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在冲破藩篱的路上奔走】 冲破藩篱

    时间:2019-04-11 03:17:3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青春之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十七年时期的代表作品,作者杨沫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描述了林道静的成长。文本中,体现出较强烈的女性意识,但由于社会原因,对林道静  的书写被隐匿在政治背景下,这就使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不能完全直接地表达,女主人公便成为了一个在冲破男权藩篱的路上需要继续奔走的战士。
      关键词:青春之歌;林道静;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J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5-0000-01
      
      《青春之歌》是中国文学史上十七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它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林道静的成长。小说一直被界定为革命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革
      命和斗争的确是小说的主题话语,但又不难看出,在隐匿的政治背景下,作者杨沫却较充分地体现了女权意识。仔细阅读这部经典的文本,我们不禁发现作为女性主义的呼唤者,
      林道静在不断的磨砺中追求着女性的解放事业。有人说她最后完成了个人的成长,但本文却认为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林道静仍然是在冲破男权世界的藩篱和争夺女性话语的路上
      继续前行着的战士。
      一、对男权藩篱提出挑战
      《青春之歌》以林道静从“旧我”到“新我”的转变过程为主线,讲述了女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在此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迷茫彷徨之后,她毅然选择了反抗和寻找的道路,
      这几次转变的背后也是作者对男权世界的藩篱有力的挑战。
      林道静虽生在官宦之家,然而自小就是在爱的严重缺失的环境中生存。其父林伯唐是伪善的教育家、慈善家,其生母在绝望中投河自尽,小道静贵为小姐,却过着丫鬟一般的
      生活,在后母的虐待下,度过自己苦难的童年。童年悲惨环境形成的倔强性格似乎影响着她的每次抉择,支配着她的一生。在父亲破产后,道静的后母想利用嫁女儿换取自己的荣
      华富贵。这样的经历为林道静第一次对男权世界的挑战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成了她第一次出走的催化剂。林道静的这次反抗带着明显的五四启蒙思想的意识,反对包办婚姻,提倡
      自由,向往独立,是对女性意识的首次诠释。“我宁死也不能做他们那些军阀官僚的玩物”是她对新时代女性婚姻观的宣言,带有很强的女性意识。
      离家出走后的道静,第二次明显的反抗体现在与余永泽的爱情关系破裂这一事件上。余永泽在道静绝望时出现,不仅挽救了其生命,更让一个涉世未深,感情需要呵护的女学
      生体会了心灵的温暖和爱情的喜悦。但同居后琐屑的生活,特别是其“要到社会上去做一个自由的人”的观念与余永泽“女人要做贤内助”的传统观念背道而驰时,道静又一次感
      受到了女性主体意识受到了压抑。于是,不甘做男人附属品的林道静再一次出走,重新去追求女性的权利,再一次与男权世界相抗衡。
      前两次出走时,林道静还是个局限于家庭,未出茅路的小女子,对外面的世界依旧好奇,但在不断接受革命新思想的过程中,在卢嘉川、江华等革命者的思想指导下,再次出
      现的道静已经不是弱不禁风的女学生,而是经历过生死的洗礼,接受住了生活考验的革命女战士。她的女性意识已经充分地展现在了与敌人斗争时堪比男性的勇敢中,这应该说是
      一次思想上的飞跃。狱中的艰苦生活没有击垮林道静的顽强斗争精神,反而更增强了其对革命胜利的虔诚信念。此时的道静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身于人类的解放事业中去,几乎
      忘记了自己女性身份,她的独立斗争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升华,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英勇地面对敌人的残酷,这同样是对男权世界的一种颠覆和挑战。
      二、在女权道路上继续奔走
      从离开童年的家到摆脱与余永泽的家,再到革命女性形象的建立,林道静这一人物的精神世界一次次地得到了升华。然而,从女性主义角度阐释《青春之歌》的同时,我们也
      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小说是在“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带有着较强的政治色彩。小说的字里行间多少流露出作者对政治的迎合态度,以至于在多处不能直白地流露自己的女
      性独特的细腻情怀,而是要用主流的政治话语来加以粉饰,处处体现了女性意识与政治思想的纠结和冲突。这种政治时代上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小说对女性话语的表达,
      因此导致无论是小说作者杨沫还是主人公林道静都依然是一个需要在女权道路上继续奔走的人。
      我们知道,《青春之歌》产生于建国初期“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政治化语境之中,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概念化的特征。另外,作为女作家的杨沫承受着比男作家
      更苛刻的批评,这也是女性文学从产生之初便承受的无奈。于是,政治与女性双重压力,使得《青春之歌》一直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评论,也是非议不断。评论多数认为林道静没
      有认真地实行与工农大众相结合,没有实际地描写知识分子的改造过程等。为了迎合政治,杨沫对《青春之歌》文本作了几次增删修改。今天来看,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内容角度这
      些改动都不是十分成功的,那些所谓的“小资产阶级情调”恰恰是女性作家具有的独特的温情细腻的感情流露,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因此这次可以称得上失败的改动很有意味地
      触及了《青春之歌》的某种隐秘的政治内涵,是对主流政治话语的一次无奈妥协。
      小说中的林道静的女性意识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不彻底之处。对于经历过五四洗礼的新知识女性来说,向往自由,内心高洁,有着独特的自我关照精神,从小说开头的
      林道静的一段白描中就有所表现“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浑身上下全是白色”“身边放着各种乐器……”她们不同于传统妇女甘心困于男权世界的藩篱中经营生活,而是
      对这个男权的社会充满了好奇和挑战的欲望。然而,当回到现实中,女性的独立又进入了尴尬的境地,就像法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波伏娃在其代表作《第二性》中所表述的观点一
      样,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小说中的林道静时常又只能以第二性的姿态仰视男权的权威。林道静在找工作受挫时,余永泽的“请求”就会起作用,道静在迷茫无助时,卢
      嘉川的几句话便会给其无限的鼓励,甚至仰慕的情感溢于言表……,从这些之中不难看出,在男权政治中心的社会大背景下,女性的完全独立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即使在作品产生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女权主义话语还依然受到政治主流话语的影响与牵制。可以想象得到,《青春之歌》因其小资情结的存在,在政治紧张的当时,该受到
      多大的非议,作者杨沫在泛政治化的五十年代该是如何艰难承受增改作品的痛苦。虽然这部小说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在隐匿的政治话语背景下,真诚地吐露了女性的心声,
      维护了几千年来匍匐于社会最底层的女性作为“人”的尊严。在《青春之歌》中,女人不愿屈从于传统的程式教条,她们勇敢地投身到革命时代的大潮中去,大胆地追求属于自己
      的婚姻和爱情,真诚地去感受女性成长道路上的生命体验,发出了女性心底最真实的声音。这些都是《青春之歌》作为革命小说和女性主义文本的经典之处。在经历了五十多年后
      的今天,依然有其独特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沫著,青春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7月。
      [2] 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
      [3] 张岩冰著,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4] 玛丽?伊格尔顿编,胡敏、陈彩霞、林树明译,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2月。
      [5] 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6] 蓝爱国著,解构十七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相关热词搜索: 藩篱 奔走 冲破 路上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