力、财政吃紧,金融机构贷款机制不够灵活等,是造成资金支持不到位的关键所在。三是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近年来,虽然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但由于科技支持农业的能力弱,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进展缓慢,形不成精品,农产品附加值低。

      

    (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对信息、技术等需求、期望值较高,但在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上显得乏力。一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农民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只能凭经验、凭感觉做出相关的决定,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是“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还不够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好。三是农业技术人才匮乏,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与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不相适应。  

    (三)农民群众致富手段少、技能欠缺。农民大多数仅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学习、利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导致致富手段少、技能欠缺。我县农民群众受文化程度低的制约,劳动技能薄弱、经营投资理念落后,创业意识和投资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使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外出务工人员有时只干一些体力劳动,工资低下。  

    (四)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滞后。一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没有形成,土地供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层次较低,制约了土地的规模经营,降低了土地资本的增值作用和农业整体效益,又弱化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部分农民不愿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两栖”流动就业的兼业农民。二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无论是劳务输出,还是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农民都凭自我感觉或典型带动、自发组织进行,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管理、中介服务以及对外输出平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及建议  

    (一)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围绕产业调大、产品调优、特色调强、市场调活的原则,着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以培育主导、特色产业为重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在抓好优质小麦、玉米、畜牧、蔬菜等主导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和壮大肉牛、肉羊、肉鸡、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二是以引导农民科技开发、生产要素开发和市场开发为重点,不断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三是以资金倾斜为重点,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议县、乡两级财政,将现有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配套倾斜,重点向农业结构调整的乡镇、村倾斜。建议从土地流转、资金扶持、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和技术指导等方面帮助农户调整产业结构。

      

    (二)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加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有效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培育一批能连接市场、能带动基地的龙头企业。一是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政府要积极应对市场需求,放低门槛,发展一批高科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一批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新的生产线,帮助搞好原料生产基地,并形成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政府采取财政补助、贴息等方式,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二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大力发展和兴建一批专业市场,完善市场网络和市场功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中介+农户”的发展模式。三是完善土地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经营。在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利益,鼓励和支持农户之间进行转包、转让、互换等土地流转,通过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和能手聚集,实现规模生产与经营。鼓励建立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发展农业土地租赁市场,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三)加强农民转产转业培训,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关键靠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农民素质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收入也越高。大力加强农民转产转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能力。一是政府“买单培训”。把培训费列入县、乡财政,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农民,使农民靠知识受益得实惠。二是开展“订单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训与扩大劳务输出相结合。三是发放“创业绿卡”,对参加培训经考试合格人员发给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对外出务工人员发放“创业绿卡”。四是打造“劳动力品牌”。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把重点城镇建设作为城乡工农产业的连接点,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来抓,与兴建市场、发展商贸流通结合起来,与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与发展农产品加工结合起来。     

    (四)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一是建立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依托供销网络平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加速网络延伸至乡镇村、种养大户,完善县、乡、村农业信息网络,以“政府网”、“农网”为依托,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开展网上招商、网上咨询、网上销售等服务。二是建立健全优良种苗繁育体系。加快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抓好县、乡两级蔬菜、食用菌、畜禽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优势农产品的良种化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完善专业农技推广队伍,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确保农技人员到岗到位,职责不变。    

    (五)着力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加大农业投入。农民缺乏资金支持、贷款难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性因素”。县、乡两级政府把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作为促使农民增收获益的重要手段。一是协调金融部门创新支农方式。可尝试农民土地使用权、林地承包权以及多年生作物抵质押贷,以及推行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贷款等,解决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对农户贷款,除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比重外,着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大额支农授信贷款;
    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议推广发放订单跟踪贷款,并尝试开展仓储式流动资产质押贷款。二是积极探索建立乡村农业贷款担保机构。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可以由会员认缴贷款风险金、政府对农业的扶持金及其他资金组成,担保机构主要为有发展前景的种养大户及信誉好的农户提供贷款担保。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