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以人才和智力促进西部大开发

    时间:2020-10-08 08:09:1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以人才和智力促进西部大开发  

    ——内蒙古开展“博士服务团”工作的实践与认识  

       

    (2005年7月)  

       

    中组部、团中央从1999年开始,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从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和单位以及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选派“博士服务团”到西部地区服务锻炼,至今已经选派了五批共计495名博士参加到这一行列中来。  

    胡锦涛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博士服务团”工作。他指出,“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西部千名学科带头人工程”、“院士专家西部行”、东西部干部交流和对口支援等活动,既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宝贵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又使许多青年人才在艰苦环境中得到了锻炼。  

    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在总结全国第四批“博士服务团”工作成效时所说,“博士服务团”有四大优势:发挥思想观念新的优势,为接收地区和单位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理念;
    发挥熟悉宏观经济和政策的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献计献策;
    发挥专业特长的优势,促进了接收地区和单位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政府有关管理工作;
    发挥信息灵敏的优势,为拓展接收地区人才、技术交流和经济往来充当桥梁纽带。  

    “博士服务团” 作为国家以人才智力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正在逐步成为服务社会、服务大局的精品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以及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团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接纳“博士服务团”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积极为每位成员搭建发挥作用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事实证明,内蒙古开展“博士服务团”工作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内蒙古开展“博士服务团”工作的实际成效  

    (一)自治区党委和各挂职单位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内蒙古自治区从2001年开始接收“博士服务团”,迄今已接收了四批共计44名成员。自治区党委把这项工作当作是“人才强区”的重大举措来抓,主要领导亲自过问、自治区组织部和团委以及各挂职单位具体落实,使“博士服务团”工作有序展开。  

    首先,认真部署,积极为“博士服务团”成员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筑巢引凤,尽可能让博士们工作、生活便利,这是自治区党委的要求。各挂职单位普遍为“博士服务团”成员安排了专门的办公室,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工作用车,并让他们享受本地区、本单位同职级或高一职级干部的生活待遇。  

    同时,大胆重用,把“博士服务团”成员全部安排到重要工作岗位,为每位博士发挥作用提供舞台。  

    为了合理安排好“博士服务团”成员的挂职单位和职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博士们的作用,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中组部提出的选派计划,并提交书记办公会和常委会审定,最后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将他们全部安排到盟市、区直单位和高校挂任副职或助理职务,并在实际工作中使他们有职、有责、有权,有的还可以进行调整。比如2003年、2004年延期服务的李斌同志在挂任乌海市副市长期间及时为他调整了分工,由最初让他负责化学工业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改为让他负责科技局、地震局、对外招商办的工作;
    2002年赴内蒙古的第二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运国,第一年挂任内蒙古财经学院院长助理,由于工作需要,他在延期服务的第二年挂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2004年第四批赴内蒙古的王振营在挂任自治区金融办主任助理半年后,又同时挂任鄂尔多斯市市长助理。  

    (二)“博士服务团”成员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  

    1、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  

    “博士服务团成员普遍结合分管工作广泛开展了调查研究,并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和意见。据不完全统计,前三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共撰写调研报告和文章146篇,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653条,被采纳374条。  

    2、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工作优势和专业特长。  

    工作中,大家热情高,敬业精神强,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辞辛劳,积极努力,推进了分管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作为高层次青年人才,“博士服务团”成员不但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且在分管领域是行家里手,体现出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  

    3、加强对外联系,促成多项合作。  

    大家充分利用原所在单位的支持和自身优势,主动协调,拓展了挂职地区和单位对外交往的空间,为挂职地区和单位引进了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前三批“博士服务团”促成合作协议85项,引进项目63个,项目总投资116.129亿元,引进人才、智力378人次。  

    4、积极开展培训工作,传授了新知识、新信息、新理念。  

    “博士服务团”成员基本上都举办过讲座和报告,传授了现代管理、现代科技、市场经济和金融财政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使干部群众拓宽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前三批“博士服务团”举行报告、讲座228场次。  

    由于第四批“博士服务团”还没有进入工作总结阶段,因此上述统计数据只包含前三批人员的总体情况。  

    (三)“博士服务团”在服务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锻炼  

    1、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  

    “博士服务团”成员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增强了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感情,对国情和社会更加了解,提高了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  

    2、检验和丰富了专业知识。  

    挂职锻炼为博士们提供了向实践学习的良好机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过程使大家在头脑中写就了“第二篇博士论文”,综合素质得以显著提高。  

    3、锻炼和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  

    “博士服务团”成员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要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把握大局,着眼长远发展来解决问题。通过分工负责,大家学到了很多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增强了全局观念和民主意识,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  

    二、关于开展“博士服务团”工作的几点理性认识  

    (一)将发挥博士服务团成员个人的专业优势与整合原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相结合,追求人才配置与社会资源配置相结合以及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最佳效应。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西部人被推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
    全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推进,给西部人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如何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观念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西部人面临的一个富有时代性的新课题。面对这一挑战,西部只有顺应发展的大趋势,以人才开发为先导,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通过知识、信息、技术、人才、管理、环境等这些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生产要素,对西部的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综合的、集约的整合、重组、优化配置,才能在高起点上实现社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目标。  

    人才配置与发展战略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的推动力;
    发展战略是区域(或部门)发展的导向,是发展的拉动力。内蒙古为在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中,达到二者合力的最佳匹配与效果,人才配置与发展战略之间就需要“沟通”,通过“沟通”,实现“协调”与“合作”,达到“用力方向”一致,促进人才的协调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引进什么样的人才,直接关系到发展战略的最终实现。这个认识高度同时也决定了内蒙古人才培养与人才配置的总体思路,即:不断培养造就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领导人才,培养提高他们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把西部的发展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格局中来思考和谋划的能力,制定出符合中央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反映西部地区实际和富有创造性的政策措施,从而把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不断培养造就深刻理解并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提高他们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的波动和振荡,敏锐捕捉并牢牢抓住机遇的能力,充分利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使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保持一个较长时期。  

    “博士服务团”成员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一般都是业务骨干,其中不乏具有战略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新型人才。同时,每个挂职博士的背后都有一定的社会资源,经过“服务对接”以后就可以产生新的效益和价值。  

    (二)打破“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壁垒,在人才流动和破格使用人才方面努力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从全国范围来看,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并存。一方面,大量高层次人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流向发达地区,导致一些地区与部门人才汇聚,“英雄无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西部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却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人才匮乏。面对这一严峻现实,西部地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现状,探索西部人才工作规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对优秀党政领导人才、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十分迫切。要迅速形成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途径只能有两条,一是在内部发掘培养,二是外部流入,即把发达地区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人才的发掘培养与成长需要时间与过程,面对西部大开发的紧迫形势,想方设法吸引外部人才是西部人才战略的重要方面。  

    然而,要把发达地区的优秀人才吸引到西部地区,完全靠市场的手段来配置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通过组织的、行政的手段来配置人才很有必要。西部地区不可能用优厚的物质待遇吸引人才,却能够把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培养锻炼干部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中组部、团中央选派“博士服务团”的一个宗旨。2004年初,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在一次选派干部挂职锻炼会上说,选派干部挂职锻炼的目的,一方面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  

    “博士服务团”是在党中央直接关怀下实施的一项人才工程,它的实质是通过非市场手段进行人才资源整合,服务于西部大开发这个大局,同时为培养和锻炼高层次人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行新的探索。而且,它是符合人才配置中“流动配置”与“借脑发展”规律的基本模式。我们知道,所谓“流动配置”模式,就是通过人才大范围跨区域、跨行业的流动来保证区域(或部门)内重要岗位人才质量的人才配置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果之一。这种配置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引进、安置、使用、调整和辞退。所谓“借脑”发展模式,就是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借脑发展”,是西部地区当前人才开发的重要工作。在引进这些人才时,方式可灵活多样,凡是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打破身份、地域限制,鼓励人才冒尖。  

    根据人才学的有关原理,把人才恰当地定位、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是发挥人才作用的关键。这里蕴涵着三个基本原则:  

    首先是能级对应原则。合理的人才配置应使人才的整体功能得到强化,使人的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对应。岗位有层次和种类之分,处于不同的能级水平,即便是高级人才,在水平与能力上也存在着差异,处于不同的能级位置。做到岗位与人才的配置能级对应,每一个人所具有的能级水平与所处的层次和岗位的能级要求相对应,是人尽其才的基础。  

    其次是优势定位原则。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个性是多样化的。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及工作偏好,而且有总体的能级水准。优势定位就是根据人才的优势和岗位的要求,选择最有利于发挥人才优势的岗位进行匹配。  

    第三是动态调节原则。人才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能级对应还是优势定位,都是一个动态调整、提升的过程。一方面随着岗位内涵的深化,对人才的要求日渐提高;
    另一方面,人才自身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必然对高层次高能级岗位产生竞争,无论是岗位还是人才的要求发生变化的时候,都要适时地对人才配备进行调整,以保证始终使最合适的人才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  

     以这三个原则来看,“博士服务团”成员总体上是高学历、高层次的青年人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专业技术人才,如果按照旧的论资排辈的观念,就难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可能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在人才使用上打破旧框框,实行优才优用。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之间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三类人才完全可以打通,经过实践的锻炼,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中组部、团中央开展的“博士服务团”这项工作,正是在用人机制上的一种创新。让博士挂任相应的职务,做到有职、有权、有责,为挂职博士施展聪明才智搭建舞台、创造平台。而且,突破了传统的人事调配的程序,不被人才流动所涉及的户口、档案、人事关系等等所限制,不求其所在,但求其所用。  

    基于上述理性认识,内蒙古开展“博士服务团”工作做到了合理使用与破格使用相结合、相对固定与动态调整相结合、延期使用与个别留用相结合,尽可能让每个成员的能力和智力最大限度地发挥。  

    (三)发挥团队作用,形成“博士服务团”的合力,树立“博士服务团”整体品牌,实现1+1>2的团队效应,整体推动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资源管理与使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团队建设。即人才资源要在某一范围内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生命力、战斗力的团队。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各环节上,营造人才共同成长、服务的组织氛围,着力打造一支优秀团队,是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的有效方法。  

    优秀团队的形成是有条件的,知识结构、能力指数和个人特质是合理优化配置需要考虑的三项最基本条件。除此之外,团队成员还需要思维方式的互补,真诚团结,相互支持,信息的相互沟通,年龄、性别、专业、工作经验等的合理分配。一旦发现某一群体人才具备形成优秀团队的基础条件,就应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创造条件,打造精品。  

    每一批每个省区市的“博士服务团”都是一个团体,但是其成员来自不同行业和单位,专业差别很大,挂职单位也各不相同,表面上看来很散,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实际上可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资源优势,经过重新组合就可以产生新的能量。  

    博士总体上的最大优势是在观念与思维方面具有超前意识,能够充当智囊与参谋。  

        比如内蒙古第四批“博士服务团”利用高等院校这个知识平台为当地新一代的大学生、研究生传播理想信念,交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间接地为培养本土人才做出了贡献,受到内蒙各界的广泛好评。博士们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先后举办了多次“博士论坛”,就“献身西部”、“大学生择业困惑与价值取向”、“如何在大学时期锻造人生”等话题以及专业性的主题,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三、  开展“博士服务团”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问题  

    “博士服务团”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毕竟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举措,是带有政治色彩的人才配置方式。我们要满腔热情地爱护“博士服务团”这一品牌,使其朝着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一,派出部门和组织部门要严格把关  

    目前选派“博士服务团”成员是个人自愿与组织指定相结合,由于名额有限,一些希望参加“博士服务团”的人得不到机会,同时在确定人选时有些派出单位公开程度还不够,缺少竞争机制。要允许挂职单位对拟选派的博士事先进行考察,不满意的可以重新选择。另外,要对博士学位进行必要的甄别,要选派具有真才实学的博士,以免影响“博士服务团”的公信力。  

    第二,挂职期限可以有适当的弹性,试行项目制或合同制,进一步提高服务锻炼的效益。  

    目前服务期限一般为一年,时间相对比较紧。这必然带来短期行为或急功近利的浮躁。根据实际情况,时间可长可短,把适应市场经济的项目制或者合同制引入“博士服务团”管理。  

    第三,建立各省(区、市)之间“博士服务团”的经验交流机制,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  

    目前,在西部地区服务的博士基本上缺乏沟通和交流,每个地区的情况与新鲜经验没有得到信息共享。今后应该建立一个类似西部人才论坛的平台,不定期地让博士们以及其他类型的人才互相交流。  

    第四,在西部地区挂职锻炼的博士可以在整个西部范围内自由流动,给博士们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服务空间,不必局限于某一个地点。  

    西部地区之间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博士服务团”在一个地方挂职服务期满以后,可以选择在整个西部地区甚至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服务或者长期工作。组织部门可以从中进行协调和重新配置。西部地区可以从更广泛范围内的已经取得挂职经验的博士和其他高层次人才队伍中选择适合本地区需要的人才。  

         第五,协调好培养和使用本地人才与做好“博士服务团”工作的关系。  

          西部地区虽然人才短缺、流失严重,但是发挥本地现有人才的作用也很重要。如何让“博士服务团”成员带动、影响和团结本地人才共同工作和创业,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相关热词搜索: 大开发 智力 西部 人才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