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初三历史是总复习计划

    时间:2020-09-27 08:39:4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初三历史总复习计划

     总复习一共分为两轮

     第一轮复习:整合基础知识点,帮助学生构筑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坚持“全、准、深、新”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指导学生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 历史概念通过梳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

     第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提升能力。

     在专题复习中,把所学知识进行有的效重组和整合,加强学生整体把握历史结构、层次、体系的能力。,把专题知识平面的“广”度、垂直“深”度和理论“高”度有机统一起来,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归纳概括这一特定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

     同时,注意分析专题与专题之间、各历史阶段特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纳入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动态考察和把握,保持历史教学的连续性,使历史阶段特征成为通向历史规律的“阶梯”。

     第一轮复习详情

     主要任务:是理清重要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形成比较完整的历史认知结构。

     课时安排:约占11课时左右。

     复习依据:“以纲(《考试说明》)为纲、 以本(课本)为本”。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法规性文件,更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好钢应该用在刀刃上。认真研读、揣摩《考试说明》,了解考点的增删情况,明确哪些是要考的,哪些是不考的,这样,就可以不做或少做无用功,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可以起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复习什么?

     1、微观分析,即从细微处入手,多角度思考,挖掘知识内涵,把握知识的核心和精髓。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

     2、宏观把握,即从大处着眼,理清知识线索,将考点放到特定的专题中,前后联系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怎么复习?

     原则:

     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坚持“全、准、深、新”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

     指导学生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 历史概念通过梳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

     1、抓点理线,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

     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基础就是要先做抓点理线工作,也就是立足《考纲》所圈定的“知识范围”,全面、深入、细致地阅读中学教材,在熟读和精思的基础上,从课本中抓住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点”,还应注意“面”。在总复习的第一轮复习阶段,必须按“考试说明”的要求照顾全面,落实知识点,编制的试题也应考虑到知识的覆盖面,特别要重视那些易为人们所疏忽的所谓“非重点内容”。因此在复习中应从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去剖析一些重点内容,抓点理线,将历史知识要点化、条理化、线索化,使学生掌握各个部分的历史内容,并将此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

     线索:(以世界近代史九年级上册为例)

     本册书的核心和关键字眼是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的条件:

     (思想)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运动;

     (物质)新航路的开辟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英美法的资产阶级革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政治上的变革)

      工业革命(经济的刺激)

     资本主义的发展:俄美日的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的斗争:

     与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无产阶级的斗争(英国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成立)

     资本主义的矛盾:突出体现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2、概括综合,将历史知识概要化、系统化

     概括与综合是《考纲》对中学生“历史阐释”能力要求的初级目标之一,是历史复习的最基本要求,用概括的方法是把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提炼出要点,将分散状态的知识归纳出清晰的脉络。建议用编目、列纲、图表等办法,形成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结构系统。用综合的方法把那些分布在不同章节、互有联系的知识点通过聚拢、汇合,形成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

     3、联系比较,将历史知识网络化、深刻化

     在复习中必须以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历史和分析历史。历史知识间的各种联系既包括历史事件演变过程中时间先后的纵向联系,即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或同一地区和国家内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因素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包括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即通过发掘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明显的或不明显的联系,从中把握历史的本质、历史的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对思维能力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历史知识内涵的精神实质。

      比较是指在历史复习中不断进行某些方面的对比,以揭示同类历史事件的异同,鉴别异类历史事件之间本质区别的方法。在历史复习中经常性地使用比较法,可以有效地帮助自己避免知识间的相互混淆,答题时的张冠李戴。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判明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有意识地、有系统地复习。

     4、史论结合,达到史实、史论、史法的结合将历史知识理论化、能力化

     历史学科的能力是以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为载体的,因而还要注重培养自己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就必须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即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出观点:“到历史去”,则是由观点来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辩证统一。那种脱离史实的纯理论复习,或只讲史实而不去认真对史实进行理论分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第二轮复习详情

     一、历史专题复习的重要性

     历史专题复习是指在复习巩固已学知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把分散于历史教材各册、各单元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互联系的内容予以纵横联系,揭示其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上升到理性的、本质性的认知,形成一条条清晰的专题知识线。

     从以往历史试题的命题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选择题还是材料解析题,基本都采用专题式命题方式,这种专题式命题方式,体现了对学科内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对我们进行专题复习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另外,历史专题复习在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综合学科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突出特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突破历史知识的时空性,去整合知识、运用知识,以期通过专题的复习、同类问题的分析归纳对比,培养学生以辩证发展观点去审视历史事物在不同的时空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价值,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宏观上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及未来社会的历史意识。

     二、设置历史复习专题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类似性原则。一个专题必须是由若干相似历史事实,经过提炼综合而成。如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因为都是改革我们可以设置成一个或几个专题。

      第二,重点性原则。设置专题应选择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作为设置专题的重点,例如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又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第三,创新性原则。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显而易见,温故仅仅是手段,知新才是目的。设置专题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重新组合,而要有创新性,要用新的视角来设计专题体系。将以前系统学过的内容按新的模式进行编排,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感到内容虽熟,却新意盎然。

      第四,拓展性原则。在复习过程中,系统复习重在历史基础知识的表述,但是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在温故知新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升华,转换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在专题复习中创设情境,拓展学生思维,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其实质,比较历史事物的异同,阐释历史概念的含义,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是非功过,进行知识提升,提高学生能力。

     三、历史复习专题设置

     根据以上原则,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设置专题如下:

     1840至1900年列强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历史背景、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840至1900年列强侵华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历史背景、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列

     强

     侵

     华

     抗日战争

     侵华日军的罪行: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

     抗争

     抗争

     反侵略战争中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团结抗战、西安事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大战役

     近代中国人民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五四运动、国民革命

     反对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斗争:进行土地革命、武装起义和反“围剿”斗争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进行战略反攻;发动三大战役;发动渡江战役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探

     索

     地主阶级的探索: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洋务运动?①背景:19世纪60年代,清朝面临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内外交困: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国外有资本主义侵略。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或者“师夷长技以制夷”。?

     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的探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的探索: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遵义会议,确立了党的领导核心;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和文化大革命。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专题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的产生

     资本主义的产生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资本主义萌芽:14世纪在意大利首先出现

     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要素,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扩大

     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期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增加了资本主义的物质力量。

     俄国1861年改革

     美国南北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还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

     专题三:殖民扩张和民族解放运动

     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最早开展殖民活动的两个国家。

     17、18世纪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西方殖民者的“三角贸易”

     日不落帝国“英国”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为了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争相在海外抢占殖民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加紧了对世界的瓜分,欧洲列强角逐的焦点是巴尔干半岛。

     一战后,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更加高涨,殖民体系逐步瓦解

     

     民族解放运动

     民族解放运动

     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在美洲建立了第一个独立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

     西属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领导者:玻利瓦尔;结果:到19世纪30年代,整个西属拉美基本上实现了独立。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占西女王成为印度的民族女英雄。

     1947年,印度独立,印巴分治,尼赫鲁成为印度首任总理。

     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专题四:世界格局发展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发展。(了解原因、全球化的表现、影响以及中国应如何应对)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战后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华体系形成的作用及存在的矛盾)

     二战后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冷战的背景、两极格局形成过程、影响、结束)

     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冷战结束,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世界主要力量中心是“一超”美国,“多强”:俄国、欧盟、日本、中国。发展趋势: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专题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世纪30至70年代: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由空想变成科学。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随后,力量不断壮大的无产阶级以暴力斗争为主要形式同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19世纪30——40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英国宪章运动)。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进行了夺取争取、建立本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至“一战”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俄国通过十月革命率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十月革命背景、经过、影响)

     “二战”后初期: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20世纪30——40年代,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各国共产党和人民民主力量迅速壮大,在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下,许多国家在“二战”后走上了人民民主专政道路,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三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后至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道路在挫折中实现发展模式的突破创新。自20世纪50年代起,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建设道路,纷纷进行改革,如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社会主义改革,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日益僵化、民族矛盾复杂尖锐、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迟缓,加上西方国家反社会主义力量的渗透,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纷纷失败。(也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挫折。在此过程中,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绝不应拘泥于某一种发展模式。

     专题六:中国的外交

     近代中国的外交

     近代中国的外交

     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新中国的外交

     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0世纪70年代: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建交,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20世纪90年代:港澳回归,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1世纪初: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专题七: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近现代史上重大改革

     中外近现代史上重大改革

     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罗斯福新政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改革代表:匈牙利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专题八: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运动(严复):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思想理论基础。

     国外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启蒙运动: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自由主义运动:在反封建斗争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专题九:近现代科技文化(三次科技革命表格、文化列表)

     (一)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

     比较内容

     第一次

     (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

     第二次

     (科技革命)

     第三次

     (新的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完成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末20初

     正在进行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改进及广泛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德

     美国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进入的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网络信息时代

     交通工具

     汽船(轮船)、火车

     电车、汽车、飞艇、飞机

     宇宙飞船

     新兴的部门

     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力工业

     信息技术产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业

     主要发明(成果)

     (最重要发明:蒸汽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富尔顿发明汽船

     斯蒂芬孙发明火车

     (最重要发明:电机、内燃机)

     爱迪生发明电灯、电报等,

     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飞行者Ⅰ号)

     (最重要发明:电子计算机)

     1945年美国制成电子计算机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

     20世纪70年代现代化生物工程技术形成

     1997年2月苏格兰科学家用克隆技术繁殖了母羊“多利”

     动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机(蒸汽、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

     核能

     特点

     1、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

     1、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处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德国。3、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2、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4、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影

      响

     1、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2、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进入了“电气时代”,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巨大促进作用。3、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面貌的巨大改观,人类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并酿造一场新的产业革命。3、引起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思考、启示

     1.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扩展,都要依靠科学技术,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4.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5.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必须实行改革,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上,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掠夺原材料和市场,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一方面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是中国逐渐陷入资本主义市场。思想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如林则徐、魏源、洋务派。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加紧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国再次成为被掠夺的重要目标。列强通过一系列侵略活动,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由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为学习制度,如严复、资产阶级维新派。

     带来了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全球经济发展迅猛,而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教育水平低,这就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我国的对策

     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立志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二)中国近代科学、思想和文化名人一览表

     类别

     姓名

     主要事迹或成就

     科学家

     侯德榜

     1940年发明联合制碱法,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做出了贡献。他发明的制碱工艺被化工界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从此,中国的制碱化学工业跃居世界前列。

     思想家

     魏源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长处,抵抗外国的侵略),著有《海国图志》—书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激发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科技,有利于人们研究现实问题。

     严复

     主张效仿西方,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著有《天演论》,启发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书的按语里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文学家

     胡适

     著有《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

     小说《狂人日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他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美术家

     徐悲鸿

     以对祖国命运的高度关注和旺盛的创作热情,创作了许多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作。最擅长画马,他笔下的马形神兼备,傲骨嶙峋,具有独创性和时代感。

     音乐家

     聂耳

     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岁月里,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对中华民族抗战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三)世界近代科学、思想和文化名人一览表

     类别

     姓名

     国别

     主要事迹或成就

     科学家

     牛顿

     英国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方面。牛顿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 17 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达尔文

     英国

     1859 年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指出一切物种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他还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爱因斯坦

     德国

     20 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20 世纪初提出的相对论。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相对论还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伏尔泰

     法国

     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他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但不反对宗教。

     卢梭

     法国

     他否定封建王权,认为统治者如果违反民意,侵犯人权,撕毁大家都应遵守的社会契约,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孟德斯鸠

     法国

     他明确地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他认为立法权应由人民集体享有,司法独立,君主享有行政权。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思想核心,三权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孟德斯鸠还倡导天赋人权学说。

     文学家

     托尔斯泰

     俄国

     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贵族家庭,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寻求改造世界的良方。面对种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完成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不朽名作。这些作品描写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深刻揭露了 19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美术家

     梵 高

     荷兰

     梵高 27 岁才开始作画,在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油画、素描和版画。《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画家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音乐家

     贝多芬

     德国

     贝多芬是伟大的作曲家,也是一痊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热情歌颂者。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完成于 1804 年,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它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四)中国现代科学、思想和文化名人一览表

     类别

     姓名

     主要事迹或成就

     科学家

     邓稼先

     “两弹元勋”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形杂交水稻,外国新闻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五)世界现代科学、思想和文化名人一览表

     作品

     作者

     国籍

     文学

     《美国的悲剧》

     德莱塞

     美国

     美术

     《格尔尼卡》

     毕加索

     西班牙

     音乐

     爵士乐

     起源于非洲音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很快风行美国

     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

     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影响了古典音乐的创作

     摇滚乐

     起源于美国

     60 年代风靡西方,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流行音乐

     电影

     诞生

     1895 年 12 月

     发展

     从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单一银幕到多种银幕

     好莱坞

     作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的好莱坞,汇集了著名的电影制片公司、名导演和名演员,拥有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技术和拍摄场地,摄制出许多闻名世界的影片。

     专题十:两次世界大战

     专题十一:社会热点

     (一)、祖国统一问题

     随着时势的发展,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联系日益加强,实现祖国的早日统一已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维护祖国安定,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政府的神圣职责,作为炎黄子孙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为祖国的统一而奋斗。这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中考中必然有所联系。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国的“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然后寻找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的结合点。

     (二)、科技兴国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展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现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因此,科教兴国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各地中考卷对此都作了考查,尤其是近现代科技成果,它仍是今后考查的重点内容。我们尤其注意和政治课所学知识的结合。

      其它:国别史(如美国、英国、日本),中美、中日关系,2009年重要周年纪念等。

     四、专题复习策略

     进人专题复习阶段,教师一讲到底,师生共同的感受是‘累”,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和情趣。因为我们在历史专题复习时,教师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角色,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被动适应、接受的过程,主体性作用严重缺失。要提高历史专题复习的质量和效益,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独立的意识和能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活动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地参与复习过程。

     首先,教师可以确定专题内容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的知识内容和参考书,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编制专题知识结构图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梳理知识并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对旧知会产生自己新的理解,从更高的层次辩证地审视旧知识,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他的概括归纳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且,假如学生自己编制的知识结构图表与教师分析的基本相同或者能得到教师、同学的肯定、赞赏,他们就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从而愿意更深人、更持久地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在组织历史专题复习中,应尽量为学生创造体验自己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过程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创造让学生自由、自主、独立活动的时空。

     第二步,分组交流各自编制的知识结构图表,在比较分析中再次审视自己知识能力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促使其进一步思考如何去弥补。

     第三步,教师进行针对性地分析专题,对重大的同类型历史事件,应突出其背景、原因、条件、目的、性质、过程、方式、结果以及历史地位的分析、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分清事件的特征和个性,发现其内在的联系和共性,使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向更高层次升华。

     例: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在进行这一专题复习时,我们可以先把这一专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近现代改革,把这些改革罗列出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重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仅能使历史知识达到“直通”、“横通”,还能达到“会通”的境界;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感,在构建过程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然后,我们可以选择几组上来交流,或者是让学生写在投影纸上进行交流,不仅要交流知识体系还要交流设计思路。最后就是由教师来点拨、提升,因为这毕竟已是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了,这一轮复习我们侧重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将知识进行合理的再加工,以及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针对这一专题,教师首先要指出什么是改革、改革的形式以及改革的性质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例如洋务运动、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例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从结果上看,有成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也有失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苏东改革。

     然后把相关的知识要点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回忆,进一步巩固第一轮复习的知识点。

     一、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

     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清朝地主统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

     (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4)内容:前期、后期。

     (5)评价: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一)戊戌变法

     1、背景国内: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国际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②启蒙运动的影响。

     2、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文化教育。

     5、影响:戊戌变法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6、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时间:1861年;

     (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5)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6)评价: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最积极意义是使上千万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局限性:一是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没有改变,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二是使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但必竟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三)日本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

     (2)人物:明治天皇;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

     (5)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

     (6)影响: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理。

     (7)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也刺激了中国开始向政治近代化方向迈进,中国的维新变法正是学习日本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

     (四)罗斯福新政

     (1)时间:1933年;

     (2)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3)“新”的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说明: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

     (4)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发生产过剩,从而加强政府的控制与调节。

     (5)影响:①新政取得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②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一)前苏联的历次改革

     1、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三年内战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和平建设时期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

     (2)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3)“新”的表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这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做出的最主要的探索,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1)含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个人高度集权)。

     (2)形成的标志: 1936年通过新宪法。

     (3)评价:①它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情况下形成,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②它也有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产量,使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拿农民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无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给我国的启示:①制定政策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③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

     3、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5、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加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1991年在“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之际,为阻止联盟解体趋势引发“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控制全局。?

     (2)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僵化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②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民族矛盾激化,是社会动荡不安;

     ③西方势力(和平演变)的影响。

     (3)苏联解体说明的道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东欧改革

     1、背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代表:匈牙利改革。

     结果:东欧改革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之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这种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影响:①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②在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受挫的情况下,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经验——创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如“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或是“中外改革异同的比较”等等。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