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北京循环水务(周振勇)

    时间:2021-01-17 08:08:2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北京是严重缺水的特大城市,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1999—2007年,北京连续9年干旱,年平均降水450毫米,相当于多年平均的75%,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1/4。

    同期,全市人口由1360万增加到1580万,每年增加近30万人。GDP由2460亿元增加7720亿元,年递增10%以上。而年用水量却由40亿立方米下降到34.5亿立方米,万元GDP耗水由164立方米下降到44立方米。全市各业繁荣,环境改善,“新北京、新奥运”战略全面推进。

    北京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一水管理体制,统筹水资源保护、节约、管理和利用,建设循环水务,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北京市水务局,进行了详细采访。

    统筹水资源的保护、管理、调度,确保首都水源安全

    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局面,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水和谐,更新治水观念,在水资源的保护、管理、调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和尝试。

    理顺体制,“九龙管水”到“一龙管水”。

    长期以来,水资源管理城乡分割、部门分割,“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治污”。北京市革除体制弊端,组建市、区水务局,统筹全市水资源保护、管理、节约、利用,统一水源、输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的全过程管理。打破乡镇行政区划,按流域建立114个水务站,监管流域内的河道、水源、供水、治污工作。明确农村水务建设管理主体,建立3298个农民用水协会,政府出资聘用10800名农民管水员,水源、用水、节水、设施、治污5项管理落到实处。

    破解难题,保住首都生命之水。

    持续干旱使密云水库上游来水骤减。2004年,水库蓄水一度减到6.5亿立方米,局部水质下降。北京水务明确“减少人为活动对水的侵害”的管理思路,全部撤销水库网箱养鱼,拆除库区1.1万平方米的经营用房,库区实行封闭管理。一级保护区内的社会单位全面杜绝污水排放,3万亩库滨带退耕还草,上游白河7500亩水稻退耕还林。在保证正常供水情况下,密云水库蓄水回升。2006年,蓄水量达到11亿立方米,水质保持Ⅱ类标准。

    源头治污,水源保护走出新路。

    北京水源区内有800个村庄、50万农民。长期以来,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从不治理。不解决这一问题,水资源保护就是一句空话。北京市水务局从源头抓起,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探索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治水治污的工作模式。

    “生态修复”就是把自然修复和工程措施结合,在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地区,引导、扶持农民搬迁,封山育林,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生态,涵养水源。3年搬迁2.2万农民,生态、安全、农民致富一举多得。在流域内开展水土保持,恢复植被,营造适宜的水保林、经济林,3年成林6万亩,生态效益显著。

    “生态治理”就是对流域内农村的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进行同步治理。村庄建设污水收集管线,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把再生水回用于农灌、冲厕、环境,还于河道。3年来,水源区已有1/3的村庄,完成了污水治理、农厕改造。建设垃圾收集设施,设置了封闭式垃圾箱,净化环境。水源保护区农村已基本实现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生态保护”就是对流域内的水源、河道进行生态保护性治理,根治污水入河。进行了封河育草,将禁沙降尘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将雨洪利用、涵养水源与安全防洪相结合。基本完成永定河、潮白河治理,河道有水则清、无水则绿。实施湿地恢复和保护工程,翠湖、野鸭湖、汉石桥、清河口等一批湿地实现了良好生态系统。

    统一调度水资源,两水联调到六水联调。

    一是实施地表水联调。将白河堡、遥桥峪、半城子、北台上、大水峪、斋堂六座水库联调,纳入城市供水系统,集中调水5亿立方米,使城市可用水量增加了15%。

    二是实施地表水、地下水联调。建成怀柔、平谷、张坊、马池口备用水源,日供水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不仅保证了城市应急供水之需,同时开辟了为城市供水的第二水源系统,从根本上提高了应对突发性水危机的能力。

    三是实施源水、再生水联调。再生水广泛用于工业、农业、环境。2006年,全市利用再生水3.6亿立方米,占年用水量的10%。再生水已成为北京市的重要水源,纳入了全市水资源配置。

    四是实施雨洪水联调。大力推进雨水利用设施建设。市区建成500多处雨水利用设施,郊区利用坑塘、沟渠、洼地拦蓄雨水,城市下游地区建成雨洪滞蓄区,滞蓄雨洪能力4000万立方米。雨洪水用于灌溉、环境,还可回补地下水。

    五是实施本地水、外调水联调。落实《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北京市推进上下游联动,探索区域合作方式,每年支持上游水源区节水、环保、科技专项资金2000万元。实施“退稻还旱”10万亩,两年补贴农民资金5400万元,收到水量增加、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

    六是加紧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建设,2010年长江水进京。制定了南水北调水同当地水统一配置规划,届时,将形成“六水联调”的格局,有效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局面。

    统筹城乡,让全市人民喝上放心水

    北京把供水安全作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紧解决,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三个并重。

    水量与水质并重,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2004年市区高峰日用水超过240万立方米,地下水位下降导致供水能力衰减。北京市水务局对自来水三厂、八厂、九厂进行集中改造,一方面把日供水能力由230万立方米恢复到265万立方米;
    另一方面,采用国际先进水处理技术,使水厂水质保持优良。去年7月1日,国家颁布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检测指标由35项增加到106项,按新标准检测,北京自来水水质全部达标。

    管网安全与用户安全并重,解决老大难问题。

    针对部分城市供水管网老化问题,在加快改造的同时,建成管网运行监测系统,安装1830多个漏失检测仪,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患,管网事故明显下降。

    针对城市平房区家庭供水设施陈旧、部分高层楼房二次供水设施存在安全隐患问题,集中投入资金,3年完成平房区32万户居民供水设施改造,更新入户管线,实现“一户一表”。两年完成1200个二次供水设施改造,高层建筑供水安全得到保障。长期影响城市居民饮水安全的两大陷患得到彻底解决。

    郊区与城区并重,实现农民饮水城市化标准。

    据2004年调查,郊区329万农民用水,有一半存在水质不达标、水源紧缺、设施老化问题。市委、市政府把农民饮水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1年攻坚,5年规划,彻底加以解决。

    2005年,全市投资6.4亿元,1年解决了原计划3年完成的30万农民饮用高氟、高砷、高盐、高氨氮等“四高水”的难题。

    同时实施5年规划,每年完成30万农民饮水改造。截至2006年,郊区建成乡镇水厂63座、联村水厂55座、单村水厂2059座。今年全部解决农民饮水水源达标问题。

    解决农民饮水,水质保证一步到位,农村水厂全部加装过滤、消毒设施,逐步实现城市供水标准,同时建立用水收费的长效管理机制。

    北京把节水作为水务工作的重大战略,统筹法规、行政、经济、技术、工程等各项措施,节水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统筹各项节水措施,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夯实基础,农业用水全部计量管理。

    北京农业用水一直维持在20亿立方米左右,占全市用水量的一半。大力推动农业节水,从基础工作做起。全市26300眼农用机井加装水表,按照“一井、一表、一号、一数、一卡”纳入计算机系统。农业用水计量,定额管理,超定额征收水资源费。

    计量用水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压缩了100万亩小麦(1954,5.00,0.26%,吧)种植面积,85万亩玉米(1884,8.00,0.43%,吧)实行雨养旱作,取消了30万亩水稻;
    计量用水推动节水农田建设,每年建成3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提高到88%;
    计量用水推动了节水技术推广,全市精准灌溉、滴灌、微灌形成规模。2006年农业用新水10.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了一半。

    调整结构,限制高耗水产业。

    北京市颁布产业用水限额标准,对高耗水行业实行市场禁入。小水泥、小造纸等27种传统工业退出北京生产领域,关停、搬迁焦化厂、第一机床厂等170家高耗水、高污染企业。仅搬迁首钢公司一家,年可节水4000万立方米。推动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每年完成30项,节水型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全市连续八年工业用水负增长。

    运用经济杠杆,社会单位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

    在保证大众洗浴不受影响的条件下,对洗浴、洗车等特殊用水行业实行高额水价,洗浴每立方米水费61.5元,洗车每立方米41.5元。

    社会单位严格用水定额,超定额用水收取2—4倍的水价。节水部门对年用水量超过10万立方米的用水大户实时监控,对超定额用水单位执行加价收费,全市每年收取加价款2000多万元。2005年以来,消减社会单位用水指标1.5亿立方米。

    扩大利用再生水,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扩大再生水利用,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相继建成6座中水厂,日生产能力37万立方米。每年建设中水管线50多公里,累计380公里再生水利用管线已形成规模。膜处理技术的应用使中水水质优良安全,为扩大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加快建设再生水利用重点工程。2006年建成六厂中水西送工程,每天把8万立方米中水供给高井、石景山电厂。建成大兴20万亩再生水灌区,年利用再生水1亿立方米。市区建成20个自动中水加水机,每年2000万立方米用于绿化和市政管理。把6000万立方米中水补充城市公园、河湖用水。去年全市利用再生水3.6亿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首次突破50%。

    广泛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节水。

    一方面运用行政、经济、管理手段促进节水,同时,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市民节水意识。

    中小学开设节水课,节水教育从儿童抓起。全社会推介节水先进模式,表彰节水先进典型。市民和社会单位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建成了1079个节水型小区。

    实施了节水器具准入管理。非节水器具全部退出市场,城区公共场所节水器具全部普及,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85%。

    统筹治污治河,建设宜居环境

    污水处理实现量的突破,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

    2000年以来,北京每年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市区有9座污水厂处理厂运行。年处理污水近8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由22%提高到90%。COD削减率由30%提高到80%。注重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引进世界先进水处理技术,出厂水质达到国家二级B标准。

    郊区新城建成14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70%。乡镇建成189处污水处理设施,415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在广大农村地区加快推进。

    治河先治污,完成城市水系治理。

    北京河湖经历过“有水多污”的阶段,城市周边河道严重污染,水体黑臭。2003年,城市水体达标河道100公里,仅占城市水系五分之一。

    城市河湖污染的原因是污水直排入河,北京水务确立了“治河先治污”的思路,把还清水质作为河湖治理的主要目标。

    从2004年起,坚持每年集中治理几条河,把钱花在治污上,彻底治理入河污水口。据统计,3年来,治理污水口1500多个,对6公里河道暗涵彻底清淤。多年黑臭的清河、凉水河、马草河、清洋河水质还清。

    生态治河,恢复河道健康生命。

    改变传统治河方式,纠正填埋河道,盖板封河做法,开挖转河,恢复历史河道。纠正河道截弯取直、水泥护砌、“铜帮铁底”的做法,河道宜弯则弯、宜宽则宽,拆除水泥护砌,恢复土石天然河床。

    恢复水生动植物的多样性,河道培植芦苇、蒲草、荷花等水生植物,计有60余种。放养鱼虾等水生动物,计有10余种,维护河道健康生命。

    积极探索河道不断流。多年干旱使北京不少河道干涸断流。北京市水务局综合利用管理、工程、调度措施,使永定河上游河道基本不断流。百里长峡,碧水长流。

    北京水务建设管理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这些成果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与“新北京,新奥运”的标准仍然有着很大的距离,水务发展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北京水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是水资源紧缺形势依然严峻。连年干旱减少了水资源战略储备,上游来水急遽衰减,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即便是南水北调引水到京,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是保障城乡供水安全责任重大。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建设任务艰巨。城市周边自备井用水单位要完成水源置换。

    三是水环境保护任务繁重。补充城市水系的环境水量严重不足,城市周边地区排水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广大农村地区污水治理刚刚起步。

    四是节水型社会建设任重道远。还没有形成节水型产业体系,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偏多。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五是安全迎汛面临考验。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局部道路和排水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影响了城市安全运行。

    今后的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北京市水务局主要领导表示:北京正处于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期。北京市水务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服务发展的治水思路,加快循环水务建设,为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加速发展提供全面的水安全保障。

    一要基本解决水资源紧缺:完成水源区清洁生态小流域建设,保护水源,涵养水源,增加蓄水;
    2008年完成南水北调北京段干线建设,实现外调水和本地水源联调,保证水源安全。

    二要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市区日供水能力提高到361万立方米,水质安全达标,逐步置换自备井。完成农民改水工程,平原区农民喝上城市标准自来水,山区农民饮水安全。

    三是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培育节水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基本完善的节水产业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管理体系。

    四要统筹城乡污水治理:完成城市周边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继续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率。加快郊区乡镇、村庄和生态敏感区水污染治理,加强设施运行管理。

    五要扩大再生水利用:加大科技投入,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再生水水质,再生水作为北京的稳定水源,工农业和景观环境年利用再生量增加到6亿立方米。

    六要加大水环境管理:巩固城市水系治理成果,保持河湖优良水质,环境水量增加到3亿立方米,为首都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优美清洁的水环境。

    七要完善首都安全迎汛体系:健全迎汛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加快雨洪水利用设施和滞蓄区建设,实施洪水风险管理,确保迎汛安全。

    八要继续提高水务行政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水务改革,创新发展机制,健全管理法规,进一步完善水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相关热词搜索: 水务 科学发展观 统筹 北京 循环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