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张扬个性,让阅读教学充满活力: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成语

    时间:2019-04-23 03:32:2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现在这些孩子是怎么啦?这样优美的诗歌、散文,这样有趣味的小说、戏剧怎么就是不能吸引他们?他们为什么就是对那些毫无价值的卡通画、言情武侠等通俗作品感兴趣,而对推荐给他们的东西以及教材中那些典范文章如此厌烦,觉得味同嚼蜡呢?”不少语文教师这样感叹。
      究其原因可以看到,课堂上老师们还习惯于把一篇篇文章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进行非常“科学”细致的“拆解”、深入的“鉴赏”、精心的“把玩”、反复的“历练”,醉心于枝节末叶的零碎知识,讲解不厌其多,不厌其深,甚至牵强附会,而很少舍得拿出时间指导学生走近文本,体悟整体美感,品味文章语言。作为语文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要让学生建立阅读的信心与兴趣,极大张扬他们的阅读个性。
      一、回归文本,让学生体验读书之乐
      吴伯箫曾经不无感慨说:“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原文上。”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并不是像我们理想中的那样能够自然地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亲和力。实际上,阅读个性的差异这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你不能够强求他们全都去喜欢所谓的高雅文学;而且,作为十几岁的学生他们能够走近文学,大多数都是为了追求情节的刺激,带有浓重的感性色彩,真正以审美的眼光去读文学的又有几个呢?事实表明,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在课外能够引起学生的兴味,甚至于爱不释手,而一旦入选教材,进入课堂就今非昔比了,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所以,要让学生切实地走向文本,关键是要让他们发现阅读的妙处,产生阅读的浓厚兴趣。林语堂说得很好:“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论学问与知趣》)他又说:“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的本意。”(《读书的艺术》)
      读书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而且也应该培养。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在主动走向文本之前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心理期待,使他们的内心一开始就呈现饥渴的状态。(1)作为文学作品,它所附带负载的文化信息是很丰厚的,它们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设疑激趣的资料。例如作者创作的特殊经历,他们自身的追求与梦想,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有价值的逸事,文本故事的本事来源……甚至于对文本的一些评价鉴赏都可以事先交给学生。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第六册《红楼梦》专题时,告诉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命运可以从他们的名字窥知一斑,学生明白了原来“元、迎、探、惜”对应着“原应叹息”“贾政”对应着“假正经”……听到这些有趣的东西,学生的胃口又怎么不会被大大地吊起呢?(2)对于没有欣赏音乐的耳朵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他们那双耳朵;对于没有欣赏绘画的眼睛的学生,教师也应该为他们创造那双眼睛。教给方法是必要的。学生不是不知道如何走向文本、感受形象的美吗?那么,你让学生去体会,同样是写荷花,为什么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白色的,而孙犁笔下的荷花却是粉红色的呢?难道不同的地方荷花都是完全的纯然一色?为什么朱自清的荷花是“袅娜”的“羞涩”的,而孙犁的荷花却“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你再让学生去感觉,同样是写声音,为什么“无边落木”的飘下只能用“萧萧”来形容,而“不尽长江”的流淌却要用“滚滚”来摹拟?你试着让学生去诵读《记念刘和珍君》中的那个著名的长句子:“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得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问他们看有没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问他们鲁迅为什么要用这么长一个句子?……如果长期这样坚持,学生怎么会不认识到形象的语言它是有声音、色彩、线条、气味、形状的呢?怎么能不感到形象背后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呢?懂得了这些东西,当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的时候,他们就回体验到无穷的发现的乐趣。
      所有兴趣的诱导都是为了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寻回阅读的自信。当学生以各种读的方式(朗读、默读、抄读、品读、浏览……)真正走向文本的时候,他们自然会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读出苍凉,读出豪情;自然会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读出黍离之悲,读出厌战之情;自然会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读出别离的凄苦伤感,读出身世的飘零孤苦……所以,放手让学生体验读书的幸福,学生曾经迷失的自我就会开始慢慢地复归,主动读书的习惯就会慢慢地养成。
      二、彰显个性,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塑造与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面对文本所展示的多元开放系统,课堂上师生双方必须以尊重文本和作者个性为前提,真诚地敞开自己,平等互动,充分地彰显各自的个性。其中,教师的个性彰显尤为根本,只有教师首先做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人,才可能创建有个性的课堂形式,也才可能去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缺乏个性,缺乏广泛读书的激情,缺乏对文本独立深刻的个人体悟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它严重地滞后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在教师们千篇一律地纯技术性分析和照本宣科他人的说法中,学生对读书可能有的一点兴味被消磨殆尽,又哪里还会有什么创造性的发现呢?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明白面对同一文本与学生一样都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也必须通过真诚的倾听和自由的言说来拥抱文本,达到双重发现的境地,他才有可能以自己的被净化、升华的灵魂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钦敬,激发学生的好奇,自主地去探究、发现,最终完成精神由文本到主体的转换生成。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教师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课堂作用和地位,组织、引导、激励、点拨,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注重让学生畅谈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点到为止,留有余地。这样,课堂的自主权就会真正地掌握在学生手里,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去读书、感悟、品味和背诵;也才会有更多展示自己思考的机会,课堂才会呈现不同思想、智慧交汇、碰撞、冲突、融合的异彩纷呈的局面。
      三、自主选择,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自由自主的课外阅读活动要顺利地开展,首先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给他们权力去选择喜爱的阅读篇目,而不是越俎代庖,随意指定,硬性摊派。有的同学多愁善感,囿于内心,他们可能会偏爱那些感伤婉约的诗词散文;有的同学则粗放坚强,性格外向,他们可能会更爱那些跃马驰骋、紧张激烈的传奇武侠;有的同学长于思考,关心社会,他们可能会侧重那些现实感强又注重思辩的杂文随笔;有的同学富于理想,抱负远大,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他们可能就会去注意那些能给其丰富人生启示和引路作用的名人传记……在自由自主选择阅读对象的过程中,阅读者会时时体验到发现自我的乐趣。其次,自由自主的课外阅读相对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也不能离开教师的适时指点和启发。因为从本质上说,只有课内外沟通才可能真正让学生建立起阅读的完整体系,提高阅读的能力。所以,开设“佳作欣赏课”,让学生自行寻找不同文体的“佳作”,在课上朗读,“奇文共欣赏”,再谈谈为什么将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佳”在何处,鼓励个性与新见;或者设置专题,自主收集研究材料,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所有这些作法,目的都在于既让学生多读一些有较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作品,又能够得到教师的恰倒好处的指导,在师生文本交互沟通中成为一个“好读书、乐读书”且格调情趣高雅的人。
      总之,书是我们的精神养料,书带给我们的感动使我们发现自身的美丽,认识到自身的高贵。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和兴趣,让阅读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让阅读的诗意体验充盈学生的瑰丽人生,让他们感到人生的快乐,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
      
      
      
      

    相关热词搜索: 充满活力 阅读教学 个性 张扬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