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话剧《张謇》编剧理念的得失——从几个史实的改编谈起

    时间:2022-11-19 09:15:0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郭丰涛[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2016 年6 月12 日晚,2016 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前后历经5 年创作、编排的话剧《张謇》,终于登上了南通更俗剧院的舞台。该剧由李明华执导,中国梅花奖得主康爱石主演,这是百年来,更俗的舞台上首次迎来自己始创者的故事。近代,中西文化对撞,中华文化遭千年未遇之危机,各路知识分子纷纷寻求强国富民之径,“洋务”“改良”“革命”接踵而至。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张謇数次科举,终得状元,然而他却打破了士子一心仕途的正路,抱定“村落主义”,回乡经营南通的实业,教育、水利、交通、慈善诸端,在江北一隅打造了一个现代的桃花源,南通被吴良镛先生赞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作为一个对当下时代精神有积极导向价值的历史典范形象,如何借助各种媒介,讲好张謇的故事,是很值得实践的课题。2016 年话剧《张謇》的展演,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然而也存有不少可商榷之处。

    话剧《张謇》的编剧没有按时间顺序逐年讲述张謇的一生,而是择取张謇七十大寿这一时间节点。这一节点原本应是老人享受耳顺之福时,而张謇却惊闻自己半生所缔造的实业陷入困境。接下来,话剧的演出主要围绕张謇如何面对、应付这一困境来展开,张謇如何筹措钱款,以与日本商人驹井德三之间构成主要戏剧矛盾,其中穿插着对沈寿的思念、设计逼迫士绅捐资办学、卖字筹办第三养老院等情节。话剧《张謇》所择取的诸般情节多取自史实,不过都做了一定程度的处理,而这一处理正可以见出编剧的意图。

    话剧《张謇》的核心情节是:当张謇的大生纱厂深陷债务危机之际,日本人驹井德三受涩泽财团的委托主动向张謇贷款1000 万,而且还打算收购大生40%的股权。对于此时的大生纱厂而言,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令人不解的是,在诸位股东都已赞成的情况下,张謇却严词拒绝,而将大生股份全部抵押给国内四大银行。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子的吗?笔者细查史料,所载却是如此:

    1922 年7 月1 日,张謇七十大寿,各地名流显贵云集,仿若盛大节日。然而,这却是最后一场豪门盛宴,此时的张家已债台高筑。这一年,大生一厂结亏为39 万多两,二厂结亏为31 万多两,大生资本集团向银钱业抵押借款已达397 万两之多。在如此困窘不堪的境况下,张謇只得把“得救”的希望寄托于举借外债。大约在1922 年8 月间,张謇委托裕华盐垦公司经理陈仪、大有晋盐垦公司经理章亮元、大生纱厂高级职员张同寿前往日本,向“日本工业之父”涩泽荣一的财团商借八百万元。驹井德三就是这个时候派往南通实地考察,并写下一份详细的《张謇关系事业调查报告书》。但日方对于贷款问题态度相当谨慎,一直等到1924 年,日本的资金始终没有盼来,同时,张謇向美国资本家借款也没有成效。无奈之下,张謇只好向上海资本家求助。1922 年10月,大生一厂以500 万两作抵押向银行借款70 万两;
    1923 年,大生副厂以全部资产作抵押借得40 万两,此后两年又连借五笔,合计近100 万两。每次借款,条件都极其苛刻,并非资本家雪中送炭,更似趁火打劫。到1925 年,大生集团已经资不抵债,仅大生一厂负债就达906.9 万两之巨,最终,张謇只好忍痛将企业交由债权银行和钱庄接管,他深深哀叹:“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①

    张謇的哀叹绝非怨天尤人的推脱,在国运衰微的洪流中,民族企业如一叶扁舟,倾覆由命。可以说,没有民族的独立,中国民族资本无法自由发展。在丧失独立主权的情况下,当然也谈不到按照本国的利益和需要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等等。大生的失败绝不只是个人或一个城市的失败,而是整个中国实业的缩影。话剧《张謇》中,编剧设定了国内四大银行主动贷款给张謇的情节,细审之,已有贷款,那么为何大生又亡了呢?如此,前后逻辑矛盾否?话剧编创者这样的改编,固然旨在让我们感受张謇高涨的民族意识与浓厚的家国情怀,遗憾的是,张謇对于当时时代控诉的深意,特别是由此折射出的无关时代的人心的复杂被简单化了,张謇无过成了一个民族主义的英雄,当然这本是该剧的核心主题。

    “八尺峨峨盖代坟,一亭山角易黄昏。生愁五日新魂怯,秋风秋雨满阙门。”这首《过雪宧墓值雨》,是1921 年张謇于沈寿下葬后五日所作。话剧以张謇七十大寿之际口诵此诗开场,紧接着“本以为我的挽联要劳你绣成,怎知你的墓志竟由我书写”“瞧您这衣肘又磨秃了,脱下来我补补”……寥寥数言,观众开场所直接感受到的无疑是二人一段暧昧不明的男女情愫。

    沈寿与张謇相识于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在江宁(今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大型博览会,张謇被任命为总审查长。沈寿是工农商部的部邀评审员,负责审查各类绣品。由于她评审公正,办事干练,对古绣也有很高的鉴识能力。她刺绣的《意王后爱丽娜像》更是栩栩如生,在众多刺绣品中最为突出,因此得到张謇赏识。次年,清政府倒台,沈寿去天津自立女工传习所维持生计。惜才爱才的张謇为使沈寿的刺绣技艺能在通州大地流传,给通州女子自力更生的机会,就发函天津,聘沈寿来通任教。1914 年农历八月,沈寿来通担任南通女工传习所所长。至此,南通女工传习所的创建,为刺绣由民间走向专业播下良种,外来艺人安心工作尽职传艺,一批批南通刺绣艺人也很快地成长起来,涌现出刘采繁、宋冯、宋金苓、巫玉、张元芳、庄锦云等刺绣术家,这些都和沈寿的努力密不可分。沈寿终日操劳,身体羸弱。1918 年,张謇深恐病体沉重的沈寿一旦不测,“仿真绣”将会失传,便请她总结多年的绣艺经验。半年时间,撰成《雪宦绣谱》,并由翰墨林书局出版发行。全书对前人的针法及沈寿独创的“仿真绣”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是中国刺绣工艺理论的经典。②

    张謇与沈寿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因才相惜”应占大部比例,当然,二人由此夹杂着些“互慕之情”也可以理解,沈寿用自己长发秀成的张謇手迹多少表明些心迹。沈寿的结发丈夫余觉与张謇针锋相对的笔墨官司,更让这民国最大“绯闻”至今为人乐道。③编剧以张謇难忘曾经的知己开场,自然是为了呈现张謇内心压抑过的一段感情,从而丰富张謇的人物形象,另外,也正合乎“才子佳人”的民族审美传统。不过,当历史的面纱拂去,我们更希望行于笔端、留与舞台的是前人孜孜不倦的求索创新精神。往事如烟,早成历史,又何必为了“舞台效果”“文学效应”妄自推测呢?

    剧中,紧接张謇吟诵纪念沈寿的诗句之后,在以灯光营造的虚幻的舞台情境中,一人悠悠行来,张謇情动之处喊了一句“是雪君吗?”雪君乃指沈寿,显然此举,又是强化了张謇与沈寿之间的暧昧情愫。结果,行来的是一个“秃子”,法名了然和尚。其后,二人一番禅机,和尚为张謇留下一则偈子:“一树菩提满眼花,煞时明灭露烟华。千丝万缕剪难断,兴也在它败亦它。”此偈意旨甚明,就是人间所为功业,不过都是“明灭烟花”,要能够参破真理,满眼皆是菩提,若是参不透,则为其所扰。这一桥段的安排,自然是了然和尚劝慰张謇要看破红尘,方得自在,当然这正应合了张謇七十大寿所遇到的人生危机。然而,查诸史实,张謇虽与佛教有着较深的关系,但绝无了然和尚此人。

    或许是编剧深觉若以“民族主义”编撰此剧,颇显得张謇形象僵硬。故而,以此颇有“太虚幻境”般的场景开场。不过,编剧安排张謇与沈寿的暧昧设定以及了然和尚两个桥段,观众所能直观感到的是,张謇真正的内心世界,似乎就是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与透彻尘世的悟道。似乎曾经的热心实业、兴办公益,到头来都成了空幻,如果将张謇的境界置于此般,则颇显狭隘。以佛教空无之说统论张謇的失败,由此,其背后的社会复杂性未能得到深层挖掘。

    张謇曾言:“有钱人的焰势实在难受,所以我非有钱不可。但那般有了钱的人是一毛不拔做守财奴,我可抱定有了钱非用掉不可。”④张謇兴实业,旨在将钱用到教育、公益慈善上,他对于南通的营建完全按照西方现代城市的理念来。他兴办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气象台、公园、剧场、医院、养老院、育婴堂、盲哑学校、残废院、“济良所”、贫民工场等一系列公益事业。这么多卓著的功业,自然很难被全部纳入话剧中。话剧编创者主要设计了张謇逼迫士绅捐款办学校以及张謇鬻字筹款创办南通第三养老院等情节。

    剧中,张謇想要继续扩大学校,只是苦于无钱,而多数的股东士绅们却只管自家财产无心于公益。于是,为了让这些人捐款做公益事业,话剧编创者让张謇以计谋将他们骗入厂房内,继而关闭厂房。在诸位士绅几欲窒息的情况下,逼迫士绅们签字捐资。编剧以此,自然是为了凸显张謇兴办公益事业的伟大,然又无力。只不过,该剧让张謇出此下策,实在难以凸显出张謇的高尚人格。

    另外,张謇为了筹款创办第三老人院,苦于没有资金,无奈整年卖字。史料中的确记载诸多张謇为办公益筹措钱款鬻字的史实,在上海、南通的报纸上曾连续刊登着张謇的鬻字启事,如《为残废院盲哑学校鬻字启》《继续鬻字启》《为慈善鬻字启》等。剧中虽然本之史实,但是却将重点放在只要出钱,张謇勿管何种身份,来者不拒,包括老鸨、俗客。张謇卖字与俗客虽出自于徐润周《张状元卖字趣闻》,然而卖字与老鸨似乎没有史料留存。另外,张謇卖字的逸闻,绝非是张謇陷入财政危机时所为,而编剧将其特意置于此,且以整场展演之,当然旨在说明张謇为公益事业,不顾自家身份、不计较字落谁家。不过,剧中花费整个场次展演张謇卖字的情节,虽有谐谑之趣,却显得轻重有失。

    透过以上几个史实的考察,可以看出话剧《张謇》的编剧既要努力去塑造一个以个体之力承担国家民族重负的民族主义英雄,“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再现了张謇一生怀揣实业救国的抱负,以一己之力做一城之事、编织一国之理想”⑤;
    又想呈现张謇丰富的内在情感世界。这种编剧理念试图兼顾到一个人的内、外世界,是很可取的。但是,在具体呈现上,不免有些剖掘不深、择材不善的问题。比如过于强调张謇与日本资本家的斗争,忽略了民族资本亦是造成张謇失败的重要因素。若是能够对民族资本的逐利本性加以揭示,由此更可以凸显张謇作为民族企业家崇高的民族大义。至于张謇的情感世界,不必再去藻绘一段没有定论的情感公案以及阐发视一切功业为虚空的佛教观。而为筹措钱款,张謇的计谋却显其人格有亏。如何更深层次地挖掘张謇的精神世界,在张謇充满传奇的一生中,实在有着太多可以加工的素材,而这取决于编剧的精神境界与艺术修养。实际,李建东亦指出其中问题所在:“作为一名生活、成长于风雨如晦的末代状元,尽管他都有种种可能与种种选择,但他并未热衷于此道,或沉浮于传统的仕途,或标领一代文坛。而是倾力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筚路蓝缕之功,以启山林之业。却以雄心始,以悲壮终。显然,作为实业家的张謇,是其一生中最宜浓彩重墨的一幕。因此,编导者的选材是典型而有意义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宏大叙事与日常化的关系。”⑥可以说,话剧编创者抓住了“民族主义”的宏大叙事,然而对于“日常化”的细节选取上,显然是有待商榷的。所有的细节应是为主题叙事来服务,而不是枝蔓丛生。因此,“张謇的科考之路是复杂曲折的,张謇的实业救国之路也是复杂曲折的,甚至他的感情之路与家庭生活也是复杂曲折的。不论其主观动机如何,其在仕途与工商间的合理摆荡,无疑展现了那一时期的国势民生,与那一时代仁人志士的心路历程。这些都需要作家的苦心孤诣去进行新的创造。在细节与日常化的描写中,写出一个更加真实、更加自然流动而又屹立于历史转折关头的状元张謇来”⑦。

    话剧《张謇》虽然在取材上存在可以提升之处,但是作为舞台艺术,该剧在表演、舞美、音乐等各方面都体现了较高的审美追求。比如舞台以整个背景的大屏影像配合,并以繁简程度各异的线条组成抽象的门,直接从舞台平面上竖起,形成了参差错落的表演空间,丰富了舞台构成。主题音乐的旋律哀怨悲伤,似是喃喃讲述,观众伴随音乐融入剧情,通过旋律演员与观众实现了心灵相通,共同感受着剧中人物波澜壮阔的内心情感。话剧《张謇》无疑凝聚了南通话剧人的热血真情,在今后的演出中可以继续打磨、不断完善,真正成为新时期南通话剧的扛鼎之作。

    ① 陈润:《全球商业一百年》,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2页。

    ② 蔡登山:《情在可解不可解之间——张謇与沈寿》,《人物》2009年第4期。

    ③ 陈克艰:《“双搞斋”言筌》,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184页。

    ④ 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385页。

    ⑤ 《一个意气书生的家国情怀——话剧〈张謇〉在南通更俗剧院首演》,江海明珠网2017年6月13日。

    ⑥⑦ 李建东:《沉重的负载话剧〈张謇〉的努力与思考》,《繁荣报》2019年2月18日。

    猜你喜欢 大生张謇南通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冬奥“顶流”冰墩墩抢疯了!南通生产商:初八开工补货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教育家马相伯与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谊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华人时刊(2021年19期)2021-03-08小酸浆儿童文学选刊(2021年1期)2021-02-04祖传的舌头民间故事选刊·上(2019年5期)2019-05-16平安电话故事会(2009年13期)2018-09-03改变危机唯有勤奋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6年2期)2016-02-19翁同龢点张謇时代先锋(2009年2期)2009-02-19
    相关热词搜索: 几个 史实 话剧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