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浅析爱伦坡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爱伦坡作品大全

    时间:2019-04-11 03:13:4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美国作家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多以混乱、死亡、怪诞和人物的变态心理为主要内容。本文分为两部分,分别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根源以及从小说的场景描写,象征手法,重复手法和第一人称叙述手法来分析作者是如何营造恐怖气氛。
      关键词:爱伦坡 变态心理学 心理状态 恐怖气氛
      1.引言
      爱伦坡在我国颇受欢迎,可谓家喻户晓。在我国英美文学学术界中,前人对其作品中的恐怖意象,孤独的意识以及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女主人公的研究比较多。爱伦坡的恐怖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都以病态的心理状态呈现在读者眼前。本文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变态心理学的角度,并以《黑猫》,《泄密的心》为文本来分析爱伦坡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出现的原因,来试图说明人内心深处的黑暗及证明爱伦坡的坎坷身世对其作品的影响。另外,爱伦坡以其恐怖短篇小说著称,本文也将从《黑猫》,《厄舍屋的倒塌》和《一桶白葡萄酒》这三部小说为文本来分析作者营造恐怖氛围的方法来说明坡的技艺精湛。
      2.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爱伦坡恐怖小说中的主人公通常以病态的,黑暗阴险的且具有暴力倾向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以下将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四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的表现。
      2.1 心理状态的表现
      本文所阐述的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分别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妄想,幻觉和癔症四种。
      2.1.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研究中最早被公认的重要类型之一。其患者突出的特征是:在伦理和道德层面上的明显发育不足,无法遵循大众所认可的行为模式行事;个体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缺陷,似乎无法对他人和社会集体的社会价值保持应有的责任和忠诚,往往冷酷无情,没有责任心、内疚感和羞耻心(张伯源, 2005:95)。
      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充分体现了上述所说的特点。在《黑猫》一文中,“我”在愤怒时误杀妻子之后,显得异常冷静和理智,完全没有正常人所应有的深深的内疚感和自责。“干完这可怕的谋杀后,我立刻开始仔细考虑起藏匿尸体的事。”(张琼等,2005:236)在警察来搜寻地下室时,“我”也表现得镇定自若,如若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我连肌肉都没有颤抖一下,心脏跳动得和一个纯真入睡的人一样平稳。我从地窖这头走到那头,双臂交叉抱在胸前,悠闲地踱来踱去。”(同上,237)
      可见,“我”对自己的妻子的死表现得十分的冷酷无情。主人公在对杀死人后所表现出来的冷酷无情,无内疚感,因没有被揭发而表现出来的轻松愉悦感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体现。
      2.1.2 妄想
      在爱伦坡的《泄密的心中》,“我”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为“被害妄想”。被害妄想是指病人坚信自己或亲人遭受到打击和迫害。“我”决定杀死老头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眼睛令我战栗。 “我想那是因为他的那只眼睛!没错,就是它!他有一只秃鹰的眼睛——灰蓝色的,薄雾轻蒙。每当它注视着我,我就血液僵冷;于是,逐渐地——非常缓慢地——我下定决心要了结这老头的性命,这样我就能一劳永逸地逃离那只眼睛。”(张琼等,2005:218)“我”认为老头的眼睛威胁到了我的生命。“因为惹恼我的并不是那个老头,而是他那只邪恶的眼睛。”(同上,219)
      2.1.3 幻觉
      在爱伦坡的作品中,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幻觉现象也比比皆是。例如在《黑猫》中,“我”在得意地向警官们展示墙壁的牢固程度而敲击墙壁时,仿佛听到从那墙后传来。“——没等敲击墙壁的回声停下来,我就听到那墓穴中有声音在回答!——那是一声喊叫,起初很压抑……从喉咙里发出来的声音。”(张琼等,2005:238)同样,在《泄密的心》中,“我”在杀死老头后,也出现了幻觉。“可是那声音仍然越来越响——我该怎么办?那是一种低沉、单调、迅速地声音——和包裹在棉花里的钟表所发出的声响非常像。我大口呼吸——然而警官们并没有听到。”(同上,222)
      2.1.4 癔症
      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弗洛伊德,1988:285)。《泄密的心》中的主人公“我”对老头的人本身并无厌恶之情,也不贪恋他的钱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有这种念头,“我”只是因为害怕老头的眼睛。“我没法说出这念头最初是怎样进入我大脑的;但是一旦我想到了它,它就日夜萦绕在心头。我对他的钱财毫不眼热。……这样我就能一劳永逸地逃离那只眼睛。”(张琼等,2005:218)为了满足“本我”当中强烈要求发泄的欲望,我谋杀了老头。
      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弗洛伊德,1987:86)。犯下谋杀的罪行从社会伦理道德上来看是不容许的,是违背法理的。尽管当时主人公“我”在本我的奴役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道德且是犯法的,且因未被别人发现而自鸣得意,但文中通过一系列在主人公身上所发生的听觉上的幻象来表明这时“我”的“超我”意识开始提醒自己的行为是为道德上所不容的。“可是那声音仍然越来越响——我该怎么办?那是一种低沉、单调、迅速地声音——和包裹在棉花里的钟表所发出的声响非常像。我大口呼吸——然而警官们并没有听到。……听!更响了!更响了!更响了!——”(张琼等,2005:222-223)。
      而“本我”和“超我”之间矛盾冲突的表现则体现在非道德的“我”和道德的“我”之间的斗争。“本我”控制下的非道德的“我”在无意识下因被冲动的欲望所驱使而犯下罪行,而“超我”控制下的道德的“我”因意识到杀人是不道德的行为而迫不及待地想要坦白罪行。想要坦白罪行的欲望和冲动又被非道德的“本我”所抑制,而在这两者之间的斗争中“我”又产生了幻觉,最终,为了满足被压抑的想要坦白的欲望,“我”揭发了自己。‘ “坏蛋!”我尖叫着,“别再装了!我坦白!——打开木板!——这里,在这里!——那是他可恶的心脏在跳!” ’(同上,223)。而根据弗洛伊德,这种“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就是癔症发生的根本原因。   2.2 根源
      爱伦坡因幼年时期过早的失去父爱,生身母亲早逝,被收养后,与养父关系并不和谐,仅能从养母身上体会到一点亲情的温暖,而养母之后又患病辞逝,生身母亲离世的痛苦还未散去,坡越发觉得自己孤苦无依。后在军校中因被禁止阅读有关文学的书籍,他开始逐渐脱离群体,成为了他人眼中一个孤僻怪异的人,只能“借酒消愁”来缓解心中的苦闷。离开军校后,他开始正式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但却是步履维艰。虽有诗集出版,却未给当时生活艰苦的他带来些许的改善。而之后亲哥哥亨利坡的去世让他意识到,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士,自己理应承担赡养嫁人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养父的约翰爱伦病故后在遗嘱中对爱伦坡只字未提,让生活清苦的坡倍感绝望,然而他决定从此加倍努力,为自己和家人苦苦挣扎生存下去。之后,坡凭借自身聪慧的头脑和犀利的文笔被伯乐所赏识而成为了杂志的主编,在此期间又与表妹弗吉尼亚相识结婚,生活状况慢慢好转,创作灵感也源源不断。然而,好景不长,妻子弗吉尼亚身染肺病,口咳鲜血,这场景不禁让坡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口吐鲜血的记忆。这与《黑猫》中主人公妻子身患恶疾口吐鲜血的场景极为相似。忙于照顾病重的妻子而无暇顾及工作的坡遭受到了朋友的背信弃义,坡的名声遭到诋毁,之后妻子也离开了人世,坡备受打击。长期以来艰苦的生活和坎坷的经历使得坡开始将创作的注意力转向人类的下意识,转向关注人类的病态心理和邪恶欲望。
      3.恐怖气氛的营造
      爱伦坡以他的恐怖小说著称于世,他也是营造恐怖气氛的大师。以下章节将从四个方面——场景的描写、象征手法、重复手法、第一人称叙述方法来分析爱伦坡是如何来制造恐怖气氛的。
      3.1 场景的描写
      在爱伦坡的多部恐怖短篇小说中,除了对人物的细腻的心理刻画之外,场景的描写是营造气氛的绝佳工具,对故事的情节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黑猫》一文为例,作者采用三个恐怖场景来烘托文中的恐怖气氛。第一个恐怖场景是出现在一场大火之后,主人公床头的一堵墙上无缘由的出现了一只猫的图案,且猫脖子上还绕着一根绞索。仿佛是被我虐待致死的普鲁托以这种方式将“我”的罪行公诸于世。这种场景带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视觉冲击,让读者背脊发凉。这场景也似乎在预示着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必将遭到报应。
      第二个恐怖场景是在地窖内。这潮湿,阴暗的地窖仿佛是地狱的象征。“我”的理智和良心荡然无存,只因被猫绊了脚,便要拿起斧子将其砍死,即便是上来劝阻的妻子也不能幸免。可见,在这个终日不见光明的地窖的掩盖下,“我”已然是个丧心病狂的刽子手。
      第三个恐怖场景也同样是在阴暗的地窖内。猫的哀号声引起了警官们的怀疑,在众人将“我”掩埋妻子尸体的墙壁砸开后,赫然发现在妻子腐烂的尸体的头上立着那只被我残忍杀害的黑猫,张着血盆大口,眼里冒着愤怒的火光。任何人只要读到这样的场景描述,便会不由自主地心中发怵。爱伦坡正是运用这样的场景描写来为主人公的行为做铺垫,以达到恐怖之效果。
      3.2 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在爱伦坡的恐怖小说中也频频得以使用。
      在《黑猫》中,能用来烘托恐怖气氛的象征物有很多。第一,在此文中,作者没有选择其他的动物,而是选择了黑猫。因为在西方文化中,黑猫是不吉利,黑暗的象征,它常与巫婆为伴。而黑猫的名字“普鲁托”与希腊神话中象征死亡的冥王同名,这个精心的安排为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又恐怖的面纱。
      第二,文中出现的象征物与死亡紧密相联。例如,出现在猫脖子上的绞索,而绞索是用来处死犯人的刑具。这表明黑猫的冤魂似乎是在告诉人们,它的主人正是用绞索将它残害的。而这一象征又仿佛在预示着残忍杀害它的人也终会遭受报应。
      3.3 重复手法
      在《泄密的心》中,有两个重复出现的意象是在文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一个是“我”去谋害老头的原因:老头的眼睛;另一个是令人惴惴不安且使我遭到报复的老头的心跳声。
      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主人公“我”阐明杀人的动机是因为憎恶老头的眼睛,表明一看到它注视着自己就感觉血液僵冷,尔后,在深夜潜入到老头家中时,又一次说明是老头那只“邪恶的眼睛”惹恼了我。两次重复提到老头的眼睛,可见主人公对老头的杀意已绝,也由此看出主人公内心的黑暗和心理上的病态扭曲。而心跳声也同样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出现在主人公在第八夜潜入老头的家,准备谋杀老头时,听到一声“低沉、单调、迅速的声音,就像包在棉花里的表发出的声响。”第二次是在将老头的尸体藏匿后,与警官们交谈时,隐约地听到那心跳正在慢慢变得越来越响。从这两次重复出现的心跳声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在杀人前后的做贼心虚。
      “重复”将文章的主题强化,使其更鲜明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与文中的“我”在心理上自然产生一种换位的效果,使文章的恐怖氛围更加浓厚。
      通过对上述三种手法的阐述,可以看出爱伦坡将多种不同的写作手法完美地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以此来烘托主题,达到恐怖的效果,为小说增添了魅力。
      4. 结论
      通过上述文中对爱伦坡恐怖小说的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其恐怖氛围营造手法的分析,本文试图证明,主人公所表现出的四种病态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作者童年时期缺乏亲情的关爱和之后其坎坷的经历。而爱伦坡在其小说中所创造的恐怖氛围的手法展现了其高超的心灵恐怖的创作手法,提升了哥特小说的艺术地位,同时也显示了其惊人的天赋。正是因为本身特殊的悲惨身世和对效果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爱伦坡这位伟大的天才作家才为读者留下了那么多耐人寻味的传世佳作,引发后世的无限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 小说 浅析 主人公 营造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