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从“案例”到“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堂的逻辑转向

    时间:2022-09-29 10:35: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赫曦滢

    [摘 要]案例教学方法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堂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案例教学多止步于对 “是什么”的研读,在案例编写、呈现方式和案例分析方式方面存在短板,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对案例教学属性和本质进行厘清与挖掘,本文认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堂的过程中,“能力逻辑”才是教学的根本价值追求,实现“三全”育人是思政课的根本出发点。在“能力逻辑”转向的视域下,案例教学应当重塑方法论,强化“目标体系—体制机制—重点领域”3个层次的顶层设计,做实“一体两翼”的谋篇布局,以培育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堂。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逻辑;能力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3-0093-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3.015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要政治任务。案例教学以其“知识性”与“新颖性”等特质弥补了课堂氛围与生活情境之间的鸿沟,在回应时代命题和解读现实热点等方面超越了传统教学方法,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本文基于对案例教学的反思,提出了案例建设理论和教学的“能力逻辑”转向,强化顶层之设计,压实谋篇与布局,形成独树一帜的案例教学新模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教学与实践。

    一、转型与契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堂的“案例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理论性与实践性、宏大性与抽象性为一身,是当前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实现该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达成教学内容与目的、真实性与理论性的内在统一,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合适的方法。“案例逻辑”与传统灌输式教学相比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教学模式从一元化转向多元化;教学目标从侧重于传授知识转向强调培育能力;教学载体从书本转向案例;教学方式由单维转向多维互动。将“案例教学”作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堂的重要手段,是基于二者高度契合性的考虑,案例教学满足了传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两个方面需要。

    (一)實现知识整合的需要

    其一,案例教学可以化繁为简,将抽象理论具象化。案例教学的特点之一是通过编写教学案例,将宏观、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进而将理论形象地、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宏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行动指南,唯有进行具象化,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形成情感共鸣与知识关联,方能更好地进课堂,生成理论自觉。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何在卷帙浩繁的理论体系中找到学习的主旋律,串联起全部的理论,就是要强调同时代课题的联系,将抽象理论转换成为时代课题的具象化解决方法。

    其二,案例教学可以化零为整,将分散理论整体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具有整体性的特点,系统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打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肩负什么使命、树立什么奋斗目标等一系列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关键性问题。但是,支撑其思想体系的“四梁八柱”涉及内容庞杂分散,掌握其核心“方法论”与“路线图”,刻画其整体性是教学的难点。因此,通过系统引入案例,可以引导学生清晰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契合性,将中国现实与历史、理论深度关联,达到纲举目张、互通并联的目的。

    其三,案例教学可以化单一为系统,将科学理论生动化。在本科教学的5门思政课中,“基础”课从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维度,结合青年习近平的成长之路,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重要价值;“纲要”课从历史发展维度,结合近现代以来中国发展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史,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源头和历史维度;“原理”课从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探讨基本原理精髓要义的传承与发展之道;“概论”课从理论创新发展维度,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主脉”;“形势与政策”课从时事政治维度,结合国内外形势,阐释孕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背景,并运用新思想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

    (二)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其一,从学生角度看,案例教学摒弃了“统一教材、统一口径、统一程序、统一答案”的陈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高度契合时代特征及民生热点,实现从书本向应用价值的转化。它拉近了学生与时代课题和理论知识的距离,凸显了理论教学的“故事性”和“真实性”,通过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营造了“沉浸式学习”的氛围,突出了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同时,案例教学恰当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讲出中国故事,例如对当下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还能通过场景化及角色带入感知到话题背后隐含的真实意义及其国家方针政策的战略定位。

    其二,从教师维度看,案例教学能够发挥教师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经验积累。教师在进行组织和导入的过程中,强调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既可以突出强调本身理论的显性规律和实践,同时也强调背后的意识形态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作用。以案例为脉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高校课堂,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社会实践体验和理论升华,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挖掘教师的科研潜力及理论沉淀,有助于高校教研融合机制的建立。同时,对于课堂案例的选择与讲解,能有效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及创造性,并引导教师对国际局势及社会民生热点问题的关注。

    二、反思与缕析:“案例逻辑”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堂的实践困境

    “案例逻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中的引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共识,由此呈现出以“案例”为逻辑起点的经典教学实现路径。但在实践中,由于案例本身内在的叙事性逻辑较强,造成了案例教學现象学效应。通过“直接认识”对现象进行描述,案例教学沦为了对客观事物性质与外观之认识,侧重梳理客观存在的“感性材料”,抑或是某种经验事实,在此基础上将案例上升为具有心理经验特征的“纯粹意识内存在”。这种“案例逻辑”削弱了教学的理论效果、思想深度和教育精度,导致案例教学走向以下实践困境。

    (一)案例编写缺乏代表性与系统性

    案例教学并非简单的场景模拟和现实重现,而是具有内在逻辑的完整体系,其中内蕴着理论审视、案例抽取、路径设计、方式呈现和课堂组织、点评等诸多环节,呈现出体系化的教学环节。案例编写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灵魂所在。在实践中,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案例资源有着缺乏代表性的突出问题。教师一般按照自由交换的编写规范随性发挥,并没有对于案例选择的一般性标准,教学案例资源的合作开发机制尚未建立,案例编写的随意性较强。案例选材与编写重点解决以下两类问题:一是解决理论认知性问题。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什么、如何认识该思想等。二是解决理论应用性问题。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用、能够指导解决现实中的什么问题。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难以发挥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内容的全覆盖和系统解读。这使得对于案例的解读往往容易出现两种类型的偏差:一种类型是未能用理论的高度与抽象性指导案例选择,致使案例选择存在一定偏差;另一种类型是未能对案例进行正确的理论解读,致使案例解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意存在偏离。

    另外,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案例资源有着缺乏系统性的突出问题。系统论是按照研究系统的结构、行为、动态、特点、原则和规律,以及系统间的联系把研究对象看做一个整体系统来进行研究的学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同时兼具组织性与开放性、复杂性和关键性,并且表现为动态平衡性和等级结构性等显著特征。这就需要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对其进行完整、充分的解读。但在实践中,案例编写往往存在脱节现象,缺乏系统性。这不单单体现在不同的课程之间,还表现在同一课程的不同章节之中。不同案例编写类型之间应当相互联系、彼此佐证、互动支撑,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故事集和故事库”,将众多的故事汇集成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强大动力。但是,在实践中,案例一般是孤立存在的,缺乏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必要关联,难以实现不同案例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发挥案例的综合效应,在保持理论体系性和知识完整性方面还有很大前进余地。

    (二)案例呈现方式单调枯燥

    长期以来,仅仅基于视频、文字等传统方式研发案例的模式在案例教学中根深蒂固,将中心放置于寻求鲜活案例而非呈现方式成为各学科案例研发的基本共识。在思政课堂上,教学案例的呈现方式往往单一化,将案例教学等同于“对话”和“导学”式教学方法,未能将案例教学的互动性优势发挥到极致。案例呈现方式单调枯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对案例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和课程目标认识不清,致使自身在案例教学中相对被动,参与度受限导致课程的互动性降低;二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堂的过程中,老师对于问题的设置缺乏层次性与合理性,案例教学的安排缺乏灵活性,组织形式单调,案例呈现方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得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案例呈现方式单调枯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互动中缺乏深层次互动、多向与平等型互动较少、行为型与情感型互动严重不足、学生之间互动频率远低于师生间互动。

    (三)案例分析陷入逻辑误区

    在实践中,案例分析往往陷入逻辑误区,即重个案逻辑轻关联逻辑、重叙事逻辑轻研究逻辑、重情感逻辑轻理性逻辑,导致教学实践的成效差强人意。

    其一,案例分析重个案逻辑轻关联逻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独立“故事”的描述,对某个概念或者理论进行深入阐释,为学生构建特定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但是,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同内容之间的横向比较少,缺乏高屋建瓴的宏观性、整体性研读,对于不同思想的关联性阐发不到位,往往不能回答案例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理论之间的相似特征、要素关系到底如何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案例教学破坏了思想的完整性,反而呈现出一幅拼接化、破碎化的图景。学生们接受的是点状知识,而缺乏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的因果联系、动力源泉等内容的条件,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其二,案例分析思路重叙事逻辑轻研究逻辑。叙事思维和研究思维有较大差距,叙事思维注重对故事细节的呈现和内容描述,教师将注意力放在还原故事情节、讲授人物经历的长篇叙事之中,向学生们展示“是什么”的问题。简单的点到为止很难为学生深入思考提供帮助,仅仅起到调动情绪、活跃气氛的作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仅仅停留于直观感性经验的获得,热衷于对细枝末节的再现。但是,研究思维则在此之上延伸出“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级问题入手,进而推导出对“体制”“机制”“原理”“逻辑”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习得以问题研究思路或方法对案例内容进行深层次剖析,透过现象考察本质,进而形成某种规律性认识。

    其三,案例研讨重情感逻辑轻理性逻辑。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关注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于参与和讨论中,因此,在教学中要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例,以“交流故事谈感受”的方式切入理论学习。这使得学生抱着“谈体会”“聊人生”的思路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来解读案例,根据主观意愿得出个人观点。但是,这种研讨方法往往受个人情感和经验的限制,难以获得理性认识,使得案例教学变得目标随意、思想发散,难以深度挖掘案例背后的真理。

    三、慎思与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堂的“能力逻辑”转向

    将案例教学的重心从现象学层面升维到解释学层面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堂的关键一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思维和问题意识是其核心要义。因此,要将能力培養提升为案例教学的首要目标,实现从“案例逻辑”到“能力逻辑”的方法论转向,主动寻求知识与能力之间的互动逻辑,加深对以能力为导向的方法论建构,强调能力逻辑的教育学意义。实现“能力逻辑”转向需要推进案例教学的全面“进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堂的过程中贯彻正确的方法论原则,强化顶层设计,做实谋篇布局,切实打通提升教学效果的“最后一公里”。

    (一)明确案例教学“能力逻辑”的方法论

    方法论探讨的是哲学层面的问题,它是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标的理论系统或体系。案例教学作为课堂革命的重要探索,需要正确的方法论加以指导,而“能力逻辑”转向正是对方法论创新的重要实践。该逻辑倡导教学的中心应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发展,因课制宜地规划学习方法,在调动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求知”是案例教学的低层次诉求,实现“求能”则是案例教学的终极目标。所谓案例教学的能力逻辑,就是以案例教学为牵引,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动精神,进而实现其创造性、想象力、观察力和形象记忆能力的提升。能力逻辑侧重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具体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就是突破对于“原理类”知识的学习,逐渐转向对于“归纳”“推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的学习并没有被弱化或者消解,而是转化为支撑学生能力提升的隐含性条件。

    “能力逻辑”方法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堂过程中的展现要强调两个立足点。一是以强化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育为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理想信念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来提升对理想信念的认知。为此,案例教学要以思想引领为根本目的,让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牢牢掌控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回答社会主义往何处去的根本遵循。国家越需要理论,其发挥的力量就越强大。二是以强化大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为立足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成就的梳理,是对历史新坐标的框定。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高度加以阐析,正确认识历史的曲折性与前进性、世界发展的多样性与选择性等,破除确定的、线性逻辑思维模式的局限性,重新整合经验和探索规律,获取更加精准的历史思维成果。以上两个立足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厘清了贯穿于全部思想的规律性认识,这是编写案例、讲授案例所应秉持的基本主线和核心内涵。

    (二)完善案例教学“能力逻辑”的顶层设计

    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战略目标,坚守案例教学的“能力逻辑”方法论,有赖于精准的顶层设计。它要求面向关键问题,从全局性角度出发,对课程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建立“目标体系—体制机制—重点领域”三位一体的设计线路,完成案例教学“能力逻辑”的现实转向。

    其一,高度重视“两个落实”与“两个提升”,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堂的整体目标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一个长期工程,要构建远期目标有赖于“两个落实”和“两个提升”的同时发力。即: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主渠道与地位,提升体制机制;落实教师队伍建设与问题治理的体制机制,通过狠抓教学质量、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视野与深度,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思政课的融合度。围绕着以上目标模式,案例教学要更加强调系统性与完备性、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的内在统一,为长期目标的实现奠定制度、组织和资源基础。

    其二,从体制和机制建设方面,要建立与案例教学“能力逻辑”相匹配的管理与治理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坚持明确素质教育和能力建设的大方针,建立思政课程的战略管理结构,建立与健全思政课建设的目标管理体系,该制度要拥有两套相互作用的方案,即“教育工作目标和教学系统目标管理评估方案”。各项指标的设计和权重分配要符合思政课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破除“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真正确保“能力逻辑”落到实处、真实有效。

    其三,抓主要问题,寻求在重点领域的突破,以点带面推动思政课的全面提质。通过不断革新案例教学的方法与技术手段,不断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实效,真正落实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能力逻辑”以研究性教学为主要样态,使学生在研究中掌握知识,并获得素质提升与价值认同。具体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堂,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审视和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比如可以结合我国的抗疫措施,引导学生对比国内外的抗疫成果,鼓励学生探究中国抗疫成果显著的深层次根源,总结抗疫经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增强“四个自信”,在答疑解惑中增强理论素养与使命感,夯实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做实案例教学“能力逻辑”的谋篇布局

    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落到实处,要在教学中做实“一体两翼”的谋篇布局。即构建以“人才能力培养”为主体,以教学平台建设和教学案例设计为两翼的全景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增强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实效性。

    其一,案例教學要以“人才能力培养”为导向。案例教学是培养精英化还是大众化人才?技能型还是学理型人才?倡导工匠教育还是理性教育?这都是我们要首先弄懂的核心问题。在实践中,我们也要避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走极端”或者“赶时髦”倾向,探索“人才能力培养”的规律,实现人文素养和理论素养、理论高度和实践应用的共性目标。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与人才能力双向契合之路,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高标准、高水平和高质量要求。

    其二,案例教学要搭建共享教学平台,整合案例资源。创建与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典型教学案例库,搭建共享教学平台,是提升案例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要以马工程最新统编教材的基本宗旨与要求为蓝本,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典教学案例,并使得这个案例库成为动态的结构框架,从教师编写到引导学生编写,不断地增加教学案例体量。同时,要打破课程之间的区隔与壁垒,整合案例资源。融通教材体系、整合案例资源是保障案例教学的要件,也是保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保证其进思政课堂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要结合“两课”的教材体系,着重分析教学内容的构成要素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原有课程进行串联与并联,探究其连接处及结合点。另一方面,在案例的整合上,应通过国家政策研究所或思政教学专家共同研讨设计,围绕国际环境、社会民生热点问题等方面设计并整合一个完整的思政教学案例库,尤其要加大对特色、重点、专题性案例的收集与汇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的设计和选择上,要着重考虑点与面的关系,不能破坏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能将某一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立或者割裂,而是要充分考虑新内容与原有教材的内在统一性,围绕一些突出的问题、难理解的知识点来设计并选择案例。

    其三,教学案例的设计要打造“教材—案例—能力”统筹的基本设计理念。其根本目的是将“教材”“案例”和“能力”培养在案例教学中加以融通,实现三者的协同发力。首先,要优化并完善高校教材体系。在经费投入方面,要通过加大投入来激励教材建设;在教材建设方面,要严把建设关、管理关与选用观,将既体现学术前沿又立足中国实际的高水平教材遴选出来;在教材奖励方面,要注重典型效应,通过规划和优秀教材的评选活动,促动教材编写。其次,要创新案例教学模式。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示范课建设,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案例教学“精彩一课”评选活动,把思政课案例教学改革活动引向深入。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和邀请案例主人公,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举办系列“现场案例教学”专题示范课活动。同时,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实现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要打破单一的案例教学模式,并辅以头脑风暴、无领导小组、沙龙研讨、知识竞赛,抑或专著选读、读后感撰写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讨论与思考,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可根据教学内容在高校“形式与政策”教学中采用专题政治讲座,或观看专题影片,如《辉煌中国》《红海行动》等方式进行。再次,要拓宽能力转化途径。鼓励学生跳出书本,以社团活动、校园研讨会等形式,举办有关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自觉提高思想觉悟与精神境界。尽可能地利用人工智能、网络平台等多媒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通过网络阵地的建设拉近政治理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若干意见[D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2019-08.

    [2]王寅申,朱忆天.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革与价值澄明[J].思想理论教育,2021(04):90-95.

    [3]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35.

    [4]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操作模式探析——以“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学内容为课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63-67.

    [5]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25.

    [6]叶信治.能力的知识观与提高知识教学发展能力的有效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0):56-60.

    [7]勒奈·笛卡尔.方法论[M].张旭,肖志兵,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123.

    [8]赵婵娟,许修杰.扎实推进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高校思政课堂的路径解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8(10):30-35.

    (责任编辑:刘丽)

    From “Case” to “Ability”:
    The Logical Tur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New Era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HE Xiying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24, China)

    Abstract:
    Case teaching method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Xi Jinping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In practice, case teaching mostly stops at studying “what is”, and there are shortcomings in case writing, presentation and case analysis, which redu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Through the clarifi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and nature of case teaching, this paper hold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ability logic” is the fundamental value pursuit of teaching,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ree-in-one”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In under the horizon of the change of logic “ability”, case teaching methodology should reshape, strengthening “, systems and mechanisms, key areas of target system ”three levels of the top-level design, make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real one body two wings“, to foster students" inquiry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help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New Era.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New Era; case logic; ability to logic

    猜你喜欢 逻辑案例特色 逻辑中学生百科·大语文(2021年11期)2021-12-05样板案例机电信息(2021年7期)2021-03-28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16期)2020-05-15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3期)2020-02-07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中学生博览(2017年22期)2018-03-07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37°女人(2017年11期)2017-11-14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读者·校园版(2016年17期)2016-08-25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16年4期)2016-05-14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14年6期)2014-09-18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大众创业(2009年10期)2009-10-08
    相关热词搜索: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转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