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某市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时间:2020-10-27 08:05:5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根据国家水利部《关于报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总结的通知》(办资源函〔2010〕325号)精神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总结编写大纲》的要求,现将我市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总结如下。
      一、"十一五"初期XX市经济社会概况和水资源情势分析
      (一)XX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XX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1984年被批准为计划单列市,下辖六区三市一县,行政区地域面积1.38万km2,土地面积为1.26万km2,海岸线长1906km。
      2005年XX户籍总人口为565.3万,其中城镇人口317.4万。国内生产总值为2150亿元,三次比例为8.6:46.2:4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1.4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9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03元。粮食总产量161.4万吨。(详见《2005年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2020年前XX市整体建设规划的基本思路是坚持走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其主要内容是:一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二是扩大经济总体规模;
    三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四是营造更好的城市环境。对于城市功能的基本定位是要将XX建成为"国内外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名城"。XX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区域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水资源状况
      XX属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679.6mm。降水由西南到东北递增,其中金州以南为550-650mm,庄河东部达950mm,年内降水集中于6-9月,约占全年的75%,年际变化较大。
      XX多年平均径流深276mm,境内河网发育,集水面积在200km2以上的河流有153条,除碧流河外,多为源短流急独流入海的季节性河流,不利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86亿m3。2005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1.0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8.6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7.61亿立方米,入境水资源量为4.89亿立方米,出境水资源量为0.26亿立方米,过境水资源量为4.63亿立方米。(详见《2005年XX市水资源公报》)
      (三)经济社会用水与效率状况。共建成蓄引提工程1447座,总供水能力14.17亿m3,其中蓄水工程821座,包括各类水库261座,总库容23.3亿m3;
    共有地下水工程5799处,供水能力3.04亿m3。
      2005年全市降水量为681.7mm,年供水总量为11.58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9.16亿m3,地下水源供水2.06亿m3,中水回用和海水淡化水0.36亿m3。全市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3.22亿m3。全市用水总量11.58亿m3,其中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分别为5.29亿m3、2.16亿m3和4.13亿m3。此外,全市工业海水直接利用量13.58亿m3。
      2005年全市人均用水量205m3,远低于全国428m3的用水水平。万元GDP用水量51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4 m3,农田综合灌溉定额为380m3/亩,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0%左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303l/d,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68 l/d。
      除部分河流部分区段外,全市主要河流尚未受到工业污染,整体水质状况良好;地下水受到海水入侵影响,水质状况较差。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按照辽宁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XX市人均水资源量590m3,属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且受自然条件限制,水资源开发难度大。按照XX市城市发展规划设想,经供需平衡分析,我市一般枯水年缺水1.62亿m3。如果立足于现状供用水水平和一般节水力度,2005年缺水1.93亿m3,2010年为2.48亿m3。随着XX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XX市未来供水和需水之间、各用水部门之间的矛盾将会日趋尖锐。
      2. 水资源管理水平整体不高。一是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水资源费尚未实行统一征收等;
    二是农村用水管理较为松散,农业用水浪费现象普遍;
    三是城市供用水基础设施滞后,城镇供水管理上存在众多运营和技术问题,供水产销差率高达30%;
    四是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3.水资源过度开发已经导致水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最为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地下水超采而引发的海水大范围深度入侵。2005年海水入侵总面积为467.5km2,纵向入侵深度最大达6.8km,从而衍生出许多生态、环境和工程问题;
    二是随着地表水开发程度的提高,入海水量不断衰减,河口滩涂生态严重退化。具体表现为部分地区河口滩涂面积缩小,大片盐碱地出现,河口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水产产量减少等。
      4.迫切需要进行节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1998年我市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验收,城市节水基础较好。但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尚存在差距,节水主要靠行政推动,公众自觉参与节水的意识和程度仍有待提高。节水投入大多依靠政府支持,节水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形成,投资力度跟不上形势需求,迫切需要对节水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机制改革。
      (五)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实现XX市水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市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现状开发利用程度整体已经接近(局部甚至超过)其允许开发极限。在外流域调水问题上,国家明确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指导原则,XX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必须立足于区内的大力节水,具体措施应围绕全面节流和科学配置展开。因此,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实现XX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生态环境安全的必要措施。
      2.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多方示范效应。我市节水基础较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代表性,不仅可以直接为类似发达地区提供示范,而且还可引导内地的节水方向。同时,我市是一个水资源共性问题集中暴露的个例,系统解剖能够发挥技术、经济、政策、规划等多方示范效应。另外,我市境内河流水系的相对独立和完整也有助于试点实践效果的客观检验和真实评价。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与组织安排
      (一)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重点、布局和步骤
      1.总体思路。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建立高效的节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主要内容,加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多种水源的联合调配,突出经济手段的运用,逐步形成以节流为本的区域水安全保障体系,为XX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
      2.目标。在水资源管理上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积极培育水市场,初步形成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公众参与的节水运行机制;
    在生产上建立起清洁型、循环型的工业,低耗水、高产出的农业和普及节水型器具、大量利用非常规水源的服务业;
    生活上达到供水保证率高、用水效率高;
    生态上促进海水入侵和河口滩涂退化等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并有所改善,实现城乡水生态良好。
      3.重点。改革体制,形成机制;
    合理配置,提高效率;
    联系实际,注重示范。
      4.布局。以试点启动,全方位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
    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入和推广。
      5.步骤。分为两步。2007年前完成试点,试点期间按年度分三步走;
    2008-2010年,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发展和推进。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安排
      1.组织建设。成立了XX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和区、市、县主要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由水务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制定了《XX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各有关部门和区、市、县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
      2.工作机制。全市水务一体化后,全市节水工作也实行了一体化管理,由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即XX市节约用水办公室负责全市城乡的节水管理工作。建立了两个比较完善的节水管理系统,分别形成了五级节水管理网。即市节水办到局(总公司)、企业、分厂(车间),最后到班组;
    市节水办到区市县、街道、社区,最后到居民组。这两个系统的两个五级节水管理网,每个层次都有管理机构和专(兼)职管水人员,并根据不同时期机构、人员变化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3.任务安排。在成立各级组织领导机构的基础上,我市对节水型社会建设任务进行了责任分工。
      4.资金投入。试点阶段资金投入预算为16.1644亿元。2008-2010年,资金投入预算为20亿元,主要为城市供水设施改造、水库除险加固和饮水工程建设等。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工作进展
      (一)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1.管理体制改革。2001年底,我市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撤销了公用局和水利局,组建了市水务局,开始对城乡水务实行一体化管理。
      2.法规与制度建设。完成了《XX市水资源管理条例》、《XX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XX市引水供水工程设施保护条例》、《XX市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办法》、《XX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XX市水土保持办法》等10余项水务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和发布,《XX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XX市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规章已经起草完毕,列入市人大和市政府的立法计划。建立了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城市用水指标证制度、卫生洁具市场准入制度、节水"三同时"制度、政府节水工作绩效考核赋分制度、节水统计报表制度等。
      3.政策调控与市场机制建立。严禁污染性、耗水型的项目上马,大力发展节水型的产业;
    淘汰耗水型的、产值低的、工艺落后的产品生产。对非常规水源利用的企业单位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涉水费用减免。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海水淡化设施和再生水利用设施。鼓励再生水销售。水价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调节了城乡用水供需矛盾。
      4.规划和标准制定。完成了《"十一五"及2020年XX市水资源供需规划》、《XX市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十一五"规划》、《XX市海水利用规划》、《XX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等,完成了"XX市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初始水权研究"、"XX市海水直接利用和淡化利用研究"、"微孔负压节水灌溉实践技术研究"等课题,出台了《XX市环境友好型住宅示范工程建设标准》等。
      (二)经济结构体系建设
      1、产业和项目水资源论证。调整了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了加工产业链条,积极支持以数字化、电子化为主的先导型产业,促进了工业产业向高、精、尖、深方向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化工业园区建设,包括双D港数字化制造园、光电通信产业园、模具工业园、精细化工园、三洋工业园等、庄河花园口工业园、普兰店仪表电子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建设。开展了20多项水资源论证工作。
      2、基于水情的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
      实施了循环经济战略,重点支持了10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推广了水源热泵、风力发电等节水技术和产品。加大了对城市工业布局特别是临海工业区布局的调整,完成了52家企业的搬迁改造。推行了适水种植,发展了现代高效农业园区。
      3、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产业准入制度建设。坚持"以水定发展,以水定项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水经济,严格控制用水量大的新建项目,鼓励和支持低耗水、低排放和高效益项目,对于500m3/d以上耗水的生产、经营建设项目由市发改委会同水务局联合审批,对生产性用水300 m3/d以上和非生产性用水100 m3/d以上的项目由市水务局审批,市发改委备案。
      (三)工程技术体系建设
      1.节水与循环用水工程建设与技术推广。支持和组织大型企业建设了节水与循环用水工程。有41家大型企业建设了循环用水系统,并进行了部分推广,全市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7%以上。
      2、非常规水源开发与利用工程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市海水直接利用量达到360万m3/日,海水淡化能力1.19万m3/日,污水再生回用量达到39万立方米/日。
      3、水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进行了英纳河水库扩建工程,加强了碧流河水库风险调度,进行了东水西调工程建设,实施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进行了农村灌区节水改造,进行了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完成了全市二次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城市居民室内用水管网改造。
      4、水务信息化建设。完成了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项目建设,建成了水务局域网、水务会商中心等项目。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用水效率和效益指标。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取用水量年均下降9.8%和6.4%,比"十五"期间分别降至44.6 m3/万元和26.4 m3/万元,均位居全国和全省前列水平。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工程比例达到90%,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到0.50~0.6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5.2%,其中间接冷却水循环利用率更是提高到97.85%。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降低至18%以下,城区和县市节水器具普及率分别提高了28%和25%。各行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在原有较为先进的水平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综合用水水平在全国和全省范围内继续保持先进水平。
      (二)取用水总量控制。通过试点建设,XX市在蓄引提工程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对原有工程的内涵式挖潜,新增淡水供水能力6800万m3/年;
    通过将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至农村,解决了3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通过城乡水资源统一联合调配,提高了行业的供水保证率;
    通过供水管网改造和二次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解决了部分城市地区吃水难和"锈水"、"夜来水"问题,提高了城市供水的水质标准和保证率;
    通过加大饮水水源地保护力度,促进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
    通过病险库除险加固,提高了公共安全保障程度;
    通过加大再生水、海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解决了多个企业和农业园区新增用水需求。


      (三)水生态与水环境状况。由于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废污水处理回用力度的加大,全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提高到81%。通过对地下水开采的严格控制管理,城市地下水的取水量逐年下降,2009年城区地下水开采量仅为310万m3,较试点前减少1987万m3/年。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和实施"五绿"工程等专项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城镇绿化覆盖分别提高了4.8%和1.3%。通过加强保护和水资源配置,沿海滩涂和湿地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面积逐渐趋于稳定。
      (四)水资源和用水管理水平。随着节水力度的加大和替代水源比重增加,全市二次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8.2%的速率递增,但全市工业用水量增长幅度相对不大,2009年全市工业用水为3.72亿m3,比2005年的2.16亿立方米增加了1.56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通过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和加大节水力度,主动适应区域实际降雨和来水条件,加上区域城乡水资源联合调配补偿机制的建立,提高了水文丰枯的抗风险能力,"十一五"期间一产增加值年增长速率保持在11.7%。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有效增强了我市经济社会适应水文丰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公众意识和社会环境建设。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得到完善,水资源管理和计划用水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用水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计划用水率提高至100%,城市用水装表计量率提高至100%,水资源费征收比例提高至99.6%,供水产销差率降低2.3个百分点。在广泛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影响下,社会公众节水意识和用水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社会调查结果表明,93.9%对我市节水型社会有一定了解,87.8%的城市居民节水意识有明显提高,87.1%的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采取各种措施节水,81.9%居民偏好选择节水性能较高的用水器具,69.5%的人在别人浪费水的时候会立刻制止。
      五、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一)做法
      1.加强领导,建立工作体系,组织全社会参与,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有效的组织领导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我市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组织领导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以来,进一步调整充实了节水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区、市、县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新增了39名专职人员负责节水工作。制定了《实施意见》,进行了责任分工。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两个节水管理系统,分别形成了五级节水管理网。在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的同时,我市开展了多方面的宣传发动工作,摄制了节水专题片,制作了DVD光盘和宣传展板以及折页画册等;
    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和载体与市民对话互动,既宣传了节水工作,又动员群众自觉地加入到节水工作行列中来。利用世界水日、城市节水宣传周、环境博览会等有利契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组织领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宣传发动,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在我市迅速展开,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2.建立健全法制体系,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在法律的框架内有序的进行。为规范用水行为,我市在上位法的框架下,从三方面完善节水法规和制度,一是制定《XX市水资源管理条例》、《XX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XX市引水供水工程设施保护条例》三部地方性用水管理条例;
    二是制定并出台了《XX市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办法》、《XX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XX市水土保持办法》等10余项用水行政规章控制供用水环节;
    三是制定和下发涉及地下水管理、二次供水管理、海水利用、卫生洁具推广、压水节水等17项内容50余项规范性文件。通过以上措施,为区域水资源的管理和调控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法规与制度保障。
      3.以发放《取水许可证》和用定额核定用水指标为载体,推动初始水权制度的建立。初始水权制度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制度,是形成水市场,推动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工作和有效途径。我市以发放《取水许可证》和用定额核定用水指标为载体,来推动初始水权的建立,采用"四步制"的措施,逐渐形成较健全的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体系。一是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重点,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十一五"期间进行水平衡测试的工业企业超过300个;
    二是完善各行业用水定额标准体系,对全市行业和产品定额进行了进一步调整,目前全市执行的用水定额标准涉及22个系统共985项,基本覆盖了全部公共用水门类;
    三是强化基于定额的城市用水权管理制度。凡使用自来水的工业企业均需向城市供水节水管理部门申请用水指标,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生产规模和用水定额,核定用水指标并确定各类型水源供水量,企业根据核定的用水总量指标,缴纳水资源增容费后,取得用水指标证,作为用水总量控制的依据。对自备水源的用户严格实施取水许可证制度;
    第四步,强化基于定额的计划用水管理。企业用水,实行月考核,超计划指标用水,缴纳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城市生活用水实行计量用水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通过定额管理控制城市公共用水总量。


      4.建立水价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进行。改革水价形成机制,建立水价体系,充分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我市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
      一是征收水资源费。我市建成区水资源费(地下水水价)的征收标准按照市政府大政办发〔2001〕51号文件执行,即工业用水2.00元/立方米、居民用水1.00元/立方米、临时用水5.00元/立方米、商业旅游业用水3.00元/立方米、桑拿游泳馆等特业用水15.00元/立方米。市属区、市、县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按省政府《关于调整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和省直水库供水价格及有关事宜的通知》(辽政发[2002]19号)规定的标准执行。二是在开征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将供水配套费列入其中。我市《关于改革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新建房地产开发建筑,按面积每平方米征收200元配套费,其中供水配套收费为每平方米60元。三是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我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为2.3元/立方米,工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用水为3.2元/立方米,商业、旅游业、大众浴池用水为5元/立方米,桑那浴、游泳馆等特业用水为20元/立方米;
    除居民生活用水外,其他行业用水在现行水价的基础上另加10%的附加费。四是开征了城市污水处理费。我市对城市居民征收的污水处理费标准为0.60元/立方米,非居民征收的污水处理费为0.90元/立方米,特种行业征收的污水处理费为1.10元,统一由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抄表计量和征收,上缴市财政。五是制定了再生水价格,鼓励再生水销售。我市确定的污水再生水水价为每立方米0.80元,中水销售价格为每立方米2.66元,由投资主体或产权人收取作为销售收入。六是实行了超基数用水加价和超计划用水加价制度。对居民用水实行了超基数加价措施,规定每户每月用水基数为8立方米,超过部分按每立方米10元计价。对超计划指标用水的工商企事业用水单位及个体业户,其超量部分,按现行水价的1-5倍加价收取水费。七是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大了对各种水费的收缴。为确保各种水费的收缴,从行政上通过水政监察队伍进行处罚和追缴,同时按照"前事不清,后事不办"的原则,限制涉费单位和用户的用水行为;
    从法律上通过与人民法院建立起诉应诉制度,对拒不交费和长期拖欠水费的单位和用户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5.科学论证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经济布局。一是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积极培育新型低耗水产业经济。"十一五"期间,我市从水资源承载能力出发,坚持"以水定发展,以水定项目",结合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水经济,加大对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产业的扶持,做大做强旅游会展业、商贸流通业、金融信息业等节水高效型产业,重点支持了10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推广了水源热泵、风力发电等10大节水技术和产品,目前Interl公司也已落户XX。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用水量大的新建项目,鼓励和支持低耗水、低排放和高效益项目,对于500m3/d以上耗水的生产、经营建设项目由市发改委会同水务局联合审批,对生产性用水300 m3/d以上和非生产性用水100 m3/d以上的项目要在市发改委备案。
      二是优化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运用高新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延长加工产业链条,积极支持以数字化、电子化为主的先导型产业,促进工业产业向高、精、尖、深方向发展;
    推进现代化工业园区建设,包括双D港数字化制造园、光电通信产业园、模具工业园、精细化工园、三洋工业园等园区建设基本完成,庄河花园口工业园、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普兰店仪表电子工业园等一批新的工业园区正在建设;
    加大对城市工业布局特别是临海工业区布局的调整,"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对52家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使全市搬迁改造的企业总数达到274家。
      三是实行适水种植,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和雨养作物面积,对灌区水田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根据来水条件丰增枯减,即根据当年来水状况,核定水田灌区总用水量,并下达用水指标,依据用水指标总量,采取多水多种,少水少种的原则,对水田的种植面积进行调整。对于压缩的水田面积,政府对农民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结合雨水集蓄利用,投资1.2亿元完成43个以微灌、喷灌、温控等微机自动化控制技术为核心的农业高新园区节水灌溉自动化工程建设,辐射面积近万亩,园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80-90%。
      6.实现多种水源的整体配置,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一是积极开展水资源配置的研究和规划工作。"十一五"期间开展了"XX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XX市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初始水权研究"等项目研究,编制完成了《"十一五"及2020年XX市水资源供需规划》、《XX市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十一五"规划》等,在客观评价了市、区、县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科学预测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需水量,对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供水水源进行了统一规划,提出了多种水源整体配置的方案。
      二是科学配置和统一调度城乡水资源。按照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将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延伸至农村,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安全程度,试点期间完成由城市延伸到农村的供水管道430km,覆盖区范围用水人口达到33.22万人;
    加强城乡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统一调度,实现水资源在城市与农村间、各类型用水户间的统一科学调配;
    建立了农村用水占用的补偿机制,对于因灌溉用水被占用导致减产的农户,给予一定补偿。5年来,市财政用于补偿的费用达7664.7万元。该项工作,既提高了特殊干旱年份下高效益产业供水保证率,同时又保障了农民利益不受损失,促进了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扬长避短,大力推广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大力推广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是立足于我市淡水资源短缺、海水资源丰富的现实,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资源的具体体现。在海水利用方面,我市有21个单位直接利用海水,年利用量逐年提升。"十一五"期间,日均利用量达360万m3,年利用量达13.14亿m3,试点期间,海水直接利用量日均达375万m3。海水淡化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建成了长海县大长山岛镇、长海县獐子岛镇、华能XX电厂、XX石化总公司、XX港30万吨矿石码头等5座海水淡化厂,海水淡化能力1.19万m3/日。在污水再生回用方面,我市现有春柳河、马栏河、付家庄、凌水河、老虎滩、泉水、旅顺、瓦房店、长海及开发区水质净化一厂和二厂等11座大型污水集中处理厂,污水处理设计总能力为64.3万m3/日,实际处理量为55.7万m3/日,企业自行处理达标排放量为11万m3/日,城市污水处理率为67%;
    城市主城区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9座,污水处理量为49.5万m3/日,企业自行处理达标排放量为11万m3/日,主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71%。最大载污能力为64.3万m3/日,水质达标率为67%,废污水排放年增长率为2.67%。已建成春柳河和恒基2座再生水厂,铺设再生水回用输水管道55km,日回用量21.6万m3,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为35%(再生水回用量与污水处理量之比)。
      污水资源化、产业化开始运作。在XX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兴建了设计能力为3万m3/日的大型BOT中水利用工程项目。该项目日产中水1.5万m3,向西太平洋石化公司及鞍钢新轧--蒂森克虏伯钢板厂等企业供水。在春柳河污水处理厂兴建了一条至XX石化公司9.8km长管径1000 mm的专用管道,日输送再生水3万m3/日;
    在马栏河污水处理厂兴建了一条至台山热电厂5km长管径700mm的专用管道,输送再生水2万 m3/日。在中水利用方面,XX市规定,凡建筑面积2万m2以上的大型公建,必须建设独立的中水处理装置,以保证该公建的污水资源化。目前,已经建成的中水设施达到64座,设计处理总能力达到13792m3/日,其中正常运行的有32座,实际处理量4334m3/日。未运行的有32座,设计处理能力6569 m3/日。雨洪资源利用也取得了新的进步,建成了海昌枫桥园、大有恬园、金州光明家具厂等雨水和生活污水综合利用项目,节水量850 m3/日。
      7.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一是强化城乡水源地保护。"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出台了九个有关水源地保护的相关文件,并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强化水源地保护,一是划分了水源地保护区,建立了水源地保护专项资金,制定了水源地居民迁移线标准,对主要饮用水源地周边的居民及13家农副产品加工和硅石加工企业实施了移民和搬迁,关闭了严重威胁水源地环境安全的塔岭金矿;
    二是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病虫害生物防治、生活垃圾专项治理以及环保专项行动,规定在水源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禁止新建影响水源安全的建设项目;
    三是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体系,健全水质监测站点,配备水质监测仪器,加强水质监测队伍建设,确保水质安全;
    四是采用现代技术加强库区水面管理,防止水体污染;
    五是定期发布水质信息,公开水质动态,接受社会监督。目前,我市饮用水源地特别是碧流河水库和英纳河水库的水质良好,各项监测指标达到了饮用水源水质要求。三是严格排污总量控制与水域环境保护。加大管理与监督力度,根据水功能区划要求,核算各工业企业排污总量,并定期进行监测检查,对于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视情节给予适当处罚,污染大的企业要在生产工艺、生产数量、产品种类等方面进行改造;
    制定《XX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提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目标与方案,指导城市环境建设;
    通过制度约束、经济激励和工程建设等多种手段,提高污水与中水处理回用量,缓解城市水体纳污压力。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市废污水排放总量比"十五"期间年均减少1.22亿t,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十五"末期的74%提高到95%以上。四是强化地下水开采控制与管理。严格执行地下水保护区规划和取水许可制度。坚决执行《辽宁省地下水资源保护条例》和《XX市水资源管理条例》中有关开采地下水的相关规定,强化地下水开采审批制度,特别是对取水地点和退水地点的管理。对于海水入侵区的取水申请,原则上不予受理;
    对于退水不达标或退水地点不符合要求的取水申请,通知其限期整改;
    建立健全了全市范围内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监测网络。目前市内四区及旅顺口区共有城市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观测网点上百个,基本涵盖了城市规划区各个水文地质单元和赋水层位,监测项目达到29项;
    强化地下水的取水计量管理工作。市财政列专款用于自备水井数码智能计量系统的安装和维护工作,全市安装数码交换预付费控制系统达300余套,提高了城市地下水资源的计量准确率;
    加强城市自备水井管理工作。对超采区有公共替代水源的水井一律封停,"十一五"期间封闭关停水井108眼。大力推进地下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开发了"XX市城市地下水资源费征缴管理信息系统",并升级为"XX市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统一的GIS平台上实现了水井管理、动态观测、取水许可管理等多种功能,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五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河流生态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以经济收益激励治理,以治理促进合理开发,以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如碧流河水库管理局承租340亩山地,栽种树木8.8万余株,有效减少了库区水土流失,也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河道治理方面,本着"宽窄结合、深浅兼顾、随弯就势、重点防护、生态优先、保障防洪"的河道规划设计新思路和建设生态型、自然型河道的"三青"要求(即"青草、清水、青蛙",青草代表河流全方位立体绿化,清水代表河水清洁无污染,青蛙代表河道生态结构良好),实现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河道整治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状态,尽可能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8.全力抓好重点工程项目,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安全的供水节水保障设施。建设节水型社会,抓好硬件建设是工作的重要内容,工程项目建成后,会对安全供水、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我市主要抓了以下工程项目建设:
      一是进行了英纳河水库扩建工程。为增加城市供水量,我市投资5.12亿元,扩建了距XX200公里的英那河水库。扩建后的英纳河水库总库容量由6050万m3增至2.87亿m3,在保证水库下游农业灌溉用水的同时,每年可向XX城市供水2亿m3/日,成为XX城市供水的第二水源地。二是加强了碧流河水库风险调度工作。我市实施和运用经国家批准的"水库汛期水位设计与运用技术方案",在不增加水库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对水库入洪量实行科学的汛期水位动态控制调度,使碧流河水库蓄水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比原水库设计增加蓄水5480万m3,相当于又增加了一座中型水库,可保证40万人口/年的基本生活用水量。这一实践成果表明,只有科学防控,才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趋利避害的综合效益,也是充分开发雨洪资源的重要手段。三是实施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我市先后投资1.03亿元,对北大河、老座山、牧城塘、小孤山、凌水等47座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使水库的防洪能力由原来的200年一遇提高到500年一遇,有效地拦蓄了宝贵的水资源。5年来,共减少弃水6000万m3,不仅保证了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提高了水库供水保证率。四是进行了农村灌区节水改造。投资5604万元,完成了对永记、东风、庄河等灌区的节水改造,衬砌干支渠道80条119.2km,改造提水站103座,渡槽10座,倒虹吸8座,各类渠系建筑物451座。编制了《XX市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十一五"规划报告》。灌区节水改造,为推进农村高效农业、节水农业提供了便利,也保护了灌区安全。五是组织实施了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项目建设。我市按照水利部《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指导性技术文件》(试行)要求,组织开展了我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共筹措项目资金1510万元,其中中央拨付专项资金750万元,完成了地表水实时监测系统、地下水实时监测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开发等。通过系统的建立,能迅速、准确地掌握水资源的现状、变化趋势和规律,为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调度,防止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六是进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我市投资2.3亿元,完成管网改造160多km,有效地降低了管网损失率,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七是改变二次供水管理模式,变分散式管理为集中式管理。我市将全市原由产权单位、物业公司分散管理的703处二次供水加压泵站统一接收,交由城市供水企业统一管理,并在接收的同时,投资1.6亿元,对400多处二次供水加压泵站进行了改造,使二次加压泵站范围内的居民饮用水水质、水压普遍得到了提高,确保了29万户城市居民的正常用水和安全用水。八是进行了城市居民室内用水管网改造。我市投资1.4亿元,完成了18万户居民室内用水管道的改造,并推广使用了新式水表,进一步提高了用水保证率和水质标准,从根本上解决了居民用户吃水难以及使用"锈水"、"夜来水"的现象,降低了城市供水的产销差率。九是开展了水务科技应用工作。我市投资500万元,建成了水务局域网、水务会商中心等项目,确保了抗旱防汛,实施减灾救险大型活动指挥调度的可靠性。
      9.大力开展了工业节水工作,全面提高工业企业的节水水平。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各行各业、各单位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对于工业企业用水节水而言尤为重要。为此,我市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对工业企业用水节水专兼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我市通过组织培训班、现场会等形式指导企业不断提高用水节水管理水平,每年都组织对工业企业用水节水专兼职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面达100%。二是开展了水平衡测试工作。我市每年都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对工业企业进行水平衡测试。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我市对全市630个工业企业进行了水平衡测试工作。三是努力做好用水定额的编制工作。我市加强了行业和产品两个用水定额的编制工作,并以水平衡测试结果为参数和依据,不断补充、调整和完善行业和产品用水定额。目前,我市用水定额共985项,其中工业产品用水定额940项。三是实行用水指标管理。我市对工业企业用水实行用水指标管理,企业用水均需申请,城市用水节水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用水项目、产品的用水定额,核定用水指标,交纳水资源增容费后,发放用水指标证,方可用水。企业用水,实行月考核,超计划指标用水,交纳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用水指标对企业用水起到了较好的用水调解和制约作用。四是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型卫生洁具。我市各工业企业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求,均完成了对本厂区内卫生设施和生活区非节水型卫生洁具的改造,有的企业甚至进行了多次更换,使卫生洁具不断适应节水技术的进步,真正达到节水效果。五是大力开展了用水工艺改造,不断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间接冷却水循环使用率。目前,我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间接冷却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7%以上。六是开展中水利用工作。我市规定建筑面积超过3万m2平方米的企业和优质杂排水日排放量超过250m3的独立工业企业及成片开发的工业小区必须配套建设中水设施。七是开展了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我市有75个企业达到了《节水型企业目标导则》规定的标准,被辽宁省建设厅命名为"节水型企业"。八是加快工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用水量大的新建项目,鼓励和支持低耗水、低污染和高效益产业的发展,采取果断措施淘汰技术落后、水耗高、经济效益低、污染重的产品和产业。
      10.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大生活和社区的节水工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夯实牢固的社会基础。任何一个微观主体的用水节水意识和行为都关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和质量。为此,我市加强了对机关事业单位、大生活用水和社区的节水工作。
      一是实行了计划用水指标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和大生活用水一律纳入了计划用水管理范畴,有偿核定用水计划指标,发放用水指标证,实行超计划用水加价制度。二是进行了中水设施建设。对建筑面积超过2万m2的宾(旅)馆、饭店、商场、公寓,综合性服务楼及高层商品住宅等建筑;
    建筑面积超过3万m2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大型综合性文化、体育建筑;
    规划人口1万以上的住宅小区、集中建筑区规定配套建设中水设施。三是进行了节水型房屋卫生洁具的推广应用工作。我市对卫生洁具实行了市场准入,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销售、安装设计水量大于9升/次(不含9升/次)的非节水型冲便器,提倡经销、安装设计水量小于6升/次的节水型冲便器。四是开展了节水型单位、节水型社区的创建工作。我市有10个宾馆、学校成为节水型单位,4个小区成为节水型社区。五是在居民中开展了节约用水活动。我市充分发挥社区、街道、居民委的作用,在居民中开展了一水多用,每人每天节约一盆水活动,召开了居民节约用水经验交流会、现场演示会等,在全市上下形成了良好的节水氛围。
      11.全面推广农村节水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用水保障。农村节水工作,在我市原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建设节水型社会中,我们加大了农村节水工作力度,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减少水田种植面积。根据不同年份水资源的具体情况,核定水田灌区的用水量,并下达用水指标,根据当年的用水指标,对水田的种植面积进行不同的调整。我市原先共有水田面积60万亩,根据水资源状况,"十一五"期间调整为41万亩。减少水田种植面积后,政府对农民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并相应增加旱田和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缓解了农村用水的供需矛盾,为农村种植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运用现代技术发展高效农业。我市投资1.2亿元,完成了43个园区微机控制自动化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这些工程采用微喷、滴灌、喷灌、温控等微机自动化控制技术,辐射面积近万亩。未使用该项工程前,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0%-50%;
    使用该项工程后,灌溉水利用率达到80%-90%。目前,全市发展高效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13.14万亩。高效农业,节水非常明显,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并为XX市农业节水提供了示范作用。三是开展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2006年以来,我市先后投资1.2亿元完成了沈大高速公路两侧复州河、浮渡河、三十里河、岚崮河,庄河徐岭至太平岭段、小寺河城区段,复州河潘大段、大沙河界河段等河堤整治62.8km;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栽种乔灌木2000多万株,种草1万多平方米,建设各种亲水设施200多个;
    完成河道险工险段除险110处,完成河道疏浚、河堤维修加固190km,确保了全市河道行洪安全。对这些河道的治理,改变了过去以防洪为主的单一治理模式,还原了河道在生态环境中的本来面貌,除必要的工程措施外,大量采用生物措施,草皮、乔木、灌木混交立体种植,形成绿色长廊,效果明显。小寺河河道经治理后,还成为庄河城市的一大景观。四是进行了人畜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先后投资5.66亿元,进行了人畜饮水解困工作,建成农村饮水工程561项,解决了50余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2006年,我市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市财政拿出1.3亿元,北三市和北三区分别按照6:4和4:6进行资金配套,全市完成农村饮水工程建设122项,解决了13.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这项工作,不仅改善了农村饮用水问题,也维护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五是抓好集雨工程建设。我市投资近2亿元,建成重点集雨示范工程188项,小型集雨工程1530座,总集雨面积360km2,设计蓄水量580万m3,可灌溉果树、蔬菜、花卉、牧草等经济作物10万余亩。雨洪资源利用,为解决城乡用水供需矛盾开辟了新途径。
      12.全面开展了节水文化建设,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我市的节水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由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组织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节约用水宣传教育活动。水务主管部门组织进行了多次有针对性的水资源管理和节水政策法规和业务培训班,并对节水工作的业务干部全部轮训一遍,重点提高全市水管干部职工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是由全市各新闻媒体进行的各种形式的节水宣传活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发挥各自的宣传优势,每年根据不同的主题和载体,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节水宣传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三是由各企事业用水单位组织进行的节水宣传活动。各企事业单位充分利用厂报、墙报、厂内广播等载体进行节水宣传活动,教育部门组织了"小手拉大手"节水教育专题活动,社区、街道利用乘凉晚会的文艺形式宣传节水。城建、公交部门利用公益广告宣传以节水为中心的各种形象。XX石油化工公司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2006水资源开发利用XX论坛"。
      四是由市民利用楼道、小黑板、宣传材料自发的进行的各种形式的节水宣传活动。
      (二)经验
      一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的根本途径。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安全保障,我市曾长期坚持"开源和节流并举"的战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以及开源成本的逐步提高,我市将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思路转为"节水优先,多渠道开源",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节水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许多行业用水效率指标居于全国前列水平,成为全国首批"节水型城市"。但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率的逐步增长和生态环境保障标准的不断提高,加上本世纪初连续发生了几个特殊干旱年,我市高水平的传统节水仍难以满足实践需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寻求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并有别于传统节水工作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创新模式。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节水的定位从传统的工程技术问题提高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上来,将节水的视野从微观用水效率的提高拓展到宏观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来,将节水的对象从传统的用水末端控制发展为基于水循环的全过程管理上来,将节水的重点从传统的工程建设和技术推广转为制度建设和综合管理上来,将节水的推动力在传统的行政主导基础上积极引入经济调节手段和公众参与,将节水的覆盖面由过去的以城区为重点延伸到农村和生态领域中来,使我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是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所在。为建立起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我市以《取水许可证》和《用水指标证》为载体,建立了初始水权制度,以基于定额指标的取水许可来约束自备水源用户的取水量,以基于定额标准的用水指标的核定来约束自来水用户的用水量,同时积极引入市场经济调节手段,对于自备水源用户和公共供水用户分别征收水资源费和水资源增容费,促使用水户在申请用水指标和节水之间进行权衡,促进了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是建立符合水循环规律的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保障。我市的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实现了地表水的科学调度、地下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非常规水源的充分利用统一协调起来,有效履行政府资源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水资源统一配置规划的框架下,实现了水源上防洪与水资源调度的统一协调,企业供水与用户节水间非合作关系的统一协调,一次性供水价格和再生水价格的统一协调,淡水和海水利用空间格局的统一协调,有效保障了水资源规划配置方案的实施;
    实现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水量统一调度,实现了空间分散的农业雨水集蓄利用与城市和灌区集中供水的统一调配,不仅提高了城市供水和农村人饮安全的保障程度,也使得枯水期农业用水被城市供水挤占时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益补偿,在丰水期水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四是实现不同类型水源的全方位优化配置是系统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平台。"十一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水资源的统一优化配置,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一是实行全口径水资源统一配置。在科学规划和整体统筹的基础上,通过分散式的农村和城市雨水集蓄利用促进了面上降水的利用,通过水库的优化调度提高了当地水资源利用率,通过工程和政策的配套促进了再生水的利用,通过工艺改进和工业企业向海边搬迁加大了海水利用量,通过积极争取大伙房调水指标为发展提供了后备水源,从而实现了包括有效降水、当地径流性水资源、再生水、海水和外流域调水在内的全口径水资源的统一配置;
    二是实现城乡水资源的统一配置。我们针对城市与农村用水特点的差异,采取互补的方式进行一体化配置,包括兴建坑坝塘窖加大农业分散式的雨水集蓄利用,扩大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对农村的覆盖面,实现城乡水源的统一调配,建立枯水期城市挤占农村集中供水补偿机制,上述措施大大地提高了城乡供水的保障程度和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三是实现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配置。通过实施科学的汛期水位控制调度促进洪水资源化,大幅度压缩城区超采区地下水取用量。将再生水配置回用于生态景观用水,并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整治。
      五是强化全过程的科学管理提高水循环整体效率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我市从提高全社会水循环整体效率出发,强化了水循环的全过程和关键节点的管理,一是在社会水循环的初始端,加强了水源的科学调度,提高了径流性水资源的利用率;
    二是在公共供水制水过程中,采用先进工艺,实现了供水企业反冲洗水进行处理与利用,实现了供水企业的零排放,大大降低了制水损失率;
    三是在输水环节,在注重公共供水管网改造的同时也加强了居民室内用水管网改造,并将传统的分散式的二次供水管理模式改为集中式管理,全面提高了输水效率;
    四是在用水环节,对于卫生洁具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推广新式水表,同时大力开展用水工艺改造,不断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间接冷却水循环利用率;
    五是排水环节,通过工程、经济和技术政策实施,促进污水集中处理回用和中水利用。此外,我市加大海水直接利用量和海水淡化量,通过利用海水替代实现淡水的节约。
      六是开展全方位的载体和单元建设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的落脚点和重要抓手。我市通过确定节水型灌区、企业、小区、学校等各类载体的技术性指标,为各行业载体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度量标准和阶段性目标;
    通过开展水平衡测试等基础性工作,为科学评估和摸清各行业单元现状用水水平、确定节水重点和方向提供了依据;
    通过大力推进各类节水型载体单元创建活动,并配套出台相关的奖励与激励政策,有效地促进各行业载体单元的建设;
    通过引导各类单元内部节水文化环境的培育,从而涌现出XX石化公司、大有恬园等水文化和水文明的典型。这些工作,不仅促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在社会层面的可视化,实现了节水型社会建设总目标的社会化分担,还大大提高了公众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参与程度。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区域与行业之间节水和用水管理水平仍不太均衡。具体表现在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之间、市区及北三市等经济发达地区与南部县市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地区之间、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节水和乡镇企业等小型企业之间、高效农业园区和一般灌区之间的节水和用水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二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多部门联合与协调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水务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具体的职责分工没能得到有效明晰和完全落实。
      三是河道基本生态用水保障制度和调度管理需要进一步强化。"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抓了水环境治理、地下水资源管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但河流生态系统保护综合规划体系,河道用水保障制度及其调度管理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四是农业用水长效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确立。我市开展了城乡水源联合调配,并实施农业用水挤占的补偿政策,是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市反哺农村的创新性举措,但基于水权制度的农业用水长效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七、"十二五"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计划安排
      一是继续坚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保障区域水安全的战略性举措来抓。尽快制定XX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中长期规划,科学制定节水型社会目标和任务,全面部署和安排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将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化,促进XX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切实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机构建设和组织管理。加强多部门的联合和协调,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绩效评估与考核制度,保障各项目标和任务的落实。
      三是继续深化节水型社会的机制创新和体制改革。包括积极探索基本生态用水保障制度和农业水权制度建设途径,丰富涉水事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内容,同时加大节水型社会各类载体单元建设,积极引导公众参与。
      四是进一步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包括深入开展区域河道基本生态需水、海水入侵机理与过程、各行业节水潜力评估和计算、水资源科学配置和调度等专项研究,切实加强实用节水技术引进和推广,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技术咨询机制等。

     

    相关热词搜索: 某市 十一五 工作总结 节水型 社会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