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民本”思想下民众的情感基础和幸福指数】 中国早期民本思想基础

    时间:2019-05-06 03:20:2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当今社会因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甚至严重失职等原因,各地不断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究其原因,均为管理者或是为了绩效,或是为了响应号召却置人民利益于不顾,这与当代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极不协调。其实,传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要求“民为国本,德治仁政,重视民意,爱民安民”,而历代有作为的君主均身体力行,亦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借鉴古人做法,今天政府为人民办事更应该真心实意,由“良心”出发,真正地实现“人本”,从而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关键词:民本;幸福指数;良心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147-02
      现代社会要求政府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实事”,正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着背离民本的行为,侵害了人民切实的利益。例如,2007年8月13日因质量监督部门严重失职,湘西自治州和凤凰县两级政府及湖南省交通厅、公路局等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等原因,湖南省凤凰县在建的堤溪沱江大桥发生倒塌,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震惊全国的一件特大事故。由此,人民在政府的“假民本”下幸福指数持续走低,借鉴古代统治者“民本”思想之体现以及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我们理应有所启发和共鸣,以此探讨当今中国社会如何贯彻“真民本”。
      一、“民本”之内涵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提出“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这是中国古代对于“民本”思想第一次成文的体现。后世学者对此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孔子曾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孟子也强调“民贵君轻”。春秋时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2]。古代的封建君主对民本思想也身体力行,如汉代针对地方官员的失职,设立“刺史”制度;清朝康熙则诏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推行“摊丁入亩”,为了遏制官吏对农民的非法盘剥,还对官吏实行发放“养廉银”等均是“民本”的体现[3]。这些理论、制度无不显露着“民”的重要性。综之,传统“民本”思想基本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民为国本,德治仁政,重视民意,爱民安民等。“民本思想”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也蕴涵了愈发丰富的内涵。现代社会将传统民本思想进一步发挥,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等主张。
      二、中国古代“民本”的体现
      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践“民本”思想总有特定的原因,但这并不妨碍历代帝王采取真正的惠施于民的政策。毕竟一个巨大的王朝建立之初,能够让统治者愿意去做利民之举措,不仅是期望采取这些安民措施使得自己的统治更加的稳定,同时亦使百姓脱离水深火热的压迫。例如唐太宗认识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4]因为他看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故而安抚百姓,发展经济,轻徭薄赋,戒奢从俭,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并且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均田制”。在中国历史上缔造了一个空前的太平盛世。由此可见,当一个王朝已经出现稳定的局面和社会发展的态势,统治者当然希望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也真心实意地希望他所采取的措施能使百姓感受到来自于统治者的关怀,能够感受到统治者真心的体恤,从而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
      纵观历代法律,无论统治者面对的是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还是官员的失职渎职的行为,都采用严刑酷法惩治,即使是法律较为轻缓的唐代,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官吏受财枉法,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至十五匹即处绞刑;不枉法,一尺杖九十,一匹加一等,至三十匹加役流;监临之官受所监临财物者,一尺笞四十,一匹加一等,八匹徒一年,五十匹流两千里。此外,官吏收受其管辖区内人民的财物或向属下的人民借贷财物,都以“坐赃论”。律文表现出来的较低的入刑门槛以及相应的刑度均能体现当时法律对贪官污吏惩治的严苛。笔者认为,这种法律之规定,刑罚之实施,尽管严苛,但却能规制官员依法办事,尽职做事。同时也能使百姓深切感受到来自于统治者惠及于民的关心。另外,古代帝王选拔官吏也很注重选贤举能。
      由此可见,“民本”思想最本源的体现,便是所抱有这个思想信念之人的心中能有一份真真切切的爱民护民之心,唯有使心中之所想与现实之所做相符,才能体现“民本”最基本的出发点。孔子在论孝道之时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5]由此可知,对父母尽孝,如果我们没有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孝心,父母也无法真正感受到来自于子女的爱与敬,那么一切表面的勉强行为根本称不上是“尽孝”[6]。孔子的这番言论确是可以表明,由心出发的孝,与由心出发的“民本”其本质是共通的。而用这句话来讽指内心与实际行为截然相反的现象也未尝不可。当今中国,“以人为本”的提倡并不少,甚至到处可以听到各地政府高喊着为人民谋福祉,为人民办实事的口号。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又有多少民众真心感觉到真正的幸福?
      三、由古代民本所得之启示
      当今社会“民本”思想是否有名无实?现实生活中类似堤溪沱江大桥倒塌的事故为何依然屡有发生?而这些事故均有质量监督部门的严重失职以及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等来自于政府部门的原因。修建大桥的初衷是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是为了人民的生活更方便、富裕。但是当地的管理者,监督者却置人民利益于不顾,他们玩忽职守或者放任着某些失职行为的发生。人民原本期望着大桥的竣工能够带来更为美好的生活,而如今他们内心怎还会有幸福可言。而当本来是为了人民利益所做的实事却存在着质量问题时,百姓的幸福指数怎么会随着政府所办事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呢?不是从内心出发办的实事难免会存在着瑕疵,会损及人民的利益。只有当人民可以从政府办的事情中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至少让他们觉得政府的所作所为的确是为了他们能生活得更好,才会真的幸福。
      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社会更应该重视的是“民本”思想下管理者的内心情感基础,以及由此体现的人民的幸福指数,两者之间应是存在良性的互动。而切实贯彻“以民为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格外重要:
      首先,政府等管理部门的人事安排理应做到选贤举能,量才录用,切实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聘进入到政府部门的人员首要考核也必须考核的是道德素质。而选聘机制也要结合道德层面的考核。如可采取针对待选人员的道德水平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达到相应的道德考核要求。同时更应强调公平正义,不断形成一个公正良好的政府录用机制。
      其次,完善权力的约束机制和处罚机制。任何一个部门的权力都不是无限的,调整好机构之间的关系,相互监督牵制。可采取各机构之间的工作考评相互挂钩的模式,如将执行部门的失职行为体现在监管部门的工作考评上,使各机构之间形成权力相互制约的关系。各部门在工作的相互配合中寻求相互监督的良好的运行状态。而针对政府部门存在的不当行为,无论在行政还是在刑事上都应该设置更加严厉的处罚。借鉴古代统治者的治理手段,处罚管理者的不法行为更是理应严苛。纵观现如今针对官员的失职渎职的处分都只是行政记大过,撤销行政职务,党内职务等。而这种处罚机制的设立存在着的漏洞,使得有些官员钻法律空子。对比现有的法律,理应建立一个针对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的相对更加完善也更加严厉的处罚条例来震慑政府人员,规制政府行为。
      最后,加强主体的廉洁性和责任心。组织加强管理部门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相关人员的道德素养与品质,并且将这种思想教育的设置达到常设化,制度化的层面,如各部门各阶段应共同配合学习,各阶段要有思想反馈等。当意识中存在一份爱民护民之心,管理者必会为自身的行为找到道德的方向,在正确意识的指引之下,定能办出利民之事。
      总之,我们需要吸收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并要与时俱进,因为现如今的“以人为本”更加要求管理者与人民之间彼此认同,良性互动,相信管理者若能由心出发立足“民本”,实践“民本”,人民的幸福指数定能越攀越高,也才是真正实现了“民本”所蕴涵之精髓。
      
      参考文献:
      [1]刘宝楠.论语正义·学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2]戴望.管子校正·霸言[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3]赵立.儒家法律文化价值初探[DB/OL].http://ishare.iask.省略/f/21911918.html.
      [4]吴兢.贞观政要·君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6]黄义英.传统政治思想中民本、仁政与民生的关系分析[J].襄樊学院学报,2010,(3):33-35.

    相关热词搜索: 民本 民众 指数 思想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