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14篇

    时间:2024-04-21 17:44: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1实数1、加法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14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14篇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篇1

    1实数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几个非零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除法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乘方与开方

    (1)an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正数和0可以开平方,负数不能开平方;正数、负数和0都可以开立方。

    (3)零指数与负指数。

    2相交线与平行线

    (1)相交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时,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2)垂线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垂足。

    (3)同位角

    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或说a,b相交c),在截线c的同旁,被截两直线a,b的同一侧的角,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称为同位角。

    (4)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个角分别在截线的两侧,且夹在两条被截直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5)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截线同旁,且在被截线之内的两角,叫做同旁内角。

    (6)平行线

    几何中,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也永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的性质: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7)平移

    平移,是指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篇2

    一。整式

    ※1.单项式

    ①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②单项式的系数是这个单项式的数字因数,作为单项式的系数,必须连同数字前面的性质符号,如果一个单项式只是字母的积,并非没有系数。

    ③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

    ①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②单项式和多项式都有次数,含有字母的单项式有系数,多项式没有系数。多项式的每一项都是单项式,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就是这个多项式作为加数的单项式的个数。多项式中每一项都有它们各自的次数,但是它们的次数不可能都作是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只有一个,它是所含各项的次数中最高的那一项次数。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二。整式的加减

    1、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后,合并同类项,运算结果是一个多项式或是单项式。

    2、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一个数与多项式相乘时,这个数与括号内各项都要相乘。

    三。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②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③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④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 (其中m、n、p均为正数);

    ⑤公式还可以逆用:(m、n均为正整数)

    四。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1.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

    ※2.。

    ※3.底数有负号时,运算时要注意,底数是a与(-a)时不是同底,但可以利用乘方法则化成同底,

    如将(-a)3化成-a3

    ※4.底数有时形式不同,但可以化成相同。

    ※5.要注意区别(ab)n与(a+b)n意义是不同的,不要误以为(a+b)n=an+bn(a、b均不为零)。

    ※6.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 (n为正整数)。

    ※7.幂的乘方与积乘方法则均可逆向运用。

    五。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 (a≠0,m、n都是正数,且m>n)。

    ※2.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 ,如 ,(-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 ( 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篇3

    1.三角形的定义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2.三角形的表示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边AB可用边AB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表示,AC可用b表示,BC可用a表示。三个顶点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注意:

    (1)三条线段要不在同一直线上,且首尾顺次相接;

    (2)三角形是一个封闭的图形;

    (3)△ABC是三角形ABC的符号标记,单独的△没有意义。

    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的定义

    (1)三角形的中线(在中文中,中有中间的意思而在这里就是边上的中线)

    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表示法:①AD是△ABC的BC上的中线。

    ②BD=DC=1/2 BC

    注意:①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

    ②三角形三条中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注:这点叫重心:当我们用一条线穿过重心的时候,三角形不会乱晃)

    ③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①AD是△ABC的∠BAC的平分线。

    ②∠1=∠2=∠BAC.

    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

    ②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注:这一点角三角形的内心。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③用量角器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①AD是△ABC的BC上的高线

    ②AD⊥BC于D

    ③∠ADB=∠ADC=90°。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是线段;

    ②锐角三角形三条高全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是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形外;(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这点叫垂心)

    ③由于三角形有三条高线,所以求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就有三种(因为高底不一样)

    4.三角形的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数学加法心算技巧

    1、分裂再凑整数加法;

    比如;8+5=13,先把“5”分裂成“2”和“3”;那么就是8+2+3=10;

    2、比如;77+8=85,先把“8”分裂成“3”和“5”;那么就是77+3+5=85;

    3、变整数再减去

    比如,26+18=44,把“18”变成“20-2”,那么就是26+20-2=44;

    4、比如;387+983=1370,把“983”变成“1000-17”,那么就是387+1000-17=1370;

    5、错位数相加

    比如,个位加十位得数是个位的;

    51+15=66;这样算:5+1得6;1+5得6;两6合拼

    72+27=99;这样算:7+2得9;2+7得9;两9合拼

    63+36=99;这样算:6+3得9;3+6得9;两9合拼

    52+25=77;这样算:5+2得7;2+5得7;两7合拼

    6、比如,个位加十位得数是十位的;

    78+87=165;这样算:7+8=15,再把“15”两个数字“1”和“5”相加得6,把这个“6”放在“15”的中间,得出“165”;

    67+76=143,这样算:6+7=13,再把“13”两个数字“1”和“3”相加得4,把这个“4”放在“13”的中间,得出“143”;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篇4

    1、整式的乘除的公式运用(六条)及逆运用(数的计算)。

    (1)an·am(2)(am)n=(3)(ab)n=4)am÷an(5)a0(a≠0)(6)a—p==

    2、单项式与单项式、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3、整式的乘法公式(两条)。

    平方差公式:(a+b)(a—b)=

    完全平方公式:(a+b)2(a—b)2

    常用公式:(x+m)(x+n)=

    4、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5、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和

    6、两直线平行的条件:(角的关系线的平行)

    ①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互补,两直线平行。

    7、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线的平行

    8、能判别变量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会列列关系式(因变量=自变量与常量的关系)

    9、变量中的图象法,注意:(1)横、纵坐标的对象。(2)起点、终点不同表示什么意义(3)图象交点表示什么意义(4)会求平均值。

    10、三角形

    (1)三边关系:角的关系)

    (2)内角关系:

    (3)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4)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方法:(注意:公共边、边的公共部分对顶角、公共角、角的公共部分)

    (5)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6)等腰三角形:(a)知边求边、周长方法(b)知角求角方法(c)三线合一:

    (7)等边三角形:

    11、会判轴对称图形,会根据画对称图形,(或在方格中画)

    1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

    13、

    (1)等腰三角形:对称轴,性质

    (2)线段:对称轴,性质

    (3)角:对称轴,性质

    14、尺规作图:

    (1)作一线段等已知线段

    (2)作角已知角

    (3)作线段垂直平分线

    (4)作角的平分线

    (5)作三角形

    15、事件的分类:,会求各种事件的概率

    (1)摸球:P(摸某种球)=

    (2)摸牌:P(摸某种牌)=

    (3)转盘:P(指向某个区域)=

    (4)抛骰子:P(抛出某个点数)=

    (5)方格(面积):P(停留某个区域)=

    16、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17、方法归纳:

    (1)求边相等可以利用

    (2)求角相等可以利用。

    (3)计算简便可以利用。

    18、注意复习: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科学记数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绝对值。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篇5

    第一章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三)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平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之差完全平方式:.

    第二章

    一、余角与补角

    1、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为互余,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为互补,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3、互余和互补是指两角和为直角或两角和为平角,它们只与角的度数有关,与角的位置无关。

    4、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二、对顶角

    1、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其中不相邻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3、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篇6

    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5.1.2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注意:⑴垂线是一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的同一方,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3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着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5.4平移

    ⑴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⑵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

    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平面直角坐标系

    6.1.1有序数对

    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

    6.1.2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2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为了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6.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⑴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⑵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⑶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6.2.2用坐标表示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第七章《三角形》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7.1.1三角形的边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1.2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7.1.3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2.1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7.2.2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3.1多边形

    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n边形的对角线公式: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2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a+b>c(a b为最短的两条线段)②a-b

    ☆3第三边取值范围:a-b < c若两边分别为a,b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2a

    如两边分别为5和7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14

    ☆5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中线都有三条,都是线段。其中角平分线、中线都交于一点且交点在三角形内部,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6“三线”特征:

    ☆三角形的中线

    ①平分底边。

    ②分得两三角形面积相等并等于原三角形面积的一半。

    ③分得两三角形的周长差等于邻边差。

    ☆7直角三角形:

    ①两锐角互余。

    ② 30度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③三条高交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

    ④ ∠A=1/2∠B=1/3∠C

    ⑤ ∠A: ∠B: ∠C=1:2:3

    ⑥ ∠A=∠B+∠C ⑦ ∠A: ∠B: ∠C=1:1:2 ⑧ ∠A=90-∠B

    ☆8相关命题:

    →1三角形中最多有1个直角或钝角,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

    →2锐角三角形中的锐角的取值范围是60≤X<90 。锐角不小于60度。

    →3任意一个三角形两角平分线的夹角=90+第三角的一半。

    →4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外部。

    →5全等图形的大小(面积、周长)、形状都相同。

    →6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

    →7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8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9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0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1两个等边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2两角及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3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4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5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6一条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7一个锐角和一边(直角边或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8一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9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篇7

    一、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四、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五、同底数幂的乘法

    1、n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相乘,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幂),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an的结果叫做幂。

    2、底数相同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3、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

    4、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 am﹒an。

    5、开始底数不相同的幂的乘法,如果可以化成底数相同的幂的乘法,先化成同底数幂再运用法则。

    六、幂的乘方

    1、幂的乘方是指几个相同的幂相乘。(am)n表示n个am相乘。

    2、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m)n =am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am)n=(an)m。

    七、积的乘方

    1、积的乘方是指底数是乘积形式的乘方。

    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nb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nbn=(ab)n。

    八、三种“幂的运算法则”异同点

    1、共同点:

    (1)法则中的底数不变,只对指数做运算。

    (2)法则中的底数(不为零)和指数具有普遍性,即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3)对于含有3个或3个以上的运算,法则仍然成立。

    2、不同点:

    (1)同底数幂相乘是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是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是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将结果相乘。

    九、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m÷an=am—n(a≠0)。

    2、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 am÷an(a≠0)。

    十、零指数幂

    1、零指数幂的意义: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0=1(a≠0)。

    十一、负指数幂

    1、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即:

    注:在同底数幂的除法、零指数幂、负指数幂中底数不为0。

    十二、整式的乘法

    (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2、系数相乘时,注意符号。

    3、相同字母的幂相乘时,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一起写在积里,作为积的因式。

    5、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结果仍是单项式。

    6、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a+b+c)=ma+mb+mc。

    2、运算时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4、混合运算中,注意运算顺序,结果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从而得到最简结果。

    (三)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n)(a+b)=ma+mb+na+nb。

    2、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必须做到不重不漏。相乘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即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在未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3、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它前面的符号,确定积中每一项的符号时应用“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4、运算结果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对于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公式简化运算:(x+a)(x+b)=x2+(a+b)x+ab。

    十三、平方差公式

    1、(a+b)(a—b)=a2—b2,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之差。

    2、平方差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3、平方差公式可以逆用,即:a2—b2=(a+b)(a—b)。

    4、平方差公式还能简化两数之积的运算,解这类题,首先看两个数能否转化成

    (a+b)?(a—b)的形式,然后看a2与b2是否容易计算。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篇8

    (一)正负数

    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

    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

    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4、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到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b+a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c=a+(b+c)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a-b=a+(-b)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篇9

    1整式

    1、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系数,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指的是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若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其也不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3、单项数的次数: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的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这里ab是次数项,其次数是6;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

    5、它们都是用字母表示数或列式表示数量关系。注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6、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整式的加减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与字母前面的系数(≠0)无关。

    2、同类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所含字母相同;

    (2)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二者缺一不可。同类项与系数大小、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3、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4、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5、去括号法则: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6、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一去、二找、三合

    (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

    (2)结合同类项。

    (3)合并同类项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篇10

    一、有理数

    知识网络:

    概念、定义: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

    2、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negative number)。

    3、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rational number)。

    4、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number axis)。

    5、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6、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

    7、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8、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9、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0、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负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11、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2、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3、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4、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向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15、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6、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17、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18、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19、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0、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2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power)。在an 中,a叫做底数(base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ht)

    22、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可以得出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显然,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23、做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24、把一个大于10数表示成a×10n 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计数法。

    25、接近实际数字,但是与实际数字还是有差别,这个数是一个近似数(approximate number)。

    26、从一个数的"左边的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尾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t digit)

    注:黑体字为重要部分

    二、整式的加减

    知识网络:

    概念、定义:

    1、都是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monomial),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coefficient)。

    3、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degree of a monomial)。

    4、几个单项的和叫做多项式(polynomial),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term),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constantly term)。

    5、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degree of a polynomial)。

    6、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7、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8、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9、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三、一元一次方程

    知识网络:

    概念、定义:

    1、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还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equation)。

    2、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one unknown)。

    3、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4、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5、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6、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7、应用:行程问题:s=v×t 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

    盈亏问题:利润=售价-成本 利率=利润÷成本×100%

    售价=标价×折扣数×10% 储蓄利润问题: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本息和=本金+利息

    四、图形初步认识

    知识网络:

    概念、定义:

    1、我们把实物中抽象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geometric figure)。

    2、有些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solidfigure)。

    3、有些几何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planefigure)。

    4、将由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net)。

    5、几何体简称为体(solid)。

    6、包围着体的是面(surface),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

    7、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line),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point)。

    8、点动成面,面动成线,线动成体。

    9、经过探究可以得到一个基本事实: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简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公理)。

    10、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intersection),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pointof intersection)。

    11、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和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center)。

    12、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关于线段的基本事实: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公理)

    13、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distance)。

    14、角∠(angle)也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

    15、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degree)的角,记作1°;把一度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

    16、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angular bisector)。

    17、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是说这两个叫互为余角(complementary angle),即其中的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18、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 angle),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19、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篇11

    第六章实数

    【知识点一】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知识点二】实数的相关概念

    1、相反数

    (1)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2)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原点的两侧,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或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等于0。a、b互为相反数a+b=0。

    2、绝对值|a|≥0。

    3、倒数(1)0没有倒数(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b互为倒数。

    4、平方根

    (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a(a≥0)的平方根记作。

    (2)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a≥0)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5、立方根

    如果x3=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知识点三】实数与数轴

    数轴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知识点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正数,绝对值较大的那个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无理数的比较大小:

    【知识点五】实数的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几个非零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除法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乘方与开方

    (1)an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正数和0可以开平方,负数不能开平方;正数、负数和0都可以开立方。

    (3)零指数与负指数

    【知识点六】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

    1、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用(1≤<10,n为整数)的形式记数的方法叫科学记数法。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记作P(a,b)。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6、各象限点的坐标特点①第一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②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③第三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④第四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

    7、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①x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②x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③y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④y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

    标0,纵坐标0;⑤坐标原点:横坐标0,纵坐标0。(填“>”、“<”或“=”)

    8、点P(a,b)到x轴的距离是|b|,到y轴的距离是|a| 。

    9、对称点的坐标特点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②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③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互为相反数。

    10、点P(2,3)到x轴的距离是;到y轴的距离是;点P(2,3)关于x轴对称的点坐标为(,);点P(2,3)关于y轴对称的点坐标为(,)。

    11、如果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同,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y轴平行、与x轴垂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x轴平行、与y轴垂直。如果点P(2,3)、Q(2,6),这两点横坐标相同,则PQ∥y轴,PQ⊥x轴;如果点P(-1,2)、Q(4,2),这两点纵坐标相同,则PQ∥x轴,PQ⊥y轴。

    12、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的纵坐标相同;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的横坐标相同;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在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如果点P(a,b)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即a = b ;如果点P(a,b)在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a = -b 。

    13、表示一个点(或物体)的位置的方法:一是准确恰当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是正确写出物体或某地所在的点的坐标。选择的坐标原点不同,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也不同,得到的同一个点的坐标也不同。

    14、图形的平移可以转化为点的平移。坐标平移规律:①左右平移时,横坐标进行加减,纵坐标不变;②上下平移时,横坐标不变,纵坐标进行加减;③坐标进行加减时,按“左减右加、上加下减”的规律进行。如将点P(2,3)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2、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为常数,并且)。使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一般有无数组解。

    3、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使二元一次方程组每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有一个解。

    4、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观察方程组中,是否有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果有,则将它直接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如果没有,则将其中一个方程变形,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将表示出的未知数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

    5、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1)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等又不互为相反数,就用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2)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4)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方程组的解。

    6、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系数特点,确定先消去哪个未知数;②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把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与另外两个方程分别组成两组,消去同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关于另外两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③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④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中,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不等号主要包括:> 、 < 、 ≥ 、 ≤ 、 ≠ 。

    2、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①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如果,那么;如果,那么;

    如果,那么;如果,那么。

    ②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如果,那么(或);如果,那么(或);

    如果,那么(或);如果,那么(或);

    ③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用字母表示为:如果,那么(或);如果,那么(或);

    如果,那么(或);如果,那么(或);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 。这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在解时要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步骤。

    5、不等式组中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组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使不等式组中的每个不等式都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组的解,一个不等式组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解(简称不等式组的解)。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6、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①求出这个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②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得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没有公共部分,则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此时也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空集)。

    7、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后,确定不等式组的解的口诀: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无处找。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知识要点

    1、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一般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2、数据收集过程中,调查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3、除了文字叙述、列表、划记法外,还可以用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直方图来描述数据。

    4、抽样调查简称抽查,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被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组成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这个样本的容量。

    5、画频数直方图的步骤:①计算数差(值与最小值的差);②确定组距和组数;③列频数分布表;④画频数直方图。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篇12

    丰富的图形世界

    1、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常见的几何体及其特点

    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且各面都是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棱柱:上下两个面称为棱柱的底面,其它各面称为侧面,长方体是四棱柱。

    棱锥: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曲面),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圆。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连成。

    圆锥: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曲面)。侧面展开图是扇形,底面是圆。

    球:由一个面(曲面)围成的几何体

    4、棱柱及其有关概念: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

    5、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11种

    6、截一个正方体:

    (1)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注意:①、正方体只有六个面,所以截面最多有六条边,即截面边数最多的图形是六边形。

    ②、长方体、棱柱的截面与正方体的截面有相似之处。

    (2)用平面截圆柱体,可能出现以下的几种情况。

    (3)用平面去截一个圆锥,能截出圆和三角形两种截面(还有其他截面,初中不予研究)

    (4)用平面去截球体,只能出现一种形状的截面——圆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篇13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正有理数、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正整数又叫自然数。

    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2等;

    π(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3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

    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

    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表示一个实数。

    初中数学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也可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篇14

    相交线与平行线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2、三线八角: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

    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

    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4、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5、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6、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7、垂线段最短。

    8、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9、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10、平行线的判定: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1、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14、平移:①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②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5、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命题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题设是如果后面的,结论是那么后面的。

    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两种;定理是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

    概率

    一、事件:

    1、事件分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2、必然事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指该事件每次一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是100%(或1)。

    3、不可能事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指该事件每次都完全没有机会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为零。

    4、不确定事件:事先无法肯定会不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说该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在0和1之间。

    二、等可能性:是指几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1、概率:是反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量,它是一个比例数,一般用P来表示,P(A)=事件A可能出现的结果数/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2、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

    3、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

    4、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在0—1之间,记作0

    三、几何概率

    1、事件A发生的概率等于此事件A发生的可能结果所组成的面积(用SA表示)除以所有可能结果组成图形的面积(用S全表示),所以几何概率公式可表示为P(A)=SA/S全,这是因为事件发生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概率是相同的。

    2、求几何概率:

    (1)首先分析事件所占的面积与总面积的关系;

    (2)然后计算出各部分的面积;

    (3)最后代入公式求出几何概率。

    三角形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2、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a+b>c(ab为最短的两条线段)

    ②a—b

    3、第三边取值范围:a—b

    4、对应周长取值范围

    若两边分别为a,b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2a

    如两边分别为5和7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14

    5、三角形中三角的关系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n边行内角和公式(n—2)

    (2)、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三类:

    (1)锐角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我们通常用“RtΔ”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C所对的边AB称为直角三角表的斜边,夹直角的两边称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

    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钝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3)、判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主要看三角形中角的度数。

    (4)、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乘积的一半。

    6、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并且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内心)

    (2)、三角形的中线:

    1、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2、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重心)

    3、三角形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3)、三角形的高线:

    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为三角形的高。

    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高线,它们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垂心)

    7、相关命题:

    1)三角形中最多有1个直角或钝角,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

    2)锐角三角形中的锐角的取值范围是60≤X<90。锐角不小于60度。

    3)任意一个三角形两角平分线的夹角=90+第三角的一半。

    4)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外部。

    5)全等图形的大小(面积、周长)、形状都相同。

    6)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

    7)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8)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9)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0)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1)两个等边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2)两角及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3)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4)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5)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6)一条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7)一个锐角和一边(直角边或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8)一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9)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全等图形

    1、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9、全等三角形

    1、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用符号“≌”连接,读作“全等于”。

    2、用“≌”连接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10、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边角”或“ASA”。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角边”或“AAS”。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11、做三角形(3种做法:已知两边及夹角、已知两角及夹边、已知三边、已知两角及一边可以转化为已知已知两角及夹边)。

    12、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1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理解

    1、若Y随X的变化而变化,则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3、若等腰三角形顶角是y,底角是x,那么y与x的关系式为y=180—2x。

    2、能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相关公式①路程=速度×时间②长方形周长=2×(长+宽)③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④本息和=本金+利率×本金×时间。⑤总价=单价×总量。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二、列表法:采用数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表格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列表时要选取能代表自变量的一些数据,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再分别求出因变量的对应值。列表法的特点是直观,可以直接从表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值,但缺点是具有局限性,只能表示因变量的一部分。

    三、关系式法:关系式是利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等式,利用关系式,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也可以已知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四、图像注意:

    a、认真理解图象的含义,注意选择一个能反映题意的图象;

    b、从横轴和纵轴的实际意义理解图象上特殊点的含义(坐标),特别是图像的起点、拐点、交点

    八、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对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一般有两种:

    1、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增加(大));

    2、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减小(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减小)。

    注意: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事物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可以采用分段描述。例如在什么范围内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等等。

    九、估计(或者估算)对事物的估计(或者估算)有三种:

    1、利用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估计(或者估算)。例如:自变量x每增加一定量,因变量y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年)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的变化量=(尾数—首数)/次数或相差年数)等等;

    2、利用图象:首先根据若干个对应组值,作出相应的图象,再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

    3、利用关系式:首先求出关系式,然后直接代入求值即可。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