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

    时间:2019-03-10 03:28:5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我国著名的诗人陆游曾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也说“我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两位伟大的作家用精辟的言辞讲述了他们读书的心得,讲述了读书的重要意义。那么,作为普通人,特别是正在求学阶段的高中生,更应该重视自己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课本知识是不可能让学生的视野很开阔,让学生的知识很丰富的,而弥补这方面缺陷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独立阅读。
      一、读与不读
      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中有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往往是“不是借来的书,就不会挤时间好好读”。但笔者认为,这里忽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借书人的“兴趣”。“兴趣”是读书的根源。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感兴趣的书,学生就去借,去买,从而让兴趣引导自己在某个方面得到更好地发展。
      是的,个人阅读的取舍主要看自己的兴趣、爱好,但也不能说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一定要拿来阅读,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书籍影响的问题。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平时读书的时间很少,因此笔者建议学生不要硬挤时间去读那些大部头的名著,而是可以多关注一下那些思想品位很高的杂志以及老师指导学生订阅的报纸,比如《思维与智慧》《启迪》《读者》《青年文摘》等。这些杂志里的文章一般篇幅短小,但是内容丰富,作品的风格迥异。它们就如战场上的轻骑兵,除了短小精悍,还具有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的魅力。但那些所谓的网络小说,笔者不提倡大家去读:一则内容大多是虚构的,毫无思想内涵;二则语言单一,单靠一些怪异的情节吸引人。学生读这样的书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影响学习乃至身心健康。
      二、泛读与精读
      当学生手里有了一本好书,是否一定要篇篇认真仔细地阅读呢?笔者觉得这要看学生读什么样的文章,这就涉及到“泛读”和“精读”的问题。
      “泛读”就是只领略文章的大意,或者感受一下文章的语言魅力,而不去深究字词句段背后的含义。“精读”则是沿着中心主旨、语言这两条线中的一条认真分析,仔细挖掘,直到自己理解透彻为止。
      由于文章的内容不同以及自己的理解力不同,学生阅读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篇文章拿到手里,一看标题就能知道它的中心,一读开篇便知道了它的结尾;一篇文章读了一遍,感觉很好,但是说不出它好在哪里。
      对于第一种情况,学生大可走马观花地把文章读一遍,因为内容已经掌握,思想已经理解,没必要费时间去深究。但是对于第二种情况,学生必须再细读两遍,甚至更多,因为往往那些语言的背后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三、记与不记
      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突然遇到一个生词,没有见过,或者一下子想不清它的意思了;忽然一句话让你的精神一振,感觉非常好。这时学生该怎么办?当学生读完一篇文章,仍然沉浸于文章中,或者觉得作者的思想难以接受,甚至十分反对作者的那种说法,又该如何呢?针对上述情形,学生要学会“记”与“不记”。
      这里的“记”既指把学生不理解的,或者自己认为精美的词句摘抄下来,还指在文章上圈点勾画,在词句的旁边作批注。“圈点勾画”是为了更醒目,那些难理解的可以在有针对性的反复阅读中消化;那些精彩的可以在边上注明精彩在哪里以及自己的认识、看法等。比如看到一篇文章里用到了苏轼的一句“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觉得很好――看到苏轼的发奋读书、立志求学的决心,便可以在旁边注上:好男儿志在四方,但必须从读书做起。
      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在读了一篇文章之后,写一段感受最深的话:可以是喜欢的理由,也可以是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是自己受到的启迪。这样做了,书才没有白读。
      读书有五不记:一是那些看起来句子很美,但是思想品位低下的语言;二是那些听起来很俏皮,但是粗俗卑下的口语、俚语;三是那些思想怪异、一味求新求异的内容;四是那些语法使用错误、不符合一般汉语习惯的句子;五是一会儿汉语,一会儿英语,英汉混杂的句子。
      之所以不记这些,是因为如果学生记住了,会对自己的语言造成影响,会让自己养成一种不好的思考、表达习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朝的大儒朱熹曾经用这句诗来形容学习要不断更新,要不断进取。今天笔者就借用该句来形容独立阅读带来的好处:每天读一篇文章,就好比往自己的知识湖里蓄了一瓢水,两天两篇就是两瓢,一年则是三百六十五瓢,三年则是上千瓢。当学生的“活水”蓄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能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认识。

    相关热词搜索: 独立 培养 能力 阅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