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文艺育德”的生成逻辑、实践样态与时代价值

    时间:2023-01-18 11:45:1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毛莉, 李骏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

    “文艺育德”思想是指以文育德、以艺育德的思想,是我国一以贯之的文艺教育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髓。中国文艺思想内涵丰富,历久弥新,从传统文艺的“以文载道”到近代渴望“以文救国”,再到当代“文艺二为”和“以文化人、以美育人”[1],文艺是育德的重要载体,文艺育德思想在人的教育中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当前,追溯文艺育德思想的渊源,探究其时代承续,对于养成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作用。

    (一)中国古代文艺育德的流变

    从历史演进的历程来看,文艺育德思想既一脉相承,又革新突破。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石是“美能育德”,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与文人们将“文艺育德”实践为“美为育德”,一切服从于“德”的目标,直至近代,美能启善等其他功能才更加彰显。

    中国的“文艺育德”思想源远流长,传统文艺主流中“儒道释”三足鼎立,旁支并行,尤以儒道两流为典范。孔孟把文艺视为政治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肯定其在品德修养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老子也强调了文艺在提升个人品德方面的积极影响。两汉时期存续了文艺的社会功用,服务于政治教化及个人修养的提升。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便进入了“文艺的兴发状态”[2]。此时,国家的危亡意识、个人的政治抱负及审美情操都得到了蓬勃发展的文艺的滋养。唐代的文艺思想呈现百花齐放、各家争鸣的态势,文学思想中既不乏涵养民族大德的政治性导向,也不乏“出世渡己”专注个人品德提升的审美性价值选择。

    宋代之后,“存天理,灭人欲”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禁锢了文艺的自由生长,文艺的娱乐功能逐渐被政治和道德削弱。因此,周敦颐的“文以载道”、欧阳修的文艺“不害情性”、苏轼的“传神说”等思想大都强调文艺的政治效能和社会功用。随着时代的更迭,统治阶级的思想囚牢有所松动,元朝思想家继承了宋代理学家的“文论观”,提倡文为道用,重视有实用内容的诗文;
    同时,也强调其抒发性情的功能,反对压抑人性。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资产阶级的萌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类文学思潮充分涌流,比如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冯梦龙的“情感说”,袁宏道、袁枚的“性灵说”,黄宗羲的“自然流露说”等,明清时代是文艺育德思想的“轴心时代”。虽然文艺还未觉醒推翻封建统治的能力和信仰,却也证明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艺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对现实情感和个性的表达更加深层次。

    (二)近现代文艺育德的形塑

    近代文艺思想充满了救亡图存的革命意识,一方面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并加以改良,另一方面对传统文艺育德思想进行激烈地批判。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文艺作品的兴发,文艺具备贴近现实的育德功能。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的代表人物蔡元培和王国维,则代表了当时两种不同的文艺思想的碰撞和交融。蔡元培把文艺作为一种直观的、充满想象力的、人所特有的意志活动,注重文艺的功用性,强调文艺育“大德”、公德;
    王国维则侧重文艺的审美性,主张“审美无功利论”,侧重个人品德的发展,二者和而不同,互相补益,激发了文艺育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3]。“五四”时期,以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作家大力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宣传解放思想、张扬个性,通过“新文艺”对“旧道德”发起猛攻。“五四”新文学与马克思文艺思想的传播奠定了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冲破了影响深远的封建心理障碍,将文艺的出路指向当时的政治斗争现实,是文艺的多元化功能在“新文化”“新社会”“新政治”的层面上展现的全新的思想内涵[4],使人们认识到改良主义的软弱并且缺乏革命性,这是文艺育德思想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之际发出的救亡图存的悲鸣。

    (三)当代文艺育德的时代变迁

    纵观中国当代的文学发展史,文艺观念的更迭与社会革命紧密联系,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嬗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态势呈现为同向的演变趋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与中国传统文论和代表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文论的碰撞中汲取营养,在中西文明融会中创造发展,逐步取得了文艺领域的主导权。当代文艺育德思想实现了以国家为本位到以人民为本位的突破,文艺思潮的跌宕起伏契合社会发展运行的德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为首的国家领导人无一不重视文艺事业的发展,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文艺育德的政治功用和社会效益。当代,以李泽厚、蒋孔阳、刘纲纪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家们重实践、尚“人化”,通过创造现实性的文艺作品发挥文艺的育德作用。当代,文艺在审美、认知、教育、娱乐等方面功能的多元化赋予了“文艺育德”更为丰富而多义的内涵,使其具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现代,习近平文艺思想内涵丰富,内容全面,极大地丰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内涵,丰满了新时代“文艺育德”思想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习近平对文艺发展态势做出的相关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是基于中国文艺育德现实条件和发展需要相契合做出的科学论断,为新的历史转折点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走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指明方向、开阔路径。

    随着文艺的普及化和网络媒体的兴发,全民阅读、中国诗词大会、网络文学等丰富多样的文艺形式推动了全社会对文艺的热情及对文艺育德功能的再度关注。然而,在这一文化热潮中,由于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的不断渗透与控制,我国的文艺领域出现了娱乐化、肤浅化、低俗化等倾向,文艺育德的正向功能被削弱,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

    (一)多元文艺形式优化文艺育德的社会氛围

    近年来,《朗读者》《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在网络上风靡一时,掀起了全社会“文艺兴发”的热潮,网络文化类节目使得文艺形式更加丰富,文艺作品影响力更加深远。优秀文艺工作者以声音之真讲好德育故事,唤起情感共鸣;
    以文字之美涵养民族美德,书写美育华章;
    以文物之美赋彩大国底蕴,深化审美认同。朝代更迭,诗礼传世,文艺作品应回归育德之本,厚植家国情义,涵育良好文艺生态,在文化浪潮中观照和映射文艺节目的美育哲思,铺展和筑牢文艺育德的社会根基。

    (二)红色文艺精品强化文艺育德的价值导向

    热血激昂的民族史诗正剧、文质兼美的文化传承综艺、暖心暖情的人文纪录片……一系列文艺作品立足于时代的丰富性和实践的多样性,蕴含着丰厚的精神养分与审美旨趣,都是典型的红色文艺精品。红色文艺精品以质朴醇厚的家国情感和高尚雅正的道德取向强化时代价值,以情真意美的审美风格和精妙绝伦的艺术技巧引领审美风尚,燃起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讴歌真善美的社会审美新风尚。红色文艺精品以鲜明的艺术形象、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宣讲精彩的中国故事,不断满足大众对优质正能量文艺作品的殷切期待,在艺术与审美的有效衔接融合中激励人们矢志奋斗、守正创新,引导人们不断树立更为崇高的审美理想,滋养、陶冶与充盈人们追求美的内心。

    (三)“去价值化”造成文艺育德功能的虚无

    在电视剧和电影行业中,有些文艺作品“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资本主义国家受到追捧作为艺术理想的最高追求。文艺作品在表现历史时颠倒黑白,戏说史实,甚至以游戏态度亵渎历史,将客观严肃的历史话题和真实的历史事件碎片化、低俗化、小品化,沦为满足观众低级趣味和追求商业利益的拙劣工具,混淆美丑[5]。而那些充满“低俗”“单纯感官娱乐”等负面因素的所谓文艺作品,则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社会公德、个人品德造成伤害和消解。

    (四)“唯艺术性”偏向抛弃了文艺的育德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艺作品产业化程度加剧,使得迎合经济效益的“唯艺术性”文艺作品“劣币驱逐良币”,社会效益较高的文艺作品占有少量的市场份额。文艺作品的整体社会效益不断降低。这不仅不利于文艺产业的健康发展,破坏了文艺育德的社会环境,而且功利至上、金钱至上的观念不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对道德的培育和践行带来威胁。文艺作品的“唯艺术性”偏向抛弃了文艺作品“寓教于乐”的作用,“乐”脱离了“教”甚至喧宾夺主抛弃了“教”,对文艺作品“艺术性”标准的主观臆断,也使得文艺作品鱼龙混杂,传播的社会价值导向分叉,甚至出现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非主流”文化,消解了文艺育德功能。

    (五)“趋快感性”失落了文艺育德的主体性

    在当今以自媒体为载体的网络文化中,作为劳动实践的、情感的、欲望的主体,人们得到了海市蜃楼般的快感,同时也意识到本我的分裂。人们在文艺作品中似乎更容易获得快感与满足,但同时又因为文艺育德主体性的缺失使人在文艺作品中随波逐流,从而更为焦虑、烦躁。大量的文艺作品不吝以夸张的笔墨叙述后现代社会人的普遍异化,表现出“物”对人的价值观的扭曲,人为物所奴役失去品德的底线。文艺作品应该保持主体的独立,摆脱物化、奢侈消费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使人们能够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对良好品德的认同。

    针对文艺领域的不良现象,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艺领域的不良倾向,并且强调文艺工作要以唯物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基石,结合当下现实,指明了当前文艺发展的方向[6],而且特别是对“文艺育德”问题进行了深刻阐析,为当前正确处理“文”与“德”、“艺”与“德”间的辩证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向。

    (一)供给契合人民需求的文艺精品,凸显文艺育德的主体能动性

    其一,以人民为本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凝练表达,也是习近平文艺育德重要论述的理论精髓和实践导向。习近平倡导文艺作品坚持以人民为本位的创作导向凸显了人民的两重含义:一是体现了人民的个体性,人民是鲜活独立的个体,缺乏个体性则失落了实践的载体;
    二是凸显了人民的社会性,社会性是引领习近平文艺思想发展的核心要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旨归。

    其二,习近平继承与扩大了毛泽东、邓小平文艺主体和服务对象的范围,坚持人民的主体性,进一步扩大文艺育德思想的辐射范围,推进主体全面化发展。坚持以人民为本位的根本价值立场,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理论核心和思想精髓,在对美的追求中完善人的个体性,凸显主体意识的觉醒,在社会的统筹规划中坚持人民的社会性,始终牢记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回归并落实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这一层面。推动文艺精品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的衔接与融合,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7]。

    其三,创作文艺作品要坚守人民的主体性,文艺工作者应首先具有“德”的素养,才能创造优秀的作品并“以美育德”。文艺工作者应正心立德,安仁行德,在生活实践中汲取美的养料,丰富优化育德效能,并通过文艺创作践行和弘扬真善美。在文艺“三性”中,始终将思想性摆在最为优先的位置,始终发挥蕴含先进思想性的文艺作品在文艺市场中的引领作用,以工匠精神打造育德精品,营造风清气正的文艺环境;
    树立文艺模范人物,培养高素质文艺人才。

    (二)以文艺思想的“三化”刺激文艺育德的内生动力,厚植文艺育德认同自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传统文艺育德思想的当代转化[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文艺思想在培育国家大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三个层面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在文艺作品中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提升到育德的新自觉和新高度。推动传统文艺育德思想的当代转化发展,首先要坚持理论层面系统性与层次性的有机统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为科学指导,以爱国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协调国家、社会、个人建立起宏观统一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理想,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紧密联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层次性。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刺激文艺育德的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的重要结晶要从毛泽东文艺思想谈起。“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文艺思想方面与之相对应的是文艺的实践性、人民性以及民族性内涵。”[9]习近平是继毛泽东之后第二位发表文艺座谈会讲话的国家领导人。他充分把握文艺自身的特征和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角度认识文艺的本质;
    既肯定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合理性[10],又强调将文艺的政治效益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向转换;
    既纠正教条主义、庸俗社会学的错误观点,也坚定不移地净化封建主义残余意识,对抗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不良思潮;
    既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习近平文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转化与发展,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提供了科学的哲学基础。

    最后,要坚持传统文艺育德思想的创新性转化。要坚持科学性与开放性相互类照,以习近平文艺思想为指导,把创作创新先进思想的优秀文艺作品作为文艺育德的核心环节,切实反映人民生活实践,传播正确价值观念,彰显中国人审美追求,在文艺“三性”的迁移中将思想性置于首位,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11],厚植文艺育德的自觉认同。既要传承传统文艺育德思想的精髓,又要引导传统文艺育德思想契合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构建起既保证社会效益的优先性、又兼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有序的体制机制、从而引领和激励社会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三)拓展“三进”、深化“三融”、提升“三力”,丰富文艺育德传播载体

    这一战略内核蕴含着文艺育德思想当代转化的核心理念。其中,“三进”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精品应“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以“五育并举”推动和完善立德树人实施机制,发挥文艺精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效应[12],将立美育人融入教育的多领域、各方面、全过程。

    “三融”即高校应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需求与全社会共同发展的公共需求深入融合,自觉将国家需求、民族需要内化为个体需求,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协同发展。坚持以思想性为引领,筑牢育德的主阵地,以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艺精品提升德性修养,强化国民审美素养。贯彻党在立德树人任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文艺精品践行育人使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赋予高素质人才培养新动能。

    “三力”即提高文艺在育德层面的“领悟力”“引领力”“渗透力”,文艺服务于人民、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其一,面对当前多元文化冲突激烈,网络阵地速食文化猖獗的现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牢牢把握在网络文艺阵地意识形态性的方向,从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对文艺作品的内容加以审核,还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积极健康的普适价值观。其二,要多途径丰富文艺育德思想的传播载体,全方位地践行文艺育德思想,重视文艺作品思想性、审美性与艺术性的平衡,纠正“唯政治性”与“唯艺术性”的歪风邪气[13],注重文艺作品中“三性”的内在统一,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最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多层次融合,以主流舆论为导向,巩固优秀传统文艺育德思想的现代性基础,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彰显中国价值的世界意义。

    (四)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净化文艺育德社会环境

    首先,盘活优秀文化资源,以辩证思维为文化传承创新注入逻辑动能。中国传统文化天然带有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压抑个体精神自由发展的弊端,然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养料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新时代“文艺育德”思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全局统一的哲学观,一分为二地看待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途径引导传统文化与当代文艺育德的要求相适应。

    其次,充分认识文化自信的核心地位,发挥文化自信与文艺育德的协同效应。文化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前进的精神动力,具有传承性、包容性、超越性的特征,而文艺作品则是文化最主要的承载方式。因此,习近平更加强调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奠基性、广泛性、深邃性的地位[14]。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不断激励和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就要使得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始终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高地。文化兴旺则国运兴盛,强大的文化是民族自强的强心剂。只有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才能为创作文艺精品提供科学的文化导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以文艺育德思想推动文化自信,筑牢文化自信的思想阵地,辩证取舍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思想根基,理顺实践的理论脉络。

    最后,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文化产品为德育载体,以规范文化市场为内在动力,注重文化环境与产业经济的长效协同效应。营造积极健康的文艺作品生存环境,才能取得经济效益的正向回馈,提升文化精品的数量和水平,实现创造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短视频、自媒体、全息图等形式清晰展示和广泛传播文艺精品,推动文艺育德思想转化与发展。通过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自尊自信,以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转换激发信仰力量,净化文艺育德社会环境。这是文化自信思想在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应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然要义。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育德文艺作品 文艺作品美术界(2022年6期)2022-06-29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师道·教研(2022年1期)2022-03-12班主任:坚守课堂育德的教学初心中小学班主任(2021年13期)2021-08-10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大众文艺(2019年14期)2019-01-27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化学教与学(2016年12期)2017-01-06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人民论坛(2016年33期)2016-12-27浅析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文艺思想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市场(2016年34期)2016-10-15老子古今观念下的道论思想与文艺思想求是学刊(2015年3期)2015-05-21
    相关热词搜索: 生成 逻辑 文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