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巧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时间:2019-05-08 03:18:5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成功的真正奥秘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开始。历史教学中能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决定性因素,教学中重要的是首先要使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然后才能进一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轨,创设积极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只有在高昂的学习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唤起求知欲,才能对学生进行生动、有趣、有效地教育.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下面我就如何激发、保持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谈谈我的一些浅见。
      一、注重情景创设,让学生开始就兴趣浓厚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像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 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像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 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像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做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提高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主要有地图、画片、幻灯片、电影、录像、插图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北宋文化时,就以《清明上河图》真实生动地向人们展现了800年以前,北宋都城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情景和社会风貌,画面上的街市、村野、车船等安排得错落有致,人物栩栩如生。这幅画是我国美术历史上不朽的作品,是研究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民俗的珍贵史料。
      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对于史实的落后,我们可充分发挥其优势,强化文字与图像、声音的结合,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构建图文并貌的画面,无论是对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比平面的文字、单调的讲解要有效的多。
      媒体教学集视、听、触等多种感官作用于一体,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无目的、盲目的进行,要善于捕捉兴趣点,有针对性的使用。如《红军长征》一课,最能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战例四渡赤水,学生最感兴趣,如何将声东击西的战术活灵活现地向学生展示这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功能:切入电视剧《长征》中《四渡赤水》进行播放,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去感受;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制成动画,并标明几个重要的地点如古蔺、桐梓、楼山关等,箭头方向动态变化。同时指出,一渡赤水主要是想摆脱国民党军队的追剿,二渡赤水迅速脱离川、滇两敌的侧击,回师黔北,完全出敌意外,三渡赤水将金沙江两岸的川、滇敌军调开其防线,四渡赤水完全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红军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彻底跳出了敌人的包围。教学中,毛泽东率领红军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声东击西的战略战术折服了学生,学生也在极高的兴趣中感受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这样做渲染了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较之传统教学法(教师口头描述)效果更加到位,达到了激发学生爱国感情和学习历史的强烈兴趣。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 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做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 。”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 “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四、运用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历史课讲述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要想把遥远的历史事件,历史场面再展现给学生,教学时就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学生步步引入历史的殿堂,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进行课时教学时注重导语的设置,设置时要结合本节课内容,联系以前相关的事件,能抓住学生心理,感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真正进入教学内容中。在历史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利用幽默的语言,可以使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在笑声中使学生领悟到其中蕴藏的智慧和哲学。如在讲意大利统一进程中撒丁王国首相加伏尔认识到靠一国力量不能完成统一的重任,他环顾四周,想找一个同盟者,这时插入一句歌词“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趁热打铁,分析法意为何结盟的原因,学生意犹未尽,听得津津有味。课上教师语言要有一定的感染力,能以形象、生动激情饱满的语言给学生描摹出一幅幅生动可感的历史画面,且要有较强的逻辑性,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总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单是学好历史课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先决条件,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将以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才能达到让学生重视并喜欢历史课,达到历史课的教学目的,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相关热词搜索: 学习兴趣 学习效率 提高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