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道具在叙事性作品中的独特魅力研究]性道具作品

    时间:2019-05-12 03:27:5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能够感受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说出自己的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是《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段学生在阅读方面提出的要求。在人教实验版初中6册语文教科书里,叙事性作品大多是一些名家名篇,是学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优秀语言材料。在解读这些作品时,人们一般会从情节、人物与环境三个方面展开。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从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作品中一些不太起眼的道具。经过深入的研究后我们发现其实它们也是解读这些叙事性作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道具本不是文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指的是“演剧和摄制电影电视片时表演用的器物,如桌子、椅子为大道具,纸、烟、茶杯等叫小道具。”但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一些叙事性的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道具,它们起到了或者巧妙地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或者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者揭示人物性格,透视人物心理动态等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但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而且应该将它们视为解读作品的又一把钥匙。
      一、暗示特定背景,烘托作品气氛
      叙事性作品的背景包括自然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作品正是在这些特定的背景中去塑造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而许多道具在这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小说。小说里出现了一个很微小但又非常重要的道具——布告牌,它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两次。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小说的背景是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样的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如何与小说的情节发展融为一体呢?小说不可能不写,也不可能大篇幅地介绍。作者的高妙正在于通过小佛朗士第一次经过布告牌时的疑问和后文对布告牌内容的揭示,表现了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从而使小说笼罩在巨大的悲哀的气氛之中,并且将小佛朗士看到布告牌前的快乐、调皮与明白布告牌内容后激发的强烈爱国意识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致感动了全世界的人们。
      八年级上册的《台阶》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作品。作品通过父亲造台阶的故事,表现出老一辈中国农民要强、有志气并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但又谦卑的性格特征。小说中出现了一个极不起眼的道具——草鞋,它在文中出现了如下几次:
      “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他一般都去河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
      “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作品并没有对时代背景进行介绍,但我们仍可以从对草鞋的描写中看出这是一个贫困而落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父亲会因为搬石头磨破了一双草鞋而心疼不已,会因为长年劳作而让一个冬天的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也正是这种生活的困境突出了父亲人穷志不穷,渴望被尊重的自强自立的精神以及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而实现理想的愚公移山的精神。由此可见,草鞋所体现的文化暗示在小说中显得非常重要,它为整个作品奠定了社会文化基调,为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了背景烘托的作用。
      由此可见,叙事性作品的某些背景信息正是通过许多道具体现出来的,它们让读者品味着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世界,感受那个世界中不同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从而获得美的熏陶。
      二、推动情节发展,演绎矛盾冲突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品的主题正是通过情节的推进得以呈现的。许多叙事性作品篇幅较长,情节较为复杂,于是从一个小小的道具入手去理清故事的脉落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整体感知方法。
      七年级下册的《社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的节选部分,作品描写了主人公迅哥儿一次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在这个故事中,白航船成为不断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道具,作品中对它的描写主要有以下几处: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从这几处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出发去看戏,还是到达赵庄社戏现场观戏,还是回程时吃豆,都离不开这条可爱的白航船。可以说,小说不断向高潮发展的见证正是这条船。双喜的能干、阿发的慷慨大方及小伙伴们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是通过与白航船发生联系而体现出来的。而整部作品也正是通过小时候纯朴、和善的人际关系与成人后北平社会冷漠的人际关系的对比来表现主题的。
      九年级上册的《智取生辰纲》是古典名著《水浒》的节选部分,这是一个精彩的斗智故事,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注意到作者对主人公杨志手里的藤条进行了多次描写,那么,这根藤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原文呈现(部分):
      “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
      “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
      “那军人们思量要去柳树阴下歇凉,被杨志拿着藤条打将来,喝道:‘快走!教你早歇!’”
      “杨志拿着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
      杨志等一行15人押着生辰纲走上了赴东京太师府的路,在这个团队中杨志成了他们的领导人。起初,杨志要求他们早晚凉时出行,但是随着人家越来越少,走的路也多是山路时他就改为中午走路,早晚凉快时休息。杨志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毕竟他经常行走江湖,深知山高林茂之处多是强人聚集之处,因此,中午走路是最保险的做法。但是随着这根藤条的出现,他与其余14人的矛盾逐渐升级,因为其余14人不理解杨志的做法,无法接受杨志这样做的理由。于是,军阀出身的杨志只好使出“看家本领”——拿藤条打,并且还伴随着争执和辱骂。随着故事发展到黄泥冈上,矛盾被进一步激化。即使杨志拿着藤条打他们也无济无事,“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奶公也直接导向了厢禁军一边。这时迎来了故事的高潮——七雄现身,白胜卖酒迷惑杨志。
      这时的杨志又是怎样想的呢?“杨志寻思道:‘俺在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来吃罢。’”杨志的理由有两点,一是亲眼见到两桶里的酒都被人喝而且没事;二是杨志实在打得太狠了,有点心软,于是决定买酒。终于杨志上当,生辰纲被夺。从这里可以看出,藤条成了矛盾发展的主要道具,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根小小的藤条可见作家情节设计之精细,无怪金圣叹也将此处对藤条的描写比之于景阳冈上武松打虎时对哨棒的描写。
      由此可见,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方面,许多高明的作家正是巧妙地借助一些看似不太起眼的道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作品撼动人心的力量也正是在情节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刻画人物性格,透视心理动态
      刻画一个个成功的人物形象是叙事性作品的核心追求。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很多,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但是对一些道具的成功描写也使人物形象变得丰满、立体起来,使人过目不忘。
      八年级上册中孙犁作品《芦花荡》是孙犁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刻画了“老头子”这个抗战时期的交通员形象,鲜活而生动。老头子的核心特征是“过于自尊和自信”,这一点从他的一个小小的道具——竹篙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对于竹篙的描写有如下几处:
      “老头子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可是他到底甩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一个在敌人封锁线附近工作的交通员,手里居然没有枪,只有一根竹篙,除了证明老头子艺高人胆大外,就只剩下过于自尊和自信了。在这次护送两个小女孩的行动中,老头子手里的依然只有竹篙,它可以带着两个孩子通过封锁线,可以带着他们找到苇塘里的队伍,还可以成为为女孩报仇的武器。因此,小说中的这个竹篙是一件非常值得玩味的道具,它几乎是老头子水上技艺高超、过于自信、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及痛恨侵略者等诸多性格特点的见证者。可以说,竹篙就是老头子的标志。有了它,老头子才是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九年级上册的《孤独之旅》是当代著名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部分。作品通过杜小康与父亲去放鸭子的过程,表现了杜小康这个养尊处优的男孩在生活的磨砺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道具,那就是一直陪伴在杜小康身边的鸭子。作家不遗余力地描写这些鸭子是否有着深刻的用意呢?
      原文呈现(部分)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
      “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
      “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
      杜小康家几乎是在一夜间从富裕变得困顿起来的。这一点杜小康虽然亲身经历了,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毕竟感受得不深。但是当杜雍和把杜小康带出学校,带出红门,带进放鸭的旅程的时候,杜小康开始感受到这次出行的可怕。而这些鸭子也由先前的“只要有水就行”变得“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其实鸭子的这种变化正是杜小康内心的变化。当父子两人到达那一片巨大的芦荡的时候,杜小康经历了他长这么大以来最困难的事——无边无际的孤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在适应眼前的环境,一步步成长起来。与此同时,鸭子也长得飞快。终于,那一场可怕的暴风雨来临了,杜小康无疑也是非常惊恐的,正如鸭子的仓皇逃窜一样,但是他勇敢地承担起了寻找鸭子的任务。经过这一次暴风雨的洗礼,杜小康成熟了,长大了,能够像个男子汉一样面对生活的一切磨难和痛苦,而“鸭们也长大了”。可以说,这群鸭子的成熟正是主人公杜小康成长、成熟的象征,它们透视了人物的心理发展历程,杜小康的每一步变化都在鸭子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它们成为解读杜小康这个人物的一把钥匙。试想,如果没有这群鸭子或者仅仅将它们作为小说的背景去处理的话,作品的魅力定会大打折扣。因此,这一特殊的道具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值得深思和研究的。
      其他叙事作品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粉板,契诃夫小说《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大衣等都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的作用。它们为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主题的传达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道具的确可以成为我们解读叙事性作品,理解作品内涵的一个重要凭助。文学的魅力或许正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道具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在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道具等不同的角度解读作品,这也正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方法。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生们各方面的语文素养一定能得到全面提升。
      
      
      (郭敏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 518052)

    相关热词搜索: 叙事 道具 独特 魅力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