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沉浸式戏剧本土化新挑战

    时间:2023-04-15 11:50: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 王 玥

    沉浸式戏剧,又称浸入式戏剧,是一种不再局限于舞台—剧场模式,旨在增强观众参与感的一种新兴戏剧形式。在沉浸式戏剧中,每一位观众都能自主感知和拼凑故事,获得不同的观戏体验。从改编到原创,从西方到东方,从模仿到创新,沉浸式戏剧的本土化呈现了多元局面。如今由于戏剧行业本身以及文娱市场动荡等因素,沉浸式戏剧的本土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能够顺利转型并且稳定发展,让沉浸式戏剧焕发新活力,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沉浸式戏剧的由来

    美国戏剧理论家理查·谢克纳曾提出“环境戏剧”这一概念,为了摆脱单调的传统剧院,20世纪60年代,许多戏剧导演通过在传统剧院场地中进行特殊表演、在非舞台区域进行表演、按文本内容对于剧院环境进行布置等方式来颠覆传统戏剧的表演形式和互动关系。为了打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空间关系,着力于二者建立更加亲密的互动关系,耶日·格洛托夫斯基提出的“质朴戏剧”理论一经推出震惊四座。从本质上来说,“沉浸式戏剧”和“质朴戏剧”都可以看作是环境戏剧在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延伸,拥有相类似的理念为沉浸式戏剧在之后的发展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沉浸式戏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提出的,一般可以分成三种观演形式。第一种为漫步戏剧,观众跟随演员进入特定的场地之中,通过演员的台词内容和情感表达进行剧情的推进,在场馆内进行多种场景的切换。第二种表演则是不局限于一个单独的场景,而是将多个有关联的场景串联起来,观众依旧是通过演员对于戏剧内容的演绎和推动进行感受。第三种则是将表演范围再度扩大,从一个单独的房间到整栋大楼甚至是整片园区,观众可以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随意走动,任意跟随演员进行互动。在这种虚构情节无处不在的场景之中,观众对于剧情的走向不再重度依赖文本的内容,而更偏好通过自身体验寻求参与感。

    (二)沉浸式戏剧的特征

    著名沉浸式戏剧导演菲利克斯·巴雷特曾经说过:“与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我们希望观众,而不是表演,成为戏剧的核心。”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与传统戏剧相比,沉浸式戏剧更注重的是受众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不再是坐在观众席被动地接收,而是能够亲自加入感受戏剧设定的故事,通过戏剧中设置的场景和情节,在亲身体会中掌握故事的发展脉络。因此,沉浸式戏剧打破了固有的观演关系,通过“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多点多角度出发,采用多线程的叙事结构,来给观众讲述处于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可逆叙事,模糊了戏剧中主角配角的身份定位,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势,使得每个观众都能够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对于戏剧的叙事。

    对于时间空间不受限制的沉浸式戏剧的表达形式,更是对于所处的空间场景有着极高的要求,往往在沉浸式戏剧创作初期,就会将整个戏剧所涉及到的空间场景、时间场景、互动场景全部考虑到,将平面的内容展开在多维度的视角之上,强调对于情感和人物特性的直面表达,不断缩减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间隙。

    沉浸式戏剧最重要的特征则是观众的参与感。传统戏剧中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更倾向于只是单纯地作为环节进行活跃气氛,沉浸式戏剧则是通过多种感官和不同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观众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体会到沉浸的真实感和对于体验获得的满足感。

    沉浸式戏剧这一概念是从西方传播而来,最早是由英国人进行创作推出,旨在打破传统戏剧中无形的“第四堵墙”,通过改变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观演关系,给予观众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感。沉浸式戏剧传入我国后,中国的各大剧团开始学习和接收西方理念,市场空前繁荣,逐渐涌现出了许多内容新颖、思想独到的优秀作品。在本土化的进程中,更是不乏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孕育其中的作品,以期从民族审美出发,对传统戏剧进行创新与颠覆。

    中国首部沉浸式戏剧《死水边的美人鱼》由先锋派戏剧代表人物孟京辉创作,于2015年6月首演。通过对传统剧院的改造,这部沉浸式戏剧充分利用了剧院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出像迷宫一样的路线,观众可以任意跟随演员进入任何一个房间,并且主动选择进行对剧情的推进。孟京辉导演的另一部力作《成都偷心》则是建造在市区内的三层大楼之中,在环境和装饰的布置中着力凸显恐怖氛围,通过黑、蓝、红三种主色调的渲染和烘托,加深神秘感,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其中。

    但中国的沉浸式戏剧最出名的当属上海艺术集团与英国实验戏剧公司联手制作的《不眠之夜》,其基本脚本是在莎士比亚经典作品《麦克白》的重新解构之上,同时加入希区柯克式的悬疑风格。观众在进入剧场之前需要戴上面具,随机分散进入五层酒店改造的上百个小房间内。与其他沉浸式戏剧不同的是,《不眠之夜》并没有对白,而是靠动作和眼神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但却丝毫不减剧情的表达。

    我国沉浸式戏剧对于戏剧空间的构造转变和新表演形式的不断探索,逐步促进了小型沉浸式戏剧的涌出以及艺术文化领域的发展,通过其独特的观众参与形式,产生了更为直接的互动交流,融入了当今国人的生活方式,并且对于传统文化也进行了传承与发扬。

    在沉浸式戏剧在本土戏剧市场的普及和推广收到热烈反响后,一系列关于“沉浸式”“参与式”的内容形式也随之火爆起来。引进国外经典、中外联手合作、小众独立创作……市面上对沉浸式戏剧的不同商业化改良和创新层出不穷。但仔细思考整体趋势后不难看出,尽管多元化的沉浸式戏剧市场给了观众更大的选择空间,但是受众对于沉浸式戏剧的接受程度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实际上作为位于比物质需求更高一层次的精神需求行列之中的戏剧,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市场利益层面,更是承担着推动受众思考、反映社会现实、引起观众共鸣等责任。然而,在多种形式的沉浸式戏剧本土化的过程中,不仅没在很大程度上拯救低迷的戏剧演出市场,更没有起到对人们产生教化的社会功效,我国沉浸式戏剧的本土化可谓陷入了瓶颈期。

    首先是沉浸式戏剧的文本和主题方面。虽然沉浸式戏剧重要的是观众参与到戏剧之中来,但这并不意味着观众体验的重要性大于戏剧本身的文本内容。更是由于受到演出时间空间的局限,有很大一部分的沉浸式戏剧的团队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戏剧环境的氛围设计、路线的布置安排和题材的小众抓眼球等方面,反而忽略掉了戏剧最原始的魅力所在,一味地追求感官的体验却让人大脑空空——这并不是观众选择观看戏剧的初衷。因此,想要在激烈的戏剧市场中突出重围,最基本的戏剧内容一定是最重要的,应该把精力聚焦在文本的巩固之上,不能本末倒置。而对于戏剧本身的主题,我们更要考虑到本土化这一方面。根据数据显示,热门的戏剧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甚至一票难求,然而其余新兴的创新戏剧却无人问津。在观众流动性极大的沉浸式戏剧市场,要想能留住观众,必须要在主题上契合我国观众群体的口味。很多戏剧本身并不是主题不够抓人眼球,而是对于观众来说所讲的内容太晦涩,沉浸式体验也不如经典剧目吸引他们。因此,可以先从大力推进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开始,逐渐摸清我国受众的喜好偏爱,从而为下一步推广努力。

    其次是沉浸式戏剧的商业化色彩过于浓厚。如今市场上很多剧目都是打着“沉浸式”的幌子,内容只浮于表面,一味追求利益,浅显地以为只要有互动、只要够“沉浸”就可以,完全忽视作品的主体内容和情感追求,被榨干价值的戏剧作品只能沦为资本敛财的工具。尤其对于成功案例的一味模仿和营销,使得我国沉浸式戏剧市场本土化进程虽然看起来在往多元化方向进发,实质上却出现了趋同化的倾向,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发展空间。

    最后是沉浸式戏剧的观众参与度问题。戏剧从最初的概念界定到后期各类戏剧家的理论,都是对于观演关系的思考与讨论。沉浸式戏剧将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空间打破,拉近了观众和演员的距离,观众从被动的、远观的“看”,变成了戏剧中的路人甚至主角,主动参与发掘和探索剧情。而在物理距离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如何能让所有观众都参与进来,如何将戏剧的情感完整传递给观众,如何将克留耶夫提出的“第四堵墙”真正推倒,是未来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一)聚焦戏剧本身,打造原创经典

    前文已经提到过,目前大部分的沉浸式戏剧演出还只是停留于表面,有的团队靠着“沉浸式”的噱头去吸引观众,不注重戏剧本身的意义和底蕴,只图挣快钱,既失去了对戏剧热爱的初衷,又砸了自己的招牌。因此,想要打造好的IP,不能只靠宣传,更是要用心去做戏剧,才能赢得口碑。目前来看,《不眠之夜》的引进十分成功,可谓是我国沉浸式戏剧的代表作,但它毕竟不是我国原创。要想真正把沉浸式戏剧成功做到本土化,我们更应该继续挖掘适合沉浸式的国产原创内容,体现中国的文化底蕴,打造属于我们特有的经典作品。

    (二)增强沉浸互动,打破“第四堵墙”

    沉浸式戏剧最大的卖点就是它的现场体验感,道具、音乐、气味……在传统戏剧的表演形式之上加入互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能让观众带入角色,根据自身不同的选择和体验,获得不同的个人感受。然而交互体验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能让现场的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互动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沉浸式戏剧需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用观众的眼光去看待作品,在交互中传递内容和情感的同时,尝试拓宽各种新的领域,用增强互动环节的方法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比如在每个章节设计一些特殊装置,使观众更加具有参与感,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够真正地沉浸在剧目之中。

    (三)注重主题升华,坚定文化自信

    戏剧作为艺术表达中的一种形式,不仅是在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进行升华。优秀的戏剧作品必定是拥有一个深刻独到的主题,能够发人深省,让人们产生共鸣。在沉浸式戏剧本土化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将国外的东西照搬过来,而是应该根植传统文化,结合地方特色,大胆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的原创作品,推出更适合中国观众审美的内容形式,使得我国沉浸式戏剧发展出良性的生态环境,从而在未来挖掘出沉浸式戏剧更大的可能性。

    沉浸式戏剧是戏剧演绎的全新探索,也是艺术形式的突破融合。想要在未来稳定发展,必须要将观众的需求和感受放在第一位。在不断与我国文化环境融合的同时,更要大胆创新,打造属于我们国家特有的沉浸式戏剧模式和IP,让这一形式为中国戏剧注入更多活力。

    猜你喜欢本土化戏剧内容内容回顾温故知新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有趣的戏剧课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戏剧“乌托邦”的狂欢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1期)2019-11-25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中财法律评论(2018年0期)2018-12-06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8年4期)2018-04-18戏剧类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主要内容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中国音乐教育(2014年1期)2014-05-16
    相关热词搜索: 本土化 沉浸 戏剧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