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内涵及时代意蕴

    时间:2023-01-22 08:40: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孟剑琴,白淑珍

    (1.山西工商学院 思政教学部,山西 太原 030006;
    2.太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一版。《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要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作为我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思想丰富,其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手脑相长”“提高生活力”“创办学校”“开辟农事生产”等思想对今天各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探究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从而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劳动不同于劳作,劳动是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要参加劳动就得“手脑并用”。他批判所有旧式教育中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群众、脱离生产劳动的呆板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思想,这些理论适合各学段,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一) 劳动教育的基本目的:“手脑相长”与“提高生活力”

    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敢于求真的真人,教师要让学生接触到实实在在的优良教育。当时的中国存在两类通病:一类是“笨头笨脑病”,一类是“软手软脚病”,唯有实施正确的劳动教育才能解决这两种病。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2)陶行知:《手脑相长》,载《陶行知全集》第2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他进一步提出“头脑帮手生长,手帮头脑生长”(3)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手脚并用”的思想,一方面是为了解放双手,实行“脑化手”;
    另一方面是为了教农工要有思想,实行“手化脑”。一旦学生开始动手,动脑也就随之开始了,利于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生活力”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55页。。不论在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的教育中,学校应当培植学生的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培养学生单独或共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他通过办学来证明劳动教育并非纸上谈兵,要教人以生利——“养成生利人物为其主要目的”(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尤其是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教农民以自立、自治、自卫,不能用死的书本。即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培养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通过活的环境、活的教材、活的有情感的老师培养有“生活力”的学生。

    (二) 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教学做合一”与“在劳力上劳心”

    在陶行知看来,“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6)董宝良:《陶行知教育名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进一步讲,我们的教育寓于劳动中,劳动又寓于生活中,就是生活的教育。生活是给教育提供源泉的,过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教育是给人生提供需要的,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授什么。不管是教的内容还是学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实践,“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最终落脚点要体现在“做”上。“做”可以分为有意义的做和无意义的做,劳动教育的实质是要“有意义的做”,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在“做”中增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做”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认知和劳动品质。教学做并非三件事,而是一回事,陶行知解释道:“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7)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载《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2页。可见,“做”是教学做合一的核心,而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唯有贯彻在劳力基础上的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真正意义上的人。要让做工的人接受教育,用知识指导实践;
    要让书呆子多去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知识。所以,中国的教育唯有这两条路走得通,学会从生活中学,把人世间的劳心者、劳力者、劳心兼劳力者都变为在劳力基础上的劳心,才能锻炼手脑,培养征服自然的能力。

    (三) 劳动教育的基本载体:“开展农事生产”“山海工学团”“师范下乡”

    关于“劳动教育如何普及的问题”(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陶行知主张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办学之初,由于经费和其他各项资料的短缺,陶行知本着“割茅草、搬石块,自己的学校自己开”(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55页。的精神来办学,师生一起完成校舍的初建。诸如学校的抹桌、烧饭、扫地等工作都由学生来做,“做”为校务工作的一部分。学校专门开辟出一片土地供学生从事农事生产,要求学生必须会种菜、种花和种树。寓教于乐,把劳动娱乐化、诗意化和生活化,在学校开展劳动比赛和运动会,这便是陶行知实施劳动教育的特色之一。“山海工学团”的创立,有效地将学习知识和劳动锻炼结合了起来,如学生在亲自劳作的过程中学会了疏通池塘,这不仅扩大了学校劳动教育的范围,而且带动了周边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无形中也为社会谋了福利。陶行知曾多次指出:“好的乡村教师,第一要有农夫的身手”(1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6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乡村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乡村教学的成效和影响力,只有爱劳动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爱劳动的学生,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亲师性最强。在乡村师范生入学时,提前明确告知不会种菜,不算学生,不会煮饭,不得毕业。如果乡村教师不参与到身体力行的烧菜洒扫事物中,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无法贯彻下去的,说服力也是苍白的。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推进,首要环节在于客观而又全面地掌握现阶段劳动教育的状况:劳动教育被误读为技艺学习,劳动教育被误解为休闲娱乐,劳动教育被误当为惩戒手段。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内容“浅层化”、劳动教育过程“形式化”、劳动教育评价“片面化”。这些困境的原因在于:家庭劳动教育意识缺席、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缺乏、社会劳动教育氛围缺位。

    (一) 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认知困境

    劳动教育被误读为技艺学习。在陶行知看来,劳动教育的培养如果只重技能而不重知识,那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是不彻底的,结果只会导致知识和技能都得不到发展。劳动教育的内涵在于“有意义的做,教学做合一”(1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89页。。曾几何时,学生们各式各样的劳动手工作品成为学校向参观者“SHOW”的对象,劳动教育被粗浅粗暴地同“才艺特长”画上了等号。有的学生为了评优评先,会把手工作品获奖证书和荣誉作为重要的筹码,反而丢失了创作过程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如果单纯地把劳动教育理解为技艺学习,就难以深切体会到劳动时的自豪感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自然也不会考虑到对劳动材料的环保利用,遗忘了创作的初衷。

    劳动教育被误解为休闲娱乐。陶行知深信,在乡村教师的影响下,学生“可以了解农民的困苦艰难和一切问题,并且容易做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293页。。而在现实中,学校为了应对上级检查,虽然也会在每个学期安排诸如“多彩农耕”“乡村一日游”“红色军工热”等活动,但对学生来说这些活动却并未起到应有的教育意义。各种浮光掠影的研学活动演变为一种放松减压的消遣方式,这也许一时可以起到“调剂”与“娱乐”的作用,但如果劳动教育者自身对劳动教育的核心理念没有深刻的认识,那么可能会使学生形成走马观花的浮躁心态和对劳动的轻佻态度。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劳动体验并不能真正触动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劳动情感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使他们体验不到“劳动者之甘苦”。

    劳动教育被误当为惩戒手段。作为“五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本来具有正面的、积极的育人价值,却被有的教师误当为惩戒学生的手段。在学生完不成作业或犯错时,教师会让学生“打扫卫生”“值日一周”“擦黑板”“扫厕所”等,以期通过惩戒学生身体的方式来达到纠偏规训的目的。这样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可能会认为劳动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甚至将之视为可耻、丢人、消极的体验。本来很高尚的实践活动却给学生带来不美好的体验,这种将劳动异化、污名化、扭曲化的行为,久而久之会加深学生对劳动精神的反感和排斥。

    (二) 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实践困境

    劳动教育的内容“浅层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热爱劳动时,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13)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10-111页。劳动本来是一种实践之知,然而今时今日的劳动教育却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主要通过打扫校园卫生及值周来呈现。学生离开教室去参加户外劳动固然高兴,但这种按部就班的、低层次的、重复性的简单劳动,漠视乃至遗忘了学生自觉的劳动情感体验,对于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作用是微弱的。

    劳动教育的过程“形式化”。一直以来,陶行知提倡三种力,即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其中生活力为基础。为了培植生活力,陶行知明确提出“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14)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载《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646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劳动教育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劳动教育的知识传授在课堂中,劳动教育的实践领域也在课堂中,把劳动教育变成了一个可以集中在特定时段、特定空间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失去了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体验劳动的过程被异化为单向地、被动地接收知识传输的过程,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效果得不到体现。

    劳动教育的评价“片面化”。陶行知认为中国过去的教育走错了路,因此在教育改革中,尤其重视把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教学中去,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劳动教育的意义,激发劳动应有的情感,要“注重知情意的统一,注重心、手、脑皆受锻炼”(15)陶行知:《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载《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367页。。现实中,劳动教育的口号一浪高过一浪,但具体到评价考核时却以“你好我好大家好”来收场,只要学生遵守劳动纪律,参与劳动过程,最终提交劳动心得,考核就合格。至于学生内心的劳动情感体验,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过程中问题的克服,劳动协作、劳动任务完成的优劣,则无从考核。劳动教育作为实践类课程,是可测可量的,并非泛化的其他教育基础课。学生个体的劳动评价也不能一概而论地以成绩来定论,更要重视劳动过程的动态监测,以及学生整体劳动素养的提升。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其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和理念,渗透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地改变了当时“死读书轻实践”的状况,可谓治痼疾之一良方,对于今天劳动教育的开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中国的教育要转型升级,必须补上劳动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及时归正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最终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自我发展的生活力。

    (一) 提高劳动教育的地位,坚守“做”的导向

    长久以来,由于过度重视应试教育的成绩,而对劳动教育有所忽视,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精神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不会使用“锄头”“斧头”,造就了一批批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和自理能力的高分低能儿。“劳”在五育中处于先导性地位,不仅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现实载体,也是五育的最终落脚点,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和其他四育并不是分裂的,而是彼此交融、彼此成就的。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重点在“做”,“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做”作为中心环节要贯穿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强调“做”,无论从哪一种形式上来讲,都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内涵是一致的,“做”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的是行与知的关系。教师要教“活知识”“活书本”,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的快乐,展现劳动的风采。

    (二) 构建劳动育人新体系,挖掘劳动教育中的“生活元素”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是无字之书,生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要有一定的抓手。劳动是生活的一个构成要素,劳动教育的内容要贴近生活,挖掘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元素”,并把这些“元素”整合为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存在于生活之中,离开生活的教育是干瘪的,离开劳动的生活也是不完整的。劳动是为了过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脱离劳动,就不可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学校劳动教育为主阵地,在传授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同时,把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手工艺人、非遗传人等引入学校,“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都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都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都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16)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第8-9页。。构建劳动教育的“大合唱”,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企事业单位多方协同的劳动育人体系。同时,利用陶行知“会朋友去”的做法,搞好实习实践,搭建活动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从动手中发现问题,通过活动获得直接体验,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劳动情怀。每一位教师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自我服务等第二、第三课堂中详细规划其形式和内容,从而“创造出我们的神——真善美的活人”(17)吕德雄:《陶行知师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页。。

    (三) 澄明劳动教育新意蕴,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导向,有的学生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是最没出息的事,有的甚至妄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不懂得尊重劳动,也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企图坐享其成、好逸恶劳,这严重背离了劳动教育的意蕴所在。陶行知一生都在践行着劳动精神,如“小农人精神”“小工人精神”“行是知之始”等都是其劳动精神的体现。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观,对今天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提出的“重视让学生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意义吻合。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劳动教育最核心的价值即在于育人导向,增进学生自主能力及健全人格,离开社会、离开生活、离开劳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观教育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也是三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各阶段。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品格和劳动素养,让学生明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国家的富强要靠艰苦奋斗,个人的幸福也要靠双手创造。所以说,有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实践选择,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根植于当时的中国大地,其思想精华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黯淡,至今仍对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劳动观的内在觉醒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耐心、细致、持久地下功夫,但要意识到,劳动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需要学校、社会、家庭“齐发力”。因为,今天的劳动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旧时代的生产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也囊括其中。日常生活劳动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对硬件并无特殊要求,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学会自立自强,内在感悟、自觉成长;
    服务性劳动范围极为广泛,并不需要专门创造什么条件,而是要求及时发现并把握服务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多利用知识、技术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强化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陶行知劳动生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陶行知:书香年少时科学导报(2022年9期)2022-02-23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陶行知夜归高中生·青春励志(2019年5期)2019-07-15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7年10期)2017-12-28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生活感悟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无厘头生活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文史博览·文史(2015年8期)2015-08-18
    相关热词搜索: 劳动教育 意蕴 内涵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