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论中印博弈中的我国石油安全战略选择

    时间:2020-11-09 08:10:5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中国和印度同为亚洲大国,在石油安全问题上存在着竞争性的合作博弈。中国要在这场博弈中充分发挥合作博弈所带来的优势,如共同开发海外石油资源,发挥区域能源网络的规模效应,加强能源合作;
    同时必须尽可能地通过一些措施规避博弈中的风险,如提高石油进口来源的多元化程度,广泛开辟新的水陆通道,大力加强海军建设。
     
        关键词:中印关系;
    石油安全;
    国家安全战略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也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最迅速的两个国家。当前,中印两国同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石油作为“国家工业的血液”,也就成为两国共同关注的战略焦点。从地缘战略的角度看,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对彼此都将产生相当程度的竞争和挑战。而在石油安全问题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复杂博弈。
     
        一、中印两国在石油安全问题上的博弈
     
        中印两国都是石油消费大国和石油进口大国,随着两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石油资源的匮乏、石油需求量的增大,以及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持续走高,促使中印两国对石油依存度持续提高,进而引发两国石油能源领域的博弈。
     
        (一)中印两国的地缘政治关系十分微妙
     
        印度防务专家习惯于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待与中国的关系,中国的崛起在印度看来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认为:中国的长期目标是成为全球性大国,而印度的主要战略任务是迎接来自中国的“真正挑战”。印度一些防务专家把中国发展与其他南亚国家如巴基斯坦、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等国的关系看作是在南亚建立一个孤立印度的包围圈,以便于日后进攻印度。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中的关系改善,双方领导人相继互访,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交流密切,为两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印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十分微妙的状态,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障碍和困难。
     
        (二)中印两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均处于高速增长状态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石油消费大国,人均可采石油资源量、人均石油产量和人均石油消费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8%、24%和22%。2004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进入21世纪,国内石油供给与需求出现了严重失衡,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石油进口依存度大幅度提高,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印度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门类也比较齐全。但是,能源自给力偏低的问题却比较突出,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严重不足。据统计,2001-2002年度,印度本土原油储量为7亿多吨,年产约3300万吨,但是印度实际需求量高达1亿700万吨,供需缺口超过7000多万吨。近年来印度能源工业虽然发展较快,预计未来20年内印度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将达到80%甚至更高。
     
        (三)中印两国石油的主要进口地区大致趋同
     
        中东是中国的主要能源进口地,中国60%以上的石油进口来自于中东。而印度的石油也主要依赖于中东,特别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等国家。估计到2030年,印度的进口石油将占其石油需求量的91%。大部分进口石油都将会来自中东。借助于与中亚国家良好的关系和优越的地缘优势,中国石油公司纷纷登陆中亚能源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印度为增加能源的安全系数,也把中亚当成了重要的能源补给基地。
     
        近年来,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中国和印度都把俄罗斯当成是最佳供油国。印度己经在俄罗斯石油市场上取得了初步成果,己经正式参加了俄罗斯“萨哈林-1”120美元的投资项目,并投资15亿美元与俄罗斯合作开发储量高达10亿吨的库尔曼加兹油田。印度在紧盯俄罗斯油气开采项目的同时不断追加投资,希望进一步扩大在俄罗斯石油市场上的份额。
     
        此外,随着非洲国家被探明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中国和印度都非常迅速地与非洲国家展开了能源合作。目前,中国来自于非洲的原油进口占进口总量的30.3%,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9%。印度则利用其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企业走出国门,向非洲国家发展。目前,印度石油天然气集团己在苏丹投资4亿美元和苏丹政府一起开发苏丹的石油和天然气。
     
        (四)中印两国均具有资源安全方面的不利因素
     
        从中国的角度说,印度的军事能力已经实现了对马六甲海峡的有效控制。而对中国而言,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把手放在了中国的战略石油通道的咽喉上,谁就能随时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目前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是必须经过南海的。而就我军目前的海空军实力而言,还无法对马六甲海域实施较为有效的军事管控。若马六甲海峡安全局势恶化,将严重威胁我国能源输送航线,对我国的资源安全十分不利。
     
        从印度的角度说,印度相对于中国而言,从国内资源的储备讲就不具备优势,而在与俄罗斯与中亚之间的能源合作在地缘上存在缺陷。从输油管线的建设上,印度要涉及的国际问题也更多,成本也更加高昂。尤其是在中亚地区的石油问题上,中国具有非常明显的地缘优势。
     
        二、中国在两国石油博弈中的对策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中印两国在石油安全的博弈上是竞争性的博弈。而由于两国目前的共同战略目标都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综合国力的增强,因此,博弈又是规避风险的。在这种情况下,“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双方之间的合作便成为可能。目前,印度在这方面表现了更为主动的合作姿态。因此,中国在这场博弈中的对策主要可以分两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合作博弈中的有利因素
     
        1、共同开发海外石油资源,分担政治经济风险。中印两国合作,从政治和经济利益考虑,都是有利的。目前参与石油开发的国家,不少是西方大国眼中的“暴政”国家,如苏丹、伊朗等,西方大国的石油公司因此不愿参与。所以,中印两国共同参与开发可以共同承担政治风险。在伊朗,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与中国石化集团一道,共同开采亚达瓦兰油田。从经济利益上讲,中印两国的国有石油公司在进军海外时,都面临着国际石油公司的激烈竞争。与它们相比,中印两国的国有石油公司在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所以两国联手进行海外投资开发,即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还可以互通有无,扬长避短。而如果两国不采取合作的态度,那么本身在两国之间就存在竞争,很有可能会促使石油输出方提高竞价,其结果对双方都是没有好处的。
     
        2、发挥区域能源网络的规模效应,共同应对能源危机问题。能源安全是集体安全,而不是单个国家的安全,亚洲应该采取开放的地区主义来共同维护能源安全。2004年由印度主办了首次“亚洲主要石油供应国与消费国部长级圆桌会议”。亚洲主要能源消费国印度、中国、日本和韩国以及西亚、南亚主要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国科威特、沙特等都参加了会议。2005年2月,印度石油部长艾亚尔进一步建议,亚洲各国应将石油天然气管道连接起来,建立泛亚能源网络,共同开发利用本地区的能源资源。对中国的态度上,印度提出中印两国联合竟标、共同勘探与调查,并且印度主动提出将印伊西线输油管线延伸至中国云南。可以看出,印度联合亚洲,特别是缺油的国家如日、中和韩国等,共同建立亚洲能源安全供应保障体系,其态度是非常诚恳和热切的。因此,开展同印度石油的积极合作,能够使中国在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能源合作问题上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为亚洲国家的共同稳定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以能源合作为契机,为中国处理其他大国的关系寻找更加有利的条件。如果中印两国能够在能源合作问题上达成信任,对中俄、中美之间关系的处理都是相对有利的。例如,印度在俄罗斯的油气开发中有更多的传统政治优势,中国可以促使印度建议俄罗斯修建更多通往中国的输油管线,双方共同获益。又如,在印美之间的关系上,印度始终对美国在印度洋上的军事存在不满。作为印度洋沿岸的最大国家,印度又有着比较强大的军事实力,中国如果与印度开展合作,就可以较可靠地保证北印度洋上石油运输航线安全,且为处理中美关系提供了更大的战略空间。
     
        (二)努力规避竞争博弈中的不利因素
     
        虽然中国和印度在石油安全方面的合作存在非常广阔的前景,但是双方的博弈毕竟是竞争的。因此,中国要规避博弈中的风险,还必须从加强自身建设做起,避免受制于人。
     
        1、提高石油进口来源的多元化程度,降低对中东和非洲地区的依赖程度。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60%以上来自于中东和非洲,而海上运输必然经由马六甲海峡。从远景来看,俄罗斯和中亚油气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它们十分有可能成为中国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另外,中亚和俄罗斯是我国的近邻,同我国的关系比较友好,是我国海外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重要战略选择。尤其是中亚地区,是俄罗斯传统的势力范围,也是俄罗斯保护其欧洲腹地的战略屏障。俄罗斯一直试图削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中亚地区的渗透,这给中国在石油开发的争夺中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目前,中国虽在中亚石油开发权的争夺中亦占有一席之地,如在与西方大石油公司的竞争中取得哈萨克斯坦新乌金津油田和阿克纠宾斯克油田的独家开发权并承诺修建一条从哈萨克斯坦通往中国新疆的长达3000公里的输油管道,但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为此中国必须在与中亚能源开发的争夺战中取得先机,进而影响到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力量对比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
     
        2、广泛开拓水陆石油运输途径。中国应立足于加强南海地区的军事建设和外交努力,提高对南海地区安全的军事控制能力,要重点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减少马六甲海峡等安全脆弱节点对我国能源输送的制约。可考虑的探索和努力方向主要有:一是克拉地峡运河。19世纪以来,国际上对开凿克拉运河提出了多次建议,如果在此修通运河,船只就不必穿过马六甲海峡,可直接从印度洋的安达曼海进入太平洋的泰国湾,走海路抵达中国大陆,并且可以节省1000多公里的航程。二是中缅输油管道。缅甸实兑港是深水港,能建停泊万吨级油轮的码头。来自中东的石油从缅甸实兑港上岸,通过输油管线经过曼德勒、瑞丽到达昆明。该路径比中国按传统方式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湛江,提炼后再运往其他地方,能减少1200公里的路程。三是泛亚铁路。这条铁路从新加坡出发,途经吉隆坡、曼谷、金边、胡志明市、河内,最后抵达昆明,总长约5000公里,成为马六甲海峡之外中国从陆路运输石油的另一条途径,中国可以利用在铁路修建上的优势来增强主导能力。四是水运通道。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最重要的一条国际河流,被誉为未来的“黄金水道”。中国石化集团2005年通过澜沧江-湄公河航道从泰国进口液化石油气,这标志着中国打造澜沧江-湄公河黄金能源水道的工作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还须进一步的努力。
     
        3、大力加强海军建设,通过制海权保护我国石油供应。以中国海军的实力,还无法有效确保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海上运输线:苏伊士运河-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因此,发展强大的海军军事实力尤显重要。尤其是在南部海区应当拥有在战时控制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巽他海峡和菲律宾群岛间诸海峡的能力。为此,我国海军应形成以大、中型海上作战平台为核心的兵力结构,在海军战略运用上要达到有效控制第一岛链以内的近海海域的战略目标,即具备在以第一岛链为前沿的近海海域夺取制海权的实力,以及具有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海上局部战争的能力。而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国海军应努力向区域性海军全面发展,形成以大型海上作战平台为核心的兵力结构,在海军战略运用上要具备在南海与印度洋地区的制海权的能力,确保中国的大国地位,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和保卫中国海上石油通道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何贤杰.从中亚局势看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若干问题[J].资源•产业,2002(4).
        2、张新花.我国石油安全对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初探[J].经济前沿,2005(11).
        3、张力.印度的能源安全挑战与应战[J].南亚研究季刊,2004(2).
        4、马尼•尚卡尔•艾亚尔.中印共寻亚洲能源安全[J].中国石油企业,2006(6).
        5、新华社.中印能源安全改变中东战略格局[N].参考消息,2005-03-08.
        6、孙永祥.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能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石油化工,2005(4).
     (作者单位:孙邦栋,军事经济学院军队财务系军产与工程财务教研室;
    周主将,江苏省军区后勤部审计处)
       
    相关热词搜索: 博弈 中印 石油 战略 我国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