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实施区域联动合作加快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协调发展

    时间:2020-10-28 08:06:3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实施区域联动合作加快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协调发展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因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聚居于重庆市东南角而得名。该地区位于武陵山脉西翼,突伸于黔、湘、鄂三省,是渝、黔、湘、鄂四省(市)结合部,包括**、**、酉阳、秀山自治县和按民族自治地方对待的黔江区等“一区四县”,幅员面积1.69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0.5%;
    总人口318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1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3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2.72%。作为全市发展大格局中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地区,不论从自然环境,还是从人文条件看,它都是一个特色鲜明、相对独立的区域。但由于历史、现实等原因,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是一个典型的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区域。随着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市委、市政府“一圈两翼”决策的实施,面对落后的发展现状,必须进一步深化对该地区的认识和了解,掌握这一地区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才能有的放矢落实措施,加快发展步伐。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各个区县相对独立而又十分相似的区域特点和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要想有所作为,决定了相互协作发展的必要性。实施区域联动合作,实现共建共赢,成为加快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作为重庆市的东南一翼,一直以来环境恶劣、生产落后、生活贫困、发展滞后,“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的育儿古训成为该地区过去环境条件和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建国直至重庆直辖来近50年的时间里,该地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发展速度与周边区县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其贫困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仍是全国发展最滞后、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重庆市辖10多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倾力支持下,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但相对于“一小时经济圈”,甚至是渝东北翼都处于落后地位,处于“爬坡上坎、负重前行”和“不进则退”的紧要关头。  

    (一)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产业“空虚”且规模效应较差,社会事业发展短腿,城镇化水平低,区域核心不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资源利用率不高,重复建设等一系列历史和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重庆直辖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瓶颈初步缓解,开发式扶贫取得较好成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已经站在一个新发展起点上。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良好,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重庆直辖10多年来,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经济总量日益壮大。与1996年相比,2006年渝东南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5.4%、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205.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3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61.4%,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7.1%。由下图可见,2004年至2008年,该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部分指标甚至呈现连年翻番的良好发展势头。2008年,该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分别比2004年净增1669811万元、2154501万元、174516万元、623621万元,分别增长147%、246.38%、290.13%、124.69%。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向好,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持和保障。  

      

    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图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  

        

    5  

         


                                                                                                                                                                                                                 

    0

        

    500000  

        

    1000000  

        

    1500000  

        

    2000000  

        

    2500000  

        

    3000000  

        

    3500000  

        

    2004

        

    2005

        

    2006

        

    (年度)

        

    (万元)

            

    地区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投资  

              

    地方财政收入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2008

        

    2007

           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4—2008)》  

       

    2.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制约瓶颈初步缓解。2004年至2008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154851万元。特别是交通道路建设加快,319国道贯通全境,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和省际、县级公路的建设以及通达、通畅工程的实施,此外,乌江航运和黔江舟白机场建设加快,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内外交通得到极大改善,制约武陵山区腹地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渐解除。2008年,仅公路里程就达到15754公里,比2005年增长2倍多,公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609万吨、1335万吨,连年实现大幅增加。同时,随着国家电网建设、农网改造、重庆最大的电站—彭水乌江水电站和其他一批中小水电站的建设使用、信息工程领域的全面建设发展,发展环境逐步优化,使该地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区位优势,作为重庆连接珠江三角洲、武汉经济圈的门户作用凸显。  

    3.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速,带动效应逐步显现。从第一产业来看,以烤烟、桑蚕、畜牧、中药材、食品及其原料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较好;
    从第二产业来看,以电力、能矿开采和加工、建材、卷烟、生物制药等为代表的特色工业正在崛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从第三产业来看,特别是以乌江画廊、地震遗址、武陵风光、民族风情、红色经典等为代表的特色旅游产业快速升温,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全面进步。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5年地方生产总值和产业发展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度  

    地方生  

    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小计  

    工业  

    2004  

    1134189  

    352499  

    428542  

    292915  

    353148  

    2005  

    1386006  

    369184  

    492134  

    346982  

    524688  

    2006  

    1864200  

    456500  

    662600  

    471200  

    745100  

    2007  

    2233300  

    504200  

    899000  

    655100  

    830100  

    2008  

    2804000  

    602000  

    1186200  

    886700  

    1015800  

    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4—2008)》  

       

    由上表可见,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31.08:37.78:31.14,逐步调整为2008年的24.47:42.30:36.23,其中,工业占二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68.35%逐步调整为2008年的74.75%,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初步确立,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渐趋均衡,具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4.社会事业建设长足进步,社保体系日益健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三农”等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加大,5个区县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均超过50%,逐步实现了城乡居民最低保障制度全覆盖,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提速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开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2004年至2008年5年间,农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分别为1878元、2082元、2271元、2735元、3242元;
    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均达到95%以上,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65%以上和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在全市名列前茅。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更加宽裕,精神面貌也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利条件  

    虽然,这几年,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其本身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1.经济总量较小,发展基础薄弱。由于该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没有形成规模,民族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发据,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占重庆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小,2002年以前的人均GDP占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到,2007年、2008年仅占分别全市平均水平的53.94%、55.33%;
    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5.17%。经济发展的滞后和财力的严重不足,决定了其落后的发展现状。  

    2.内部发平衡,差距较为明显。从该地区内部的5个区县发展情况看,发展不均衡,差距客观存在。以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为例,以黔江区最高,为68337万元,酉阳县最低,为25419万元;
    在地方GDP方面,以黔江区最高,为604842万元,酉阳县最低,为329180万元。  

    3.共识度不够,恶性竞争较强。近年来,该地区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一直以来,由于各区县之间交通不畅,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经济的发展模式不成熟,发展方式单一和发展规模小,形成产业建设重复、产出效益不高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造成该地区的收入增长缓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各区县之间的合作上没有达成统一共识,都是单独发展,造成恶性竞争。  

    4.资源利用率低,优势发挥欠佳。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面积广,自然资源丰富,又是重庆市通向东南沿海的陆上重要之一,同时也是四省市综合部,可以说这样一个有利的资源环境和地理区位对于发展该地区的民族特色经济是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地区对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开发力度不大,存在着闲置和浪费现象,没有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和有效发挥与周边区县的有利关系,呈现狭隘性的发展模式。  

    二、实施区域联动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实施区域联动合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是主要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人同族,民同俗,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自然禀赋相近,人文风情同习,经济类型倾同且水平相当,为合作共建共赢奠定了基础;
    且随着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特别是交通、通讯等瓶颈的逐渐解除,实施区域联动合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时机已倾成熟。  
    相关热词搜索: 联动 协调发展 东南 少数民族地区 加快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