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作文素材:致敬科学家

    时间:2020-10-11 08:12:2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人们为什么相信钟南山?

     武汉疫情蔓延。

     一个“过气”老人,也随之重回公众视野。2003年,非典肆虐。67岁的他说:把最重的病人送

     到我这来。2020年,武汉有事。84岁的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钟南山,一个仿佛永远不会怂的逆行者。这两天,一张照片刷屏。

     这是钟南山在工作一天后,紧急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没有座位,他挤在餐厅一角,疲惫地睡着了。随后,他频繁出现在媒体,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该怎么办。而他说的每句话,人们都信。在民众眼里,他就代表正直,代表科学,代表权威。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个医学专家,神奇地拥有了100%的可信度。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百姓为什么信他?听了下面几个故事,你就懂了。?

     0 1

     他的逆行,改写了非典的结局

     2003年,中国出了两个英雄。一个顶天,一个立地。顶天的是航天英雄杨利伟。他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了中国第一个“上天”的人。立地的,就是医学专家钟南山。他在抗击非典中战功赫赫,拯救了不知多少生命。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说:如果没有钟南山,抗击非典的结果可能要改写。

     这句话背后,是个惊险的故事。

     2002年11月,广东佛山出现第一个非典病例。随后,这个可怕的疾病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成千上万人感染,却无药可医。你能想象那种局面吗?一种极易传染的病,得了就可能没命,但医院毫无办法,用了各种药,都完全无效。病人一波波涌进医院,医生护士一批批被传染,但他们都只能无望地躺在医院里,一天天恶化。医学专家都在拼命想办法,但前期,很多专家误入歧途。北京方面,有权威人士宣称“病原基本可确定为衣原体”,并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媒体随后大量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如果照此方案执行,不知非典还要多带走多少生命。但在当时一团懵的局面下,大部分人倾向于采纳这个建议。只有钟南山坚决反对。因为他试过很多次,抗生素对非典患者根本无效。于是他顶住压力,多次疾呼:病原不是衣原体,不能使用抗生素。公开挑战权威和同行,这是很“没情商”的行为。

     钟南山后来跟朋友解释:“这不是一般的学术争论,事关病人的生死,耽误时间,用错了药,就可能多死几百人。”这位67岁的老人,通过翔实的研究,最先摸出了非典的基本真相——“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他的坚持,使广东在非典防治中没有走更多的弯路,广东省SARS病死率全球最低(3.8%)。而钟南山团队当时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也成为我国SARS诊治指南的基础,大大提高了非典的治愈率,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如果不是钟南山的“叛逆”,也许非典的结局真要改写。?

     0 2

     “灾难面前,不能扯淡。”

     当然,钟南山的“叛逆”,远不止那一次。2003年4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官员在会上宣称“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尽管钟南山会前已经被告知“不要讲太多”,但他还是忍不住开口反对:“什么叫现在已经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目前病原都还没搞清楚,你怎么控制它?”

     钟南山不傻,他知道这样说话意味着什么。

     他事后透露,发布会前,他在父亲的坟前站了很久,最后下定决心说真话。因为他坚信“真话和真药一样重要”:

     “当时全国疫情都在蔓延,我们所的医生都倒了20个了,实在不能扯淡。”

     “非典是疫情,社会上的谣言和恐慌则是另一场疫情。现在回头看,后者的破坏力更大。”

     他好像有些叛逆,但这正是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良知和勇气。那场发布会9天后,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市长孟学农,因为处置非典疫情不力,双双被免职。灾难之下,最见人性。有人趁着混乱,大赚横财。有人为了保官,欺上瞒下。有人惊慌失措。有人避之不及。但是。也有钟南山这样的人,于危难中挺身而出,奋勇向前,左手对抗灾难,右手托出真相。这样的人,就是国家栋梁,就是民族脊梁!?

     0 3

     他心中,有信念。

     钟南山,1936年生于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是享誉全球的儿科专家,母亲是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因为他出生的医院地处南京钟山以南,所以父亲为他取名“南山”。他儿时经常去医院,眼见父亲全心全力治病救人,从不懈怠。他的家里,也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孩子康复后,家长高兴,他父亲也很开心。钟南山说:

     “那时候我就觉得,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有很强的满足感,这是我热爱这个行业的一个原因。”

     所以,他对“治病救人”这件事,是有强烈信念感的。他做医生,也许有谋生的考虑,但更是骨子里的追求,这是他至高的梦,他不愿亵渎。他说,中学老师曾经告诉他一句话:人不该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没有理想,会将身边的事看得很大,耿耿于怀;但如果有理想,身边即使有不愉快,与自己的抱负相比,也会变得很小。

     这句话,钟南山记了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所以,他会在非典最凶时,大义凛然地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因为他觉得,那是他的使命。非典时期,67岁的钟南山曾经连续工作整整38个小时。最后查完病房走出来时,他感到天旋地转,因过度劳累而病倒。他发烧,乏力,甚至出现了肺炎。但他自己观察体会,觉得不是非典,就把自己隔离在家,在门框上钉一枚钉子挂水。几天后,症状消失,他立刻回到医院,继续投入战斗。没有人要求他,是他自己发自内心地愿意有此担当。一颗救世之心,一腔赤子热诚。一身高超医术,一片赤胆忠心。有这样的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是全体国人的幸运。?

     0 4

     路见不平就开怼

     非典之后,钟南山的名字渐渐在公众视野里淡去。但他其实一直没闲着,他在坚持业务研究之余,不时发声。几乎每一次,都大快人心。他质疑新药上市不规范,在政协医卫界会议上发问:

     “我临床45年,有的药我都叫不出名字,这么多新药是怎么出来的?同一种药能有十几到几十个名字,往往是一个药品改个名,摇身一变,就成了新药,‘身价’立刻飙升。这些批号是怎么拿到的?这些问题到底谁来把关?”

     他看不惯有些人空谈,在广东两会上开怼:

     “现在大家的发言,8分钟是肯定和表扬,2分钟是自我表扬,最后一分钟提点问题,而且还鼓掌,我一直想,鼓什么掌呢?”

     他坚持对公共事件的发声,在论坛上批评广州的空气污染:

     “无论是有病还是没病,50岁以上广州人的肺都是黑色的!”

     八九年前,人们还不知道PM2.5为何物,他就多次呼吁检测公布PM2.5数值,并提出“灰霾与肺癌有极大的关系。”当时方舟子跟他论战,说他蹭雾霾的热点,夸大雾霾的危害。钟南山有理有据地回应了他。两年后,世界卫生组织把雾霾列为一级致癌物,完全印证了钟南山的观点。因为屡次发表质疑观点,钟南山一度获封“炮王”。他自己说:

     “我老有一种感觉,好像专门喜欢跟谁较劲,老觉得不管走到哪儿,自己都不太受欢迎。”

     但他想来想去,还是决心做一个耿直科学家,不要乖乖听话,但求无愧于心。因为“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

     0 5

     自己打脸

     极偶尔的时候,钟南山也会错。2009年5月,他有次对媒体自我检讨:

     “昨天我说甲型流感与普通流感的病死率相似,应该是说错了。确切的数据应该是普通流感的病死率是百分之零点多,而甲型流感是百分之一点多,其病死率要高于普通流感。”

     那时,他已经是极受推崇的大神,但他依然保持冷静,严谨遵守科学精神,发现错了,就主动站出来,自己打脸。比起那些明知错了还讳莫如深、咬牙嘴硬的专家,的确是高出很多。钟南山说:

     我接触过许多真正有学问的人,他们敢于肯定自己,也敢于否定自己。

     对的东西,他敢坚持。但经过实践发现是错的,他也敢否定。否定自己有时比肯定自己还要难。

     我要按照事实来说话。一旦事实证明我错了,我就要纠正过来。

     “错了,就要承认并改正。”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品质。但我们成年人,因为虚荣,因为利益,因为各种各样的复杂心理,往往很难做到。只是,出了错,又不认,那谈何改变,谈何进步?毫无疑问,一个愿意认错的科学家,才会是一个好的科学家。一个坦诚接受打脸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0 6

     所以,人们信他。

     仔细看钟南山的采访,你会发现他有个口头禅:“我实事求是地讲”。每次他预估自己的话不太中听,就会沉吟一下,说“我实事求是地讲……”后面一定是一堆大实话。他严格秉承一个科学家的高贵品质:客观,诚实,有一说一。包括这次在武汉。在他开口之前,我们对疫情所知甚少。很多重要信息,都是钟南山第一个告诉我们的:明确此病人传人。医护人员有感染。没事尽量不要去武汉……这个84岁的老人,不但医术高超,更敢讲真话。

     《人民日报》微博这样评价他:

     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的的确确令人肃然起敬!

     的确。

     所谓医者,妙手仁心。

     这世上缺回天的妙手,更缺无畏的仁心。

     钟南山二者兼具,所以,举国敬仰。

     同事说,她妈本来有点为疫情恐慌,但昨天在电视里看到钟南山,就跟她爸说:看到钟南山,我心里就踏实了。她爸说:我也是。老百姓不会太多溢美之词,这句“看到你,我心里就踏实”,就是最大的赞美和信任。而钟先生,也配得上这赞美,这信任。?点个在看吧,为这位敢讲真话的国宝级专家,也为这次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愿钟南山院士寿比南山。愿南山之外,还有南山。

     二、钟南山成全民偶像,孩子,你为什么要好好学习?

     我的孩子,在居家隔离的这些天里,你通过电视、电脑和手机,一遍遍和一个人的名字相遇:

     他,就是84岁的老院士钟南山。

     钟南山

     1月20日,听他说“新冠病毒处于爬坡期,肯定会人传人”时,严重雾霾天也不愿戴口罩的你,第一次乖乖地戴上了口罩,以前洗手洗脸总是湿湿手尖脸蛋的你,每次饭前便后都要用肥皂清洗两遍小手。

     你主动上网搜索17年前,我们国家经历的另一场白色恐怖——非典。

     那时候,爸爸妈妈都还是大学生,而你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但67岁的钟南山院士依然是危急时刻,奔赴一线抢救患者、危急险情说出真相的那个老人。

     你开始对这个穿着白大褂、操着南方口音的老人心怀崇拜。

     在这种敬佩的驱使下,你第一次去了解“病毒”这个弥漫着恐慌和灾祸的词汇。

     你查阅很多资料,发现早在34亿年前,微生物统治地球的时代,细菌和病毒就遍布每个角落,堪称地球当之无愧的王者。

     但,6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和大猩猩才在进化中分道扬镳。而大约一万年前,伴随文字的出现,人类才从野蛮人变成文明人。

     从疫情出发的追问,让10岁的你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不管是可怕的病毒,还是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都比人类有着更漫长的历史和更坚韧的生命。

     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从来不是唯一的王者,只是生命进化链上渺小的一环。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自私到为所欲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否则会得到生命链上其他物种的报复和惩罚。

     这是偶像和知识,通过这场疫情,教给你的敬畏。

     我的孩子,但很快,你就被自己一时新鲜又不太牢固的认知,击败。

     宅在家里一个星期后,你在写完了寒假作业,玩腻了手机游戏,看烦了电视动画,又翻遍了所有漫画书后,开始想念小伙伴、运动场、零食店。

     甚至,在听到开学延迟的消息后,曾经渴望假期能无限延长的你,流露出失望的忧伤:“什么时候,我能回到学校,见到老师和同学?”

     无法和同龄人发生连接的漫长无聊,让生性好动的你,开始委屈抱怨。

     你抱怨疫情怎么还不过去,抱怨爸爸妈妈不带你出去玩,抱怨无法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疯,抱怨连下楼溜一圈都小心翼翼,不能尽兴。

     1月28日那天,我们又一起看了钟南山院士接受新华社的采访。

     采访中,钟南山院士说,疫情7到10天后会达到顶峰,但不会再大规模爆发;新冠病毒来源于蝙蝠,但如何通过中间贮主传染给人,还没有定论;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每个人都不要到处乱跑,因为没有特效药……

     看到这儿,你很快安静下来。

     而钟南山院士讲到,一个学生告诉他,封城后的武汉,很多人打开家里的窗户,唱起国歌遥遥相望,给彼此打气和加油时,他眼圈红红的,差点掉下眼泪。

     那一刻,你的眼睛也湿湿的。

     尤其是,在妈妈让你看了疫情中,更多人的视频后。

     这些人,是封城后高唱国歌相互加油的武汉人,是穿着防护服和成人尿不湿,与病魔赛跑的一线医生,是丢下自家父母、爱人和孩子,悄悄报名驰援武汉的救援队员,是公交停运后自发组织起来接送医护人员的志愿者,是把5吨蔬菜免费从河南运到湖北火神山医院工地的退伍军人……

     他们,是让老院士流泪的人,是用发自内心的共情和理解、尊重和原谅,把这场灾难变成感动的人,是比疫苗更珍贵的人心,是冲在我们前面保护我们的那一小撮人。

     你为拥有这样的同胞而自豪。

     但,正因为拥有这样的同胞,我们不能人为传播病毒,制造灾难,去伤害他们。我们的国家,也不能在同一个问题上,连续跌跟头,伤害她最好的人民。

     这是隔离和守望,通过这场疫情,教给你的思辨。

     我的孩子,你得到的教育,不仅仅止于此。

     居家隔离的这些日子里,你为清楚疫情的动态,早点走出家门玩耍,不仅仅认识了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曾在英国进修的院士钟南山,而且认识了从赤脚医生,一路苦读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的李兰娟。你甚至在看了《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后,认识了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那个获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并先后在香港和美国进修,成为博士后的医学学霸。

     你还认识了,那些为了救人把自己包裹成粽子一般的医护人员,怎么用专业知识和牺牲奉献,将疫情拦截在医院里,将我们隔离在安全中。

     你还认识到,是那些专业的记者,深入疫区报道,我们才看到真实的疫情;是那些专家的解答,提供了权威答案,我们才从恐慌一点点变得淡定;

     是那些专业的工作人员,重返各自的岗位,昼夜加班,忙个不停,才有了武汉新建的医院、补充的物资、痊愈的奇迹,也有了全国更多城市远程的办公,远程会诊,线上的课程……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知识。

     那些有知识有敢勇的人,在过去你们看动画片、玩手游、刷直博、追网红的时候,是默默无闻的。他们甚至不如影视偶像、网络明星、动画人物那样,被你们熟知铭记。

     但,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在黑暗降临的时刻,在灾情突来的关口,他们就像一束光,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出无望和恐惧、盲目和偏见、病患和地狱,来到开阔而有序的光明地。

     他们是亨利·基辛格口中,把大部分中国人保护得很好的少数勇敢的中国人,也是玛格丽特·米特笔下,可以改变世界的有思想、信念坚定的一小群人,更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敬佩的那种人。

     他们不是天天上热搜和封面的明星,甚至也从未奢望成为灾难中悲壮的英雄,但他们的学问智慧、素养修为、诚实勇敢,却构筑起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足以击退所有魔鬼和凶险。

     这是对比和思考,通过这场疫情,传给你的力量。

     我的孩子,昨晚临睡前,你说,疫情令人害怕和讨厌,但是从今天起,你决心好好学习,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用处的人。

     你甚至夸下海口,把原来想当游戏主播的志向,改成想当一名军医。

     但是,妈妈希望,已成为男子汉的你,有能力分辨下面两个真相:

     第一,职业没有贵贱之分。

     当游戏主播不是可耻的,当军医也不一定就是高贵的。就像,明星和网红并非是丢人的,想当好也需要知识和努力的,科学家和院士也不全部都是令人尊敬的。

     妈妈希望你能明白的是:

     娱乐八卦和科学技术,是分属于不同领域的。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科学和知识、强大和繁荣撑腰垫底,娱乐和八卦、游戏和玩乐其实是非常脆弱的。

     因为,没有人在狂风暴雨到来时,为我们撑伞庇护,就很难有天气放晴后的风和景明。没有人在灾难战争发生时,替我们负重前行,就很难谈什么但愿人长久的岁月静好。

     而这,也是疫情当头,以钟南山为代表的科学家和医护人员,成为全民偶像,而所有电影档期和娱乐明星都要退居其后的原因:

     平安祥和的国家,人们才有资格看娱乐八卦。

     因为,明星吃喝拉撒都上热搜的日子,是无忧无灾无病无患的日子,是那些真正的偶像,潜伏在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默默无闻撑起的和平岁月。

     和平的国家,才有娱乐八卦

     第二,不管你将来干什么职业,做什么事情,要想走得远,都必须拥有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而这一切仍离不开学习。

     需要提醒的是,我的孩子,你刻苦学习,努力奋斗,怀揣美好愿景,历经艰辛岁月,可能最终还是没有成为钟南山、李兰娟或张文宏那样的人,甚至也没有成为一名军医。

     但,这一路的学习和思考、坚韧和执着、自律和成长,会助你找到自己。

     这样的你自己,会在人心惶惶中保持理性冷静,会在众说纷纭中保持独立思考,会在利益暗涌中保持良知底线,会在傲慢偏见中保持敬畏善良,会在看见自己中看见他人、世界和众生。

     也会在,挺过一场又一场意外和灾难后,心怀慈悲,珍惜日常,不丢希望。

     加油,少年

     而这,是84岁的钟南山院士、席卷中国的新冠病毒肺炎,还有我们共同居家隔离的这些日子,在另一个层面上,留下的馈赠。

     愿少年的你,珍藏。

     三、90岁袁隆平再上热搜:永不退休的他,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巨星

     新春佳节来临之际,“90后”的袁隆平给真正的90后、00后送上祝福:“期待比我们更强!能够健康成长,天天向上!”。相关话题热度攀升,冲上了微博热搜。

     是啊,1930年生的袁隆平爷爷,今年已经超过了90岁,今天谨以这篇文章,祝袁爷爷身体健康,新年快乐~

     袁老虽寡,谷不生虫

     其实不久前,袁隆平就又双叒叕上热搜了!

     在第四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袁老及其团队所创造的四个水稻产量“奇迹”引爆全网:

     “盐碱地,亩产800公斤,这是奇迹啊!”

     “山东东营,平均产量超过600公斤,这是奇迹啊!”

     “台州遇到台风,产量还有670公斤,这是奇迹啊!”

     “海水稻,产量300公斤,可以养活1亿人,这是奇迹啊!”

     90岁的袁老一边列举着水稻产量,一边重复着“奇迹、奇迹”,俨然一个傲娇的小王子。

     袁老的傲娇是有原因的:全球研究海水稻的国家很多,但是产量都不高,唯独中国连续三年海水稻产量一直遥遥领先全世界!这是中国的骄傲!

     很多网友说:“袁老是奇迹的创造者,他才是真正的奇迹。”

     这可不是袁隆平第一次上热搜,毕竟他可是网友眼中实力相当强的“90后带货梗王袁大佬”。

     前段时间,袁隆平在同一家理发店理发16年,不经意间就带火了一个路边的偏僻理发小店。

     袁老不仅自己设计发型,剪完头发后还会俏皮地打趣:“哇,我又年轻了。”

     网友们纷纷点赞袁老的调皮和低调,称他一开口就是段子。

     如果你以为他只是段子手,认真你就输了,他还是个移动“表情包”。

     前不久的采访中,袁老实名吐槽博士生难带:“现在的博士生我不带了,辛苦得很、麻烦得很哪,那是要死脑细胞的。”

     后来记者又问他团队中的精英好不好管啊,袁老又是皱眉,又是挠头的表情着实是亮了,那模样太可爱了。

     这么风趣可爱又真实的袁老,怎么不叫人喜欢!

     袁隆平所研发的杂交水稻为国家甚至人类做的贡献不言而喻,然而最近几年,网友们都被袁老的质朴可爱圈了粉。

     有人拍到袁老颤颤巍巍去超市看米价,然后心满意足地从超市出来。

     就像网友说的“只有袁爷爷可以说我胖,毕竟我是吃他家大米长大的。”

     这样的袁隆平就像我们身边有血有肉的自家爷爷一样,他虽然是传奇,却也是最朴实温暖的代表。

     袁隆平就常常以农民自居,生活也朴素得和农民一样,然而就是这个黝黑瘦小的老人,让亿万人不再为一日三餐而发愁。

     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不仅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最新、最高纪录,甚至突破了“海水种稻”的先例,让我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实现大规模种植海水稻的国家。

     在豆瓣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像袁隆平这样的人,他们可能真的是被普罗米修斯盗下来的火种,他们存在,便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了黑暗。

     像袁隆平这样的引路人,他们的故事,不应该被我们忘却。

     侠之大者,忧国忧民

     袁隆平是如此热爱那一亩田,以致于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农民家庭出身。

     其实不然,袁隆平是真正的书香门第,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在东南大学毕业,母亲是英国教会学校的高材生,在那个年代就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袁隆平与水稻的缘分,也是源自于一个美丽的误会。

     幼时的袁隆平很贪玩,读书全凭兴趣来,喜欢的就认真,不喜欢的就敷衍,经常跑到嘉陵江里去有游泳,是出了名的自由散漫。

     有一次小学郊游,袁隆平跟随老师参观过一个私人园艺场,红红的桃子挂满枝头,一串串亮晶晶的葡萄爬满藤架,还有五颜六色的盛放鲜花铺满小路,那时候袁隆平就觉得田园太美了,所以心底就种下了一颗学农的梦想。

     梦想照进现实之前,总有一段荆棘丛生的黑暗路。

     就像袁隆平后来才明白,真正的种地是多么艰辛,田园之美不过是想象中的童话世界。

     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就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农校,在那里一呆就是16年。

     那些年里,虽然孤灯照单人,但有青山绿水相伴,袁隆平在教学之余,就会去学校前的大江里游泳,或者在河坝上拉小提琴,日子也过得恬静淡然。

     年少不知愁滋味,懂得已是曲中人。

     动荡的年代开始了,在日军的侵扰下,中国人开始了吃不饱饭的艰难日子。

     袁隆平忘不掉那种饥饿感带来的恐惧:“刚吃完饭肚子就饿了,有时候用糠来代替米,越吃越饿,一天到晚就想着吃饭,根本吃不饱。吃不饱身体就没有能量,双脚松软无力,浑身冰凉,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

     望着满目疮痍的国土、举家逃难饥民脸上的菜色以及血肉模糊的尸体,袁隆平第一次知道了弱肉强食代表什么。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那还谈什么祖国强大?

     那一天,袁隆平立志要解决中国人的粮食问题,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吃得饱饭,成为他心底的另一个梦想。然而那时杂交水稻技术在美国都没有被突破,更不要说当时困难的中国了。袁隆平没有被吓倒,反而迎难而上,整天埋在图书馆研究外文资料,只为了弄清楚杂交水稻的原理。那些不忍回忆的苦难,总有一天能让人笑着谈起。

     一个记者曾问过袁隆平,以前研究水稻的日子苦不苦?

     袁隆平满脸骄傲说:

     苦,可是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苦也值得。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

     曾经看过一段采访,记者问袁隆平:“你是不是特别担心当年那种饿死人的场景再次出现?”

     袁隆平沉思了一会,坚定地摇摇头:“不可能了。”

     民族之痛,是这世界上的最痛。

     正是这些愿意忧国忧民的侠者,才敢于让那些不可能的科学研究统统变成了可能,让那些不可控的苦难统统变成不可能。

     天下难事,恒者得之

     这世上,从没有一条路是好走的。

     袁隆平却在这一条荆棘路上,走出了禾苗满地,走出了稻谷飘香。

     后来的一天,袁隆平无意间在农校的试验田里,发现一株颗粒饱满而且穗大的稻株,他突然有了希望,如果能用这一株育种,是不是可以增产很多。然而等他次年春天把种子播下,却没有结出穗大饱满的稻子,不过袁隆平却从这块试验田里生出“人工杂交水稻”的最初想法。想要培养“人工杂交水稻”,首先要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良水稻”,然而这种水稻理论上找到的概率是五万分之一,这无异于大海捞针。那一年40度的高温天,袁隆平和新婚妻子、学生开始了漫长的寻找稻苗之路。

     他们头顶骄阳,脚踩泥水,蚊虫叮咬和稻叶的割伤让他们的皮肤反复感染,即便这样也没有让他们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用5倍放大镜观察了14000多株水稻之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水稻,这仅仅是杂交水稻之路的第一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夫妻扶持,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后盾。

     那一年袁隆平狠心离开自己出生三天的儿子南下,只为了不耽误最佳的育种季节,妻子邓哲默默整理好行李,不问归期,而袁隆平整整七个春节都未回家团圆。一个女人奋力顶着半边天,只是为了保证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往前冲。杂交水稻的研究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着,研究的过程中有过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特殊时期,袁隆平曾因为所谓的“自由散漫”,差点被抓进了牛棚,杂交水稻的研究也险些被扼杀在摇篮里。又一年,袁隆平精心培植的试验田被人为摧毁,如果不是在一口水井中找到了5颗幸存的秧苗,这么多年所有的心血都将毁于一旦。1972年,不断配种的杂交水稻却只长苗不长稻,有人冷嘲热讽:“可惜了,我们人类不吃草,不然你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还是很有价值的!”有时候看似是走投无路,坚持下去,可能就会柳暗花明。袁隆平不管他人的质疑和嘲讽,一心只在自己的水稻配种上,一个人对抗着所有的压力和阻力。

     天下无易事,有恒者得之。

     1973年新的种子杂交优势果然都转到了稻谷上,每亩地的产量都增加了100斤左右。

     1974年,袁隆平又发明了新的方法,将水稻的产量提升到原来的8倍左右。

     1976年全国开始大面积试种杂交水稻,平均增产20%以上,为我国水稻增产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之后的南优2号、超级稻,每公顷的产量从3吨提高到18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惠及全球40多个国家,他也因此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看着白花花的大米,很多人流着泪说:“以后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人人知他是救世主,他却说自己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老农民。

     袁隆平瘦瘦小小的,而且皮肤黝黑,确实像个农民,这是多年风吹日晒的见证啊。

     就是这样一个踏实肯干的老人,尝过世间所有心酸,品过人生全部苦楚,却从没有为自己争取过什么:

     国家要给他官职,他拒绝了,说人心浮躁了,就难以看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

     国家要给他奖金,他不是捐给慈善机构,就是分给同事,身上的衬衫不过几十块一件。

     即便如此,还是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质疑:“袁隆平是否被过誉了?”

     有个扎心的回答是这样的:“不是袁老被过誉了,而是像袁老这样的人,和他们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们,受到的关注实在太少太少了。”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国泰民安的国家,但是不要忘了,饥饿不只是存在于过去。

     现在全球仍然有近10亿人在挨饿,每天还有上万人因为饥饿而死去,平均每5秒就有一人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死亡。

     而我们很幸运出生在中国,遇到了袁隆平,才有幸免于饥饿。

     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强大,她再也不是那个落后挨打的中国了。

     但是我们的中国能够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像袁隆平这样默默研究、默默奉献的前辈们。

     正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国才有了现在的一切。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他们撑起了中国的强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今年,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已经90岁了,在采访时,袁隆平称:“原来自己是80后,现在是90后了。”

     心态如此年轻的袁老, 果然是人老心不老。

     今年国庆,袁老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去北京领奖前,袁老高兴得像个孩子,穿上西装、系上领带,有人问他“袁老帅不帅”,袁老干脆利落:“帅!”

     很多网友评论说“同样是90后,我都秃了,袁老还是精神矍铄。”

     袁老虽然天天跟水稻打交道,但是他的世界里,水稻并不是唯一,他从未忘记喂饱精神上的自己。

     袁老的爱好特别多,除了排球、游泳、踢踏舞,偶尔还抽空练习小提琴。

     不仅如此,袁老的英语讲的也特别好,今年6月份的时候,近90岁的袁隆平在中非农业发展研究会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很多网友惊呼袁老的口语比自己还好。

     袁隆平说很多人退休后不下棋,不打球,特别容易老年痴呆,自己体检的时候,医生为了测试他有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就给他出了一道算术题,95+13=多少?袁隆平一下子就说出来了。

     医生忙说:“没有痴呆,没有痴呆。”

     袁隆平这才松了一口气,然后开心地像个孩子:“我们搞科研的,最怕痴呆。既然我还没有痴呆,那就要继续工作,退休对于我来说是不存在的事。”

     如今90多岁的袁隆平,明明可以舒舒服服安度晚年,却依旧面朝黄土背朝天,顶着骄阳似火,披着寒露星光,只为了多一个人能够吃饱饭。

     普天之下,试问有几人能够做到?

     袁隆平的坚持,不过是为了此生的两个梦想: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要把自己的杂交水稻技术全世界共享,让更多的人不再饿肚子。二是“禾下乘凉梦”,他曾经梦到过水稻比高粱还高,水稻秸秆比扫帚还要长,稻谷比花生还大,这是袁爷爷见过的最美的风景。

     面对梦想,他始终是身体力行。

     别人问他这么大年纪为什么非要亲自下田,指挥一下就可以了,袁老却说:“电脑里种不出水稻。”

     初识袁隆平是小学课本上那个穿着白衬衫的黑瘦中年人,如今我的女儿已经能够指着资料叫着“妈妈妈妈,我知道你写的是研究水稻的袁爷爷。”

     世间时光如流水,袁老虽不服老,但是我们可以看得出他真的老了。

     一段发言词,袁老要缓口气才能说完;走路的时候,他也需要别人搀扶了。

     再是英雄,他也是一个需要照顾的普通老人,他也需要休息了。

     袁老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稻田,水稻就像他的血液一样,而我们能做的唯有将他的事迹铭记于心。

     英雄迟暮不老,披荆斩棘操劳一生。

     愿那些为我们挡住风遮住雨的人,也能享有他本该享受的荣光。

     愿他健康、快乐、超百岁

     四、袁隆平成为明星,有多不容易?

     刚刚在9月7日度过90岁生日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9月16日应邀参加湖南农业大学的开学典礼并致辞。在袁隆平到达现场的前后和开学典礼期间,学生们欢呼尖叫,上演“大型追星现场剧”。

     没有一睹这位科学明星真容的毕业生更是酸到不行,称“大学4年未曾见过袁隆平院士一面,这届学弟学妹一开学就见到了!”实在是令人羡慕。

     曾经,有无数粉丝为追星挤爆了机场建筑,如疯狂粉丝接机挤爆机场自动扶梯玻璃。现在,科学家能成为大学生狂热追捧的明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说明了科学家也值得去追捧和崇拜。

     平心而论,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演艺明星比科学家更容易受到追捧是一种常见现象。现在,中国终于有了一位现象级的明星科学家,实属不易。

     科学家不容易成为明星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家是靠实力和成果吃饭,演艺明星是靠颜值,当然也靠表演艺术吃饭。不过,在人类的视觉审美中,颜值是第一位的,也能迅速获得认可。但是,实力和成果不是一天形成的,需要长期积累。在没有社会公认的成果之前,既不会得到承认,也当然不会成为明星。

     而且,科学的原理和成果有很多是深奥的,公众也未必会懂,需要有人专门向社会和公众进行传播,并且需要有专业界和社会的认同,以及某种仪式的认可。在科学史上,也有一些科学明星,如爱因斯坦,其实比袁隆平还更难以成为明星,因为他的相对论并没有多少人能懂。

     只是在1922年,因为补缺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爱因斯坦才成为与演艺明星不相上下的科学明星,甚至超过了演艺明星。显然,获得诺贝尔奖是一种国际的加持和承认,让爱因斯坦成为了科学明星。

     也许,没有谁比爱因斯坦更能认识到演艺明星与科学明星的差异,以及成为科学明星比演艺明星要困难得多的真谛。爱因斯坦曾开玩笑解释,如果你与一位美女闲聊,哪怕过了几小时,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一分钟;但如果你在一个火炉旁边陪着一位老人,就算只有一分钟,你也觉得好像过了几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这也是在解释有着姣好面容与曼妙身材的青春男女,成为明星的可能性其实是一位相貌平平、历尽沧桑的老年科学家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而且,靠实力和成果说话并成为明星必须要以巨大的时间成本来支持。因为,成果不是一年或者几年就能获得的,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获取的。而是要坐多年的冷板凳,要流比常人更多的汗水。甚至即便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终老之时也未必能出成果。

     正如袁隆平在演讲时所指出的那样,成功的秘诀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八个字。

     可见,科学家成为明星的概率有多低。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科学研究本身的高门槛所决定的。因此,当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跨过了这个门槛,成为全民偶像,这是一种觉醒,也是幸事。

     即便不是所有追随和追捧袁隆平的人在未来都会有袁隆平那样的成果,但愿意追随袁隆平的步子,未来或许同样能收获充实的人生。这既是袁隆平成为科学明星的价值,也是莘莘学子追随和追捧科学明星的社会意义所在。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