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认知视域下隐喻对口译输出影响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3-06-20 18:05: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汤月婷

    (南京理工大学 泰州科技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Lakoff和Johnson于1999年提出体验哲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认为隐喻具有体验性和无意识性[1]。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没有这样的隐喻性表达,这种相似性往往不被人认识[3]。为确保对隐喻义的正确理解,就要找出“喻底”,认知主体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推理和分析,一旦在两者间建立了适合当下情境的相似关系,便会产生映射效果。

    隐喻在口语表达中无处不在,事实上70%以上的语言词汇意义源自隐喻[5]。口译的信息加工对象就是基本认知域,即认知概念,而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概念,不仅需要译员对其源语的认知域进行词汇意义的提取,还需同时寻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确定喻底,然后以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心智加工,获得相应的概念表征后整合句内信息,构建逻辑意义,进行话语输出,传达隐喻意义。在输出的同时,考虑到隐喻意义往往基于日常经验,因此对于在目的语环境下缺失对等语的隐喻表达的情况中,译员还需考虑受众的可接受度,不宜也采用本体加喻体的方式进行口译输出。因此,口译时译员是否意识到隐喻构成的障碍以及如何应对口译中的隐喻表达,成为本文探讨的一个中心。

    目前国内对口译中隐喻现象的相关研究刚刚起步,关注度不高。通过在知网上对近5年相关口译论文的搜索结果发现,2018—2022年已有38篇相关期刊或硕士论文关注了口译中的隐喻现象,并提出了隐喻的口译策略,其中17篇采用了概念隐喻及认知域的视角对隐喻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梳理,4篇采用了关联理论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均提出了针对隐喻的口译策略,并一致认为隐喻对口译造成了较大的认知负荷,是影响口译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引起译员的高度重视。在11篇文章中都使用了记者招待会或者政府工作报告等正式口译语料,但这些语料其实并非现场口译语料,因为公开场合的演讲或报告多半都经过口译员的事前精心准备,不可能完全脱稿演讲。仅2篇硕士论文采用了学生译员的现场口译语料进行分析,这对教师进行口译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参考意义。因此本文拟采用现场口译语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学生译员在即时口译下的临场表现,以期对口译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理想环境下,在激活源语认知域的过程中,口译中隐喻表达所代表的认知概念也同时被激发并提取[2],这就意味着译者找到了源语隐喻的本体和喻体。而在形成源语话语意义的过程中,译员摆脱了源语语言外壳的束缚,提取了隐喻的意义。经过双语心理词库的提取之后,译员激活了目的语认知域,寻找目的语中部分对等的目的语词汇,以建立目的语中本体与喻体的相似关系,形成目的语中的隐喻表达。但如果目的语中缺失相应本体与喻体,译员也可直接构建信息,进行可理解的输出。

    1.研究问题

    为了印证学生译员在即时状态下在口译隐喻方面的实际表现,笔者对学生译员进行了模拟实验,并通过实际表现与数据统计回答以下问题:

    (1)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现象,却具有普遍存在性,学生译员在口译时是否注意到了这一特殊表达的存在?

    (2)隐喻出现在句中的不同位置,是否对译员的认知负荷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3)译员的认知努力与口译完成度是否存在正比关系?

    (4)学生译员的口译输出大多采用什么策略?

    2.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某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共34名,来自于同一个自然班。在接受测试之前,这些学生上过1个学期(36学时)的口译课程,进行过英汉互译听译训练(约20学时),具有初步的口译经验,能运用笔记进行基本的交替传译。

    3.调查工具

    本次测试安排在安装有NewClass系统的专业语音实验室,全程录音,共6个汉译英句段,语料选自林超伦编著的《实战口译》,共计200字,正常语速。测试内容为政治经济类,每个句段均含有一个隐喻表达,并且前3个句段的隐喻表达在句中,后3个句段的隐喻表达在句末。相关背景知识曾以材料形式做过课堂训练,测试时要求所有学生做笔记后完成交替传译,限时回答。

    在完成口译后立刻要求每人当场填写一份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三部分:(1)给出原文文本,并将隐喻部分划线标注,要求回忆刚才口译时是否注意到划线部分为隐喻表达,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2)要求学生回答,隐喻出现在句中或句末,哪个更影响口译的流畅程度,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3)开放式回答,要求学生回忆如何对隐喻部分进行口译,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

    4.数据收集和分析

    统计数据包括两个部分:问卷调查和口译文本。

    分别统计问卷调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得出2个李克特五分量表数据。将整个录音过程同步保存为音频文件,并转写为文本,统计6个隐喻表达的完成度以及每个隐喻的译文和高频词。

    1.学生译员注意到了隐喻的存在

    表1为问卷调查第一部分统计数据汇总后的结果。由表可知,隐喻这一特殊语言现象确实引起了大部分学生译员的注意,无论出现在句子的什么地方,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隐喻,学生译员要为此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由此确认,隐喻作为一种特殊且普遍存在的表达形式,势必对口译输出产生影响,应该引起译员的重视以及相应的刻意训练。

    表1 译员的认知分配

    2.隐喻在句中的不同位置对口译造成了影响

    图1为基于问卷调查第二部分内容以及学生口译完成情况的统计数据汇总结果。由图可知:隐喻完成度最高的为“龙头”,达到94%,最低的为“张开双手”,仅44%。隐喻是否容易被识别出来,与该隐喻在句子中的位置关系不大。

    图1 隐喻位置与口译完成度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译员中有25人认为隐喻处于中间位置更影响口译输出,仅7人表示在句末会影响口译输出,且有26人认为在句末影响不大。可以解释为由于口译时间紧迫,隐喻会造成额外的认知负担,所以如果隐喻出现在句中位置,会影响后半段的口译输出;如果隐喻出现在句末,则部分缓解了译员的口译压力。最容易被识别的是有象征意义的隐喻,如“龙头”本身就是一种隐喻表达,毕竟龙是一种虚拟生物,而用它来比喻中国经济,喻上加喻,极易被察觉为隐喻表达。

    3.学生译员的认知努力与口译完成度不存在正比关系

    表2数据源自对学生译员口译文本转录之后的统计,反映出译员的认知努力程度,由表2可知,认知努力与口译完成度之间并不存在正比关系,更多的取决于隐喻在双语中认知原型的跨域映射程度。

    表2 认知努力与口译完成度

    认知努力程度最高的是“少走弯路”与“龙头”,这两者的完成度也比较高。认知努力与完成度不一致的隐喻,如“加快步伐”,完成度高但认知努力并不多,可能是因为这个隐喻在译语文化与源语文化中有着对等的表达,采用隐喻直译即可。就整体而言,每个隐喻都达到了平均值,意味着都引起了译者的注意,说明隐喻确实在口译中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影响了译者的口译输出。有时受到了隐喻的阻碍,译者的认知努力并没有转化为译文输出。例如:“张开双手”虽然进行了认知加工,但是完成度较低,考虑到这是身体隐喻,而句子的主语是“中国”,可能译者在切换主语方面受到了影响,对于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不知如何处理。此外“洪流”同样受到了较高的关注,但是完成度不高,考虑到原文中的主语是“改革开放”,对于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独有现象,在目的语中是缺失文化意象的,如何与“洪流”这一隐喻现象进行连接是个难点。“扫清路障”的完成度不高,受到的认知关注也不高,仅不到一半人识别为隐喻。

    4.学生译员在口译输出时采用的策略

    表3中筛选了34名学生在每句隐喻译文中采用的高频短语。由表可知,学生译员的口译策略以解释隐喻为主,其次是直译隐喻。有学者在对政府记者招待会平行语料库中的隐喻进行统计后发现,职业译员采用频率最高的口译策略是直译隐喻[4]。而学生译员更倾向于使用解释隐喻,说明相比职业译员实现的对等翻译,学生译员尚且只能做到将隐喻的概念内涵表达出来,而涉及更进一步的寻找目的语中相应的对等认知域,尚且力不从心,这不仅是词汇的积累不足,更体现了对目的语文化与源语文化之间寻找相应对等物的能力不足。可见隐喻口译的对等与可译性不仅仅涉及语言能力,更是一种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认知域映射的能力。

    表3 学生译文的高频词统计

    由于隐喻的普遍存在性及其复杂的认知过程,当口译涉及隐喻时,会对译员产生较大的认知负荷。翻译隐喻不仅涉及一种语言文化内部的认知域投射,还涉及跨文化、跨领域的认知域,并且要建立两种文化之间相对等的认知模型。研究表明:无论隐喻处于句中的何种位置,都会引起学生译员的一致关注;当隐喻处于句中时,从译员的角度看造成的压力更大,因为会影响后半句的口译输出,而当隐喻处于句末时,压力相对较小,口译时感觉时间更充裕;无论译员是高度关注还是仅仅注意到隐喻,其付出的认知努力与口译完成度关联不大;从译文使用的高频词看,学生译员更多采用解释性翻译,直接译出隐喻意义,而非像职业译员采用对等翻译,这显示出隐喻口译的对等翻译与可译性更多地取决于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认知域的跨域映射能力。

    猜你喜欢句末喻体译员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12期)2021-12-30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21年5期)2021-07-21“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初中生学习指导·中考版(2021年3期)2021-03-18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绥化学院学报(2019年5期)2019-02-21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疯狂英语(双语世界)(2017年3期)2018-01-19口译中的“陷阱”英语学习(2017年3期)2017-04-10《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长江丛刊(2016年20期)2016-11-26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外文研究(2016年3期)2016-03-17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天中学刊(2015年4期)2015-08-15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语言与翻译(2015年3期)2015-07-18
    相关热词搜索: 视域 隐喻 口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