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学生课堂答问的处理策略_简述课堂教学中调节学生情绪的策略

    时间:2018-12-23 12:28:1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本期,学校开展了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笔者作为数学组评委之一,听完这些课后,感觉有的教师在处理学生的课堂答问时,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或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或缄默不语,沉默是金;或不善加引导,拨云解惑;或喝彩连天,掌声雷动,捧杀学生;或扼杀创新,排除“另类”。对此,我想就学生课堂答问的处理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正确描述思维过程及其产生的原因。鉴此,学生课堂答问后,教师不能仅用“对了”或“错了”予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当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是这样”等问题,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缺陷,又能让学生在自查自理、自诊自治中,学会合理地调整思维方向,逐步不走或少走歧路。
      如为了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教师安排了这样一道判断题: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6只熊猫的1/7。学生由于涉“思”未深,往往这样回答:正确;理由是把6只熊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1/7 。此时,教师没有直接指出学生思维的缺陷,而是问: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只?学生列式计算:6÷7=6/7只。同学们,你们能描述出6/7只熊猫是什么样儿吗?学生沉思良久,恍然醒悟:在分数的意义中,看作单位“1”的量,有的可以任意平均分成若干份;有的是有条件限制的,不能任意平均分成若干份。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通过适时启发和耐心指导,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学生通过自省自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分数的可分性,建构数学知识。
      
      二、要积极评价学生的课堂答问
      
      教师在教学时要灵活运用“延迟评价”、“内隐评价”等方式,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气氛中驰聘联想,畅所欲言抒发见解,无拘无束地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一个正方体棱长之和是36cm,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cm?
      学生解答后汇报:
      生1:(36÷12)×(36÷12)×6=54(平方cm)
      生2:(36÷4) ×(36÷4)×6=486(平方cm)
      教师没有立即评价谁的解法对,谁的解法错,而是叫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正方体有12条相等的棱,这12条棱的长度之和是36cm,所以每条长36÷12=3cm;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所以它的表面积是3×3×6=54平方cm。
      生2:我想的是把正方体的棱长分成4组,因此每组长是36÷4=9cm,这样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9×6=486cm2。
      师:把正方体的棱长分成4组,每一组的长度等于它的棱长吗?
      生2思索后说:不等于它的棱长,正确的算法应该按照生1的计算。
      这时教师评价说:生1有理有据说理透切;生2不仅认识到自己的理解出错,同时也纠正了错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答问时,不能轻易说“错了”,甚至批评学生“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搞错”,这不但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还掩盖了错误的原因。而是要引导学生反馈信息,采用“延迟评价”,“内隐评价”的形式,以激励学生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要善于为学生的答问“铺路架桥”
      
      教师要在学生的思维迷茫之时,思维中断之际,方法优化之中,不失时机的为学生“铺路架桥”,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推论,假设等思维活动,往往能收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出现拔开云雾一片天的顿悟,达成主动构建知识。
      如在六年级毕业复习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题:一辆货车从甲开往乙,去时每小时行45KM;返回时每小时行60KM,这辆货车往返平均每小时行多少KM?
      教师设问:怎样求往返的平均速度呢?
      生:总路程÷总时间=速度
      师:本题中的总路程是多少?
      生:把甲乙两地的路程看作“1”,总路程是1×2 。
      师:总的时间是多少呢?
      生:应该是去的时间加上返回的时间,也就是1/45+1/60
      生:做得来了,应该为1×2÷(1/45+1/60)=360/7KM。
      这样,不但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而且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要善待学生的独特见解
      
      新课程改革强调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因此,课堂答问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思维情境,尊重学生的思维选择;不要把几十个学生的思维活动限制在自己设定的框架内。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笔者出了下面的例题:
      已知小红3分钟走了260米,小芳7分钟走了590米。小芳,小红两人谁走得快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距离 时间=速度”来进行分析、运算,得出:
      小红: 260÷3=260/3= 1820/21
      小芳:590 ÷7=590/7=1770/21
      ∵ 1820/21>1770/21。
      ∴小红走得快一些。
      此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不用比较速度大小,也能准确判断出谁走得快些”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的?
      生:先求出小红行一米需要3÷260=3/260分,再求出小芳行一米需要7÷590=7/590分;再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因为3/260=21/1820,7/590=21/1770,而21/1820>21/1770;也就是说小红行一米用的时间比小芳行一米所用的时间少些,所以小红走得快些。
      师:多好的方法。大家应该向他学习,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得出具有独创性的解法。
      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课堂答问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实施中应针对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优化组合,灵活变通,创造性地使用,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发展性,充满生命活力。

    相关热词搜索: 答问 课堂 策略 学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