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公共建筑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以“传统风貌民宿客房单体建筑设计”为例

    时间:2023-01-25 19:35: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周 薇,刘 芳,范文阳,李晓童,黄 勇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216)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经过12年的经验积累,在深化“三教”改革,提升高职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技术水平、教师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等方面均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该赛项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最高赛项,代表着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新动向,其国赛奖项也被列入职业院校“双高”建设标志性成果之一。2021年,大赛比赛方案在贯彻“职教大会”精神、落实“提质培优”部署的基础上,对大赛总体思路进行了微调,第一次将“以赛促研”写进大赛指导思想,进一步突出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在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1]笔者所在团队参加了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得高职专业一组二等奖,对通过教学能力比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及促进教学改革成果落地实施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本文以获奖作品“传统风貌民宿客房单体建筑设计”为例,从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学生学习效果和反思改进措施四个方面展示参赛作品的整体设计和具体实施,为探索高职院校公共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为参加教学能力大赛的老师提供经验和借鉴。

    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建筑文化如何在当代城乡建设中传承”的核心问题,教学设计以传统侗族木构建筑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为载体,以“匠心筑造、文化传承”为思政主线,将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与乡村民宿建筑设计进行融合教学,促进传统建筑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培养立足乡村建设、有民族情怀的新时代建筑师。

    (一)内容重构:古今融创,岗课赛证融通

    公共建筑设计是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并开展相应的设计实践,包括小型餐饮、幼儿园、旅馆(酒店、民宿)、学校等类型的建筑方案设计,培养学生具备进行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设计的能力。根据“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新时代建筑师培养要求,对接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紧跟建筑行业热点,根据建筑师岗位建筑方案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秉持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融合创新的“古今融创”重构理念,将课程重构为“现代建筑设计”和“传统建筑设计”两个模块,设置三个循序渐进的设计项目,体现了知识由浅入深,技能由基础至复杂的逐次递进关系。

    近年来,伴随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民宿成为国内建筑领域的热点之一,故将传统风貌民宿建筑设计选取为传统建筑模块的重要内容。基于“项目引领,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教学理念,引入景区民宿建筑设计真实项目,项目选址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宿设计应与当地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相结合,因此,团队尝试性地将当地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营造技艺融入乡村民宿建筑设计中,促进传统建筑技艺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此外,对接《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2—2014)》《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等新规范和新要求,将建筑设计竞赛、大学生BIM应用大赛和“1+X”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相关要求,以及传统建筑文化、绿色建筑技术、BIM技术等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作为教学内容融入教学过程。通过综合性的项目化教学开发,实现了多学科、多门课程知识的有效整合及运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参赛单元选自项目三的子项目二,将单元教学分为8个任务,共计16学时,如图1所示。

    (二)思政设计:匠心筑造,文化传承贯穿

    在国家文化强国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入发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传统建筑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继承创新,延续城市文脉,成为当下建筑设计领域的共识。因此,对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而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未来建筑师们肩负的重要使命,结合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将“培养担当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使命的懂设计、能传承、有情怀的新时代建筑师”作为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建构了以“匠心筑造、文化传承”为思政主线,以传统侗族木构建筑为载体,项目主线和思政主线相互交织的课程思政矩阵;
    结合专业深挖思政元素,通过传统之“技”、传统之“艺”、传统之“乡”、传统之“承”将工匠精神与传统建筑文化贯穿教学始终,并将乡村振兴、绿色生态文明理念、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家国情怀、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做到将技能培养、价值塑造及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如图2所示。

    (三)学情分析:精准分析,把握教学方向

    依托职教云课程平台获取学生学习成绩,跟踪学生线上资源学习、活动参与情况等学习行为数据,对学情进行全面分析。授课对象为建筑设计专业大二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系统学习了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等专业课程,以及公共建筑设计的“幼儿园建筑设计”模块。通过前置课程和项目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流程,具备一定的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为民宿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传统建筑技艺及传统文化内涵理解不深,汇报表达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在认知和实践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获取新知识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理论用于实践及信息化应用等发展能力较弱,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真实项目和复杂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
    学习特点上,喜欢用信息化手段及在实践中动手学习,愿意参与课后创新实践活动,但学习自觉性不强,学习习惯整体上较为被动,学习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四)教学目标:创新融合,懂设计能传承

    对接国家高职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懂设计、能传承、有情怀”,即在传统风貌民宿设计过程中,培养立足乡村振兴,能创新性融合地域传统文化和现代酒店建筑功能的懂建筑设计、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情怀的建筑师。

    基于教学目标,确定本项目的教学重点是民宿客房的设计要点,传统建筑特征及其在民宿客房设计中的运用,以及民宿节能设计的优化;
    基于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难点为传统风貌与现代民宿功能的融合,即如何在民宿建筑空间塑造中体现传统建筑风貌。

    (五)教学模式:“P+P”,项目任务双驱动

    遵循“以真实项目为依托,以传统文化为引领”的教学理念,依据建构主义和交际法[2],建构了基于“PBL(基于项目的学习)+PBOPPS”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任务情境化、原理实践化、探究互动化、操练企业化、汇报实战化、评价多元化,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项目实践,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参与式、互动式、探究式学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实现师生全方位参与式互动教学,真学真做真练,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实现建筑设计技能和建筑文化素养的同步提升。

    1.基于PBL,双线引领,两融合四融通

    整体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教学,以“景区民宿客房单体建筑设计”真实设计为项目主线,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为文化主线,构建以“真实项目”和“非遗文化”双主线协同共生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融合”、岗课赛证“四融通”的单元教学模式。

    2.基于PBOPPS,线上线下,师生深度互动

    课堂教学依托职教云课程平台,探索了将任务驱动教学与BOPPPS教学模式相结合的线上线下“PBOPPS”教学模式。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导入B、目标O、前测P、参与式学习P、后测P和总结S六个步骤[3],以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结合职教云平台SPOC课程教学优势,将前测环节P调整至课前完成,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便于教师在课前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课中基于工作流程设置“创设情境—探析任务—设计操练—总结评价”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展开课堂教学。在创设情境环节,通过现实问题、真实案例等导入教学情境,阐明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探析任务、设计操练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示范操作、任务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组间协作、分享汇报,促进师生、生生互动交流;
    总结评价环节通过课内方案汇报、课堂小测作为后测,检验所学,教师任务点评、生生互评总结学习效果;
    课后持续推进方案设计修改深入,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拓展知识技能,巩固所学,最终形成了任务驱动下的PBOPPS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3.教学资源: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由于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的传承主要依赖手工匠人的口传身授,地域性传统建筑文化和技艺缺乏对应教材。因此,除选用《公共建筑设计》国家规划教材外,团队还联合侗族木构营造技艺国家非遗传承人,共同开发了侗族木构营造工作手册和活页式教材作为补充;
    此外,与甲级建筑设计单位校企共建“建筑设计项目库”和“民宿建筑设计案例资源库”,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合作企业资深建筑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聘请国家非遗传承人作为第二课堂讲师开展非遗研学活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

    4.教学评价:四元三维,优化全过程综合评价

    围绕知识、能力和素养教学三维目标,基于“培养具有民族情怀的建筑师”这一思政目标,在评价体系中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素养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并依托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即通过学生的作品是否体现出传统文化检验“传统文化认知、传统文化传承和传统文化认同”等传统素养的达成度,同时引入建筑设计行业规范与标准,以及行业“民宿设计大赛”和“1+X”BIM职业等级证书考核标准,最终建构以“方案设计能力、传统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为指标,教师、学生、企业、信息化平台多方协同的“四元三维”全程综合评价。

    依托职教云平台和交互式智能评图系统,通过课堂活动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度、线上资源学习进度等指标跟踪采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学习数据,并对学生阶段性作品成绩和最终作品成绩进行实时动态数据采集,通过全过程线上学习数据分析,以及学生设计作品阶段性草图成绩和最终作品成绩的比较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增值水平,如图3所示。

    (一)传统文化贯穿,推进整体实施

    1.整体教学实施

    单元教学贯彻“双线驱动,两融合四融通”,通过双课堂融合,协同育人。在教学过程中,依托真实设计项目,依据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流程,将单元教学组织设置为“项目分析—单体设计—方案优化—方案汇报”四个环节开展课堂教学。不仅将旅馆建筑设计的知识技能、民宿设计竞赛要求和BIM等级证书对应知识技能贯穿其中,还融入侗族木构营造技艺,将侗族木构建筑的技艺特征、功能布局、结构体系、立面特征等知识分解至对应任务中,形成了以“企业真实项目”和“非遗文化”两条并行的教学主线。

    在第一课堂之外,围绕教学主题开展系列课外实践活动,如依托真实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活动,与企业合作举办民宿建筑设计竞赛,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研学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乡村振兴设计实践等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课内教学的实践补充,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提升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实效。

    2.课程思政实施

    将国家非遗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融入教学,通过教师讲授说“非遗”,学生操练学“非遗”,学生设计传“非遗”。通过教师系统讲解侗族木构营造技艺,学生感受独具魅力的传统建筑技艺和深厚的建筑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侗族木构模型的搭建,学生去亲身体验传统建筑技艺的博大与精深,用双手去触摸、感受古代匠人的匠心和匠智,深刻体会工匠精神;
    通过设计作品融入侗族传统建筑特色及侗族木构营造技艺,学生以实际行动传承传统建筑技艺。同时,联合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传承人,依托第二课堂开展非遗传承研学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非遗的理解,将传统文化之“盐”巧妙融入民宿设计之“汤”。

    (二)三阶六步,课内深度互动

    课堂教学环节,搭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任务驱动下的“P—B—O—P—P—S”六步骤的教学流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任务二“传统风貌解析”为例,本次课教学内容主要为侗族干栏式建筑总体认知,并能够完成侗族木构模型主体结构的搭建。

    1.课前自学

    引导学生利用线上资源进行自学并开展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课前小测(前测P),检验自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课中研学

    通过“创—探—练—评”,环环相扣、深度互动开展教学,形成师生、生生的深度互动。在师生互动环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手段,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鼓励更多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
    在生生互动环节,通过开放式小组研讨学习,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探讨,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部分(B),通过问题、案例引入,创设真实情境。教师通过播放侗族木构建筑建造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侗族木构建筑的总体特征;
    接着阐明目标(O),结合视频引导学生明确侗族建筑风貌认知的意义和目标。

    第二,探析任务。参与式学习(P),以问题为导向,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参与式、研讨式、探究式学习,设计形式丰富的互动式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打造师生深度互动课堂。将学生以4—5人为一组,对干栏式穿斗木构体系、木构建筑代表作分析以及侗族木构搭建的仿真演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形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转化,在不断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

    第三,设计操练。通过设计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P),引导学生完成木构搭建,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同时,让学生在搭建的过程中认识到木构的神奇,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与分享汇报。

    第四,总结评价。后测阶段(P),依托职教云平台及“交互式智能评图系统”实现全过程实时评价,并对学习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教师评分、学生自评以及小组间互评,对侗族木构模型搭建进行多方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总结阶段(S),总结侗族木构风貌特征,并结合三江侗族自治县传统木构建筑的创新发展,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怀有心系天下的人文情怀,利用专业知识,为传统建筑技艺的创新性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3.课后拓展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和拓展任务,依托校企合作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开展实地踏勘、乡村振兴项目实践,踊跃参与非遗研学、设计竞赛等活动,巩固课内所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拓展提升。

    (三)虚实结合,攻克重点难点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木构结构体系和营造技术,以及绿色建筑中节能技术、新能源利用等新技术与措施等内容抽象难懂,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需要综合运用虚实结合的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技术,攻克传统教学中的痛点和难点。依托侗族木构模型与木构仿真BIM模型,在模型的搭建过程中解决传统木构建筑体系认知的重难点;
    利用酷家乐云设计软件解决民宿功能与布局重点;
    通过济光绿建App增强现实技术解决节能技术抽象难题;
    通过实景VR模拟创设情境进行沉浸式体验,解决在校生难以亲临现场感受民宿的空间局限问题,增强学生空间感和尺度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利用BIM技术,依托优秀民宿案例库、民宿视频资源库,突破传统风貌融入现代酒店建筑设计难点。

    (一)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通过真实项目驱动,“深度参与式”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学习兴趣极大提高;
    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在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增多,学习兴趣较传统课堂有明显提高。

    (二)职业能力提升,三维教学目标达成

    1.技艺提升懂设计,职业适应性增强

    学生设计作品质量普遍提高,方案设计水平在技术性和艺术性上均有提升,学生在设计中学会运用传统建筑元素,注重节能技术和BIM等新技术运用,设计作品得到甲方和设计企业的一致认可,学生本阶段的专业知识、技能目标达成。

    2.创新发展能传承,职业迁移性增强

    学生设计作品中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方案汇报展示有自信,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在行动,人文素养在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深度互动,自主学习意识增强,问题引导肯动脑,自主探究肯钻研,小组协作能配合,任务参与度与完成度提升,思辨能力、团结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得到增强。

    3.爱岗敬业有情怀,职业荣誉感增强

    课后学生踊跃参与非遗研学活动,成立乡村振兴师生服务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项目实践,岗位责任感增强;
    文化引领下师生全面成长,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职业荣誉感增强。

    (一)特色与创新

    1.非遗传承,德技双修,促使思政深度融入

    通过将国家非遗——侗族木构营造技艺融入教学,文化育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实现专业技能与思政素养深度融合,探索了思政教育和建筑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模式。

    2.构建实施“P+P”项目任务双驱动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P+P”项目化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和文化主线贯穿,以任务驱动,通过线上线下师生、生生深度互动,推动“岗课赛证”的深度融合,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3.立足乡村,服务地方,实现经验可推广、可复制

    教学内容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乡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通过真实乡村民宿设计项目的引入,探索新型乡村建设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符合时代人民生活特征和需求,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引领价值。

    (二)反思与改进

    1.进一步完善评价系统

    自主开发的交互式智能评图系统实现了设计作品的全过程信息化评价,以及学校教师、企业导师评价和学生组间互评等多主体多元评价,但对学生个人评价不够充分,系统随机分配的互评无法保证成绩的绝对公平,需进一步完善评图系统,兼顾团队成果与个人成果评价的差异性,以及学生个体在团队中的贡献值,充分体现学生个体学习效果的动态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中也存在着诸如节能评价比重过小未凸显新技术运用的重要性,思政评价聚焦传统文化素养却不够全面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2.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设计前期的现场调研、非遗研学等第二课堂活动能否正常开展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共建校内非遗建筑技艺实训基地,紧跟行业动态持续更新教学资源和教学场所,灵活应对疫情期间教学需求;
    此外,未来将进一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国家级非遗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系统化融入教材,形成具有特色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并将持续开发融媒体教材,实现教学资源与教材的深度融合。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全面展现了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本次参赛作品的不断打磨和淬炼,使团队教师对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和“三教”改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教学能力、信息化水平、教研水平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全面提升了团队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赛作品教学设计精准对接专业目录和教学标准,并融入行业新技术、新规范,实现岗课赛证融通;
    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深化和落实课程思政,突出“德技并修”,实现“三全育人”;
    改进教学方式,完善评价机制,注重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教学实施中注重教改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和生生的深入有效互动,关注教学全过程的行为采集,并能够针对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实施因材施教[4]。对团队而言,教学比赛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研,如何把比赛中新的教研成果落地,如何反哺教学,仍需继续深化研究。

    猜你喜欢 木构侗族民宿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心声歌刊(2022年1期)2022-06-06孪生院子民宿现代装饰(2022年2期)2022-05-23东胡林民宿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试分析民族学视野下的侗族大歌魅力中国(2021年39期)2021-11-29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颂雅风·艺术月刊(2021年4期)2021-11-26木构的味道现代装饰(2020年10期)2020-10-28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草原文物(2020年1期)2020-04-13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运动精品(2017年3期)2018-01-31你是民宿达人吗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23期)2017-06-28
    相关热词搜索: 建筑设计 为例 风貌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