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基于“四力”培养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以昌吉学院为例

    时间:2023-03-23 13:10: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闫 瑞 吴楠楠

    (作者单位:1.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2.信阳电视台)

    2021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以“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为主题,邀请来自18家新闻单位的32名优秀新闻工作者担任主讲人,分享践行“四力”的感悟与思考。“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闻舆论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吹响新文科建设号角的重要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昌吉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坚持把“四力”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以好记者为榜样、以好作品为案例,教育学生以“四力”为基石,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训练融入思想、植入教学、置于实践,帮助学生逐步成长为了解国情、业务精湛的新媒体工作者。

    1.1 满足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高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的网络与新媒体教学多偏向理论知识,学生的新闻采写实践能力不够强,常常无法及时捕捉重要的新闻信息,这样采写出来的报道自然也无法打动人心,最终导致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基于“四力”培养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改革,就是要积极响应国家改革和社会需要,及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改革路径,把社会发展作为专业教学的驱动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真实反映老百姓普遍关心的各类问题,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质量,从而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2 提高专业竞争力和就业率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但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陡增。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中的新兴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对学生采写编评的动手能力要求也比较高。同时,随着融合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从表面化向本质化转变的趋势,因此社会对网络与新媒体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长期以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经常被人们认为门槛不高,甚至不少用人单位认为文史哲培养的学生比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具有更强的人文基础和发展潜力。这些都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融媒体人才,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

    1.3 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新闻信息的需求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信息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阶段,新闻信息的传播扩散机制也不像传统媒体时代那样单一,而是逐渐开始向立体和多元复杂化发展。但是,由于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在这一背景下,人们的信息需求不断提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教学作为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后备力量的主要培养途径,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新媒体人才的专业素养,不断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新闻信息的需求。

    2.1 练好脚力,依靠援疆力量让学生“走出去”

    脚力,顾名思义,就是行走的能力、两腿的力气。在新闻工作的“四力”之中,脚力是记者编辑工作的根本所在,也是写好一篇新闻报道的力量之源[1],新闻工作者只有练好脚力,才能走得快、行得远。“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是当前新闻工作的真实写照。为了提升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练好脚力,昌吉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打破课堂壁垒,摒弃照本宣科、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打通课外课内“两个课堂”,将新闻采写实践分层、分阶段、分内容开展,用沉浸式“立体教学”让传统的新闻理论落地,让日常教学从课堂走向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思考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行走中知晓、思考、践行并孵化成果。并且,昌吉学院与兰州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对口支援关系,“兰州大学名师援疆工作站”就设在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自2018年起,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每年选拔6名优秀学生到兰州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其中2名即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学生依托援疆力量“走出去”,并参与到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丰富的新闻采风实践活动中去。2020年暑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丁瑾文和梁婧2名同学参加了第十届新闻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大型接力采访活动。在采访活动中,昌吉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与来自10余所高校的新闻学子一起,以新闻学子的脚步丈量西北的辽阔、感受西北的风情、感知西北的变化,接续力量、践行“四力”。通过亲历、亲见、亲闻、亲为,见证和宣传百年来祖国山川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新时代新闻人的家国情怀,用心记录发生在西北的生动故事、取得的伟大成就,讲好中国西北角的故事。昌吉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2名同学在行走过程中,采访足迹遍布甘肃武威的城镇与乡村,写出了多篇关注当地文化、民生、医疗等内容的文章,并在公开媒体发表。其中,丁瑾文同学采写的《行走的武威文物活字典》一文在第十届新闻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采访活动评比中获得三等奖。“作为一个新闻学子,社会就是课堂,也是将来的战场。”[2]

    2.2 练就眼力,带领传媒学子走进一线

    记者是新闻事实的发现者、记录者和报道者,每一篇优秀、打动人心的新闻作品背后,都有一双充满了发现力、判断力的“记者之眼”。新闻记者拥有了“好眼力”,才能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普通人身上,发现挖掘到值得报道的线索和事实[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融媒体时代的新兴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日常教学和采写实践,教会他们从普通人生活中发现故事、从平凡的人身上感悟伟大的力量。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也彰显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准确研判和把握这些新特征,围绕中心、挖掘内涵,从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找准方向、做好报道。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全国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2021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脱贫攻坚战胜利后进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重要一年,也是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2021年11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员,参与到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第三方评估调查活动中,与调查组成员一起下乡入户、与农户交流,对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进行评估检查。在近半个月的入户走访活动中,作为传媒学子的他们,既是乡村振兴调查员,也是未来的准新闻人,他们不仅在进行入户调查,也在行走采访,通过传媒学子的视角感知南疆人民生活的变化,讲述一个个普通新疆人的故事。在新疆泽普县赛力乡荒地村入户走访过程中,一位之前“从来没有住过像样房子”的户主对他们说:“我们之前的房子是用泥和干草混合之后抹的墙,一遇到大雨或是大风天气,泥和水一起往下掉,房子感觉快要倒了,很危险。政府了解了情况之后,就给我们盖了房子,让我们搬过来住,要不是政府给我们盖,我们连一个安全房子都没有。”“不来到这里,我们对于‘扶贫’永远不会有真切的感受和认识,只有走到这里,走进每家每户,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农户们对于美好生活多么向往,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勤勤恳恳,只要生活越来越好,就心满意足了。”调查组成员、昌吉学院网络与新媒专业B2006班学生杨叶子在分享感悟时如是说。通过走进基层、挖掘故事、感悟变化,社会这所大课堂,给传媒学子上了生动的一课。

    2.3 提升脑力,推行双导师制改革毕业论文形式

    脑力,顾名思义就是头脑思考的能力,新闻传播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记者编辑只有练就强大的脑力,才能履行使命,真正实现快速报道、准确报道。记者在采访和发现的过程中,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也要勤于思索,倾注脑力,全方位、多角度深入了解新闻事实,才能破解重点难点,推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新闻作品[4]。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不仅要追求速度,还要勤于思考、提升脑力,挖掘更多有深度的报道,全面、深刻地反映百姓生活、回应社会关切,学院可推行双导师制改革毕业论文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更好地挖掘学生潜能,展现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昌吉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2014年起改变了以往全部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局面,允许毕业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毕业论文写作或毕业作品设计。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由昌吉日报社和昌吉广播电视台等媒体资深记者、编辑组成校外导师,和人文与传播学院校内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围绕媒体日常关注的社会发展和民生热点进行创作。毕业论文改革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欢迎,纷纷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校内外导师建议,进行毕业作品设计。截至2022年7月,已经有八届毕业生通过自主选择的形式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累计完成166篇毕业设计,38篇毕业论文,其中,多篇毕业设计(论文)获得昌吉学院或人文与传播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荣誉。毕业设计作品类型涵盖专题片、纪录片、深度报道、调研报告、创办新媒体等。从毕业论文到毕业设计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在校内外双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新闻选题,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八年来,学生们的脚步遍及天山南北,疆内疆外,克服重重困难,触及各行各业,对准时代的焦点、报道社会的热点,采撷来自祖国基层和一线的鲜活素材。学生们在行走中积累了丰富的报道主题与材料,如《乡村振兴在昌吉》《生命之源的守护者》《探索“一架山”的秘密——走进陇西剪纸》《共享经济的新宠儿:付费自习室》《新疆青少年足球——大漠深处的希望之花》《走近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报道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乡村振兴、红色旅游、生态环境、传统文化、援疆故事等社会焦点和热点话题。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子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及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更是传媒学子认知与思考社会的开始。

    2.4 优化笔力,把新闻采写课堂延伸到街头巷尾

    笔力,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四力”最终都反映在笔力上。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记者不仅要握紧手中的“笔杆子”,还要学习新知识,增强互联网思维,熟练掌握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传输终端。长久以来,口头、镜头、笔头都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功,而在具体新闻工作中,优化笔力首先要夯实基础[5]。优秀新闻工作者采写的新闻报道之所以引发关注、让人印象深刻,一方面当然与好的选题和内容有关,另一方面也跟长期积累的写作功底密不可分。

    全媒体新闻采写是昌吉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必修课,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研究新闻作品与其采写原理、采写规律、采写技巧等相关的知识,通过日常采写实践训练,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新闻采访技巧,反复打磨采访稿,直到写出合格的新闻报道,从而具备从事传媒工作的笔力基本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所学运用到新闻采写实践中,全媒体新闻采写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昌吉市、乌鲁木齐市的大街小巷,聚焦市场物价、公交出行、环卫工人、夜市劳动者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把新闻采写的课堂延伸到街头巷尾,深入社会各行各业的生活中去,去聆听、感悟、记录。通过深入一线的调查走访,学生写出来的作品不再是冷冰冰的稿件,而是一篇篇饱含温度的新闻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真正的采写实践,切身感受到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魅力,回到课堂上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教师趁热打铁,将学生采写的稿件拿到课堂上,通过同学互评、教师讲评等形式,反复打磨、不断修改,最后,将优秀作品推荐到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微信公众平台“第三只眼观世界”进行发布,让学生参与一场真正的全流程新闻采写实践。

    当前,媒体在融合,记者在转型,昌吉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紧跟媒介发展的步伐,努力培养适应不同新媒体终端的“多面手”。不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四力”,还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从口头表达、镜头拍摄、后期制作与运营等方面下功夫,教会他们以“四力”为着力点,用心记录社会变化、时代进步,讲好立体、多彩的中国故事和新疆故事。

    猜你喜欢 昌吉四力学子 适宜在昌吉春麦区种植的早熟高产春小麦品种筛选农业科技通讯(2023年1期)2023-02-12图说建党百年·天山画卷 时代昌吉新疆艺术(2021年4期)2021-11-22杏林组曲·学子赋黄河之声(2020年22期)2020-03-16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传媒评论(2019年8期)2019-11-11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传媒评论(2019年5期)2019-08-30增强“四力”靠什么传媒评论(2019年12期)2019-08-24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发明与创新(2016年34期)2016-08-22医改警惕“四力较劲”中国卫生(2014年11期)2014-11-12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多种形式助学数千学子受益中国火炬(2014年2期)2014-07-24
    相关热词搜索: 昌吉 为例 改革创新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