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的文化意识包括【渗透中西方文化意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时间:2019-05-03 03:20:4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学习英语语言,必须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针对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教学进行阐述,把语言知识教学和文化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并重视文化差异,从而真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语言运用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个人初学英语,半懂不懂的。有一天,他上街不小心撞到了一个老外,他很有礼貌,就忙说:” I’m sorry!” 那位老外也很有礼貌,马上应到:”I’m sorry, too.” 这个人听了又说:”I’m sorry, three.” 这时候老外就纳闷了,问:”What are you sorry for?” 这个人本来想走来着,这么一听就很无奈地继续说:”I’m sorry, five.” 可见,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我们就不能正确表达意思,语言也就失去了作用。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语言又反映文化。语言学家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思考,使语言学研究不止于语言形式,而且也通过语言来研究一个民族文化的过去和将来。语言之中蕴含着文化,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得益于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为使中国更积极地广泛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等事务,学好英语这门国际交流语言,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英语国家与中国有不同的风俗,信仰,道德价值观,历史,等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所以来自不同国家背景的人们之间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交流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渗透西方文化,来增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英语的能力,然而由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甚少,在实际英语交流中喜欢套用母语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去理解英语,很容易产生交流上的误解和障碍。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新大纲》明确指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即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提高既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也要对语言使用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即使学习者正确使用语法、词汇、改善其交流技巧,也不能保证学生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中能够准确地使用英语进行理解交流。文化意识的缺乏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教学中不妨把文化教育融人到语言教学中去,使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唤起他们对西方文化的兴趣,进而产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三、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首先要使他们掌握英语文化的基本知识,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从以下几点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词汇文化
      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上。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比如,在教授牛津英语4A dog一词时,要告诉学生,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如果用英语说汉语中的“走狗”为running dog,这是不对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西方人把狗视为朋友,表示“忠实”、“友好”、“可爱”等意,将它视为宠物,倍加爱护。。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 tired.在中国人眼里狗则是一个贬义词,汉语中的“狗”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贬义,常被用:“狗腿子”,“狗头军师”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又如在教授old一词时,告诉学生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
      (二)礼仪文化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信仰、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即文化不同,所以带来不同文化的语言有很多。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语6Bunit5 The seasons时,有一篇阅读理解,不相识的两个人初次见面就谈论天气,这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英国人见面寒暄聊天的开场白中,十之八九是从天气开始谈起,而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对方:你吃了吗?”学生一脸茫然。接着,我对学生适时地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国的天气变化很快,在英国北部更是明显,这会儿还是大晴天,下一刻可能就刮风下雨,阴晴不定的天气永远是个好话题。而中国是一个粮食大国,“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人见面会问“你吃了吗?”同时中国也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国家,所以有时会问一些比较隐私的问题,表示对你的关心。在教授牛津英语6A unit2 Ben’s birthday一课时,我为班上即将过生日的同学举办了一个birthday party,当她收到同学们送的礼物时,我就让学生比较中西方接受礼物的差异,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打开礼物,且说:“让你破费了”等;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连声称谢“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

    相关热词搜索: 中西方 渗透 意识 能力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