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系统论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多维分析

    时间:2023-02-08 13:25:1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张童搏

    随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开启,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1〕目前,学界多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围绕具体某一领域的生成逻辑、实践路径、政策实施等内容进行研究,缺乏对乡村振兴战略与系统哲学相结合的研究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无疑是重要且必要的。本文运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要素、结构和功能为切入点,对其理论要义、系统特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系统哲学基本原则为指导,提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要求,以期深化人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自觉。

    1.系统论拓展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视野

    系统论作为一门研究系统要素、功能、结构及其规律的学科,为分析乡村振兴系统提供了整体且综合的方法论。系统论视域下,乡村振兴系统是一个关涉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和领域构成的有机整体。从系统论视角看待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揭示乡村振兴系统的各要素、结构和功能,为畅通各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指引。系统论在乡村振兴领域的有效运用,不仅有利于帮助我们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结构、功能和规律,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用系统论去改造和完善乡村振兴系统,使其存在和发展合乎人的目的和需要。也就是说,利用系统论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使其各要素在相互碰撞、相互冲突中达到协调,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系统整体效能最大化的目的,使乡村振兴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因此,系统论也要求我们突破思维局限,站在系统全局的高度,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统筹谋划,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拓展新视野。

    2.系统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系统的自组(织)涌现规律认为,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系统的结构、特性、行为、功能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由低到高、由简入繁、去粗取精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层级度、复杂度和精密度。就乡村振兴而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新中国农村农业70多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各要素重新排列后的全面升级。这一全面升级不仅体现在文字表述上,更体现在城乡关系、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的深化和创新上。从文字表述上看,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和“建设”向“乡村振兴”中的“乡村”和“振兴”转变。与主要强调农业意蕴的“农村”一词相比,“乡村”寓意着具有更广泛的发展视野和受众群体,更浓厚的人文气息和自然风光。与主要强调发展意蕴的“建设”一词相比,“振兴”一词具有从“衰落”向“兴旺”回归的意蕴。从城乡关系看,从“新农村建设”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向“乡村振兴”中的“城乡融合发展”转变,更加强调要素在城乡间的耦合联动,打破原有单向流动格局。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比较而言,乡村振兴战略在原有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基础上,增加了“农村现代化”,形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这将有利于彻底改变农村发展的原有框架,突破仅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农村发展的局限。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比较而言,乡村振兴战略呈现出由“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升级,赋予了农村发展全新内涵,彰显了农业发展更多创新,充分体现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提供了一套更加完备和系统的理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发现,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共同驱动下发生的演化,这一演化符合系统论的自组(织)涌现规律和层次转化原理,明确了乡村振兴系统存在于物质世界的基本形式和变化方式。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着丰富的系统论思想,系统论也为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1.乡村振兴的整体性:“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

    系统论认为,一个系统如若没有整体性,亦就无所谓系统。反之,一个系统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系统”,正是源于呈现出了整体的特性。也可以说,系统性即整体性,整体性即系统性〔2〕。正是这一特征要求我们在研究分析乡村振兴系统时,要突破思维局限,站在系统全局的高度,运用系统思维将其看作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乡村振兴的整体性体现在“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这个总体要求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3〕,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4〕。从这个意义而言,乡村振兴的整体性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这五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键要素共同构成乡村振兴系统。具体而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既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又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既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支撑,又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传承乡村文化提供了重要保障。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既有助于发挥稳人心、鼓干劲、定信心的作用,激励更多农民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又有助于培育乡风文明、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加强农民家庭文化建设,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蔚然成风。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五大振兴中具有引领作用,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不仅能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且也能为乡村人才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总之,这五个振兴彼此之间互为联系、相互依赖、互为条件,无论哪一方面都不可或缺,任何一面出现短板或弱项,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振兴,也难以实现其他方面的振兴。

    2.乡村振兴的关联性:城乡融合发展

    系统的关联性是指任何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呈现出某种联系、依存与制约的关系。恩格斯认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5〕。乡村振兴系统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就内部而言包括“农民主体与资本辅助”“乡村生产与环境保护”“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等之间的关系,外部环境包括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乡村振兴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考虑到城乡融合发展既涉及农村内部资源要素的内容,也涉及外部环境的内容,所以乡村振兴系统关联性的分析重点放在城乡融合发展上。

    城市和农村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活动空间,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功能、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关键是要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城乡产业紧密衔接、城乡功能互惠互利,从而推动城乡之间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具体而言,与农村相比,城市在基础公共设施供给方面具有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在生产要素供给方面有大量的资本、人才与科学技术储备;
    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和农产品供给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应推动城市资源向农村转移,引导农村土地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各自优势互补与资源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与此同时,由于城乡资源禀赋的不同,决定了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的不同。城市作为人口、现代工商业、进出口贸易等经济活动集聚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农村作为城市农产品供给的“蓄水池”,有助于在农产品、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供给方面对城市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因此,在城乡产业融合上,要推动现代化工业和生产方式向农村扩展,打破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分工模式,从而实现农业和工业有效结合。在城乡功能融合上,发挥各自优势功能,形成城市与乡村之间资源互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互动模式。

    3.乡村振兴的目标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系统的目标性指系统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程度内系统的发展变化不受或少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并呈现出朝着预先设定的目标趋向性前进。系统哲学将其分为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内部目标主要指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对系统整体呈现出预先确定的某种趋向性变化;
    外部目标就是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时,对适应或改变外部环境呈现出预先确定的某种趋向性变化。乡村振兴系统的目标性也体现在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内部目标就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民生活更加美好,外部目标是指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我国的国情、社情、农情密切相关。就国情而言,中国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其中城镇常住人口达9142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4.72%〔6〕。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为75%左右〔7〕,但即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5%,农村仍有3.5亿多人口。从这个意义上讲,如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离开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不完整的。就社情而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富裕作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而,共同富裕,既包括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物质富裕,亦包括城乡人民的精神富裕。而在当前城乡区域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较为明显的情况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就农情而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能否正确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4.乡村振兴的差异性: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差异贯穿于一切客观事物系统及其思维过程的始终。系统具有内在差异和外在差异之分,内在差异,主要是指要素结构的差异;
    外在差异,主要是指要素功能的差异,两者的总和称之为系统的差异性〔8〕。恩格斯在提及对立统一规律时指出:“同一性自身中包含着差异,这一事实在每一个命题中都表现出来。”〔9〕系统哲学也认为,系统物质世界是一个差异协同体〔10〕。乡村振兴系统中也存在着许多差异,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其中的普遍差异性,也要准确把握其特殊差异性。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民生活更加美好,归根到底要靠发展。这就需要充分了解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乡村内在发展要素条件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不同乡村的发展要素条件,科学部署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切勿搞“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到底”。从全国范围看,有些村庄拥有良好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将保护和传承红色基因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有主题差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有些村庄拥有良好的气候环境优势,是培育有机农业的天然母体;
    有些少数民族村庄拥有良好的民族特色资源,可以将民族特色农产品与农村电子商务相结合,发展“互联网+”农业。不论用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以农村现有生产要素资源为基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也应注意,由于乡村生产要素条件、政府政策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村庄之间发展程度有一定差异。应允许有条件的乡村发展得快一点,发挥典型乡村示范带动作用。

    5.乡村振兴的动态性:“三个阶段”战略安排

    任何系统不仅是普遍联系的,而且也是变化发展的。系统的动态性是指任何系统任何时代都是处于运动状态的有机体,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动态性则是绝对的。恩格斯曾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1〕,这里所指的“过程”就是动态,即系统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12〕。乡村振兴系统有显著的动态性特质,它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发展目标与时间轴相结合的转变过程中。这一过程包含了以下三个动态发展阶段。

    初始阶段:2018—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13〕。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横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首先,完成了农村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摘帽不摘责任、脱贫不脱政策”,对易返贫人口仍然精准监测,始终做到“动态清零”。其次,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作为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政策保障。最后,允许那些有条件的乡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模范先锋、先行示范的带动作用。

    发展阶段:2022—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14〕。在这一阶段,主要任务就是要聚焦乡村振兴主战场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国地域辽阔,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不是具有人口净流入城市的郊区,也不是沿海发达地区,而是相对欠发达地区中的小城市和小城镇周边的乡村地区,通常这些区域的乡村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不足,是乡村振兴的主阵地〔15〕。应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村庄整合的方式实施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实施“省包市、市带县、县助村”的对口式帮扶,释放出“1+2>3”的聚合效应。

    成熟阶段:2035—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6〕。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聚焦乡村振兴“攻坚区”精准发力,突出具体任务,提出针对性举措,实施精准振兴。将乡村振兴的重点放在那些经济文化相对不发达的乡村,确保到2050年如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面貌焕然一新。

    1.以整体优化原则为导向,统筹谋划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

    系统论视域下,乡村振兴是一个整体发展的系统。因此,必须以整体优化原则为导向,统筹谋划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系统整体优化原则认为,由于系统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整体会向着预先设定好的方向不断优化,但在外部环境作用下,部分系统要素也会呈现出与优化方向的背离。为防止这种背离现象出现,这就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规划上进行统筹谋划。

    首先,着眼全局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着眼全局,立足系统整体,正确预估事物发展趋势,协同推进事物发展的各项任务,为重点领域的突破提供全局支撑,同时在系统发展的关键领域以及重点环节上下功夫,从而带动整体的发展。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实践工作中,一方面,在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同时,坚持乡村优先发展原则。立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现状,推动各类资源、各类要素向农村倾斜,从而补齐乡村这块“短板”。另一方面,在坚持“五位一体”全面振兴的同时,坚持产业振兴在全面振兴中的关键地位。其主要意涵在于要抓住产业振兴这个关键,并以此为重点带动其他四个振兴,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其次,着眼长远与着力当下相统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既要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又要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着眼长远就是要始终把握好乡村振兴工作的方向,就是要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
    就是要着眼于“三步走”战略安排和长期战略目标,不做损害长远利益的事。着力当下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实际,聚焦当前现实问题和重点任务精准发力,以寻求阶段性突破〔17〕。

    2.以差异协同原则为导向,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任务实施

    系统哲学认为,系统物质世界中存在诸多差异与协同,因而是一个多种差异的统一体。这些差异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尽管有其对立、排斥的一面,但其主导的方面则是通过吸引、融合、互补的方式转变为动力,从而形成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合力。这种围绕系统发展目标形成的合力,呈现出放大系统的效果。这种放大效果并非局部要素之和的简单叠加,而是呈现出“1+1>2”的效果。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在差异协同原则引导下,尽量减少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增强各要素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是由各层面、各领域、各行业共同构成的一个网络化系统工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从产业、区域、人才、多元治理等方面开展协作。具体而言,要坚持以产业融合为主的乡村产业协同发展。产业融合不仅是实现乡村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方面,大力促进农业、制造业融合发展与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的协同,促进服务业、农业融合发展与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的协同。区域方面,要坚持以深化东西部协作为主的区域协同发展。开展东西部协作,既要注重“量”的积累,也要强调“质”的提升。人才方面,要坚持以产教融合为主的乡村人才协同发展。治理方面,要坚持以政府引导为主的乡村多元协同治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协同全社会成员参与到乡村振兴实践中,明确各方社会成员的权利与责任,使之达到耦合联动和协同互动的效果。

    总之,在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实践任务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内部存在的差异性,并承认差异是构建协同的前提,将差异视为一种可变量和可转换的力量,努力将差异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唯此,乡村振兴系统的发展效能才能呈现出最优化发展,发展效率才能呈现出乘数效果。

    3.以层次转化原则为导向,创新构建不断进步发展的乡村振兴系统

    乡村振兴系统的动态性是系统物质世界的一个基本属性。必须以层次转化原则为导向,创新构建一个不断进步发展的乡村振兴系统。系统层次转化原则认为,系统物质世界总是以层次转化的形式运动或是发展,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而高层次又反作用于低层次,带动低层次协调发展。应在层次转化原则引导下,坚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

    当前,面对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面对与当今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偏低、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18〕。必须采用发展的办法和手段来予以改变,进而不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推进乡村文化繁荣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乡村保障基础。

    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创新。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已成为使乡村振兴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既需要在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也需要在政策体系、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科学技术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创新包括多方面,其中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创新在农业上的应用前景最为广泛,可以起到增产、提质、节本、增收、保生态等作用。政策体系创新是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直接动力。在乡村振兴领域,需要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力求在乡村振兴的全方位、多领域、各行业都能不断创新,在创新中推进乡村振兴,在创新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猜你喜欢 系统论要素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4期)2023-01-04《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年2期)2021-05-02新兴权利保护中利益合法性判定的动态系统论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医学概论(2021年18期)2021-01-21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评《中国现代化论》">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2期)2020-02-18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探讨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基于系统论视角下的园本教研体系研究科教导刊(2016年9期)2016-04-21也谈做人的要素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债券(2015年9期)2015-09-29
    相关热词搜索: 多维 视域 系统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