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1篇

    时间:2023-11-18 13:11: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1篇,供大家参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1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生畅所欲言。)好!立志成才,从小做起。(师板书:15立志)今天,我们在这里认真读书,就是为实现美好的志向而努力。早在1910年的一天,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校长和一群孩子们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新课

    (一)自学

    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交流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读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xx读文,交流读文所得。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如: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读文,自主学习中感悟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内容。组内汇报xx读文所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质疑。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xx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老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4、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三)诵读

    通过诵读,感受周恩来年少而志高远的胸怀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分角色读文。

    (四)识字

    1、测读本课需认识的生字,尤其是黑板上学生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互测生字,全会读得两颗星,个别不会的得一颗星。课下互相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内容,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3岁的周恩来从小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真实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中国人,要为我们的祖国强大而发奋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尽一份力量。这是一位伟人的满腔热情,你们能读读吗?

    (一)交流

    再次感知课文。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学习了这篇课文,谈一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的志向。

    3、用“立志”造句。

    (二)写字

    1、巩固字音,理解字义。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交流识记方法。

    3、学习书写。注意提示学生“且、顾、略、微”这几个字的书写要点。

    (三)练习

    1、与同桌读一读这些词语,再选择其中的5个听写下来。

    崛起 年龄 微笑 思索 恩情 其中 浓眉大眼 若有所思

    2、写一写:为而。

    练习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板书设计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从小立志

    周恩来xx报效祖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2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 读准“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铿锵有力、惩处 ”字音,结合背景理解“租界”,会认并理解“崛起”,会写“惩”。

    2.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掌握分段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

    4. 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找到并通过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

    教学重点: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中华不振”。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周恩来)对周恩来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畅谈,课前预习了解,如留学日本、法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zg早期领导人,第一人总理……)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周恩来在他年少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所以后来他才成长为zg的早期领导人,成长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

    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周恩来,去了解他少年时代的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点生字“崛”,“崛起”。来,齐读课题。(生齐读)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大家打开书121也,赶快读一读课文。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生自由读,大约3分钟)

    二、初读课文,了解原因。

    1、检查朗读,读准字音。

    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你们也会了,看大屏幕(ppt投影),来,谁会读?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讲解租界)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读到衣衫褴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铿锵有力(声音响亮,读出节奏)

    惩处(注意cheng第二声后鼻音,chu第三声多音字)

    出示句子讲惩处放进句子里读。

    3、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生谈)引导学生说出——“中华不振”

    (板书:中华不振)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三、分读课文,理解“中华不振”。

    1、同学们,课文中的那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课文,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点5~6名同学分读,最后一段全班齐读,教师适时点评,大约5~7分钟)其他同学边读边画出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地方,留下思考的痕迹。

    2、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点5~6名同学)

    是的,课文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发生的那件事情让同学们感受最深刻。现在我们就到租界去看一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第七段)

    (出示ppt投影第七段)谁来读一读?(学生读,老师范读第一句)

    抓住“闯”这个字,你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生谈)

    是的,这就是租界,热闹繁华却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课文第八段以后,会有跟深入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借去看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3、(ppt投影第八自然段)现在就请你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自由读)

    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怎样的画面?

    (生谈)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

    反复读“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生读,师范读,生读)

    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愤怒的语气)“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4、此时,紧握拳头的你最想做什么?(生谈)

    是的,我们一定要惩处他。让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惩”字。(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和在?但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

    读读这个字。(生读)

    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想)敢不敢惩处?(不敢)

    因为不敢惩处,围观的人都(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孩子们,让我们走进百年之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

    播放ppt,简介。(2分钟)

    谁再来读读这段话“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四、小结,布置思考,下课

    是的,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出说理的租界。租界里德一切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生齐)中华不振。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课下写一些,我们下节课来交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教学上的主要不足之处:

    1、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请学生起来概括“文章写了哪三件事情”,这个过程耗时太长,直接导致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没能完成。“概括大意”是小学中、高年段乃至中学的知识点,学生回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我给了一定的语言提示,但是学生还是不太明确,表现在语言的组织上不够简练。如果我能够先列举一个例子,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进行模仿,逐步明确这个要点。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难点的分解。

    2、对于课堂上的教学生成,没有能够即使地把握。例如,学生读错了“训斥一通”的“通”字,没有及时地纠正。当分角色朗读时,有学生读完周恩来的话还在反复地问“为什么”,这就可以顺势讲到周恩来的疑惑不解。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已经有了很好的体会,接下来的朗读评价事实上就可以省去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过于拘泥于教案了,也是经验不足所致。

    语文教学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作为一个新手,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也希望各位多提意见,谢谢大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生畅所欲言。)好!立志成才,从小做起。(师板书:15立志)今天,我们在这里认真读书,就是为实现美好的志向而努力。早在1910年的一天,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校长和一群孩子们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新课

    (一)自学

    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交流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读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如: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读文,自主学习中感悟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内容。组内汇报读文所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质疑。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老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4、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三)诵读

    通过诵读,感受周恩来年少而志高远的胸怀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分角色读文。

    (四)识字

    1、测读本课需认识的生字,尤其是黑板上学生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互测生字,全会读得两颗星,个别不会的得一颗星。课下互相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内容,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3岁的周恩来从小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真实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中国人,要为我们的祖国强大而发奋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尽一份力量。这是一位伟人的满腔热情,你们能读读吗?

    (一)交流

    再次感知课文。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学习了这篇课文,谈一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的志向。

    3、用“立志”造句。

    (二)写字

    1、巩固字音,理解字义。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交流识记方法。

    3、学习书写。注意提示学生“且、顾、略、微”这几个字的书写要点。

    (三)练习

    1、与同桌读一读这些词语,再选择其中的5个听写下来。

    崛起 年龄 微笑 思索 恩情 其中 浓眉大眼 若有所思

    2、写一写:为而。

    练习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板书设计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从小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激情导入

    2.齐读课题

    3.通读全文,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誓言?

    4.总结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

    (一)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2.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3.在学习小组里面交流

    (二)研读课文

    1.探究学习1-8段(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

    a、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段话主要让孩子体会“闯进”,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这段话略处理。

    (老师相机处理回勾1—6段)

    导语: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抓住“打破沙锅问到底”体会周恩来对此事的关注,读出语气来就可以。

    b、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c、通过资料补充升华学生情感,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2、导读9—15段,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a.思考问题: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他在想些什么呢?

    b.导读课文9—15段,思考:你从这个呼声听出了什么?(周恩来的远大理想)

    c.重点体会: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

    2、作业布置:

    ●课下读关于周恩来的故事。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想想为什么而读书?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啊!

    编辑短评:本课重点突出“中华不振”的体会,逐层深入,由词句──内容整合──资料补充,为体会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作了很好的铺垫(王贺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积累“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人物及联系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感受人物形象,揭示课题

    1.出示周恩来的图片,这个人是谁呢?

    请学生说说对周恩来的了解。

    过渡语:是啊,周恩来是我们开国的第一任总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深受全国各族人民敬重和爱戴的领袖,他卓著的功勋、崇高的品德、光辉的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今天,让我们走近少年周恩来,了解他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

    揭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预设:如果学生不知道题目的意思可让学生采用的方法理解“之”和“崛起”的意思,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顺句子。

    2.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巡警;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惩处。

    (2)模范;吵嚷;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3.想课文人物及人物身上的事,结合课文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①默读课文,思考在周恩来身上发生了哪些事情?

    ②小组交流课文中发生的事情。

    预设:如果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很啰唆,带有复述课文的性质,教师则应先肯定学生对课文读得熟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话可去掉不用说,哪些话必须保留,直至每件事情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如果学生能把几件事情串连起来说则让学生总结概括叙事性课文大意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要结合人物、事件、课题来概括。

    (三)聚焦“中华不振”,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过渡语:有人说:有志不在年高;也有人说: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的祖先还教育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预设:如果学生说到周恩来看到洋人欺凌中国人,而中国人却无处申冤或者伯父告诉他不要随便到租界去玩,教师都加以肯定。同时总结到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2.默读课文,画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写上自己的批注。

    3.学生交流。

    (1)出示句子: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①指导朗读。(如果学生感情不到位,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情境和标点来领悟朗读。)

    ②体会中华不振。

    ③词语积累:周恩来不解地问。横线上的词语还可以换成什么?(预设:疑惑地;睁大眼睛;仰起头)

    (2)出示句子: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①引导学生体会“闯”字所蕴含的意义。(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到租界里去的。)

    ②理解“租界”的意思。结合描写租界特点的句子体会租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③插入资料:

    据统计,中国自1845年英国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至1902年奥匈帝国设立天津租界。前后共有27块租界,其中有25块租借国单一的专管租界,2块公共租界。

    各国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国7处:天津英租界、汉口英租界、广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厦门英租界、镇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5处:天津日租界、汉口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

    法国4处: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广州法租界;

    德国2处:天津德租界、汉口德租界;

    俄国2处:天津俄租界、汉口俄租界;

    意大利1处:天津意租界;

    奥匈帝国:1处天津奥租界;

    比利时1处:天津比租界:(1931年中国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2处: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成。)

    鼓浪屿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麦、荷兰、瑞典和挪威。)

    天津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设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并入英租界。)

    ④读了这些资料,你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中国?

    (3)出示第8自然段: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①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体会。

    ②插入资料:

    19世纪末,中国社会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也不例外。1894年日本偷袭清政府派往朝鲜的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由此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中,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占领威海卫,同年日军占领辽东。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次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方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赔偿日本军费,向日本开放杭州、沙市、重庆等通商口岸。清政府允许日本企业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并且免收日本商品的关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开始由商品输出和大规模武装侵略转变为资本输出。1900年,西方列强为扩大侵略利益,组建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虽然遇到义和团的顽强抵抗,但义和团运动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侵略者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她一面加紧镇压反帝运动,一面派人与侵略者议和。于是李鸿章代表清朝与西方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规定:①中方赔偿各国约9。8亿两白银;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外国使馆界,由各国派兵驻守,界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③情景复现:

    结合当时的情况:这个妇女会哭诉些什么?洋人又会说些什么?中国的巡警会怎样做?请几位学生演一演。

    ④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如果你是周恩来,你想对中国人说些什么?

    ⑤交流写话,释疑解难。请几名学生到台前展示,师生合作评价。此处评价有3个标准:一是情感体会是否到位;二是语言表达是否恰当;三是书写是否工整。

    ⑥指导书写“巡”,注意笔画“撇点”。

    指导书写“嚷”,注意嚷的笔画较多,横笔、竖笔不要少写,各部件摆放要合理。

    (四)课堂小结、设疑

    看着贫穷、落后的祖国,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洋人肆意地欺凌,而自己作为中国人却无能为力,敢怒不敢言。12岁的周恩来又做出了什么决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7

    (一)教学目标

    1.抓中心事件,拓展相关资料,深层体会“中华不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并不陌生,所以课前着重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课前准备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五)教学过程

    1、直击“中华不振”,导入新课

    (1)指导读题:请大家把目光投向大屏幕,读一读课文的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题目当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大家快速找一找。

    (3)板书“中华不振”,引导学生读。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

    2、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把它划下来,挑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3)师生相机交流相关语句,深入体会“中华不振”。

    句子1: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 ,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想说的?是呀,明明是中国人自己的地盘,却为什么要“闯“进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去?令人气愤!这正是”中华不振“啊!

    句子2: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此时的中国别处又是怎么样的呢?拓展资料: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澳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出兵进攻中国。这是侵占北京的八国联军。因为外国列强的侵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不断加深。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抢着瓜分中国这块肥肉。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全中国人民陷入了“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的境地。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烧毁。各帝国主义国家强行在我国沿海城市租借土地。中国人民丧失主权,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煤矿工人在把头的监视下劳动;纤夫在鞭子下光着膀子拉纤……

    这就是“中华不振”。

    句子3: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这句话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两个词是什么,这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还有更令人义愤填膺的是什么?

    句子4: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资料课件出示,教师悲情介绍:帝国主义凭借不平条约,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这是英帝国主义巡捕在上海市区无理搜查市民。

    4、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中国人那颗沉痛的心一起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3、立志“中华崛起”,体会情感

    (1)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冲动?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

    (课件出示“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事例介绍。)

    (2)周恩来回来以后,陷入了沉思,他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拿出笔来写一写。

    (3)交流。

    (4)师: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党

    ★重庆谈判,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运筹帷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4、拓展升华总结导行

    为中华之崛起当效周恩来总理,同学们,你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5、课外延伸以内带外

    (1)读一读周总理的诗句、格言。

    (2)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名人的成长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8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我们要深入课文去寻找答案。

    二、 学习第一部分(1-6自然段)

    12岁那年,周恩来来到沈阳,下火车时,伯父和他有一段对话。请同学们自己练一练,读好对话。

    1.学生练习对话

    2.出示对话,指名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告诫)

    为什么?(不解)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气愤)

    那又是为什么呢? (打破沙锅问到底。追问)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无奈)

    (朗读时,注意说话的语气。指导点拨时,提示语可以灵活穿插,或提到前面)

    对话中,伯父告诉少年周恩来“中华不振”;对话中,也可见少年周恩来对这件事的关注。

    3.不仅如此,他还始终忘不了,经常想:(出示)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1)指名读。明确对话与心里想的话在朗读时语气是不同的。他疑惑不解——一直想不通,自言自语。

    (2)设计引读:

    周恩来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指名读)

    周恩来一次又一次地想:(齐读)

    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齐读)

    三、 学习第二部分(7--9自然段)

    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体会到“中华不振”呢?,

    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1、 交流:

    ①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疑惑)

    (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逍遥、玩乐。巡警狗仗人势,做洋人的走狗。)

    ②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洋人 轧死自己的亲人。(同情)

    从妇女的外貌和行为写出她的可怜、穷苦。(当时,大多数中国的百姓都是衣衫褴褛的)

    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愤怒)

    想象:洋人当时的神态、动作、心理。

    (洋人一点也不为自己的过失而心存内疚或惊慌。在他看来,轧死中国人是不需要负责的,是无关紧要的。中国人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④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可悲)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于情于理,巡警局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可是,他们……

    这正验证伯父说的“没处说理去”。)

    ⑤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理解反问句(谁也不敢怎么样。)

    (紧握着拳头——愤怒,不敢怎么样——无奈。敢怒不敢言)

    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愤怒、同情、伤心……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

    四、学习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答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周恩来立志: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他的志向多么远大啊!)

    2.训练对话朗读

    ①指名读同学们的话,与周恩来对比——理解“抱负”、“胸怀”。

    (同学们读书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而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同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他说:“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有前途!”他的胸怀是多么博大宽广啊!)

    ②引读周恩来的话。

    1.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读<选两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女生)

    3.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男生)

    4.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5.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读出周恩来的坚定。读出周恩来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

    ③引读校长的话

    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

    第二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激动地喝彩:

    “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指导读通)

    (好哇!为了中华的振兴!有志气的大应该向周恩来学习啊!)

    再次读好“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读好)

    ④合作分角色朗读

    五、阅读链接

    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也一直朝着这个志向而努力。在东渡日本留学前夕,他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1. 指名读诗。

    2. 理解诗歌的意思。

    我东渡日本,精细地研究各种科学来拯救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我刻苦钻研学业,学成拯救祖国的本领后,要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理想无法实现,像陈天华那样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六、课堂总结

    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或有什么收获,或还有什么疑惑呢?

    有疑惑,书会读得更多;有启发、有收获,书会读得更好!

    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

    课堂反思:

    这次的设计在大环节上与前次大同小异,关键是在细节上的修改。特别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把学生在交流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内容时提炼成板书:妇女 哭诉;洋人 得意扬扬;巡警训斥;围观的中国人 敢怒不敢言。这样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思路清晰了很多。不过据听课老师的反映,这堂课与第一课时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导入有点突然。指导过程中的朗读训练还不够。于是,我又进入了细节的雕琢时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9

    一、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12岁的周恩来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不解和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正是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伟大志向的导火索,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少年时代就心系祖国的具体表现。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会水到渠成的解决学生“为什么而读书”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并不陌生,所以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者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以此为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以上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学习生字生词。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识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理解生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生词。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1、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10

    认真听完蓝老师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有一种情感的震撼,更有一种精神的享受。一节课,简简单单有方法,扎扎实实有提升,平平淡淡有激情。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蓝老师的教育语言、机智很有特色,尤其是文本的情感在读中悟中不断升华,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所以,让我在这儿评课,实在是勉为其难,只能就自己听后的粗浅的感受与大家交流。浅薄之至,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这堂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思路清晰,步步深入

    整节课,蓝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钻研文本。蓝老师从题目切入,提出“是什么让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出“中华不振”这一原因。蓝老师又顺势而导,“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会‘中华不振’?”当学生钻进文本体会“中华不振”,蓝老师又引入社会背景资料,结合图片真正让学生感受“中华不振”的境况。

    蓝老师让学生在交流中顺势而生的品读体味,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中华不振”这个切入点的高妙——只有充分地体会“中华不振”,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只要充分地体会“中华不振”,学生就会自然地走进尘封的历史与少年周恩来一起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

    二、拓宽文本,整合资源

    本课教学中,蓝老师立足教材而又没有局限于教材,她整合了多种课程资源充实进课堂教学中来,拓展了文本的宽度。如:

    1、利用图片和资料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在中国的土地上华人如狗,中国割地赔款,外国人践踏中国土地、蹂躏中国人的历史背景;

    2、结束时,收集不同时期的周恩来的照片,形象展示周恩来光辉的一生,丰满了人物形象,使学生明白“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一生去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三、语言精彩,适时点评

    整节课,蓝老师的语言精练,并且有很强的感染力,或悲伤或愤怒或高昂或低沉,都深深地打动学生。而对学生的回答,蓝老师也能适当地做出激励性的点评。如“你真会预习”、“你们都有一双慧眼,真会读书”……这些语言对孩子有很大的鼓励性。

    四、以读传情,品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剖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动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绪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课堂情绪的交换,离不开文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验。课堂上蓝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感悟,如齐读,个别读等。在理解“中华不振”这个词时,老师让学生看完短片,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重点“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带着担心、无奈”。

    对本堂课有三个不成熟的想法:

    1、向孩子输送情感是孩子所能接受的,不要把我们教师的情感高位灌输,为情所困。让孩子们多一些生活、情感的记忆,要多一些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的链接,可以更具有生活化。如上新课前,让孩子们自由回答“你们为什么读书?”

    2、重点、关键词语是否应重点强调一下?如课后的加点词语。沉重地、响亮而坚定地、铿锵有力等。

    3、出示的相关事例应该读一读,让学生感受一下。

    综观蓝老师本课教学,极好地把握了语文学科特点,以读为本,立足文本,又走出文本,三维目标充分体现。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值得我好好学习。期待蓝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3、阅读中指导怎样把成长故事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中指导写作。

    难点: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讲的谁的小时候的成长故事?课文讲了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小故事?

    2、交流:疑惑不解——解开谜团——立志读书(板书)

    二、新课学习

    导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他是在疑惑不解、解开谜团中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课文是怎样把这三个小故事连起来写清楚写具体的呢?我们继续学习。

    a、学习第一部分(1—6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学习把故事写具体。

    1、引言:课文是抓住周恩来的什么方面的描写来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不解的呢?

    2、交流中学习。

    (1)角色朗读对话。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为什么那地方不能去?

    (2)引导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读出周的好奇。

    周恩来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指名读)

    周恩来一次又一次地想:(齐读)

    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齐读)

    b、学习第二部分(7——8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原因,进一步学习把故事写具体。

    1、引言:周恩来闯进租界,看到什么事情让他揭开了自己的谜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2、读文交流把握:

    ①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疑惑)

    ②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洋人轧死自己的亲人。(同情)

    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愤怒)

    ④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可悲)

    ⑤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理解反问句(谁也不敢怎么样。)

    3、小结:妇女哭诉,洋人得意,巡警耀武扬威,中国人无奈,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

    c、学习第三部分(第9—17自然段):角色朗读中抓住人物语言读懂周恩来的志向。

    1、自由读课文,找出答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交流体会: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周恩来立志: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

    3、对话朗读

    ①指名读同学们的话,与周恩来对比——理解“抱负”、“胸怀”。

    ②引读周恩来的话。

    a、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

    b、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

    c、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③引读校长的话

    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第二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激动地喝彩:

    “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④合作分角色朗读

    d、读过渡句:学习如何把故事写清楚。

    1、导语:课文三个故事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的三件事是由两个过渡句联系起来的,请你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四、阅读链接:

    读诗感悟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五、综合性学习:

    本组课文主要记录的是成长经历中的故事,本单元的习作也是要求写一个他人或自己的成长故事,为了开拓你们的写作视野,丰富写作积累,要求每个同学课外通过阅读、询问、写信等渠道,了解别人的成长故事,回顾思考自己的成长故事,做好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不解——解开疑团——立志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在教学中我做到:

    1、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本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设计让寻找文中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来反映中华不振。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2、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

    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让孩子们心海难平,让孩子们心有所向,让孩子们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并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

    4、本节课原准备把课文的第三部分也上进去的,但又担心时间紧促,所以就舍去了,造成了本课时文本内容较少而课外知识穿插过多,人文性过强而工具性弱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更深刻,课堂上没有达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

    课堂粗糙,应不断优化。请老师们指导。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