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涉江采芙蓉教案ppt

    时间:2020-09-23 08:32:5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涉江采芙蓉教案ppt

     

      篇一:《蜀道难》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必修三第4课《蜀道难》导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 ______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扫除文字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3、探究《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

      【学习重点】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难点】探究《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

      [预习案]

      【知识导学】

      一、作者及其作品

      李白,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

     盛 唐最杰出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 浪漫主义 诗人,素有“ 诗仙 ”之称。他和杜甫齐名,人称“ 李杜”。他的诗歌风格“ 豪放飘逸 ”。杜甫曾说他“ 笔落惊风雨 , 诗成泣鬼神 ”。

      李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如:《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夜宿山寺》《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诗是一首乐府诗。乐府原是汉武帝设立的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收集和创作民间诗歌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 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后世将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称为乐府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这种。

      【基础演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yīxūxī) 鱼凫(fú) 秦塞(sài)峨眉巅(diān)

      石栈(zhàn) 猿猱(náo)扪参(shēn)历井抚膺(yīng)

      巉岩(chán)飞湍 (tuān) 喧豗(huī) 砯崖(pīng)

      万壑(ha)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 w?i) 吮血(shǔn)

      咨嗟(zī jiē)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

      1

      (1)噫吁嚱,危乎高哉( 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比 ) ..

      (3)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可以横绝峨嵋颠( 飞越) ..

      (5)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

      (6)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回转,回旋。使动用法 ) .

      (7)猿猱欲度愁攀援 (越过 )(为发愁)(8)青泥何盘盘(多么 ) ...

      (9)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0)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

      (11)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 )(12)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满 ) ...

      (13)枯松倒挂倚绝壁(靠)(14)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竞相) ...

      (15)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 使滚动 ) ..

      (1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挡 )(17)所守或匪亲(通“非”) ...

      (18)锦城虽云乐(虽然)(19)侧身西望长咨嗟 (向西 ) ..

      三、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探究案]

      【合作探究】

      一、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什么诗?从题材上看是什么诗?实际上重点内容写的是什么?

      从体裁上看是乐府古体诗(古风);

      从题材上看是送别诗;

      实际上重点内容是着力描绘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

      二、诗歌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找出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三次。第一段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第二段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第三段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三、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呢?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加以分析。

      从内容上看,此句重复出现三次,从不同侧面表现蜀道之难,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突出表达了诗人感叹蜀道之难,为友人入蜀深感忧虑的主题。

      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突出其难行;二叹蜀道之惊险,侧重其可畏;三叹蜀中战祸之烈,隐含告诫之意(申诫:剑阁易守难攻,如野心家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其结果必然是“杀人如麻”。

      从结构上看,主旨句贯穿始终,反复强调,有一唱三叹之效。开头一句,为全文奠定雄放的咏叹基调, 并从结构上统摄全篇;中间一句,强调主旋律,勾连上下,把诗歌推向高峰;最后一句,照应题目、开头,造成强烈的感叹。

      2

     【本课总结】 请根据合作探究成果,补充完成下面诗歌的思路结构图。

      开篇:主旨句一见(_奠定基调)

      一 叹蜀道之高峻

      蜀道来历

      (突出:难行_)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_ 主旨句二见(承上启下)——以“何时还”起 (侧重:可畏_) 山水险恶_

      三 剑阁险要

      杀人惨景_——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照应开头)

      【当堂检测】

      一、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地崩山崔 天梯石栈扪参历井 千沟万壑

      B.峥嵘崔嵬 冲波逆折横绝峨嵋 壁立千仞

      C.飞踹瀑流 猿猱攀援所守匪亲 一夫当关

      D.磨牙吮血 抚赝长叹鹤汀凫渚 协从不问

      二、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渺茫遥远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三、对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其险也.如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 乎:语助词,无义。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D.所守或.匪亲 或:副词,倘若。

      【知识链接】

      知人论世:李白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

      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与韩荆州书》)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

      3

     开元五年(717)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

      读书、写作、学剑、任侠、访道

      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仗剑去国、追求功业时期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

      在湖北安陆娶故相许围师孙女为妻。“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开元十八年(730)一入长安,隐居终南山。

      迁家山东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

      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3、四十二到四十四岁——三年长安供奉翰林时期

      天宝元年(742)秋,因玉真公主与贺知章推荐,被诏入京,作《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待诏翰林

      天宝三载(744)春,上书求还山,玄宗赐金遣之。

      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这次进京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即唐玄宗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因而思想上便由积极入世转为消极出世。

      4、四十四到五十五岁——十载漫游时期

      与杜甫相识,后与杜甫、高适畅游梁宋一带,又到齐鲁,金陵等地。

     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

      5、五十五到六十二岁——报国蒙冤时期

      天宝十四载(755)11月,安史之乱爆发。因从永王璘系浔阳狱,后长流夜郎(今贵州)。

      上元二年(761),准备参加李光弼平叛,途中因病折回。

     4

     课题:必修三第4课《蜀道难》导学案(第二课时)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 ______

      【学习目标】1、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

      韵美;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浪漫主义的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1、体会李白诗歌的夸张、想像的写作手法;

      2、体会李白的雄放飘逸的诗风。

      【学习难点】探究《蜀道难》艺术手法

      [预习案]

      【知识导学】

      一、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世骇俗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 笔落惊风雨 , 诗成泣鬼神 ”,韩愈说“ 李杜文章在 , 光焰万丈长”。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二、夸张

      ①定义: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②分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强等)处说,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弱等)处说,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看见这浓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

      ③作用(表达效果)恰当运用夸张,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形象的渲染,可丰富读者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夸张还能增强幽默感和趣味性。

      【基础演练】

      一、课文内容分析填空

      1、第一段写蜀道的高峻、难行,它的叙述顺序是由 历史 至 现实 ,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 上到 下再到 上 ,运用了 夸张 和 衬托(反衬) 的修辞手法。

      5

      篇二:二年级上册古诗MicrosoftWord文档

      二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一)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唐]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音:鬓[bìn] 衰cuī

      词语注释

      1、老大:年纪大了。

      2、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4、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5、衰(cuī):减少、衰败、疏落。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6、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7、相见:即看见我;

      8、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作者简介:

      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以文词知名,武后证圣元年(695)进士及第。开元十一年(723)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二年(743)冬,因病请还乡,获赐镜湖剡川一曲。次年正月起行,玄宗亲赐诗,太子以下百官赋诗饯行。归后不久即病逝,年八十六,后赠礼部尚书。

      写作背景: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诗词大意:

      一、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乡音未改,鬓毛疏落。

      天真烂漫的孩子看到了,却不能认出我是谁,笑嘻嘻地问我:你从哪儿来的?

      二、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

      他们笑着相互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唐]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lù),方圆三百余里。

      诗意:

      离别家乡已经很长时间了,

      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的镜湖的碧水,

      在春风的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二)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注释: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长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采撷xié:采摘。

      体裁:古体诗、五言绝句

      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

      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表达感情: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

      第四句的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诗意: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韵译】: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

      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

      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

     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评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是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和情思,妙笔升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见绝句中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

      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作者生平: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

     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喑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三)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文字体裁:五言绝句

      这首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抒发和表达了诗人向往神仙般生活的追求。

      注释:

      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

      ⑶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⑷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语:说话。恐:恐怕。惊:惊吓。

      【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1]

      作品鉴赏: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

     其境的感觉。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1]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关考辩:

      一般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在湖北省黄梅县所作,写的是黄梅县蔡山峰顶山的江心寺。但也有不同看法。《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所刊载的李德书的文章《李白〈上楼诗〉与〈题峰顶寺〉、〈夜宿山寺〉考辨》认为,李白在湖北黄梅县所写的诗是《题峰顶寺》,诗句是: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而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李白诗歌《夜宿山寺》的内容,应为李白少年诗作《上楼诗》的内容,而《上楼诗》实为李白上绵州越王楼诗。李白中年在蕲州黄梅县所作《题峰顶寺》来源于宋代邵博《邵氏见闻录》、赵德麟《侯鲭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等书。[4]

      (四)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体裁:七言绝句

      注释:

      [注释]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篇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分析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因此合理安排运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在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进行分析,从传统文化,大好河山,社会制度,民族精神等方面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并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而爱国主义教育更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 对树立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之一,我国历来都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尽管如今的爱国主义教育已形成系统,但是学校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而语文学科由于其学科性质的独特性,使其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①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基石,其中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运用教材时,需要对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深入挖掘和巧妙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行为。

      本论文旨在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为爱国主义提供新的途径和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借鉴和反思。

      1. 爱国主义教育概述

      1.1 爱国主义的内涵

      我们谈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爱国主义。在2008年高教版《思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中,是这样界定爱国主义的:“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①而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史论》一书中,则将爱国主义定义为:”千百年来人们把个人同祖国的生存利益一体化而历史地积淀而成的热爱、忠诚、保卫、建设祖国的生命情节,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生存意识,这种生命情节和生存意识是一种定向性的、定型化的社会意识。②从这两个异曲同工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爱国主义其实是个人对于国家所持有的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有形和无形中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最终上升为一种道德规范。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

      其次,还需要注意的是,爱国主义不等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对象是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③而爱国主义的对象则是国家,国家是一个政治概念,它必须具有一定的领土,建立一个政权且在领土范围内行使最高权,在国际范围内拥有平等主权。也就是说,我们谈爱国主义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爱国主义也应该包括认同并拥护与本国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1.2 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同表现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古至今的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对百姓的思想教育,从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统治王朝国家夏朝开始,就出现了从血缘亲属关系和对统治者的敬畏崇拜中产生的爱国情感,统治者把爱家、爱朝廷、 爱国与敬畏上天、 崇敬祖先、图腾崇拜相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利用伦理道德理论对百姓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强化,最终形成了一种以“忠君爱国”为核心的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特殊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然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①

      ② 张云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赵馥洁,段建海,董小龙.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史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

      ③ 斯大林.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斯大林选集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267

     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①

      到了近代,随着延续千年的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崛起,中国进入了动荡和屈辱的百年历史。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一大批的仁人志士都在为了捍卫祖国统一和领土主权完整,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这时的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使命感。这时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这些英雄人物和革命先烈们的光辉事迹起到的榜样示范作用来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因此更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利益、安全、荣誉和尊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体现着历史上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积淀,又蕴含着鲜活的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而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也更加的多样化,形成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系统。总的来说,学校教育更加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因此学校仍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

      2. 语文教材分析

      2.1 语文教材的性质

      中共中央宜传部和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指出:“爱国主义宜传教育的内容、素材是非常广泛和丰富的。上下几千年(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帆文摘:涉江采芙蓉教案ppt),纵横数万里,到处都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从历史到现实,从自然风光①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 专集第五册[A]. 见: 田广林.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C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36.

     到物产资源到物质精神生产、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爱国主义的瑰宝,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由于语文学科是基于范文的教学,而语文教材则是范文的载体。因此,对于语文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题材丰富多样,风格各异,包罗万象,但都兼具思想性和工具性,它们或展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或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或揭示了不同的社会形态。但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将某种思想融于字里行间。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蕴含于文字背后的思想,而且这种影响具有隐蔽性和长久性的,这是由于在对学生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必要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与感染。因此,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且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的使它具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2.2 关于人教版语文教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材经历了从“国家统编,一纲一本”到“编审分开,多纲多本”的发展历程。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总共有6套,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重庆市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后,所使用的就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实验教材,这套教材在编写上以“守正出新”为原则,“注意了内容的综合性和体例的模块化”①,更加突出“过程和方法”,体现了一种贯穿“课堂内外、书本内外、学校内外”的大语文观。

      这套教材是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部分有五个模块,每个模块编为一册,每一册均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共五册 20 个单元,共 65 课,80 篇文章。选修部分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五个系列,共编十五册。

      3.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3.1 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划分 ① 顾之川. 语文教育论[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316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①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这是对学生思想品质的要求,

      根据这个要求和前面我们所提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我们可以得到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包括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传承民族精神。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占绝大部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阅读鉴赏”板块,是语文教师备课和上课的重点,也是老师应该深入挖掘的地方。因此笔者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分析归纳主要集中在这一板块中,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3—1:在“阅读鉴赏”板块中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划分(单位:篇)

      表3—2:必修一教材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划分

      表3:必修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划分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