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调整顺序,提高效率] 顺理关系调整职能精兵简政提高效率

    时间:2019-05-20 03:29:1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数学课要想突显数学学习的本质,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那么,如何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呢?笔者经过探索与实践,认为可以通过数学教学的三个先后顺序的调整来提高教学效率,下面加以具体阐述。
      一、 变“有问先答”为“先探后答”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揭示一个问题后,往往没有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就急于求成提问学生回答,这会导致优秀学生撑门面,中后进学生坐冷板凳的局面,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研究了先探后答的策略,当问题揭示以后,让每一位学生先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让他们用自己独立的思路去解释问题,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修正和完善学生的见解,达成共识。
      【案例1】“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学校有60%的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
      师:这里的60%表示什么意思呢?请你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学生探索后展示)
      师(请学生展示图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她画了100个圆代表100个学生,那么60人就是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就是一百分之六十。
      师(请学生展示图2):说说,你读懂了这位同学的表示方法吗?
      生:把全校人数看成整体“1”,其中参加兴趣小组,就是参加的学生是全校学生的一百分之六十。
      师(请学生展示图3):说说,你读懂了这位同学表示什么了吗?
      生: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占了全校学生的,就是一百分之六十。
      【反思与评析】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具有探究的天性。这种天性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这是学习百分数意义的基础。因此,面对“学校有60%的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的学习情境,学生对“60%”会有自己的认识,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通过画示意图、线段图等,借助于原有对分数的认识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这样,交流有了来自学生的素材,讨论有话可说,学习就有了思维支撑,学生将本来比较抽象的“60%”直观化为具体的内容,对百分数的理解变得更加有效。
      二、 变“有疑先议”为“存疑后议”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一旦遇到什么疑难问题,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独立思考就急于让学生讨论,寻找统一答案,这样一来抹煞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发散性。为此,笔者让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先不急于集体讨论解答,而是让学生沉浸在疑难问题之中,当在欲解不能之时再展开讨论,学生会全身心投入,一旦茅塞顿开,会留下深刻记忆。
      【案例2】“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教师请全体学生画一个同样大小的圆。
      学生有的动手画了,但一会儿又停了下来,随之发出了议论声。
      师(故作不解):怎么又不画了呢?快画呀!
      生:不行的,大家画出来不会同样大的。
      生:对。我又不知道别人画的有多少大。
      师:那可怎么办呢? 请想一想。
      生:要规定半径才能画得同样大。
      生:规定直径也可以的。
      师:那谁来规定一个半径试试。
      生:我想规定画一个半径是1厘米的圆。
      师:请画一画。
      生(展示):确实是同样大,同桌比较一下也是。(大家高兴极了)
      【反思与评析】
      面对疑难问题发生思维冲突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没有思维冲突的课堂犹如一潭死水。而教师要激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光靠好的设计还是达不到目的的,关键在于怎样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落实。“请同学画一个同样大小的圆”是具有挑战性的好素材,教师的高明之处,就是诱发学生思维冲突。出示“请所有同学画一个同样大小的圆”以后,教师马上让学生动手画圆。“有的动手画了,但一会儿又停了下来,随之发出了议论声。”材料设计要的就是这种议论和这种效果,让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冲突。这个时候,教师采用激将法:“(故作不解)怎么又不画了呢?快画呀!”学生的思维全部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得出要统一半径或直径大家才能画出同样大小的圆。这个片段改变了学生为完成任务而机械操作的习惯,提升了思维含量,体现了设计的价值,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身,学生对于半径和直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半径或直径确定圆的大小,对于圆的本质认识也更深入。
      三、 变“先折后想”为“先想后折”
      综观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笔者发现,较多教师总是停留于先让学生折实物,然后交流折的体会这样的浅层次,这样就降低了折的思维价值,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依赖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操作,而难以提升到抽象思维。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笔者在学生需要动手折之前,先进行想象,交流想法之后,再进行验证,这样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案例3】“分数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认识了后,出示一张正方形白纸):请想一想,在这样的正方形白纸上是多大的一块呢?
      生:把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形成4个相等的小正方形,每个就是它的。
      生:对角对折一下再对折一下,形成4个相等的小三角形,每个就是它的。
      师:想得真不错,大家能把他们的想法一一折出来验证一下吗?(学生不仅折出了上面讨论到的方法,另外还想出了丰富多彩的图形表示)
      【反思与评析】
      通过“请想一想,在这样的正方形白纸上是多大的一块呢?”的形式来认识,打破先折后交流的常规,引导学生先想象,再折出实物验证的大小,表面上似乎是“折”与“想”的顺序改变,其实质是教育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从过程来看课堂气氛是民主的、活泼的、开放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涨的,课堂上留给了学生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想象和操作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开放了学习空间,打开了学生思路,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314500
      浙江省桐乡市教研科研室 314500)

    相关热词搜索: 提高效率 顺序 调整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