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思维范式

    时间:2023-04-17 16:35: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王志秋,任 亮

    (1.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2.河北北方学院 生态发展与产业研究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1]。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战略定位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程的首要前提。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各地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开发了系列生态文明教育精品课程等。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生态文明教育成效显著。但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生态文明教育深受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受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文明教育思维模式束缚,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思路,区域间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模式较为单一,没有突出特色,受制于用单向化的思维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落地生根的逻辑前提,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可通过革新思维方式,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确保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关联性培养,最终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系统思维最初由贝朗塔菲提出,20世纪中叶以来,系统思维范式逐渐兴起[2]。贝朗塔菲认为,系统是诸多相互关联且互为影响的要素构成的集合体[3]。系统思维是指用系统的观点认识事物,将各要素置于整体中,强调用整体性和全局性方法解决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要素与系统相互作用的问题,它实现了单一思维向多重复合思维的转变,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生态文明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推进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应用系统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用系统思维开展工作,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4]。所以,针对当前生态文明教育推进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运用系统思维逐层突破。

    系统思维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层级性、调控性和开放性特征。第一,整体性。系统不是单一因素的简单叠加,而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具有区别于单一因素的特性,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切思维的本质都在于把事物综合为一个统一体”[5],他们强调在认识事物时要看到其系统性与整体性。系统思维的整体性是指主体在认识客观对象时,不仅要有认识事物内部特征的思维方式,而且还能从外部认识到不同系统与客观事物的关系。第二,协调性。构成系统的要素在系统内不是分散杂乱的,而是彼此协调和相互促进的[6]25。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使系统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协调增强了系统内因子的有序交互,促进了事物间协同发展属性的发挥,推动了事物有序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第三,层级性。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并通过最优化的系统结构产生影响[6]125。各要素的和谐匹配构成系统,系统内的每个组成部分又构成新的系统,这样整个系统就是一个关联密切且层次交错的大系统。第四,调控性。系统本身具有协调发展的功能,并能在外界作用力的影响下,通过不断协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消除系统内的不稳定因素和杂乱状态,使其形成拉动效应从而向有序方向发展。第五,开放性。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外部环境紧密相关的。系统思维的开放性强调系统是开放的,通过与外界不断发生交互作用获得自身发展。开放的系统有利于抑制系统内外要素的无序发展。

    良好的思路决定前进的道路,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思维能力,运用科学思维提升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质量。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是由各种因素按照一定层级形成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一)系统思维是认识生态文明教育本质的内在逻辑

    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生态公民的教育担当,具有培养生态道德素养的重要功能,是培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活动,其本质是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功能方面,生态文明教育是在发挥教育的生态功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教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帮助人们解决和发现环境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7]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对生态文明的知、情、意和行,这4方面内容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且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无论忽视哪个层面都会割裂4者间的逻辑性,最终破坏生态文明教育的完整性。在教育实施方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完成的伟大事业,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涵盖方方面面,需要不同主体协同推进。尽管生态文明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兴领域,但离不开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系统内包括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内容、生态文明教育方法和生态文明教育环境等因素,与此同时,每个因素又可以分别形成独立系统。生态文明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具有开放性特征,与外界环境以及外界其他因素有相关性。因此,必须要用系统思维,从整体出发,统筹协调,合理安排。

    (二)系统思维是破解生态文明教育困境的科学方法

    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中国生态文明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解读角度多样,难以形成大众广泛认可的核心观念。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解读集中从目的、功能和内容方面展开,形成了“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的共识。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生态文明教育常常脱离社会实践,偏向于理论内容的说教,这就容易让受教育者对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形成狭隘片面的认识,难以形成理论认同。由此,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从多角度解读生态文明教育内涵,深层次挖掘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避免对生态文明教育理论认知的静态化趋向。第二,生态文明教育的落实缺乏实效性。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因此受教育者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时主动性不强。第三,生态文明教育实施主体间缺乏教育合力。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多方教育力量的配合,如果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间不能协调配合,整体的教育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学校教育力量的参与,还需要家庭教育力量和自我教育力量的支持,但目前仍以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其他教育力量呈现出涣散局面。系统思维方法强调将整体与部分结合起来,立足全局对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8]。因此,依据系统思维方法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要统筹安排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从而解决生态文明教育推进过程中的难题和困境。

    在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系统思维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系统思维的原则和要求,以此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树立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观念

    系统思维方法的首要特征是整体性。生态文明教育是多因素协同联动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感知。一方面,要全面评估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必要性,认清当前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困境,完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发展思路。使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途径,这不仅有利于减少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各项措施的不确定性,而且有利于解决教育过程中发展不足的局限性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主体,应整合不同主体的教育力量,增强整体性和全局性认知能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内各要素功能的全面发挥。另一方面,各教育主体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整体性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并不是指综合发力或齐头共进,而是要抓住多方主体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突出性问题,从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切入。应立足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两项内容,探索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方向,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

    (二)坚持系统的协调性原则,搭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序网络

    坚持系统的协调性原则,要求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时要关注生态文明教育内部各要素的协调性。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是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是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完成的。从整体上看,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会有许多要素,这些要素不是杂乱安排的,而是有序组织的,彼此形成了相互协调的网络结构。与此同时,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内部要素又与整个生态文明教育系统相协调,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网络布局。首先,要搭建要素网络结构。构建协调联动的立体式网络结构,将生态文明教育主体、客体、内容和方法统筹于一个网络结构中,根据要素条件的变化,更新网络结构内容,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内要素的有序完善。其次,要形成系统网络结构。内部要素与系统的协同联动以及系统间的有效互动需要系统网络结构的支撑,并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网络互动结构,这样不仅有利于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系统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形成生态文明教育新型教育模式。搭建生态文明教育要素网络结构和系统网络结构将进一步扩大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有助于生态文明教育进程的向前推进。

    (三)坚持系统的层级性原则,优化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要素结构

    系统具有层级性,系统内不同层级的性质和功能有所不同,全面了解系统内不同层级的关系是发挥系统整体功能的必然要求。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要坚持系统的层级性原则,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时既要重视系统内部横向层级之间的要素构成与互动,还要重视系统内部纵向结构的层次性与规律性,优化层层相扣的生态文明教育要素结构,以此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系统的稳定性。首先,横向上要明确生态文明教育对象的层级差异。生态文明教育对象由于在年龄、知识水平和受众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生态文明教育对象的生态文明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因为生态文明教育对象阶层广泛且知识能力水平差异明显,所以不同对象在生态文明认知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需要从不同层级教育对象出发,根据其水平差异划分层次,以此精准施教。其次,纵向上要保证不同阶段系统的有序衔接,做到学前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保障生态文明教育主体、客体、内容和方法在各阶段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联动作用,循序渐进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四)坚持系统的调控性原则,增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合力

    生态文明教育主体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程中负有重要责任,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育主体的合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坚持以系统的调控性为原则,进一步突出教育合力的重要作用,并消除教育合力中存在的阻碍因素,营造教育合力的环境氛围。首先,教育主体必须自觉学习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研讨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溯源、概念、重要性和实践路径等关键性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知识修养。其次,跨越教育合力的场域限制,加强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和家庭生态文明教育间的组织协调能力,以提升生态文明素质为最终目的,将不同场域内的生态文明教育主体调动起来,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切实做到以关键性人物带动普通受众群体。最后,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在实践中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以此明晰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逻辑,在实践中形成多主体广泛参与的教育格局,形成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合力。

    (五)坚持系统的开放性原则,优化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外部环境

    以系统的开放性为原则,要不断优化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外部环境。生态文明教育环境既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微观教育环境,也包括社会系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法治和网络等宏观教育环境。优化生态文明教育外部环境,要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方针,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壁垒问题,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提供良好经济环境;
    下大力度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和完善民主政治,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政治环境;
    用生态文明教育的最新理论武装人和鼓舞人,利用各类教育载体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形式,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认同,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提供良好文化环境;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加强法治思维的培育和宣传教育,共建法治社会,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法治环境;
    突出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教育的生态功能。同时,要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发挥互联网强大的交互作用,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吸收国外生态文明教育的精华,借鉴生态文明教育的有益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创建和谐发展的国际环境。

    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教育的使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发展不仅有利于调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有利于强化人们的生态文明素养。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繁荣发展要以系统思维方式为出发点,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机制,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要素结构、执行动力和运行环境得到优化,进而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要素文明生态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河北书画研究(2017年1期)2017-08-22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
    相关热词搜索: 范式 思维 生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